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精准解析 关于强迫症的精神分析

合集下载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中。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认知症状和情绪症状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认知症状和情绪症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强迫症的认知症状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强迫症患者最常见的认知症状之一。

患者经常出现反复、强烈的不合理念头,例如恐惧病菌、疾病、灾难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意愿相悖,但却无法摆脱。

患者可能会反复思考、分析这些念头,试图找到解决办法,但往往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

2. 强迫疑虑强迫疑虑是强迫症患者另一个常见的认知症状。

患者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者一些常规行为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疑虑,担心自己没有做到最好,或者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

例如,患者可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担心会发生入室盗窃等事件。

这种疑虑常常导致患者陷入焦虑和疲惫的状态。

3. 强迫意向强迫意向是指患者出现一种强烈的内心驱使,感觉自己必须要做某些特定的事情。

这些行为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等,也可能是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

患者常常感到这些行为是为了避免某种不好的结果,或者是为了安抚内心的焦虑。

二、强迫症的情绪症状1. 焦虑和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他们对于自己的强迫行为和思维感到困扰和害怕,但却无法摆脱。

患者可能害怕自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或者害怕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种焦虑和恐惧感常常持续存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焦虑和压力强迫症患者由于频繁的强迫行为和思维,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和疲劳。

患者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强迫行为上,导致其他重要事务的忽视。

这种压力和焦虑感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 抑郁和自卑由于强迫症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和自卑。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感到羞耻和无助,觉得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强迫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成果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定义和症状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指的是患者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无法摆脱。

其主要特征包括:强迫思维,即无法摆脱的重复、多疑、强迫性念头;强迫行为,指的是不断重复进行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等。

这些症状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困扰,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1. 发展背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强迫症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心理学家们意识到通过深入研究强迫症可以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些关键问题。

2. 病因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强迫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遗传研究表明,个体对强迫症的易感性与基因有关。

环境研究则发现,个体在童年时期受到严重的创伤或者有高度压力的环境会增加患上强迫症的风险。

3. 个体差异: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强迫症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强迫症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特征,如强迫症患者的顾虑范围不同、强迫行为的形式和强度各异等。

4. 神经机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对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大脑内部控制、决策制定和情绪调节等相关区域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最常见有效的强迫症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克服强迫症症状。

其中包括暴露与反应防治(ERP)技术,通过暴露患者于强迫触发物,并阻止其采取强迫行为来减少焦虑。

此外,CBT还强调自我管理技巧的培养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应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5则范文)

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5则范文)

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5则范文)第一篇: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精神分析疗法是否适用于治疗强迫症?强迫症的实质就是内心存在强迫与反强迫两股力量之间的冲突,一方明知道这些观念、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再现这些观念和行为,但其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呢?上海神光心理咨询理专家认为,这其中往往有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因素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假设,精神分析疗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强迫症治疗实践中,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疗法的内容:精神分析疗法是一套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非常重视求助者早年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动机,并认为强迫症产生的原因在于早年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心理冲突,认为只要找到了这些冲突,并在催眠的状态下帮助求助者化解这些冲突,那么强迫症状也就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精神分析疗法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事人内心的心理冲突,并有助于解决某些情绪问题。

强迫症状所致的心理冲突给当事人在心理上所带来的痛苦是非强迫人所难理解的,究其痛苦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所累积的心理负能量得不到有效地释放,而且持续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短则数年,多则数十年,并且还会产生相应的伴发症状,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因此,没有人能比强迫症人更渴望摆脱强迫,而目前所通用的药物治疗也能暂时帮助其缓解某些表面症状,如果长期服用还可能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及药物戒断反应,因此,精神分析也成为很多强迫症人接受心理治疗的选择,只是由于疗程和费用问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也是精神分析难以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心理专家谈药物治疗强迫症的困境药物治疗强迫症的困境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强迫症人约有500-100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5‰~10‰,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可真正有实力的治疗强迫症的医院却并不多,而且全部采用的是药物治疗的模式,那么强迫症人是如何看待这些治疗强迫症的医院的?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提出了如下看法:众所周知,目前关于强迫症的治疗模式无非就是医学和心理学两种不同的取向,事实上,更多的人还是偏向于医学模式,在医学模式中最常用的就是药物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表明,药物治疗给人带来的往往是喜忧参半的结局,喜的是终于能让自己看到一点康复的希望,忧的是到底有没有预期的效果?有没有副作用?特别是在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纠结,在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以后感觉症状会减轻很多,似乎药物治疗还是非常有效的以一种治疗方式,与其每天饱受痛苦和煎熬,不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说不定还能有奇迹出现,这就是强迫症人的心理,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有些时候还是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估计不足。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种解读强迫症的视角,认为其根源在于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

