[VIP专享]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在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治国方略和治国谋略都非常

优异。他还是忠臣的典型,为了答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认真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是悲剧的英雄,他的努力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注定了他悲剧的结果。但不论如何,他德才兼备,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一直为后人

景仰,其功彪炳史册,懿德流芳百世。

关键词:外貌形态智者忠臣悲剧英雄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

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

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烘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

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

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

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然而关羽失荆州打

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

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

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智者的代表

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

深通事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自出山以来,不论

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体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刘备以军国基业

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

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

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

无论愚者智者,都作了这位第一智者的反衬正衬。

1、诸葛亮对时局的看法。

孔明虽然住在卧龙岗,不参与世事,但对外面的时局却也十分了解,故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段佳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其战略构想,对三国鼎立之势分析的很透彻,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而不可图。唯荆州、益州、汉中可图。然而对于占据荆州,益州之后的战略却一笔带过,只说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就可克敌制胜,希望百姓箪食壶浆来欢迎了。虽然他对天下有变的期待有些虚幻,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却一直存于心中,那时刘备的威望很高,虽然没有固定的地盘,但有团结的军队,那时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存在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3、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一系列的胜战,然而这些战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打战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那时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东面的孙权也一样,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荆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那时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至于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了战略部署得另当别论了。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4、诸葛亮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

诸葛亮报读诗书,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相,能预测天时,因此在行军打战中能运筹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诸葛亮一生忙于刘备的统一大业,没有太多剩余的时间去从事文学活动,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然而他的一生总是在忙碌中度过,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因此他流传至今的文章不多,而我们接触的只有《出师表,》然而出师表不论是在写作艺术上还是他所表达的内容上,都足以证明诸葛亮极高的文学素养。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他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此来缅怀诸葛。无论《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读体现出了他聪慧的才智。

三、忠臣的典型

小说中诸葛亮是作为第一忠臣出现的,他为为刘蜀江山呕心呖血,鞠躬尽瘁,生死以谋,其才其德,俱无与伦比,正如毛宗岗所言,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