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

1.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慨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邪正之间的关系,疾病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影响疾病性质的自身因素和生活环境及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反映着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3.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如感冒)

4.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因此,就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6.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和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1.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3.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况。

4.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5.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是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是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是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也被称为中医学。它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这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观点。阴阳是世界

上最基本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黑暗和光明、寒冷和炎热等。阴阳的不断变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事物的存在和运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每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能量和属性,并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和平衡。

中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气”,即生命力或能量。中医认为,患病的根本原因

是人体的气机失调或阻塞。通过调整气的流动,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中医通过使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来调理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世界观和诊断方法也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舌头和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状况。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腹部听诊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症状、生活习惯和疾病史等来作出诊断。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气血状况。

中医的药物治疗主要依靠中草药。中药是由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制成

的药物。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和气血,从而恢复健康。与西药相比,中药多用于缓解症状和调理身体,治疗的过程相对缓慢但较为温和。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科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名

词术语。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和理念。

一、气血

气血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气(Qi)指的是人体内运行于经络中的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血(Xue)则是指循环于经脉中的液态物质,主要由骨髓、脾胃消化等

产生。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二、阴阳

阴阳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它是对人体内部和外部事物的两

种相对性描述。阴(Yin)具有向内收敛、负、暗、柔软等特性,阳(Yang)则具有向外发散、正、明、刚硬等特性。在人体内部,阴阳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对于人

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构成人体网络的通道系统。

经是指经络的主干,络则是指经络的分支。经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相互联系,负责运输气血、营养和信息等重要物质。中医治疗的一些

方法,如针灸和推拿,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系统来达到平衡和调节的目的。

四、寒热

寒热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特点的重要概念。寒(Han)病多指

疾病表现为寒冷的症状,如寒战、恶寒等。热(Re)病则指疾病表现

为发热的症状,如高热、口渴等。中医师通常会通过问诊、望诊、切

诊和闻诊等方法来判断病人患有是寒病还是热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

五、脏腑

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的称呼。脏(Zang)指的是形态较固定、位于躯干内部的器官,如心、肺、肝、脾、肾等。腑(Fu)则指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部分名词释1.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9.荣、已:营气、卫气。10.肝痿:又称筋痿。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13.真火:指肾阳。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名词解释:

1.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

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

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

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一生不变之色。

特点:与生俱来基本不变。(考)

7.客色:是指随着四季或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

客色。(考)

8.病色:凡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特点:晦暗暴露(考)

9.但热不寒—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一定的规律性。分为三种类型:(考)

(1).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明显,为阳明腑实证。

(2).温湿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为温湿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为虚热证。

10.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更甚,多为气虚、阳虚(考)

1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考)

12.脉诊:触按病人的脉搏,体察脉象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13.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考)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2. 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 辨证论治(施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4.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7. 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8.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啤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9.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功能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

10.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1.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2. 肾主藏精:藏,即闭藏,指肾有贮藏、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13. 肾主水: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全

中医名词解释⼤全

1、五⼼烦热:指两⼿两⾜⼼发热,并⾃觉⼼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不定,注⽆定处⽽发⽣于较深部组织的⼀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久成脓。多患于⽓⾎虚弱者。

3(肺⾦:传统中医学中的五⾏学说,⽤五⾏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 4(中风:指脑⾎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指⽆形之⽕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在脏腑中居⾸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卫⽓。

10(肝痿:⼜称筋痿。

11( ⽓逆:指⽓上逆⽽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肠,⼤肠,从⽣理⾓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 真⽕:指肾阳。

14( ⾎为营,⽓为已:营指营⽓,是⾎中之⽓,卫指卫⽓,起卫外作⽤,固表作⽤。 15( 龙雷之⽕:指肾⽕,肝⽕。⼼肾之⽕。龙⽕,指肾⽕;雷⽕,指⼼⽕。 16( 相⽕:和“君⽕”(⼼⽕)相对⽽⾔,⼀般指肝肾的相⽕。

