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中医外科学名词!你知道啥是疮疡不?简单来说,就好比咱身上长了个红疙瘩,还可能化脓啥的,这就是疮疡啦!
比如说,你哪天不小心胳膊上划了个口子,感染了,慢慢肿起来了,
这就是疮疡的一种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哦,疽!这可不是一般的东西。
它就像个顽固的家伙,藏在身
体里,长时间不消散,还可能烂得更厉害呢!就像那讨厌的蛀牙,一
直不好好处理,就会越来越严重。
那痈呢?这可有点像一群捣蛋鬼聚在一起搞事情!一大片红肿热痛,看着就吓人。
想象一下,一群小虫子在你身上捣乱,让你又痒又痛,
这就是痈的感觉呀!
咱再说说痔,哎呀呀,这可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呢!就像家里时不
时会出现的小麻烦一样,它时不时就来折腾你一下。
你想想,上厕所
的时候不舒服,多烦人呐!
中医外科学名词可多了去了,什么丹毒啦、瘤啦,每个都有它独特
的特点和表现。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名词,它们背后都藏着中医对各
种病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治疗方法呢!这些名词就像是中医外科学这
个大宝藏里的一颗颗珍珠,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了解。
中医外科学真
的是博大精深啊,它的这些名词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咱得好好去研
究研究,说不定能发现好多对我们身体有益的东西呢!。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走黄与内陷是中医外科的危急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中医外科学中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手术后感染了细菌,引起切口局部发炎、流脓和出现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的现象。
中医外科学常用草药、中药疗法来改善和控制切口感染,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等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的草药。
二、瘘管:瘘管是指由外部环境至体表的管道,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组织间的异常通道。
在中医外科学中,治疗瘘管常使用逍遥丸等药物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肉和组织的修复。
三、局麻和全身麻醉:局麻是指通过给药或注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使局部组织、神经失去感觉,以实施手术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而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整个机体,使机体处于完全无痛或昏迷状态,用于大手术的麻醉方式。
在中医外科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草药和麻醉药物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四、溃疡创面愈合:溃疡创面愈合是指治疗溃疡和创面时,创面上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形成新的组织,最终形成愈合的过程。
中医外科学中常使用中药来增加创面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
五、术后恢复:术后恢复是指手术后患者在科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并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中,常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六、创伤骨折:创伤骨折是指由外伤导致的骨折,属于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外科学常采用针灸、推拿、外敷以及内服草药等方法来治疗创伤骨折,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
七、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出现的非预期的病理变化和症状。
中医外科学常运用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总结:中医外科学中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手术切口感染、瘘管、麻醉方式、溃疡创面愈合、术后恢复、创伤骨折和手术后并发症等内容。
中医外科的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外科的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
与西医外科相比,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察与诊断,并运用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
以下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外科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不同部位的疾病,采用灵活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针灸、推拿、草药等,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功能状态。
二、火针火针是中医外科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通过点燃银针,快速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火针疗法通常适用于皮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方剂,由黄连、知母、甘草、人参等多种草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通便散结、解表退热、补气健脾等功效,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发热等疾病的治疗。
四、阿胶阿胶,又称为骨胶、骨膠囊等,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药材。
阿胶质地黏稠,具有滋补气血、润肠通便、养阴补肾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贫血、便秘等疾病。
五、砭石砭石是一种中药矿石,质地坚硬。
在中医外科中,砭石用来针灸或按摩患处,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舒筋活络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骨伤、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
六、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国传统疗法,中医外科中常用于骨骼、关节的疾病。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舒缓局部疼痛和肌肉紧张,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七、小儿外科中医外科中,小儿外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儿童外科疾病的分支。
中医外科在处理小儿外科问题时注重整体观察,综合运用针灸、中药、中草药等多种疗法,有效治疗小儿先天性和后天性外科疾病。
八、经络中医外科中的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些通路,称为经络。
经络系统分布于全身,连接着各种组织和器官,负责传导气血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外科中的针灸、推拿等疗法通常通过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四诊合参中医外科中的四诊合参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消法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消法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是指中医学中独立发展形成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领域包括中医外科病理、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运用中药、针灸、按摩等独特的治疗手段来处理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主要应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例如损伤创伤、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手术创口愈合、疝气、痤疮、疔疮等。
中医外科强调疾病的辩证施治,根据个体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症状特点进行分类,并运用中医针灸、拔罐、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传统的手术是用草药软化肿块,然后通过垂死药濡湿瘙痒水灌入刀口中来探查和切除肿块。
另外,中医外科还注重术后康复,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加速伤口愈合,恢复健康。
总体而言,中医外科是中医学发展中独立形成的一门学科,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外科疾病的选择,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一些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外科常考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常考名词解释一、中医外科基础知识中医外科,又称为疮疡科,是中医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和防治。
