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中心城市极化定位的思考_赵复强 (1)

合集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标要求】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结合案例,分析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城市体系。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功能。

人地协调观:综合分析区域城市群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必备知识·归纳】1.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2.城市在区域中的功能:(1)城市功能: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主要功能: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3.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5.城市等级与城市体系:(1)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2)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微思考】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

该描述体现了济南和区域之间的什么关系?提示:济南为区域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区域为济南提供市场、劳动力等。

【典型考题·剖析】(2021·天津等级考)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

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上海浦东机场
上海洋山深水港
上海站
分析上海建设洋山港的有利条件。
上海建设洋山港的有利条件。
1、水深、有避风浪的港湾。 2、陆地地形平坦开阔,能满足建筑用地需要。 3、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 交通便捷; 4、经济发达,腹地广阔; 5、以上海市为依托。
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上海市发展历程
1949-1978年,上海城市化进程较缓慢, 但是工业化的发展仍推动了上海的地域扩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在建成区外开 辟了许多工业区。70年代,由单核心城市发 展成为组合城市。
1979-2000年,上海步入城市地域迅速扩 展时期。
2000-2015年,上海逐步形成了与长江三 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城市空间发展从 黄浦江拓展到长江,多层次的城市空间体系 结构基本形成。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
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2、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国会设立纽约港自由贸易区,享有各种优惠政策。现如今,纽约
已经发展成为集金融、贸易、服务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大
都市,对周边地区、“波士华城市带”、美国乃至世界都有辐射带
动作用。据此完成3~5题。
3.纽约为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陆最早建设的城市之一,其最主
D 要的原因是 ( )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取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北京与河北地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和江苏地区,结合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了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策与建议一、绪论(一)选题的原因与背景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区域战略的核心。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用增长极的经济优势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成功实现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过渡,对于区域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也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范围。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两方面。

Bjom等(2001)选取1988年~1995年期间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收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样本城市的收入差距都在急剧扩大。

Aguighier(1988)和Yang(1990)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与中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区域经济状况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的经济圈的状况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从全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张桂芳(2008)等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科研教育状况等五个指标对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4期【摘要】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都市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其形成之日起,单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

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4.00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笔者拟就都市圈理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关系、都市圈规划展开论述。

都市圈理论从理论上说,以都市为核心,其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城市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越大。

辐射半径以城市规模、空间距离、联系强度综合计算确定。

关于城市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一型大城市)以上谓之都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可谓之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一定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甚至也不包括20公里之外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不能把行政区的人口甚至市辖区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

所谓常住人口是在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虽然户籍不在这个城市,但长期在此工作与生活,就应该统计为常住人口,而虽然户籍在该市,但不在该市工作和生活,则不应统计为常住人口。