1. 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强迫症患者常常有潜意识冲突,即内心存在着矛盾的欲望和禁忌。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童年阶段的经历,如家庭教养方式、童年创伤等。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试图控制自己的欲望和禁忌。

2. 冲突的象征化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的症状是一种象征化的表达。

患者通过强迫性行为来代替内心无法解决的冲突,将焦虑和紧张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患有洁癖的人可能通过频繁洗手来减少对病菌的恐惧,这种行为成为了他内心冲突的象征。

3. 防御机制的运用强迫症患者常常依赖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的冲突。

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是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通过将焦虑转移为特定的行为,患者能够暂时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反而加剧了强迫症的症状。

4. 无意识的力量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的症状是无意识力量的表达。

患者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内心冲突的真正原因,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成为了无意识力量的外在表现。

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5. 治疗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即心理分析治疗。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心理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探索内心的冲突和无意识力量,并逐渐解决这些冲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通过自由联想、梦境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总结: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认为,其症状源于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但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冲突,反而加剧了症状。

心理动力学治疗提供了一种探索和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症状为持续性,经用饮水、中药治疗以后效果不 佳,曾于我市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咽 炎”,给予药物及“激光”烧灼治疗,症状没有 任何好转,但能坚持工作。1999年症状发展发展为 喉部有异物感,为“气体”、“棉花”,影响患 者进食及讲话,以至患者不能坚持工作。反复在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多家医院诊治, 症状没有好转。
查或新增加药物;
对于有更多慢性主诉的患者,有规律的限
时的约诊能预防更为频繁的急迫的拜访;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神经衰弱的定义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 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
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
神经衰弱的治疗

治疗原则
心理疗法为主。 辅以药物治疗。 辅以物理或其他疗法。


疗效评价
近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消失,自觉良好;能恢复病 前工作能力和生活。 好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能从事脑力和体 力活动。 未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无变化。


各种医学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患者反复就诊和社会功能受损 常伴明显焦虑和抑郁情绪 30岁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2年以上。

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常见,各部位均可出现,与情绪状况有关。 胃肠道症状:常见,部分患者对某些食物特别不适。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周围不适, 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

遗传:不肯定 生化:

5-HT功能异常 DA及胆碱能系统可能也参与了部分强迫症患者的发病

脑病理学:额叶和基底节的神经回路异常

强迫人格的主要表现【精神之家]强迫型人格特征及心理治疗】

强迫人格的主要表现【精神之家]强迫型人格特征及心理治疗】

强迫人格的主要表现【精神之家]强迫型人格特征及心理治疗】(xx-06-01 19:09:38)强迫型人格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

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

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

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

伯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

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

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一、表现特征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这类型人格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

症状《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行为表现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强迫症的症状大揭秘

强迫症的症状大揭秘

强迫症的症状大揭秘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经历反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强迫欲望。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揭示强迫症的症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症状一: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强迫症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患者会出现反复、固定的思维,常常是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念头。

例如,他们可能会时常担心自己会因为某个行为或想法而遭受不幸,或者反复想象某个可怕的场景。

这些思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并且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安。

症状二:强迫行为强迫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强迫行为,这些行为是为了减轻他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例如,他们可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洗手或清洁物品的频率异常高,或者按照特定的顺序和规则进行日常生活。