中医外科疾病主要包括疮疡、瘿瘤、骨伤等,与内科、妇科、儿科等其他临床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多与正气虚损、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邪正交争和气血瘀滞两个方面。
在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强调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以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二、中医外科病机与病证1.疖:疖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多由热毒蕴结所致,常见于夏秋季节。
疖的初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的小硬结,随后逐渐增大,三五天后软化,形成脓栓,脓栓破溃后脓血排出,随后疼痛和肿胀逐渐消退而愈。
治疗疖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痈: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脓肿,常由热毒或湿毒所致。
痈的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迅速蔓延成一片,皮色暗红,疼痛剧烈。
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3.疽:疽是皮肤下的深部脓肿,多发生于肌肉之间,其特点是发病迅速,肿块坚硬,表面皮肤紧绷,疼痛剧烈。
疽的常见病因是正气虚弱和外邪入侵。
治疗疽的方法主要是扶正托毒、清热解毒。
4.疔:疔是一种深部组织脓肿,其特点是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常伴有高热、呕吐等症状。
疔的常见病因是火热之毒和气血瘀滞。
治疗疔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5.丹毒:丹毒是一种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多由热毒所致。
丹毒的典型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高热、头痛等症状。
治疗丹毒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三、中医外科诊疗方法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来判断病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其他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在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泛指: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
2.疮疡辩脓扪诊法之一。
➢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病。
➢火陷:指津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的危急重症。
➢丘疹:丘疹是黏膜或皮肤的实体性突起,小如针头,大如黄豆。
基底为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可呈➢尖、圆、扁等形状。
颜色呈红色或灰白色。
➢走黄: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癣:传染性皮肤病。
由霉菌感染引起。
侵入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患处常发痒。
分白癣、黄癣等。
➢有头疽:有头疽是指发生在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风团:为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
➢➢(二)问答题阴证阳证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根脚收束的属阳;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剧烈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稠厚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
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良好),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不良)有头疽的症状:初期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
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甚至大于30cm。
中医外科名解
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广义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爆翻于疮口外的腐肉。
应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指按压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足,疾病易愈;反之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者。
结核: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央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与癌同。
毒:凡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五善:善即好的征象,在疾病中表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良好。
五善包括心肝脾肺肾善。
七恶:恶即坏的征象,在疾病中表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
七恶包括心肝脾肺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顺证: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的应有的症状者。
逆证: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粉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
箍围药:又称敷贴,是药物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瘘道的治疗方法。
砭镰法: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的皮肤或粘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治疗方法。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跟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霉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疔: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疮形虽小,但跟较坚硬,病情变化迅速,易于造成毒邪走散。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解中医外科学,又称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来诊治外科疾病。
在中医外科学中,医生通过中医诊断方法来判断病情,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大众健康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外科疾病是指人体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如创伤、骨折、肿瘤等。
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外科学相辅相成,共同为了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二、疾病分类中医外科学涵盖的疾病范围广泛,可以根据疾病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伤类疾病:指由外界物体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如外伤、烧伤、冲伤等。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应用中药、针灸等手段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2. 骨科疾病:指骨折、关节脱位、骨质疏松等疾病。
中医外科学主张“循经治骨”,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关节的功能恢复。
3. 肿瘤类疾病: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中医外科学通过使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帮助恶性肿瘤患者提高免疫力,降低放化疗的副作用。
4. 溃疡类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中医外科学认为溃疡主要与脾胃虚弱、阴阳失衡等有关,可通过调理脾胃、平衡阴阳来治疗溃疡。
三、治疗原则中医外科学治疗疾病时,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中医重视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调理阴阳:中医外科学强调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自我康复。
3. 运用中医技术:中医外科学包括多种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四、中医外科学的优势相比于现代医学外科学,中医外科学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1. 综合治疗:中医外科学注重综合治疗,不仅仅关注病灶本身,更着重调整整个身体的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级骼窝部脓肿。