关于空间距离,一般以货车而非轿车和高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距离作为辐射半径。

从边缘到中心: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选址与培育策略

从边缘到中心: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选址与培育策略

路和性 质定位、 区域联动与协 同发展 、 迅速聚集人 口与快 速城镇化 、 培育 多元产 业体系 、 构建 开放 的城市发展空间等培育策略和分步培育路径 。
关键词 : 锡盟南部 ; 中心城市 ; 区域 ; 中心 ; 边缘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4 文献标识码 : A
O 区域 中心城 市 的内涵和分 级
内蒙 古工业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I NNER MONGOL I A
第3 2卷
第 4期
UNI VERS I TY OF T ECHNOLOGY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5 1 6 7 ( 2 0 1 3 ) 0 4— 0 0 1 2— 0 7
从 边缘 到 中心 : 锡 盟 南部 区域 中心 城 市 的选 址 与培 育 策 略
1 . 2 新经 济地 理学 派关 于经 济 空 间演化 的理 论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边缘地 区是经济合作与一体化 的机遇地 区, 边缘地 区的
开 放 可 以改变 区域 间资 源分 配结 构 , 吸引 生 产 和 消 费在 此 集 中 , 而且 企 业 和 人 口 自由流 动 性 越 强 , 就 越
用。
由于我国最基层的经济单元为县 , 因此 区域 中心城市最基本 的辐射能力应该超过县域范围, 具有地 区影响力、 省域影响力甚至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响力。与之相对应 , 我 国区域 中心城市体系可 以划分为全 国区域 中心城市 、 垮省区域 中心城 市、 省域 区域中心城市、 省内区域 中心城市共 四个等级。不 同等级的 中心城 市对应 不 同层次 和不 同尺 度 的区域 , 较低 等级 的中心 城 市受 上一 级 中心城 市 的支 配 和影 响 , 只有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2025年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2025年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5.根据六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概况,可推断( )
C
A.四川省没有福建省经济发达B.湖北省比河南省GDP高C.江苏省内经济发展较平衡D.陕西省的人口分布较均匀
【解析】 成都的城市首位度比福州高→四川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推出四川省的经济没有福建省发达,A错误。河南省GDP比湖北省高,B错误。在六个省会城市中,南京的城市首位度最低→本省其他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最大→全省经济发展较平衡,C正确。西安的城市首位度较高→西安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大→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匀,D错误。故选C。
显下降→虹吸效应减弱,D正确。故选D。马上归纳 省会城市发展经济具有政策优势,城市首位度较高,但过高的城市首位度说明该省份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2024安徽阜阳颍州期中)断裂点理论是城市空间影响力的研究方法,断裂点处两城市的引力平衡,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地距离比例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的相对经济辐射范围。下表示意徐州与其他城市间断裂点的距离。据此完成7—8题。
B
A.各城市间交流增多 B.区域内发展不平衡C.区域整体迅速发展 D.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解析】 读图可知,不是所有都市圈之间都有交流的,A错误;最大的人口流入地是深圳都市圈,这会使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发展水平更高,
大湾区各都市圈人口流动差异更大,区域发展不平衡,B正确。区域发展速度不一致,有的地区发展快,有的发展慢,C错误;人口主要流向大城市,说明中小城市的发展并不迅速,D错误。故选B。
【解析】 南京市是江苏省的行政中心,行政级别高,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发达;南京市常住人口最多,城市规模最大,城镇化水平最高;有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科研力量雄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第三产业发达,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南京市地处长江沿岸,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联通效率高,经济腹地范围广,城市辐射功能强。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城市进展的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进展是相互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四周区域社会经济的进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富强;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进展的历史证明白的。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四周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展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根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集中效应。

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到达肯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肯定减弱,集中效应会相对或肯定增加,最终,集中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进展政策。

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兴旺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当集中在进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进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具备进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进展的城市,成为区域进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进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打算城市进展的最为显着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根底产业(主要是为满意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效劳产业(主要满意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根底产业是城市经济力气的主体。

根底产业的进展是城市进展的关键。

只有根底产业得到了进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进展。

(3)城市进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相互依靠、相互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进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靠。

相互依靠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严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根底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4)城市进展的交通通讯理论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提醒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进展之间的关系。

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便利程度。

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进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进展的通讯理论。

超大城市治理的问题和关键探讨 附超大城市治理的几个问题

超大城市治理的问题和关键探讨 附超大城市治理的几个问题

超大城市治理的问题和关键探讨超大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抓住规律和特点,阐述超大城市治理的本质和内涵。

发展超大城市目的是为了提高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力,提升对国家现代化的引领力。

超大城市治理是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

论文围绕治理目的、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对象等,以系统化思维论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逻辑性和独特性,显然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由此,我们看到超大城市治理的基本规律,就是根据超大城市发展的使命和需要,采取适合超大城市特点的治理方略和策略,确保超大城市持续发展,服务超大城市建设,增强超大城市自身竞争力。

二是抓住问题和关键,论述超大城市摆脱治理困境、提高治理成效的对策。

优质资源和服务在城市空间的配置不当,造成结构失衡,是“大城市病”内在的主要根源。

具体说,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超大城市,在超大城市内部各种资源高度集中于核心区,由此引发超大城市病,而不单是表面上的外来人口增多和人口规模增长。

文章指出当前超大城市治理中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治理对象的错位,二是治理方式的失当。

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告诉我们:抓错了痒点,出力不讨好;误诊了病因,猛药也无效。

