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的抗炎实验法

实验动物的抗炎实验法

实验五抗炎实验法一、鼠耳肿胀法【目的】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材料】动物:昆明鼠,♂,22±2g仪器:打孔器、精密天平药品:二甲苯、待测药物【方法】1、致炎剂配制:100%二甲苯2、实验或对照药物溶解于致炎剂中,一般为0.03~1mg/ml。

3、在实验小鼠的右耳的前后两面涂布致炎剂(对照)或含有药物的致炎剂(实验组)。

致炎剂的体积为0.02ml/只。

左耳不作任何处理。

4、4h后,将动物麻醉处死,剪下双耳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

5、每鼠右耳片重量减去左耳片重即为肿胀度。

将对照组与给药组的肿胀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比较对照组与给药组肿胀程度的差异【注意事项】1、涂致炎剂的部位应与取下的耳片相吻合。

2、打孔器应锋利,可选用由碳钢制的皮带冲。

二、大鼠足爪肿胀法【目的】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材料】动物:SD大鼠,♂,130g~150 g仪器:容积检测仪,软皮尺,注射器药物:角叉菜,待测药物【方法】1、致炎剂配制:1%角叉菜.2、试验者将动物后肢拉直,用26号针头注射器先自足跖中部皮下向上注入1%角叉菜0.05ml,然后掉转针头向下注0.05ml。

3、分别于注入后5min、30min、1h、2h、4h、6h,按下列方法测定其肿胀程度,观察到达高峰时间和消退时间,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情况。

肿胀测量方法如下:(1)周长或厚度测量法实验时分别用特制软皮尺测量踝关节周长,或用千分尺测量肿胀肢体厚度。

测量周长的软皮尺不能有弹性,刻度以1/5mm 左右为宜。

测量部位尽量少变动,每次测量的宽紧度必须一致。

测量动作要熟练,要由专人负责,尽可能减少误差。

(2) 容积测量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足跖测量方法,目前多用容积检测仪检测。

【结果】列表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

药物化学中的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抗炎药物在药物化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化学中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并探讨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一、抗炎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的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物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抗炎药物,常见的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抗炎的效果。

2. 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皮质类固醇作为一类强力的抗炎药物,其作用机制不同于NSAIDs。

皮质类固醇主要通过结合细胞内的受体,干扰炎症信号转导途径,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这类药物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1. 体外研究方法在药物化学领域,常用的体外研究方法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染料掺入法、质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用于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

2. 细胞实验方法细胞实验是研究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细胞实验包括细胞毒性测试、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凋亡检测等。

这些实验可以评估抗炎药物对细胞的作用效果,探究其抗炎机制。

3. 动物实验方法动物实验是研究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炎症动物模型,观察药物对炎症的影响,可以揭示其作用机制。

常用的动物实验方法包括小鼠炎症模型、大鼠关节炎模型等。

三、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应用1. 疾病治疗抗炎药物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NSAIDs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药物靶点,提高治疗效果。

2. 药物设计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设计新的抗炎药物。

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

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

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研究方案: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简介: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长期或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药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药抗炎症作用的机制,并从中挖掘出具有潜力的治疗策略。

一、研究目的:1. 研究中药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2. 探究中药抗炎症的机制;3. 提出中药治疗炎症的新观点和方法。

二、研究方案:1. 实验组与对照组:选择具有中药抗炎症活性的药物,如黄芩、黄连、天麻等,并设置空白对照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预实验:针对实验组中的中药,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确定合理的剂量。

使用实验动物模型,如大鼠的炎症模型,建立炎症模型。

然后,按照一定剂量范围,给予各种中药进行预实验。

3. 实验设计:a) 注射炎症原剂:使用小剂量的炎症原剂,如炎性因子。

b) 口服中药: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

c) 评估指标:针对炎症反应的控制和炎症损伤的程度,评估实验结果。

如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炎性因子的水平等。

4. 数据采集和分析:a) 数据采集:记录小鼠在实验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和症状变化。

b)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5. 结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中药的抗炎症作用机制,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中药抗炎症作用进行了初步实验调研。