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也成丹毒。
走黄:定义: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
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乳疬: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疬。
相当于西医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肉瘤:是发生于皮表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护场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护场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等疾病和损伤的治疗。
中医外科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外科治疗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的基本概念包括:疮疡、痈疽、疔疮、瘿瘤、皮肤顽癣等。
其中,疮疡是指皮肤、肌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或感染后形成的红肿热痛、化脓等症状的疾病;痈疽则是疮疡的严重阶段,包括疽和痈两种,是指皮肤和肌肉深处的感染性疾病,常常伴有恶寒、发热、乏力等症状;疔疮则是发生于面部、手臂等暴露部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瘿瘤则是发生于颈部、面部、胸部等部位的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包括甲状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皮肤癌等;皮肤顽癣则是发生于皮肤上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牛皮癣、湿疹等。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手法复位、手术治疗等。
其中,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病情。
中药疗法则是通过口服、外用等方式,运用多种中药来治疗疮疡、瘿瘤等疾病。
手法复位则是中医外科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法按摩、推拿等方式,使骨折、脱臼等损伤得到快速恢复。
手术治疗则是在一些疾病情况下,需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在治疗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等疾病和损伤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优势,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外科发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发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来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分析和处理疾病,强调疾病的内外相应,旨在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促进自我康复。
一、疡疡是指皮肤或黏膜组织的溃烂和糜烂形成的溃疡。
中医外科学中的疡主要包括湿疡、痛疡和肉疡。
湿疡常见于创伤感染或外伤后,常伴有肿胀、红肿、渗液和疼痛。
痛疡则是指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或毒邪在经络中阻滞所致的疼痛溃疡。
而肉疡是指皮肤或黏膜组织发生坏死、溃烂且形成凹凸不平的溃疡。
中医外科学中对疡的治疗主要包括清洗、消炎、止血和促进愈合等方面。
在清洗疡面时,可以采用中药外洗或搭配采用中草药茶水进行温水洗涤。
消炎则可以使用中药外敷或内服中药来清热解毒。
止血可以采用中药敷料来加强止血作用,促进愈合可通过中药熏洗、中药熨法或采用独特的外科手法来刺激疡面生长新的皮肤。
二、刺疮刺疮是中医外科学中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疮毒、淋巴结肿大等疾病。
刺疮通过利用中药细针或毛刷轻轻刺激患者身体上的穴位或病变部位,以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清除病邪。
在刺疮治疗中,中医外科医师首先要诊断疾病的归经归类,并确定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然后,医师使用干净的中药细针或毛刷对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轻微的刺激,刺疮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一些麻刺、微疼或微酸等感觉。
治疗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和患者的反应来决定,一般每次治疗10-20分钟,连续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
刺疮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刺激穴位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排除,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其次,刺疮可以改善局部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自愈能力。
此外,刺疮还有助于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整体的健康。
三、疗伤中医外科学中的疗伤是指通过中医药的手段来治疗创伤引起的损伤。
病伤不仅包括外部损伤如骨折、肌肉损伤、皮肤烧伤等,还包括内部损伤如脑外伤、脊柱损伤等。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探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增进病人的康复。
以下是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疗法对外科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
其特点是早期干预、微创治疗、个体化诊疗、综合调理。
中医外科学的探究对象主要包括创伤、骨科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二、创伤外科创伤外科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各种外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创伤外科主要包括骨折、软组织毁伤、脊柱毁伤、关节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中药熏洗、针灸等。
三、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是中医外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中医外科学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运用中医经络学说、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原则,辅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方法。
四、手术后康复手术后康复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探究方向之一,主要探究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手术后康复中,重视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改善体质等方面。
运用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方法,辅以科学的运动康复和饮食调理。
五、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展望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技术和理论的不足,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进步,充实理论体系,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学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思维,形成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诊疗方法。
展望将来,中医外科学有着宽广的进步空间。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增加,中医外科学将在外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外科学将有更多机会与现代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奇特的临床优势。
总结: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其探究内容涵盖创伤外科、骨科疾病和手术后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学的进步需要充实理论、提高技术,并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
中医外科
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一般情况下,在辨清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之后,即可判明是阴证或 阳证,或半阴半阳证。外科在辨别阴阳属性上还有自己的特点,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 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中医外科疾病的阴阳辨证重点在于局部症状。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 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中医外科
临床学科
01 范围
