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平遥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相传始建于西周宣王姬静时期,据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特别低矮的城垣,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改筑为今日所见到的砖石城墙,而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有26次修缮补建,所以至今保持着明清两代的城墙风貌。
现存的平遥城墙,是我国现存完整的三座县城城墙之一,而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完整又雄踞三城之冠,全长12.8华里。墙高10米左右,环城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并且六座城门外均筑有瓮城,城墙外每隔40-60米建有一座突出于墙外的马面,也叫敌台窝铺,从建筑的角度讲,马面既加固了墙体,使整座古城坚固墩实,更重要的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敌人如果攻城的话,处于马面间的守兵可以从一个正面及两个侧面来攻击敌人,使之腹背受敌,这便是军事上所谓的左右夹攻,两台相应和旁敲侧击的兵法。每个马面上都筑有一座敌楼,敌楼在平日供士兵遮风避雨,战时则存放武器和军械,借助这些凌空的建筑,守城将士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效地组织火力,以抗击敌人。
在平遥古城墙的每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瓮城,瓮城是建在大城外的一座小城,用于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它共设里外两道门,并且是呈90°,从科学角度讲,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风沙比较大,这样修建可以防止风沙直直地侵袭城内街道;从军事角度讲,当敌人攻进了瓮城的第一道门,但他没有想到里面还有一道门,这样守城士兵便能居高临下,四面组成交叉射击网,给瓮城内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成语“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可以说是对瓮城功能最生动有趣的描述了。
另外,城墙上的垛口和眺望孔为射击和监视来犯之敌所用,环城有3000垛口,72敌楼,隐含了孔子3000弟子,72贤人的历史典故。在庞大的军事设施上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隐含着古代人们厌恶战争,祈求和平,追求仁证的理想。其中72座敌楼也是观察敌情,组织火力的嘹望台,一字长蛇状的敌楼守将,把观察到的敌情飞马禀告角楼,再层层迎报给城楼上的主将,点线结合,整体配合,形成了城楼阻击攻门的敌人主力,角楼出辅助城楼出坚守,敌楼以攻为守三面火力击杀敌人的作战态势。
虽然平遥不是军事重镇,也不是天险关隘,但其精妙的设计和完备的功能就足以说明古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智慧了,历史上曾凭借这座坚固的城墙,抵御过金兵的南下,打退过蒙古兵的掠夺,更痛击过日寇的入侵,如今城墙外侧墙体上留存的累累弹痕都在讲述着以往的故事。
平遥城墙设计严谨,雄健壮观,据说是依“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法选址,“以险制塞”之理修筑,数百年来虽经风雨侵蚀,战火硝烟,仍然坚固如初,民间相传为长寿永固的“龟城”。南门为首,北门为尾,东西四门为四肢,加上城池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那纵横有序的八卦龟纹排列寓意平遥古城金汤永固、万代吉祥。
整个城区布局有序,设计精妙,严格按照汉民族的礼制和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布局程式修建,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地区县城的活标本,城的中心为市楼,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左城隍、右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颇有《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序遗风。整座城池又是由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古文物建筑群。
平遥城墙如此完善独特的军事设施和设计精妙的防御功能,无疑是古代军事的鲜活教材,是当地影视拍摄的极佳基地,也是游客登城怀古的游览胜地。
平遥县衙座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大堂又叫“亲民堂”,内宅又叫“勤慎堂”;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其中十王庙、洪善驿、马王庙正在复修,尚未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古衙之最。
要进衙署,需先通过衙署大门,门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所,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少不了门,城有城门,宫有宫门,家有家门,庙有庙门,县衙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在封建社会实际上同时也是司法机构,如此重权在握之地,门是必不可少的,县衙又叫衙门,可见“门”对县衙的重要性,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所以衙门难进,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由此可见,要进衙门,得有经济做保障。