17( 神:神⽓,传统中医有⼼藏神的说法。

18( 肝⽓:指肝脏的精⽓。

19( 肝⾎:指肝脏所藏的⾎。肝⾎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 肾⽕:肾是阴脏,内藏⽔⽕(即真阴,真阳),⽔⽕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 ⼼⽕:⼴义泛指⼼的功能活动,狭义指⼼脏推动⾎液循环的功能。 22( 肾⽓:肾精化⽣之⽓,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 肾⽔: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概述: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代表性学派,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

的医学体系之一。中医学秉承着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

和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本文将解释一些中医学中

常用的名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概念。

1. 阴阳 (Yin Yang):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互为补充,相

互依存。阴性代表柔弱、冷静、收敛;阳性代表强大、热烈、扩散。

在中医诊断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评估疾病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气血 (Qi Xue):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身体内运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气 (Qi) 是生命力的能量,鼓舞着人体运行;血 (Xue) 负责输送氧气和

营养物质到全身组织。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维持人

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3. 五行 (Wu Xing):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通过这种关联来解释事物

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中医学认为,五行的平衡和协调对于身体的健康

至关重要。

4. 经络 (Jing Luo):

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气血运行的系统,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网络。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在身体内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与

脏腑、组织器官相连。通过刺激经络,中医医生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5. 脉诊 (Mai Zhen):

脉诊是中医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中医理论认为,人体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

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

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邦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

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中医名词 名字

中医名词 名字

中医名词众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中医名词及其含义:

1.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用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 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 脏腑:脏指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4. 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5. 气血津液:气是指人体内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血则是滋养身体组织的物质,津液则包括血液以外的液体如唾液、泪液等。

6. 病因病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

7. 辨证论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信息,分析病因病位,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阶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8.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基本症候群。

9. 中药:包括草药、矿物、动物等各种天然来源的药物。

10. 方剂:是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组合起来,用于防治疾病的配方。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

阳胜则阴病。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

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

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

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

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

法而著称。在中医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独

特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至关重要。在本文中,将解释并介

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阴阳相对而言,代表

了事物世界中的两个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方面。阴阳理论认为,人

体内外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及各种生理现象都有阴阳之分。阴阳保

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气指人体内五脏六腑

功能的运动和变化,血则代表体液的运行和循环。在中医学中,气血

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气血不足或不畅通

会导致各种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的理论。经络被认为是人体

内气血运行通道的名词。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充分流通的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维持身

体的健康。

4.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

体的重要脏器,分别是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和小肠。

每个脏腑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络,共同维持人体

的生命活动。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找到其病因和病机。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指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机制。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来寻找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辩证论治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再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朱清莙转载珍藏)

●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配珍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的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侦察疾病的方法。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五味:是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用以反应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特点,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部分名词释

1.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

,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
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31.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2.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33.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34.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体的情况。
35. 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36.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7.恶血:即败血。
38.败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
39.带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腰部一周。
40.脾气:指脾的运化功能。
41.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有生命的关键之意。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有指两肾为命门。
42.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
43.痈:病名,风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气血受毒邪所困而瘫塞不通所形成的。
44.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5.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6.后阴:即肛门部。
47.死血:指瘀血。
48.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关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49.木:即麻木。
50.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

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51.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
感活动,为肝所藏。
52.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53.肝藏魂:“魂”属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
54.心惊:指心中恐惧。
55.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6.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57.心中火虚:指心阳虚弱。
58.瞑;闭上眼睛。
59. 肝气燥: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耳鸣,眼干,面红,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症。肝为刚脏,喜柔润,忌刚烈。肝阴不足,每致肝燥而阳亢。
60. 热厥:厥证之一。指因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烦燥,胸腹灼热,便秘等症状。
61.心包络:简称“心包”,它为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主要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62.气化:气的运行变化。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膀胱的开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64.亡阴:阴液大量耗伤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深陷,精神烦躁,甚则昏迷,谵妄等症。
65.清肃之气:指肺气。肺气宜清净肃杀,如秋令之气,否则将上逆为患。
66.脾不摄血: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
67.脾土:脾的代称。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68.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9.下元:指肾脏。
70.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72.气逆: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73.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74.肾火沸腾:指肾阳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腾。
75. 亡阳: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他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似于休克现象。
76.脾气:主要指脾的动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固身血液的功能。
77.中满:指胱腹胀满。
78.水火相济:心属火,肾