03 辨证 05 疾病举例
目录
02 病因病机 04 治法
基本信息
中医外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疮疡、乳房 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疾病及外科其 他疾病等内容。在历史上,金刃刀伤、跌打损伤、耳鼻喉眼口腔等疾病曾统属于外科范畴,随着医学的发展,先 后分化归属于有关专科。
疾病举例
疾病举例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 疹。
1、病因病机
多因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内蕴所致。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 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 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辨证
辨证
中医学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抓住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静止,而后从根本上指导临 床施治。而中医外科学强调辨病。所谓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 展及转归、预后也有一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与之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因 此,中医外科学的辨证特点首先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其次是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尤 以局部辨证为主。最后强调阶段性辨证(分期辨证),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变传化的过程。中医外科 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可凭,因此更易直观地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比如化脓性疾病多有初期、成脓、溃后三个明显不 同的阶段;皮肤病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肛门直肠疾病中内痔有I、II、III三期,肛裂分早期和陈旧两类。
中医外科名解全
1.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2.疮疡:广义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
4.溃疡:指体表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5.痈:痈者,雍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发生于体表皮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易消易溃易敛)6.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在皮肉筋骨间的化脓性疾病。
7.痔:痔有峙突之意,凡是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称之为痔。
8.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
9.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为岩。
10.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集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11.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是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
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的相应的症状,称为顺证。
12.应指: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在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一手稍用力按一下,另一只手指既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13.箍围药:古称敷贴。
是药粉与液体混合而成的糊剂,具有箍围聚集,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14.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用丝线,或纸裹丝线或橡皮筋线等挂断瘘管或瘘道的治疗方法。
15.结扎法:又称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与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的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组织,气血不通,远端结扎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16.垫棉法:是用棉花和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17.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头皮穿凿性脓肿)18.蝼蛄疖: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或脓毒旁流,在头顶皮肉较薄弱处蔓延,窜空而形成蝼蛄疖。
19.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一、名词解释1.内陷: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疾病。
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2.托法: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3.内吹乳痈: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常发生于产后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在妊娠期发生的,为内吹乳痈。
4.逆证:“逆”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
5.乳痨:乳痨是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
因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又名乳痰。
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
6.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它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7.有头疽: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痈。
8.痈: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二、填空1.导致疔疮走黄的原因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2.癃闭的临床表现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
3.辨痒以其原因是由风、湿、热、虫。
4.肛裂的主要症状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5.内陷分火陷、干陷、虚陷三种6.脱疽发生是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7.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
8.丹毒多发于病前,多有病史。
9.中医外科内治法3原则消法、托法、补法10.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排尿中断,膀胱镜是诊断膀胱结石的最可靠的方法11.外疡总的发病机制局部的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以及脏腑功能失调12.辨脓从形质上分宜稠厚而不宜稀薄、从色泽上分宜明净而不宜污浊13.常用引流的方法分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14.内痔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截石位的3、7、11点出,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称为子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外疡1.外疡----外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外疡是泛指一切外科疾病。
狭义外疡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患。
2.顺证----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证。
3.逆证----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称为逆证。
4.五善七恶----五善是指五脏功能正常,七恶是指五脏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脏腑衰败、气血衰竭。
5.消法----消法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的一种内治大法。
6.托法----托法是外疡成脓期(中期)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内治大法。
7.补法----补法是外疡的收口期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疡口早日愈合的一种内治大法。
8.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9.疖病----疖病是指多个有头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作发,缠绵难愈等特点。