目前已经完成了预实验和实验设计,并开始进行实验。

初步实验结果显示,某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炎症指标中的炎性因子水平在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但是,实验尚未全部完成,因此下一步需要进行更多实验以及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实验设计中的指标,我们采集了小鼠在实验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和症状变化。

以白细胞计数和炎性因子水平为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强大抗炎作用的激素类药物,它们通过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本实验旨在验证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抗炎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设计及方法:
我们选取实验小鼠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炎症介质诱导炎症反应,然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小鼠同样注射炎症介质,但不给予治疗。

观察小鼠在治疗后的炎症程度、炎症介质水平、炎症细胞数量等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炎症介质水平显著下降,炎症细胞数量也有所减少。

而对照组小鼠的炎症症状持续加重,炎症介质水平和炎症细胞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糖皮质激素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这为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抗炎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炎药物,其抗炎作用在体内得到了验证。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索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多潜力,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

实验五_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五_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四 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目的和原理】炎症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变性、渗出和增生。

大鼠足跖皮下注射致炎剂角叉菜胶,可引起大鼠足跖炎性肿胀。

通过测量踝关节处周长,可知肿胀程度,并可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

PGE 是炎症介质,并在免疫调节中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定量测定PGE 2含量,可知药物抑制PGE 2产生可能是其抗炎机制之一。

【实验对象】 雄性大鼠(120~180 g )【实验药品】① 甲醇② 0.5 mol/L KOH-甲醇溶液③ 0.5%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④ N.S.⑤ 1% 角叉菜胶【实验器材】天平、鼠盒、台式恒温水浴、7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注射器(0.5 ml 、2 ml )、刻度离心试管(20 ml)、手套、软尺、手术剪【实验方法】取大鼠16只,称重,编号,随机分为给药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

给药组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0.6 ml/100g ,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均在给药前测量右后足踝关节处周长。

给药15分钟后于右后足皮下向关节方向注射1%角叉菜胶0.1 ml/只,分别于注射后15′,30′,45′,60′,90′,120′测量每组大鼠右后关节处周长,计算肿胀度。

处死大鼠,在踝关节上0.5 cm 处剪下右后足,称重后放入刻度试管中,用生理盐水5 ml 浸泡1小时。

取出足爪,3000 rpm/min 离心浸泡液3分钟。

吸取上清液0.1 ml,加入0.5 mol/L KOH-甲醇溶液2 ml 后,将试管置于50℃恒温水浴中异构化20分钟。

然后用甲醇稀释至20 ml ,在278 nm 处测其光密度(OD )值。

PGE 2含量以每克炎性组织相当的吸收光密度值表示。

【实验结果】肿胀度= 注射角叉菜胶后周长-注射角叉菜胶前周长足爪重光密度值含量=OD PGE 2 1.计算出给药组与对照组右后足不同时间点的肿胀度,并将数据填入下表。

然后以肿胀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给药组与对照组作用时间曲线。

实验5: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实验5: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实验5: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重要的内源性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

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其作用于细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来实现。

GR是一种转录因子,它可以影响DNA转录的过程,进而影响细胞内的R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

在炎症反应中,糖皮质激素通过作用于GR,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具体而言,糖皮质激素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抗炎作用:1. 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在炎症反应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多,引起炎症的加剧。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IL-6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产生会导致炎症的加剧,因此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2. 抑制炎症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还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如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炎症细胞的浸润是炎症反应早期发生的现象,过度的炎症细胞浸润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因此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反应。

3. 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炎症反应中,一些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如COX-2、TNF、IL-1等,这些基因的表达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强。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4. 增加炎症相关蛋白的降解总之,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蛋白的降解等。

对于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但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要慎重,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其副作用。