属水,水火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79.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
。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80. 命门之火:即肾阳。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肾阴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之火的温养,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81.肾为肝之母:按照五行学说,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
82. 胃为肾之关:”关”可以理解为水液出入的关口。《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是指胃气虚弱,胃口不开将引起二便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诸症。
83.羸:瘦,弱。
84.枯槁;消瘦比较严重,并且干枯无光泽。
85.真阴:即肾阴。又有“肾水”,“元阴”真水等名称。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
86.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87.肝气:指肝本脏的精气。常贝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88.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89.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90.真火证:即实火证,指火邪极盛引起的实证,热证。
91.火越:指火邪炽盛向外发泄的病症。
92.相济:相互补益。
93.肝气无依:肝气无处依附。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补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94.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命门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
95.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离散,导致心阳衰竭,血脉不行,故称心君不守。
96.肾火避出躯壳:指阴寒内盛,致阴阳分离,肾阳外脱。
97.厥逆:四肢厥冷。
98. 伤寒:病名或证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症的一个症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99. 神农氏:传说的

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100、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以借以指医术。
101、青囊:药囊。后世常以青囊称医术。
102、河车之路:谓肾气运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谓脑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极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环:指阴阳消长运行的道路如园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106、玄关:佛教谓出入玄旨之关门,即入道之门为玄关。
107、仁圣工巧:当作“神圣工巧”。《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108、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109、亢龙有侮:指阳亢至极,物极必反之意。,
110、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脑为髓海。
111、尾闾:道家谓精门,命门为尾闾。
112、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奥精好的义理。
113、四气: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
114、四厥:四肢厥逆。
115、华扁:指华佗与扁鹊。
116、圭臬:指事物的准则。
117、四象:《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两仪,即指阴阳。四象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118、面王:鼻准。
119、中恶:谓中邪恶鬼崇致病者。
120、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21、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122、覆辙:犹言覆车。此喻失败的教训。
123、郄:指皮肤纹理缝隙。
124、箴言: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125、私淑:凡不及受业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为师,以其书为治道修身之资者皆称私淑。
126、岘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127、憎寒:是一种外有寒战,内有烦热的症状。这是由于热邪内伏,阳气被阻,不能透达所致。
128、痰嗽:又称痰饮咳嗽。指因痰饮而致咳,并以咳嗽为主证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饮邪,停于肺胃,证见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129、寒泻: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现为肠鸣腹痛,完谷不化。
130、阴证: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指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

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
131、晕在心:按中医说法,“
心藏神”,神经系统头晕等疾病与心脏胆负供血等功能正常与否有关。
132、少火: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
133、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
134、怔:是持续性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
135、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风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136、通人:学识渊博之人。
137、私智:一己之管见,偏而自矜。
138、子书: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言者,统称子书。
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
140、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
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
142、腐肠之药:指损伤肠胃之药物。
143、桑榆:原指目落余辉在桑榆间。此引伸为晚年。
144、委顿:极度疲困。
145、理易:明白医理。
146、阳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铜镜。
147、故宅:原来的居室。肾火之宅在于肾和命门。
148、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149、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养供给。
150、脱精:精关不固,精液渗入小便而下。
151、左券:券,契约,分左右二联,主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比喻有充分把握。
152、金针度人:向嫡传学子传授深奥理论及绝技。
153、两仪:天地
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泻。
155、犀烛:传说犀牛角放入水中会发光


一、 名词解释

1、【气】“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元气】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元气在胚胎时已经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
【命门火衰】 即指肾阳衰微的病理现象。肾阴和肾阳相互依存,故命火衰多由元气虚弱或肾精耗伤所致。临床上可见下元虚冷的证候,如精神萎顿、腰酸、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清长或黎明泄泻、水肿等症。

2、【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津液】 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中的液体,均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