10.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及部分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11.红丝疗----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内侧,有红丝向上蔓延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2.痈----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3.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14.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扩人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走黄。
15.内陷----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内陷。
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16.附骨疽----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17.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18.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19.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20.烂疔----烂疔是指一种发于肌肉之间、极易腐烂、发展急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1.疫疔----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乳房疾病1.外吹乳痈----“外吹乳痈”即哺乳期间发生的乳痈。
2.内吹乳痈----“内吹乳痈”即怀孕期间发生的乳痈。
3.传囊乳痈----“传囊乳痈”即乳痈溃后,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的脓肿。
4.乳漏----“乳漏”即乳痈溃后,脓尽而乳汁从疡口溢出,久治不愈者。
5.乳岩----“乳岩”即乳房部发生的恶性肿瘤。
6.乳核----“乳核”是指乳房内出现良性硬结性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的病证。
7.乳癖----“乳癖”是一种发于乳房内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与月经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的良性瘾癖性肿块。
第三章皮肤病1.斑----斑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一般不突出皮面,亦不凹陷于皮肤。
2.丘疹----丘疹为位于皮肤浅表的突出皮面的实质性损害,直径一般小于,触之碍手。
3.风团----风团为局限性水肿性隆起,突然发生,迅速消退,退后不留痕迹。
4.糜烂----糜烂为水疱或脓疱破裂后所留下的湿润面,愈合后不留疤痕。
5.溃疡----溃疡为深达真皮以下的组织缺损,愈合后留有疤痕。
6.苔藓样变----苔藓样变是皮肤增厚,纹理增宽加深呈席纹状,粗糙、干燥似皮革。
7.溶液----溶液是指药物有效成分的水溶液,或药物的煎出液、浸出液。
8.粉剂----粉剂为不溶于水的药粉与水的混合剂,又称混悬剂、振荡剂。
9.癣----癣是一种由真菌侵犯表皮、指(趾)甲、头发引起的浅部真菌病。
10.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11.漆疮----漆疮是指皮肤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12.湿疮----湿疮是一种以渗出为主要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3.风疹块----风疹块是一种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
14.药疮----药疮是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人或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15.白庀----白庀是一种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16.红蝴蝶疮----红蝴蝶疮是一种在面部皮肤上出现的蝴蝶样红斑损害的皮肤病。
17.摄领疮----摄领疮是一种以苔藓样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18.粉刺----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
19.薄膜现象----患白庀时,轻轻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
20.露滴现象----患白庀时,轻轻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再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临床称之为“露滴现象”。
21.同形反应----在白庀进行期,针刺、搔抓及外伤,可在受损部位引起新的皮损,称为“同形反应”。
第四章性传播疾病1.性传播疾病----简称为性病,主要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传染病。
2.淋病----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炎性疾病。
3.横痃----横痃,是中医外科古病证名,指发生胯腹部的淋巴结肿大,分为梅毒性横痃、软下疳性横痃或其他感染性横痃,并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之别。
4.隐性梅毒----又称潜伏梅毒,一般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梅毒血清反应为阳性,一般不具传染性,约20%的病人可发生二期复发性损害的可能,亦可发生晚期梅毒。
5.“糊口”现象----是指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长时间不排尿或晨尿时,浆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结痂封住尿道口的现象。
6.痛性下疳----为软下疳的皮损特征,是指软下疳发生在外生殖器局部的疳疮,伴有剧烈疼痛的症情。
7.条件性感染----又称条件致病性感染,指HIV感染发展到晚期,辅助性T细胞明显下降,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发生各种条件的致病原因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8.窗口期----是HIV的急性感染期的别称,指HIV感染1~6周时,出现发热、出汗、乏力、肌痛、厌食、恶心、腹泻和无渗出的咽炎,有些患者伴有头痛、怕光和脑膜刺激征等病情。
9.扁平湿疣----为梅毒发生在外阴及肛门的常见皮肤损害,具有疣体较大,表面扁平、潮湿、略高于皮肤,界清质韧等特征。
10.两杯尿试验----为区分淋病前、后尿道的一种检查方法,具体试验的步骤是:嘱患者将尿液排入两个杯子内,如仅第一杯尿混蚀。
第二杯澄清,说明有前尿道炎;如两杯尿均混浊,说明有后尿道炎。
第五章肛门直肠疾病1.痔----痔是齿线上下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静脉团、血栓或皮肤赘生等突起物。
2.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感染性溃疡。
3.肛漏----肛漏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出现一种病理性管道的疾病。
4.脱肛----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管直肠脱垂。
5.肛痈----肛痈是指在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中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6.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7.外痔----外痔是指发生在齿线以下的痔。
根据发病性质的不同将外痔又分四类,即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8.齿线----齿线又名梳状线,是解剖学肛管与直肠相接续的分界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的呈锯齿状的结构,距肛门约3cm。
它是皮肤与黏膜的分界线。
9.直肠柱----直肠柱又叫肛柱,是直肠内壁末端垂直的纵向黏膜皱襞,有6~10个。
10.肛管直肠环----肛管直肠环是围绕直肠与肛管交接处周围肌群的总称,包括耻骨直肠肌、联合纵肌、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
11.肛瓣----肛瓣是连接两相邻直肠柱下端的较小的半月形黏膜皱襞,是角化的上皮,没有瓣的功能。
12.肛隐窝----肛隐窝又叫肛窦,是由肛瓣与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连接而形成的小隐窝,肛腺开口于隐窝内。
13.套扎术----套扎术是用胶圈代替丝线套扎于痔基底部的方法。
14.混合痔----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整体者。
15.贯穿结扎术----贯穿结扎术是用丝线结扎于痔的根部,阻断痔组织的血供,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
第六章其他疾病1.烧烫伤----烧烫伤为热力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皮肤急性损伤性疾病。
2.毒蛇咬伤----毒蛇咬伤是指人体被有毒蛇咬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和全身中毒的一种急性疾患。
3瘿病----瘿病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4.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5.肉瘿----肉瘿指瘿病肿块局限而柔韧者。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6.瘿痈----瘿痈是发于颈前结喉处的炎证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炎。
7.石瘿----石瘿指瘿病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