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抗炎作用实验报告前言抗炎药物是一类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对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内模型研究不同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期发现新的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实验设计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选取20只健康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

- 实验药物:选取A、B、C、D四种药物,每种药物剂量相同。

- 实验仪器:注射器、注射针、观察笼。

实验流程1. 将20只小鼠放置于观察笼中适应10分钟。

2. 为每只小鼠编号,分为四组,每组5只。

3. 给第一组小鼠注射药物A,第二组注射药物B,第三组注射药物C,第四组注射药物D。

4. 记录每只小鼠的注射记录,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炎症症状。

5. 观察每只小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6. 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比较四组小鼠的活动情况和炎症症状。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下了每组小鼠的注射记录和所出现的炎症症状。

结果如下:组别药物注射活动情况炎症症状组A 药物A 活动正常炎症症状轻微组B 药物B 活动正常无炎症症状组C 药物C 活动较慢炎症症状明显组D 药物D 活动不活跃炎症症状严重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和炎症症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药物A和药物B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小鼠的活动情况正常,且炎症症状轻微或者没有。

2. 药物C对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鼠的活动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小鼠活动较慢。

3. 药物D的抗炎作用较弱,无法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并且导致小鼠活动不活跃。

结论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药物A和药物B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对炎症反应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小鼠的活动没有明显影响。

药物C虽然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但对小鼠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药物D的抗炎作用较弱,无法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本实验只是初步的体内试验,对抗炎药物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下一步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药物A和药物B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以期找到更好的抗炎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深入了解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反应中的效果和机制。

二、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白细胞的浸润和吞噬作用等。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成年小鼠若干只,体重约 20-25 克。

2、药品与试剂: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角叉菜胶、生理盐水、伊文思蓝溶液、甲醛溶液等。

3、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注射器、分光光度计、手术器械等。

(二)实验方法1、分组与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小鼠注射角叉菜胶诱导炎症模型;治疗组小鼠在注射角叉菜胶后,给予地塞米松治疗。

2、炎症模型的建立在小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 01ml 1%角叉菜胶溶液,诱导急性炎症反应。

3、指标测定(1)足跖肿胀度的测定分别在注射角叉菜胶前(0 小时)、注射后 1 小时、2 小时、4 小时和 6 小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右后足跖的厚度,计算足跖肿胀度。

肿胀度=(注射后足跖厚度注射前足跖厚度)/注射前足跖厚度 × 100%(2)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测定在注射角叉菜胶 4 小时后,给小鼠尾静脉注射 05%伊文思蓝溶液01ml/10g 体重。

20 分钟后,处死小鼠,取右后足跖组织,称重后浸泡在 3ml 甲酰胺溶液中,37℃恒温孵育 24 小时,离心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在 62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反映毛细血管通透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注射角叉菜胶 6 小时后,处死小鼠,取右后足跖组织,用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一)足跖肿胀度的变化模型组小鼠在注射角叉菜胶后 1 小时开始出现足跖肿胀,2-6 小时肿胀度逐渐增加。

研究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

研究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

研究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In the field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finding effective methods to study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drugs is cruc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tions. 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是药物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There are several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a drug, each with its own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有几种实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抗炎特性,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One commonly used method is the use of in vitro cell culture models to test the effects of a drug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一个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来测试药物对炎症标志物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This method allows researchers to observe the direct effects of the drug on specific cells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药物对参与炎症反应的特定细胞的直接影响。

Another approach is the use of animal models of inflammation, such as mice or rats, to study the systemic effects of a drug o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小鼠或大鼠等动物模型来研究药物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引言:炎症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旨在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然而,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展。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抗炎作用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实验旨在探究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及其在炎症调节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

3. 实验设计:将实验组小鼠注射地塞米松,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4. 炎症模型:通过给小鼠注射炎症诱导剂(如脂多糖)建立炎症模型。