治理越来越严重的“超大城市病”必须对症下药。

摘要:超大城市在区域和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与治理日益受到政府重视。

建设和发展超大城市,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力,牵引国家现代化发展。

基于超大城市的特殊性,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尊重治理规律,明确治理对象和内容。

本文分析超大城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考察超大城市治理失当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超大城市治理过程治理智慧治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迁移集中,推动人口城市化呈快速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长到8.48亿人,城市化率已超过60%。

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功能与发展

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功能与发展

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 功能 中心城市的界定 特征—功能 发展 特征 功能—发展
(三)中心城市的功能 作为城市,一般来说, 作为城市,一般来说,都具有磁力和辐 射功能, 射功能,但由于区域内各城市的地位和经 济实力的差异,其作用有大有小。 济实力的差异,其作用有大有小。中心城 市的磁力、辐射及创新功能是最强的,它 市的磁力、辐射及创新功能是最强的,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其经济的磁 力和辐射来进行的。 力和辐射来进行的。
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 功能 中心城市的界定 特征—功能 发展 特征 功能—发展
4、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 、
中心城市是区域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 中心城市是区域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 域人才、科技、教育、 域人才、科技、教育、文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 城市,创新能力强。 城市,创新能力强。中心城市设有水平较高的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研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研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能创造出一定数量的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以及新制度、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以及新制度、 新文化。总之,中心城市是培养人才、 新文化。总之,中心城市是培养人才、开发智 力资源、 力资源、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和文化的重要基 是区域文明和进步的辐射源。 地,是区域文明和进步的辐射源。
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 功能 中心城市的界定 特征—功能 发展 特征 功能—发展
2、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中心城市在不断聚集、成为发展极的同时, 中心城市在不断聚集、成为发展极的同时,还逐渐 形成辐射或扩散效应。但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 形成辐射或扩散效应。但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磁力与 辐射的功能是不同的,在城市迅速成长过程中, 辐射的功能是不同的,在城市迅速成长过程中,它的功 能以磁力为主,通过从周围区域大量聚集各种资源, 能以磁力为主,通过从周围区域大量聚集各种资源,使 中心城市不断获得越来越高的能量,产生规模效益。 中心城市不断获得越来越高的能量,产生规模效益。而 当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规模效益开始消失, 当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规模效益开始消失,辐射或扩 散将代替磁力占据主要地位, 散将代替磁力占据主要地位,以避免过分积聚带来的不 经济性,而追求更好的边际效益。 经济性,而追求更好的边际效益。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主要表现为通过城市的产业、商品、资金、技术、 主要表现为通过城市的产业、商品、资金、技术、人才 和信息的溢出, 和信息的溢出,促进和影响周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的 发展。 发展。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

1.芒福德说“真正旳都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谈谈你对这句话旳理解, 并对一种你熟悉旳都市进行区域条件分析。

(2023简述)都市旳发展不能就都市论都市, 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都市在发展中所处旳地位和作用, 及其与周围城镇旳关系, 都市旳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旳总体布局互相协调。

2.我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重点问题。

(2023简述)1.确定城镇居民点有序发展旳总体格局, 选定中心镇, 防止一哄而起, 增进小城镇健康发展;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防止反复建设, 增进城镇协调发展;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 增进可持续发展。

3.论述: 我国城镇化旳重点问题及对策(2023论述)重点问题:1.城镇差异大, 二元构造问题突出, 对三农问题关注不够, 大量流感人口不能转化成都市人口, 无法享有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福利, 只是“准都市化人口”2.区域发展不平衡。

重要体目前不一样旳省之间都市化水平差异大, 东中西部都市化水平差异大, 省内发展也不平衡。

3.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4.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不强, 不适合综合国力提高旳规定5.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旳吸纳能力没有得到充足旳发挥发展对策:1.农村城镇化。

加紧小城镇旳发展, 增强对人口和产业旳吸纳能力, 弱化城镇二元构造。

2.区域都市化。

3.都市现代化。

4.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2023简述)1.生态学区域论。

深受盖迪斯影响, 芒福德继承了他旳生态学区域论, 强调区域是规划分析旳重要单元, 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一系列独立自存、互相联络且密度适中旳小区, 形成一定旳网络构造体系。

