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02580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中医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定义: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中医诊断学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目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发展简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综述司外瑞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审察内外,整体察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常见症状鉴别发热发热恶寒壮热潮热往来寒热烦热微热病因辨证六淫火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燥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湿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暑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寒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风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上篇诊法综述第一章问诊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要严肃和蔼不用医学术语询问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目录绪论上篇诊法中篇辨证下篇诊断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王忆勤)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目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发展简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综述司外瑞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审察内外,整体察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常见症状鉴别发热发热恶寒壮热潮热往来寒热烦热微热病因辨证六淫火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燥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湿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暑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寒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风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上篇诊法综述第一章问诊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要严肃和蔼不用医学术语询问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目录绪论上篇诊法中篇辨证下篇诊断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王忆勤)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目录展开编辑本段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学科。

下面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眼底等特征,以及各种症状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主诉的症状、病史和自述,以及进行问诊,从中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病位病因等,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详细的病史、症状以及身体感受等信息,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疾病情况。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特点、发病原因、病史等重要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情的变化。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5. 辩证施治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再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施治注重于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因病而治”,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中医诊断学中,医生还会借助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九窗望诊法、唇色、目色、声音等,来进一步辅助判断和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强调病因、病机和机体整体状况的综合分析,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为主要方法,通过辩证施治发现疾病本质和机体整体状况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02580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02580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02.中医诊断学包括哪些内容?
02.答:包括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方法;诊病主要包括对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如命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括对医案和病历的读写。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一、名词解释:1、症状:是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各个具体临床表现,如头痛、牙痛等。

是疾病的表现现象,时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候: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所处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壮热:身发高热(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病症。

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5、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热甚,有一定的时间按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证或湿温病。

6、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C以下,或自觉发热的症状。

多见于内伤病或温病后期。

7、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虽加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者,见于实寒症。

8、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解其寒者,见于虚寒证。

9、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见于阳明腑实证。

10、寒热往来:指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疟疾。

11、自汗:指病人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属气虚阳虚证。

12、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属阴虚证。

13、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战汗。

见于伤寒病邪正据争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14、目眩:指病人自觉事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

15、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症状。

16、纳呆: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病变。

17、消谷善讥: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18、饥不欲食:指病人虽有饥饿之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9、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索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20、嘈杂:指似饥非饥,欲食不食,时而即厌,食后胃中有酸辣不舒之感,多为痰湿、停饮、气郁所致。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by 文乐1、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辨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做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3、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的揭示出当前的病位、病性、病机等。

4、症: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依据,包括症状和体征。

5、假神:患者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

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将欲离决的危候。

补充: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区别?同:在重病阶段;好转异:逐步好转,疾病向愈;突然短暂,向死6、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

7、客色: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8、善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尚有光泽。

9、恶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晦暗枯槁。

10、囟门:婴幼儿颅骨闭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11、囟填:囟门凸出。

12、囟陷:囟门凹陷。

13、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14、戴眼(目睛上视):病人两目上视,眼球不能转动。

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

15、乳蛾:喉核红肿灼痛,甚则溃烂或有红白脓点。

16、白喉:咽喉间起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剥则出血,很快复生。

17、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肝郁气滞痰凝,地方水土18、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外感。

19、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20、斑: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分为阴斑(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和阳斑(外感热毒,内迫营血)。

21、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22、白㾦: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

湿温病。

23、透关射甲:络脉直达指端,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24、真苔:25、染苔: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啊,那可
真是一门神奇又深奥的学问呢!就好比说“望诊”,咱平常说看一个人
脸色咋样,中医的望诊可就复杂多啦!医生通过观察你的面色、神态、舌象等等,就能判断出好多问题来呢。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面色苍白,哎呀,那是不是血虚呀?这就像警察叔叔观察现场找线索一样,厉害吧!
再说说“闻诊”,不只是听你说话声音大小哦,还包括闻身体的气味
啥的。

要是一个人身上有股奇怪的味道,那可能就暗示着身体有啥毛
病呢。

就好像你闻到家里有股烧焦味,肯定得赶紧找找是哪儿出问题
了呀!
还有“问诊”,医生那是详详细细地问你各种问题呀,啥时候不舒服啦,怎么个不舒服法啦,最近吃啥啦。

这就跟咱跟好朋友聊天,把所
有情况都倒出来一样。

“切诊”就更有意思啦,就是摸脉呀!中医通过摸你的脉搏,就能知
道你的身体状况。

这得多厉害呀,就好像能通过一根线感知到另一头
的情况似的。

你说神奇不神奇?
中医诊断学里的这些名词,那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呀!
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身体这个神秘宝库的大门。