5. 实验指标:观察小鼠炎症反应的程度,测量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实验组小鼠注射地塞米松后,其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体温升高程度较低,炎症部位红肿症状明显减轻。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炎症介质表达水平也较对照组低,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前述的IL-1β和TNF-α。

这些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其合成,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

2. 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这些炎症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其活化和迁移,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

3. 调节免疫反应:糖皮质激素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如抑制T细胞和B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这些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节其活化和增殖,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

总结: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类具有广泛抗炎作用的激素,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以及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抗炎实验报告

抗炎实验报告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炎症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因此,研究抗炎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某新型抗炎药物(以下简称“药物A”)的抗炎作用,并与现有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药物B”)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药物:药物A、药物B。

3. 实验试剂:卡拉胶、二甲基亚砜(DMSO)、生理盐水等。

4.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组、卡拉胶模型组、药物A高剂量组、药物A低剂量组和药物B组。

2. 建立卡拉胶模型:将卡拉胶溶液均匀涂抹于小鼠耳部,形成炎症模型。

3. 给药:正常组和卡拉胶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药物A高剂量组给予药物A高剂量溶液,药物A低剂量组给予药物A低剂量溶液,药物B组给予药物B溶液。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耳部肿胀程度,记录肿胀率;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耳部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等)含量。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

四、实验结果1. 耳部肿胀程度:与正常组相比,卡拉胶模型组小鼠耳部肿胀明显,药物A高剂量组和药物B组肿胀程度显著降低,药物A低剂量组肿胀程度有所减轻。

2. 炎症因子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卡拉胶模型组小鼠耳部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等)含量显著升高,药物A高剂量组和药物B组炎症因子含量显著降低,药物A低剂量组炎症因子含量有所降低。

1. 药物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2. 药物A的抗炎作用与药物B相似,但可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 药物A可作为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药候选。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A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抑制炎症细胞浸润;- 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改善局部微循环。

抗炎作用实验范文

抗炎作用实验范文

抗炎作用实验范文抗炎作用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物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能力的实验。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但过度或过长的炎症反应可能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开展抗炎作用实验可以评估物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能力,从而为临床治疗、药物研发和药理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

一、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准备:-正常小鼠-物质样品(如药物、植物提取物等)-炎症诱导剂(如肉芽肿刺激物、细菌脂多糖等)-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2.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注射抗炎药物-实验组:注射物质样品3.实验流程:a)收集正常小鼠血液样本作为基础值。

b)将小鼠随机分组,并依次注射相应试剂。

c)注射炎症诱导剂,诱导炎症反应。

d)一定时间后,再次收集小鼠血液样本,用于测定炎症指标。

二、指标测定:1.白细胞计数: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记录白细胞计数。

炎症反应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加。

2.C-反应蛋白测定(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CRP水平。

CRP是常用的炎症指标,其水平在炎症反应发生后会升高。

3.组织病理学观察:从小鼠体内获取相应的组织标本(如肝脏、肾脏),制作病理切片。

采用显微镜观察组织中出现的炎症反应标志物,如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组织损伤等。

4. 靶基因的表达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或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如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的表达水平。

三、结果分析:1.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中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应明显下降,实验组中的下降幅度也可以作为抗炎作用的评估指标。

2.组织病理学观察: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组织损伤情况应减轻。

3.靶基因的表达分析: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部分炎症相关基因在实验组中的表达应下调。

四、实验注意事项:1.小鼠的品种和年龄应相同,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

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

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评估中药在抗炎方面的作用,并探究其对炎症因子的调节机制。

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应用不同的中药制剂进行干预,观察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从而为中药在治疗炎症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选取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具体品系待进一步确定。

2.实验材料和药物制备:选取多种中药药材,如黄连、黄芩、苦参等,按照标准制备中药提取物。

3.实验设计:(1)动物随机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

(2)建立炎症模型:采用适当的方法建立小鼠炎症模型,例如使用炎症介质刺激模型。

(3)中药干预:分别给予中药干预组相应的中药提取物,剂量根据实验数据及已有研究文献确定。

(4)观察指标: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以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如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的变化情况。