衙门东侧置一大鼓,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知县听到鼓声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案情重大,知县立即升堂审问,若事情细微,即行刑讯,以肃法堂,可见,当时击鼓
鸣冤也是要担风险的。那么请看大门外的对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这副对联告诉百姓要体谅知县的为官不易,无事莫登三宝殿,也警告百姓进这门要慎之又慎,一个不留神,赔了夫人又折兵,吃亏的是自己,所以,衙门还是少进为妙。
在衙门对面有一道砖砌照壁,是根据汉族道教习俗修建的,主要用于避邪。照壁北面绘一巨形怪兽----“”,形似麒麟,四体生火,周围是宝,但它生性贪婪,不知满足,大张血口,欲吞日月,吞日不成,葬身悬崖大海之中。这画是告诫知县当引以为诫,不要贪赃枉法。
穿过大门,就进入县衙的第一进院落,可看到东西各有窑洞六间,取六六大顺之意,这就是赋役房,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是收取赋税钱粮的场所。
眼前这道门是县衙的第二道门------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迎接贵宾、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在中国,封建礼制讲究东尊西卑,故两侧角门,东角门称“人门”,供知县平常出入,西角门称“鬼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打开。
进入仪门,到了县衙的第二进院落“六部房”,中央称“六部”,地方称“六房”,六房对称设置,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六檩硬山前廊式。“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吏房主管全县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人事局”;户房主管全县征粮纳税,赈灾放粮等,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局”;礼房管儒学、教育、庆典、祭祀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兵房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刑房主管全县的民刑事案件,包括了现在的“公、检、法”三个单位的职能;工房管全县蚕桑、兴修水利等,相当于现在的“建设局”。古代县衙编制只有一百二十五个人,管理了全县所有事务,机构是非常精简的。
咱们从这边到县衙西侧线的牢狱参观。牢狱的占地面积在清朝达到1700平方米,有“重狱”、“轻狱”、“女狱”、“狱神庙”、“子孙房”,但大部分没有开发出来,只开发出一小部分。首先看到的是牢头办公的场所,里外套间,相当于现在监狱长的办公室。这个是狱神庙,狱神是皋陶,尧舜时代的刑官,是他发明监狱的,每到初一、十五的时候,犯人狱吏都来拜祭他。这边是轻狱,可看到轻狱是仿窑洞建筑,冬暖夏凉,并且有炕有火,条件是相当不错的。最后是一间重刑牢房,首先看不到窗户,里边没炕,一关门就暗无天日了,并且墙壁也特别厚,有普通牢房的两倍来厚。
衙役分为三班衙役,指快班、壮班、皂班。快班,也就是捕快,专管民、刑案件,相当于现在的刑警队;壮班,在当时管征粮纳税,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皂班,在升堂时旁边站立的衙役,专管打板子。
前面屋顶上使用琉璃饰品的是十王庙,现在还没有开放。琉璃始于东汉,在隋唐时,是奢侈的陪葬品,只能在皇宫和庙宇里使用,最有名的是河南洛阳的唐三彩,而在明朝时,平遥烧制琉璃的技术也是不错的。待会儿咱们参观知县办公、住宿的地方是没有使用琉璃瓦的。
这是洪善驿,在当时是招待来往的下级官员来住宿的,是招待所的性质。
现在咱们来到的地方是督捕厅。1644年,清军入关,在十七省设置督捕厅,主管八旗及各省驻防逃人之事,隶属兵部。
县衙督捕厅始建于清初,与牢狱南北呼应,主要是便于随时提审犯人。第一、二、三展室,以大量的谳学史料,文物典籍展示的中国数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第四到第七展室以大量的实物刑具和文物图片揭开了中国古代刑具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了解人类怎样从愚昧野蛮走向进步文明。
首先看一下第一展室。在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妇女被认为是没有自身意志的从属物。大清律历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亡携妇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各位可看一下这是前清与民初的寡妇改嫁的“婚约书”,请您注意这里的作主人是其侄张江娃,从这儿可看出妇女在封建社会是没有自主权的。另外,值得各位注意的是,订婚书上都有税票,在当时只有交了税,法律才会保护,订婚也不例外。
红契,清末民初买卖田地、房宅,经官府征税盖章的称为“红契”。
税契,始于东晋,是指古代官府发给商贾以征税的文书。
继承制度,清代继承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身份继承又包括宗族继承和封爵继承,宗族继承通常以嫡长子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无嫡长子者立嫡长孙,以后按嫡次子,嫡次孙,庶长子,庶长孙,庶次子,庶次孙,依次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