都市—区域研究。

芒福德提出从都市外更广阔旳区域研究都市问题, 他认为“区域是一种整体, 都市是区域旳一种构成部分”“真正旳都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旳第一不一样要素是包括都市、乡村和永久农业区, 作为区域综合体旳构成部分”区域整体观。

聚焦同城化 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聚焦同城化 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聚焦同城化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欧心泉;余飞
【期刊名称】《区域经济评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顺应城镇化发展演变规律,推动同城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拓展北京发展空间和促进内部功能重整,提升周边交界地区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环京周边地区与北京的经济社会联系持续增强,重点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同城化发展具有较好基础,但与长三角等同城化发展成熟的地区相比,其同城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交通通勤能力较弱、产业协同能力有限、要素流通不畅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可以从强化设施联通、增进服务共通、促进产业协同、深化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总页数】8页(P111-118)
【作者】欧心泉;余飞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
支点2.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商建言3.省
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商建言4.推进毗邻区同城化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7. 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37.  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37.大都市辐射的影响一、单选题(2022·河南·模拟预测)山西中部城市群已形成以能源、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和以旅游、物流、商贸、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汇集了全省80%以上的创新资源,是山西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山西省将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进入国家规划,作为该省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在全国版图彰显山西地位的重大战略部署。

读山西中部城市群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山西省其他地区相比,山西中部城市群崛起的突出优势有()①资源禀赋①地理区位①政策优势①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优势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为进一步提高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力,下列措施中不可采取的是()A.完善基础交通网络B.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C.重点发展高耗能产业D.发挥太原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答案】1.C2.C【解析】1.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与山西省其他地区相比,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崛起的突出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地理区位条件好,①正确;“山西省将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进入国家规划,作为该省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在全国版图彰显地位的重大战略部署”,说明有政策支持,①正确;图中未体现中部地区具有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①①错误。

C正确,故选C。

2.由材料“山西中部城市群已形成以能源、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和以旅游、物流、商贸、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可知该城市群发展的重点是高新产业,不只发展高耗能产业,且城市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应该越高,因此今后提高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力,不能把重点只放在发展高耗能产业,C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对外合作和发挥太原的带动作用,都是可采取的措施,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是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任务,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抓住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开路先锋”作用,助力山西省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

国家中心城市分层规划的相关对策

国家中心城市分层规划的相关对策

国家中心城市分层规划的相关对策
王廉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国家中心城市该如何规划与建设,它的国际国内走向、定位、形象表述该怎样进行?本文以"流量"、"聚集力"和打造"话语权"独特的分析方法,探究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开发模式与解决方案之可操作性与前瞻性.
【总页数】11页(P122-132)
【作者】王廉
【作者单位】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r——对郑州市上街区融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 [J], 付向瑞
2.绿色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特征和动力源泉——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印记 [J], 杜受祜;葛声波;
3.绿色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特征和动力源泉r——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印记 [J], 杜受祜;葛声波
4.从省会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谁会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J], 徐豪;王红茹;银昕
5.15个城市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否需要再扩容? [J], 王红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

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

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
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或区域内的要素(如经济、人口、教育、技术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于极化或集中到特定的地理位置或区域内。

这种趋势会导致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地理因素比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会影响到不同地域内的经济和人口发展;政治因素比如政策支持、区域竞争力、政府投资等,会影响到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经济因素比如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企业优势等,会导致不同地域内经济体量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人口、教育、技术等要素的发展;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结构,较大的人口规模会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好的人口结构也有助于各项要素的提升;技术因素则是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会促进不同地域内的经济和人口发展。

总之,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发展中,应积极促进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使得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加平衡和有序。

提升滨海新区极化作用的思考

提升滨海新区极化作用的思考

提升滨海新区极化作用的思考
赵娓;李丽君
【期刊名称】《中国轻工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现阶段,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方面,国家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环渤海地区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的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表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经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同时国家又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提出要把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赵娓;李丽君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环渤海经济龙头作用的战略思考
2.抓住机遇建设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对滨海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以创新驱动实现滨海新区在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思考4.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间的相互作用5.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硫化氢对小鼠神经细胞的超极化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命题点四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师用书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命题点四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师用书