4.数据采集和分析:(1)数据采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有相关数据,包括实验动物的基本信息及实验数据。

(2)数据整理:按照实验设计和观察指标进行数据整理。

(3)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评估中药的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效果。

三、实验进程安排:1.实验前期:(1)确定实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制备中药提取物。

(2)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试剂和动物管理条件。

2.实验进行阶段:(1)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炎症模型,包括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

(2)中药干预期:给予中药干预组相应的中药提取物。

(3)观察指标的监测:定期监测小鼠体重变化、炎症指标以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

3.数据整理和分析:(1)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中药的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机制。

(3)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皮肤抗炎实验报告(3篇)

皮肤抗炎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皮肤炎症问题日益普遍。

皮肤炎症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皮肤疾病。

为了研究有效的抗炎方法,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抗炎成分对皮肤炎症的抑制作用。

二、实验目的1. 评估某种抗炎成分对皮肤炎症的抑制作用。

2. 探讨抗炎成分的作用机制。

3. 为皮肤炎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白鼠20只,体重(20±2)g。

2. 抗炎成分:某品牌抗炎精华液。

3. 实验试剂:卡拉胶、生理盐水、消炎痛等。

4.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2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

实验组给予抗炎精华液处理,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

2. 模型建立:采用卡拉胶诱导的足水肿模型,将卡拉胶溶液涂抹于实验动物足底,诱导皮肤炎症。

3. 抗炎效果观察:观察实验动物足部水肿程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指标。

4. 抗炎成分作用机制研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等)水平,分析抗炎成分的作用机制。

五、实验结果1. 抗炎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足部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显著降低。

2. 抗炎成分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抗炎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等)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六、实验讨论1. 抗炎成分对皮肤炎症的抑制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某种抗炎精华液对皮肤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抗炎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2. 抗炎成分的作用机制:抗炎成分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炎作用:(1)抑制炎症细胞浸润;(2)降低炎症因子水平;(3)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七、实验结论1. 某种抗炎精华液对皮肤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抗炎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八、实验展望本实验为皮肤炎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抗炎成分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为皮肤炎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抗炎实验报告

抗炎实验报告

抗炎实验报告抗炎实验报告引言: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展。

因此,寻找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成为了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实验旨在评估几种常见药物的抗炎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室常见的小鼠模型。

2.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炎症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

3. 实验操作:通过给予小鼠合适的剂量诱导炎症反应,然后观察炎症指标的变化。

4. 检测指标:包括炎症标志物的浓度、组织病理学变化等。

结果与讨论:1. 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未受到任何处理,炎症指标正常。

2. 炎症模型组:给予小鼠刺激剂后,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3. 药物处理组:分别给予小鼠阿司匹林、布洛芬和丁酸氯倍他索等药物处理,观察其对炎症的影响。

a. 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处理组小鼠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变化也减轻。

b. 布洛芬组:布洛芬也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与阿司匹林类似,具有抗炎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布洛芬处理组小鼠的炎症指标下降,组织病理学变化减轻。

c. 丁酸氯倍他索组:丁酸氯倍他索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丁酸氯倍他索处理组小鼠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变化减轻。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布洛芬和丁酸氯倍他索均具有抗炎作用,并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这些药物的抗炎机制可能涉及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调节免疫反应等。

然而,本实验只是初步探讨了这些药物的抗炎作用,后续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并评估其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效果。

结语:抗炎药物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评估几种常见药物的抗炎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机制,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能够发现更多具有高效抗炎作用的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地赛米松的抗炎作用设计实验

地赛米松的抗炎作用设计实验
确的结论
-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05
检测免疫细胞功能:通过流式细胞术等 方法,检测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化情况
06
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免疫细胞 功能的变化,分析地赛米松对免疫系统的影