生。津随卫气而散布,有濡润肌肉.充养皮肤的作用。液随精血而滋濡,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灌濡孔窍等作用。亦指排出体外的废液,如汁液、尿液等。

3、【肾阴】 亦称“真阴”、“元阴”、“肾水”。指肾脏的阴
精。肾阴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景岳全书》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两者给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4、【肾阳】 亦称“真阳”,“元阳”,“命门之火”。指肾脏的阳气。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5、【四气--温、热】温热性的食物有温中、补虚、驱寒作用,适宜于于虚寒体质的人和宜于冬季食用。这类食物如牛肉、鹿肉、鸡肉、鳝鱼、韭菜、核桃、荔枝、榴莲等都列为温热类的食物。
【四气--寒、凉】寒凉性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面目赤红、小便黄、大便硬的人。这类食物如黄瓜、苦瓜、西瓜、雪梨、绿豆、螃蟹、猪肉、啤酒等俱属于寒凉性食物。

6、【五味--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这类食物有辣椒、葱、姜、茴香等。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别自己的体质属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长暗疮的。

【五味--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长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如燕窝、大枣、蜜糖、小麦、粟米、糯米等。

【五味--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益阴的作用。对胃酸不足、皮肤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肤脱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如乌梅、橘子、苹果、米醋等。

【五味--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凉、清热的作用,对长暗疮、小便黄热、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例如:苦瓜、茶叶、苦菜、青榄等。

【五味--咸】咸味的食物有软坚散结,通大便和补肾的作用。阴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鸣、甲状腺肿大等。食用海带、海参、紫菜都很适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为虚,过多则实。阴阳平衡,长寿可期。

7、【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祖国医学认为,舌苔是

由胃气所生,从舌苔的白和黄,可辨病之寒热;从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浅;从舌苔的变化,可辨病之转化。
8、【经络】 指经脉和络脉。经脉如径路,为纵行的干线;络脉如网路,为横行的分支。经络是内属脏腑,外
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9、【房劳】指房事过度,耗伤精气而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二、 各种症状

1、【表证】 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袭体表的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表寒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关节酸痛、苔白口不渴、脉浮紧等;表热则见身热不恶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黄、脉浮数等
2、【寒证】 指人体因受寒邪侵袭或因阳气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证候。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多白沫、腹痛喜温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等。寒邪侵袭者多见迟脉或紧脉,阳气不足者则脉多沉微。

3、【热证】主要指人体感受温邪、暑气或寒邪化热而引起的热性证候。如身热汗多、面赤烦燥、口渴喜冷饮、神昏谵语、便秘或泄泻热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及脉洪、大、滑、数等
4、【虚证】 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1)【阴虚】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心肾不交】 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临床表现为失眠、多梦、虚烦、遗精等症。

(2)【阳虚】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卫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皑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3) 【气虚】一般多指中气不足或元气虚衰的病理现象。两者既又联系,又有区别。如饮食失调.劳倦伤脾,每致中气受伤,而见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体虚弱,或耗伤肾精,每致元气受损,而见头晕、腰酸、气短、气促、小便频数等症。在中气不足或元气虚弱的患者,

往往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可出现各脏的气虚证候。

(4) 【血虚】 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
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5) 【肾虚】 指肾脏精气亏损的病理现象。肾亏的原因,可由禀赋不足或肾精耗损太过所致。临床表现多见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酸、遗精,并可兼见咽干、潮热或肢冷、阳痿等症。由于肾精有滋养五脏的作用,故肾脏的精气亏耗,不仅表现为肾脏的病变,同时能影响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说明肾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6) 【脾虚】 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 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7) 【虚火】 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阴虚有五脏之阴偏虚与精、血、津、液等亏损的不同情况。阴虚则阳气相对的亢盛,易于导致虚火上升,故虽见火升征象,实为阴虚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痛、颧红升火、心烦少寐、脉细数等。

5、【实证】 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瘀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1)【胃火】 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理现象,若胃火炽盛,可沿足阳明胃经上炎,临床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并可见嘈杂易饥、便秘等症。

(2)【肝火】 指肝火亢盛的病理现象。由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
(3)【肝气郁结】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