命题点四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 4 (2022·山东高考)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

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C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命题解读】该题组以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为情境素材,考查城市辐射及影响。

考查考生信息解读能力及沈阳、大连两座城市的区域认知,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思维点拨】核心知识·精归纳1.城市的辐射功能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如位于沿海,对外联系密切,辐射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辐射范围小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规模等级,扩大辐射范围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因产业集聚使城镇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城市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数量多少有关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1)城镇化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①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镇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

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

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
罗志刚;裴新生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6(022)006
【摘要】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中心地理论的"农业"背景和单一的"服务"体系的缺陷,已无法适应当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服务、生产、交通、生活等"多结构体系"并存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远非"单一"的中心地体系可以囊括.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罗志刚;裴新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反思教育理论--基于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考察 [J], 侯汝艳;王昭
2.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均衡发展--兼对中国目前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反思[J], 崔玉宾
3.产业政策的理论反思——兼谈对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启示 [J], 张亚鹏
4.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
——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 [J], 刘洋;贾中海
5.财政分权理论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解释及反思 [J], 黄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

我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

我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
宋丽思;陈向东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本文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极化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极化进行了量化研究,并以1998-2007年的城市数据为基础,考察了我国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区域内,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且尤以成渝地区最为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极化度最低.进一步研究极化指数增速的变化发现,变化趋势呈不对称的交替性上升下降运动特征,而且增速逐步趋近于0.
【总页数】9页(P100-108)
【作者】宋丽思;陈向东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基于分解TW指数的空间计量研究 [J], 王成城;李红梅;韦守明
2.城市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初探:兼析汕头城市区域空间的发展趋势 [J], 林竹
3.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J], 张小成;郭建林
4.基于TW指数的我国创新极化测度及区域比较研究 [J], 张肃; 郭文
5.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 [J], 郭腾;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9(4):130~132A c t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e J i a n g x i关于区域中心城市极化定位的思考赵复强 收稿日期:2006-12-24作者简介:赵复强(1969-),山东武城人,副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德州253023)摘 要:论述了增长极理论对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把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为增长极,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极化;思考中图分类号:F 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7)04-0130-031 区域中心城市极化定位的理论根据增长极理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一文中正式提出“增长极”概念,他指出:“增长极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

”佩鲁将创新引入空间概念,认为创新往往由推进型企业进行,空间上聚集于增长极,从而在增长过程中形成支配单元占主导作用的极化。

他认为推进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能在成本曲线的较低点运行,从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刺激被推进企业的模仿和创新,甚至产生新的企业来追求创新带来的利润,从而导致其他企业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效应称为“极化效应”。

增长极理论强调的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增长战略,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必须首先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那些有优势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建立若干个增长极或增长中心,以促进这些区域的飞速发展,等到这些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逐渐向外围地区和其他不发达区域扩散,最后达到所有区域较为平衡的发展。

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以社会过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原理”,他把累积性因果关系原理成功地应用于分析区域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一个国家分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并用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来说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假设最初一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处于静止的落后状态,各地区收入水平和利润都相差无几,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地区因优越的自然条件或历史偶发条件或国家的倾斜政策开始出现增长,就会导致各地收入水平和利润率的差距开始拉大。

如果听任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而不采取政府干预,一个累积性的因果循环就开始了。

一方面,发达地区因工资和利润偏好,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就会纷纷从落后地区流入正在蓬勃发展的地区;资金也会竞相从落后地区流入发展迅速的地区,以寻求更高的利润率;企业和企业家也会从停滞地区迁移到繁荣地区,以得到更多的创业和获利机会。

这些又进一步促进了繁荣地区更快的发展,发达地区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累积性因果循环。

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因年轻人和具有较高文化技术的人才以及资本外流,收入和利润水平不能提高,从而储蓄率和投资率都比较低,市场狭小,投资机会缺乏,结果收入水平低下,这又进一步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水平低下。

可见,在不发达地区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累积性因果循环。

由于上述两个循环过程的共同作用,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相对落后,经济不平衡状况越来越突出,形成了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缪尔达尔把这种情况称为“回波效应”。