实验三:地赛米松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以上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 地了解地赛米松的抗炎作用及
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需 严格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
实验五:地赛米松对炎症细胞的直接作用
准备实验动物和分组: 同实验一
2
制备炎症细胞:从动物
体内提取炎症细胞,如
1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等
给药:将地赛米松加入 到炎症细胞培养液中
4
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 和对照组中炎症细胞的 活性和凋亡情况,分析 地赛米松对炎症细胞的
直接作用
检测炎症细胞功能:通
过细胞活性染色等方法,
PART 2
实验二:地赛米松对炎症细胞 凋亡的影响
验二:地赛米松对炎症细胞凋亡的影响
01
02
03
准备实验动物和分组:同实验一
制备炎症模型:同实验一
给药:同实验一
04
05
06
收集样本: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 收集动物的脾脏、肝脏等组织样本
检测炎症细胞凋亡:通过TUNEL等 方法,检测组织中炎症细胞的凋亡
情况
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炎症细胞凋亡的情况,分析地赛米
松对炎症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PART 3
实验三:地赛米松对免疫系统 的影响
01
实验三:地赛米松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02 03
准备实验动物和分组:同实验一

抗炎实验实验报告

抗炎实验实验报告

1. 了解抗炎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验,验证抗炎药物对炎症模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

在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物质会促进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抗炎药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本实验采用小鼠耳肿胀实验,通过观察抗炎药物对炎症模型的影响,来评估其抗炎活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0-25g。

2. 实验试剂:抗炎药物、二甲苯、生理盐水、硫酸镁、注射用肝素。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玻璃注射器、手术器械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的抗炎药物组。

2. 建立炎症模型:除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用二甲苯涂抹耳部,建立耳肿胀模型。

3. 给药: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抗炎药物组小鼠给予相应剂量的抗炎药物。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测量耳肿胀厚度。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小鼠耳肿胀厚度差异。

五、实验结果1. 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厚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

2. 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抗炎药物组小鼠耳肿胀厚度均明显降低,其中抗炎药物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著(P<0.01)。

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抗炎药物对炎症模型的影响,发现抗炎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程度,表明该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这与抗炎药物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和释放的机制相符。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实验动物,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人为误差。

3. 数据处理: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结合实验原理和已知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第五讲 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讲  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讲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高建平•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病理生理过程,感染、缺血、抗原-抗体反应、化学、热或机械损伤等均可诱发炎症反应。

•中药中具有明确抗炎作用的药物类别有:•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泻下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开窍药等实验动物的选择•哺乳动物,雄性。

•足趾肿胀法用大鼠。

•过敏性炎症首选豚鼠。

常用抗炎实验方法•根据致炎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致炎因子主要有:异性蛋白(如鸡蛋清)、颗粒性异物(如角叉菜胶*、棉球、酵母)、化学物质(二甲苯、松节油、甲醛)(二)免疫性炎症模型:•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性炎症,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模型。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三期:•早期(急性)炎症时相,以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中期(亚急性)时相,以血小板粘附、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为特征;•炎症晚期(慢性增殖期)以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和肉芽屏障形成为特征。

•急性和亚急性炎症的实验方法:1、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评价药物对炎症物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

【原理】常用染料渗出法,如伊文思蓝与血浆蛋白稳固结合,当致炎因子(醋酸,组织胺,5-羟色胺,PG等)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在一定范围内染料的漏出量可反应渗出毛细血管的血浆蛋白量。

【方法一】•取雄性大鼠或小鼠,随机分组,给予受试药物、阳性药物或生理盐水。

•30min后,在已剃毛的背部两个被位分别皮内注射组胺和5-羟色胺,立即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溶液。