咱可
不能小瞧了它们呀!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能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
身体,然后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真的是太重要啦,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呢!你说是不是呀?。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25. 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

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

②病,是对疾病以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

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

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

26. 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27. 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答:虚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

实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

28. 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9. 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

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30. 试述痰、饮、水、湿的异同。

答: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绪论:1.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的痛苦或不适。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3.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

4.体征:是指医生运用望、闻、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

5.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望诊:1.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2.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3.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健康表现。

4.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饮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5.戴阳证:是指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属真寒假热证,多见于久病脏腑阳气极度衰竭患者,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6.常色:是指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我国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7.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是晦暗枯槁,暴露浮现。

8.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一生基本不变。

9.客色: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10.善色:虽一色独亢,但皮肤有光泽,说明虽病而胃气未伤,精气未衰,胃气能上荣于面。

属轻病,预后较好。

11.恶色:一色独亢,且皮肤枯槁无泽,说明胃气已无,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属重病,预后较差。

12.黄疸:是指面目一身俱黄。

多为湿邪为患。

13.阳黄:是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鲜明,如橘子之色者,为湿热熏蒸所致。

14.阴黄: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状者,为寒湿郁阻所致。

15.黄胖:面色黄而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16.萎黄:面色黄而枯槁无光,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17.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短,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得最主要得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得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得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得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得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就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得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得。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得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是根据中医理论,研讨诊察病情,断定病症的基本理论,根本常识和技巧的学科.——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重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中断时光.——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病人准时发烧或准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准时.——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烧.——恶寒与发烧瓜代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经常汗出不止,运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发抖,尔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成长的转折点.——食欲过于兴旺,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久病之人,本不克不及食,忽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腹痛拮据,不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不在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中断淋漓不竭出血者.——人之两目灵巧,面色荣润,神色天然,身形自如,言语清楚,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示.——病人眼光呆滞,面色明亮,神色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昏黄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示.17. 主色——常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彩.——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解释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久病宿疾,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示.——面色黄而明亮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高低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外形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小儿囟门迟迟不克不及闭合,是肾气缺少,发育不良的表示.——咽部两侧红肿崛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轻微.——皮肤光滑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贫血挟瘀所致.——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向延长到指甲端者,提醒病情危重.——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色彩.染苔并不是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六.问答题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起源基本则及诊法合参的来由.01.答:中医诊断的基起源基本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进程中,从整体上懂得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更,从而周全地熟悉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解剖析病情材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联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来由是:疾病的进程是一个庞杂的进程,其表示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恰是从不合角度检讨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干周全.具体地获取所需临床材料;此外,在庞杂的.有时甚至消失“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着重,才干披沙拣金,辨别真假.02.中医诊断学包含哪些内容?02.答:包含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四诊包含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辨证包含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办法;诊病重要包含对疾病诊断的根本常识,如定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含对医案和病历的读写.03.何谓主诉?记载主诉时应留意什么?03.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重要症状或体征及期中断时光称为主诉.记载主诉留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光;③不要应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华精辟. 04.恶寒和发烧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04.答:恶寒与发烧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根据.根据恶寒.发烧的轻重不合,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烧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烧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烧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05.若何从恶寒发烧的轻重断定邪正之盛衰?05.答:一般来说,若恶寒发烧均较轻者,是邪轻正衰;若恶寒发烧俱重者,则邪正俱盛;若恶寒重,而发烧轻者,则为邪盛正衰.06.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06.答: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身热如灼,不恶寒反恶热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所以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内传成里实热证.壮热的机制是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邪热鸱张,阳气亢奋,充斥于体表里所致;其兼症常有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07.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形?07.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形.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松散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松散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缺少,肌表不固而汗出.08.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色?为什么?08.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因为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经由过程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05.如何从恶寒发热的轻重判断邪正之盛衰?
05.答:一般来说,若恶寒发热均较轻者,是邪轻正衰;若恶寒发热俱重者,则邪正俱盛;若恶寒重,而发热轻者,则为邪盛正衰。
06.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
06.答: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身热如灼,不恶寒反恶热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以是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内传成里实热证。壮热的机制是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邪热鸱张,阳气亢奋,充斥于体内外所致;其兼症常有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03.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
03.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记录主诉注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
04.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
04.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08.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07.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
07.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08.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02.中医诊断学包括哪些内容?
02.答:包括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方法;诊病主要包括对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如命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括对医案和病历的读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