但他进一步认为,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也不会永远保持不变。

发达地区以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吸引着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和资金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扩散效应”。

发达地区的发展导致了对周围地区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需求的上升,从而促进邻近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发达地区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对工业原料的需求,这就促进了原材料产地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刺激了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和市场的扩大。

如果这种扩张力强大到能克服先进地区引起的“回波效应”的话,这些新发展起来的地区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扩张中心。

此外,当先进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工资水平和城市地租的不断上升,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由于资本越来越丰裕,资本投资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下降,回报率丰厚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由于城市扩大,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活成本上升,这些因素的综合发展促使发达地区人才和资金流向不发达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较低,资本收益率较高。

这样导致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缪尔达尔成功地运用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来分析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地区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过程和条件。

更由于他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主张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以扩大“扩散效应”并克服“回波效应”的不利影响,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拥护,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

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促成增长极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和行业的聚集;二是增加或吸引大量投资。

但这两个途径只有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增长极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在这方面,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发展中国家应用增长极理论较成功的有巴西和马来西亚。

这两个国家的政策措施表明:应当把增长极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正确的政府行为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政府应不失时机地制定开发落后地区的政策规划,促进落后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2 区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根据增长极理论,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增长极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应着力作好的文章。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但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一方面,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发达的大中城市数量少,发展滞后,极化作用小;另一方面,现有的小城镇零星散落在幅员辽阔的平原上,存在规模小、管理差、工业基础薄弱、商机人气缺乏等先天不足,难以发展成增长极。

因此,欠发达平原农业区通过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建立自己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克服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发展滞后、小城镇难有作为等障碍的可行策略。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对于小城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备、文化凝聚力较强、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特色产业,对周边农业区有较大“极化”作用的中心城市。

它是在小城镇建设起步后,发展举步维艰的困境下,实现农村城市化,带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些增长极可以扩张非农产业的发展规模,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业的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以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才和资金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扩散效应”。

发达地区的发展导致了对周围地区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需求的上升,促进邻近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发达地区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对工业原料的需求,这就促进了原材料产地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刺激了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和市场的扩大。

随着这种扩张力强大到能克服“回波效应”的话,区域中心城市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扩张中心。

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远离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小城镇经济效益差,不易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难以发展。

中外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较少,小城镇过于分散的特点,使得小城镇难以接受大城市的辐射。

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镇经济效益更高,更易谋生,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

有更好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

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流动过程中,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纳能力。

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容易形成较高的人口聚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客观上有利于第三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随着近几年党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农民由于人均耕地较多,获得了大实惠,农民看到了农业经营和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也同时加强了很多农民固守土地经营的动机。

小城镇所固有的诸多弊端已使农民认识到成为城镇居民的总收益和经营安全指标,明显低于农村居民。

这使得农民更愿意选择农村居民和“游击市民”的双重身份角色。

区域中心城市能呈现给城乡居民真正的城市形象,通过产业聚集,商机凝聚,科技发展,功能完善,成为区域内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势必对城乡居民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创业产生巨大吸引力,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如山东省武城县,现有10个乡镇。

改革开放后,各乡镇都大搞小城镇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初,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但如前所述的问题大量存在,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为走出困境,发展县域内区域中心城市尤为必要。

经过优化组合,便于区域中心城市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突出产业特色,凝聚商机人气,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同县城相当的城市规模和水平,从当前小城镇所欠缺的居民稳定性、文化品位、人才聚集、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管理等各方面,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使区域中心城市同县城一起成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区域中心城市极化的政策措施3.1 科学规划,确保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31 4期 赵复强:关于区域中心城市极化定位的思考根据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聘请高水平的专家,重新审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并进行修编和完善。

规划工作要体现高起点、有特色、重科技的原则,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要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和规划的权威性、约束性,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要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走依法治建、依法管理的路子,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使区域中心城市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2 放宽政策,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资金短缺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加速城市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要结合中央及各地出台的政策,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大胆改革,促进发展。

一是要改革投融资体制。

坚持以市民筹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走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以地生财、综合开发,多元化、多渠道融资的路子。

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带资进镇,参与开发建设,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