•15min后,处死动物,剥离背部皮肤,测量注射部位着色面积,或者剪下着色皮肤,切碎,在水-丙酮溶液中浸泡24-48h,过滤,分光光度计比色。

[评价]本法操作简单,但操作时应注意:伊文斯兰注入量一定要准确,滴二甲苯浸润皮肤要仔细。

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抗炎作用研究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操作简单,重现性较好。

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

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

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研究方案:中药抗炎作用及对炎症因子的调节研究摘要: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特征,包括各种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调节剂,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对炎症因子的表达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探究中药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对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方法:1.1. 选取药材和中药方剂:选取具有抗炎活性的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如黄芩、黄连、青蒿等,制备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颗粒等。

采用质量标准方法对所选药材和中药方剂进行鉴定与质量控制。

1.2. 动物模型建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大鼠或小鼠,建立炎症模型。

例如,通过给予小鼠低剂量的脂多糖来建立炎症模型。

1.3. 给药方案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抗炎药物组和中药治疗组,根据实验需要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1.4. 采集样品:在给药后的特定时间点,采集血液和组织样品。

血液样品用于测定炎症因子水平,组织样品用于组织学检查和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分析。

1.5. 实验指标:1.5.1. 炎症因子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测定血液中促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等)的水平。

1.5.2. 组织学检查:对组织样品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症程度和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2. 实验设计:2.1. 对照组:给予正常生理盐水处理的动物建立对照组,用于与药物处理组进行比较。

2.2. 抗炎药物组:给予常用的抗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作为阳性对照。

2.3. 中药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剂量,进行中药的抗炎作用研究。

2.4. 数据采集时间点: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如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采集血液和组织样品。

3. 数据采集与分析:3.1. 数据采集:记录实验中不同组的动物数量、体重等基本信息,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组织学检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高建平
•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病理生理过程,感染、缺血、抗原-抗体反应、化学、热或机械损伤等均可诱发炎症反应。

•中药中具有明确抗炎作用的药物类别有:
•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泻下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开窍药等
实验动物的选择
•哺乳动物,雄性。

•足趾肿胀法用大鼠。

•过敏性炎症首选豚鼠。

常用抗炎实验方法
•根据致炎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
•致炎因子主要有:异性蛋白(如鸡蛋清)、颗粒性异物(如角叉菜胶*、棉球、酵母)、化学物质(二甲苯、松节油、甲醛)
(二)免疫性炎症模型: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性炎症,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模型。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三期:
•早期(急性)炎症时相,以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
•中期(亚急性)时相,以血小板粘附、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为特征;
•炎症晚期(慢性增殖期)以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和肉芽屏障形成为特征。


急性和亚急性炎症的实验方法:
1、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
•评价药物对炎症物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

【原理】常用染料渗出法,如伊文思蓝与血浆蛋白稳固结合,当致炎因子(醋酸,组织胺,5-羟色胺,PG等)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在一定范围内染料的漏出量可反应渗出毛细血管的血浆蛋白量。

【方法一】
•取雄性大鼠或小鼠,随机分组,给予受试药物、阳性药物或生理盐水。

•30min后,在已剃毛的背部两个被位分别皮内注射组胺和5-羟色胺,立即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溶液。

•15min后,处死动物,剥离背部皮肤,测量注射部位着色面积,或者剪下着色皮肤,切碎,在水-丙酮溶液中浸泡24-48h,过滤,分光光度计比色。

[评价]
本法操作简单,但操作时应注意:伊文斯兰注入量一定要准确,滴二甲苯浸润皮肤要仔细。

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抗炎作用研究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操作简单,重现性较好。

实验结果直观。

【方法二】
•取小鼠随机分组,给药1-2小时后,各鼠静脉注射0.5%伊文斯兰生理盐水溶液0.1 ml/10g,随即腹腔注射0.6% HAC 0.2ml/只,20min后处死动物,打开腹腔,用生理盐水分次冲洗腹腔,合并洗涤液离心,取上清液590nm处比色测定,计算腹腔染料量,评价毛细血管通透性。

2、炎性肿胀的测定
(1)小鼠耳廓肿胀法:耳廓涂抹致炎剂
•致炎剂:二甲苯,巴豆油合剂。

(2)大鼠足趾肿胀法:足趾皮下注射致炎剂
•致炎剂:鸡蛋清,角叉菜胶,酵母,甲醛,右旋糖酐,酵母液,组胺,5-羟色胺,制霉菌素•检测指标
•大鼠足趾肿胀法,测定大鼠足趾或关节的周长、厚度或整个足趾、踝关节的容积。

•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小鼠耳廓重量或者厚度。

【评价】
足肿胀模型:最常用,多种化学、物理以及免疫学刺激,因水肿发展和消退的快慢及持续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一般于给致炎剂数十分钟或1-3h炎症迅速发展至高峰,数小时内会消退。

慢性足肿胀于数至十日以上发展逐渐达高峰,亚急性介于中间。

炎症慢性增殖期模型
•肉芽肿模型:
•应用巴豆油、脱脂棉、海绵、玻璃棒、塑料环、纸片等埋入动物局部皮下,可引起与临床某些炎症后期病理变化相似的肉芽增生,然后观察药物对肉芽重量的影响。

常用方法:塑料环法;大鼠巴豆油气囊法;棉球植入法;琼脂皮下注射法等。

(二)免疫性炎症模型
•在各种风湿性疾病病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细胞介导:抗原进入机体使T细胞致敏,当再次接触抗原,致敏T细胞分化增殖,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以及直接杀伤靶细胞,引起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炎症反应。

•免疫复合物介导:系由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白细胞趋化激活,释放一系列致炎因子产生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

1、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常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实验模型。

•将弗氏完全佐剂皮内注入大鼠足趾部或尾根部致炎。

•原发病变类似于一般炎性水肿,在致炎部位12h后出现肿胀。

继发病变由迟发性超敏反应引起,在致炎10d左右后出现对侧、前肢足爪肿胀,耳、尾、出现炎症结节和红斑等。

【评价】
•本方法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结果可靠。

比其他模型更接近于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弗氏完全佐剂的制备是模型成败的关键。

(液体石蜡:羊毛脂(2:1)共热至70℃,混匀,加入灭菌的卡介苗按照每毫升中加2-10mg制备。

•动物选择大鼠,雄性,150-200g之间,过小或老均不敏感。

2、胶原诱导的关节炎
•II型胶原是软骨主要成分,具有抗原性,诱发针对关节滑膜的自身免疫反应。

•将II型胶原加入弗氏佐剂中,皮内注射如大鼠足趾或尾根部致炎。

急性局部炎症期(1-4天)、急性炎症缓解期(7-12天)、多发性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周身炎症期(10-28天)以及永久性关节畸形(第35天以后)
【评价】
该模型比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更进一步,更贴近于人的RA,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同作用,其病理表现为进行性滑膜炎及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软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损伤和僵硬。

在临床、组织学和免疫学改变上均与人的RA相似。

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1、对炎症细胞功能的影响
(1)多形核白细胞趋化性测定
【原理】白细胞聚集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趋化因子能吸收白细胞致感染或炎症部位。

测定白细胞趋化性的方法有琼脂糖法。

(2)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机理】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接触-胞饮-降解异物的过程。

微生物、免疫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必须先与吞噬细胞结合,才能启动这一作用。

2、抗炎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关系
(1)切除双侧肾上腺大鼠或小鼠的抗炎实验
【原理】摘除两侧肾上腺即除去了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再进行抗炎实验,以观察药物抗炎作用是否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

(2)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测定
作为一个指标,结合抗炎实验进行。

3、花生四烯酸代谢测定
【原理】花生四烯酸的不同代谢产物涉及炎症过程。

4、白细胞细胞因子释放实验
【原理】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在炎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检测药物对白细胞释放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可反映药物的抗炎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