这些行为常常是无意义的,但患者却无法停止。

症状三:强迫症与焦虑强迫症与焦虑紧密相关。

患者在经历强迫思维和行为时,常常伴随着极度的焦虑和恐惧。

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不幸的后果,或者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焦虑情绪的加重又进一步激发了强迫行为的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症状四:强迫症对生活的影响强迫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患者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执行强迫行为,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的事情,如工作、学习和社交。

强迫症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患者常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误解和冷漠。

症状五:强迫症的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应对焦虑和恐惧情绪,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语强迫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经历反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治疗。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使患者感到无法控制和摆脱。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心理障碍。

一、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 强迫思维:患者经常被固定的思维或观念所困扰,无法摆脱。

这些思维往往与恐惧、不洁或不完美等主题相关。

例如,患者可能过分担心自己是否关好门窗,导致反复检查;或者担心自己是否患有严重疾病,频繁进行体检。

2. 强迫行为:患者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不安,会进行一系列的强迫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是刻板、重复的,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知这些行为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控制自己。

3. 强迫恐惧:患者在不进行强迫行为时,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他们担心如果不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或者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4. 心理压力: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感到极度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

二、强迫症的分类根据症状的不同,强迫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强迫洁癖:患者表现出过分关注清洁和卫生,经常进行反复洗手、清洁身体或物品等行为。

他们担心自己会被细菌或污染物感染,无法忍受任何一点不洁。

2. 强迫检查症:患者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事物,以确保安全。

他们担心如果不进行这些检查,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火灾、入室盗窃等。

3. 强迫计数症:患者无法控制地进行计数行为,例如计数楼梯的阶数、书架上的书籍数量等。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计数才能保证事物的正确与完整。

4. 强迫顺序症:患者追求事物的特定顺序和排列方式。

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安排物品,以确保一切都按照自己设定的顺序进行。

5. 强迫思维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而不是强迫行为。

他们经常受到不洁、恶心、亵渎等思维的困扰,无法摆脱。

精神疾病之-强迫症PPT课件

精神疾病之-强迫症PPT课件
下一张
从那以后,她每天洗手几十次,拼命地擦洗碰过毛虫的那只手,即使擦知道这样搓洗毫无意义,但不洗心里就觉得不放心,觉得还象抓着毛虫一样,浑身不舒服。
上一张
返回
上一张
注意!
患者不要老想着“我患了强迫症,必须纠正”,硬去自我批评、纠正它,如此会适得其反,使强迫症更加顽固。
案例分析:
“王,你别洗了,都搓出血了。”旁人在提醒她。小王是某高等学校的教师,很文静,生活有条不紊,工作认真,待人和蔼。9月的一天,系里进行清洁卫生劳动。她在劳动中,手无意中碰到一条黑乎乎的毛虫,大声惊叫,跳得老远,满脸涨红,一脸惊慌。
强迫意向即是患者常常被某些欲望或意向纠缠而产生冲动。如患者走到河边时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见到利器就出现想拿起来刺人或刺自己的冲动,登上高楼就往下跳的情境和冲动等等。但患者不会这么做,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强迫行为,具体可以表现为强迫计数,如上楼梯要计数有多少梯级,走路要数自己的步子,明知无意义,也记不住,但还是要数;还可表现为强迫检查,这与强迫怀疑相联系,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门锁是否锁上;还有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洗衣,强迫性偷窃等等都属于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的共同特点:
都有强迫性、重复性、刻板性和仪式性患者的表现都是主观上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
下一张
患者主观上都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他也明知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的重复出现是毫无意义和不必要的,主观上却无法摆脱这些强迫症状的纠缠。因而导致情绪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甚至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下降、身体衰竭。
next
强迫症的治疗:
1.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强迫症症状反复触碰的欲望

强迫症症状反复触碰的欲望

强迫症症状反复触碰的欲望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特定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并且个体难以自控。

其中,强迫症症状中的“反复触碰”行为,即触摸物体或特定部位的冲动,常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安与焦虑。

本文将从强迫症的定义、症状特征、触碰行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强迫症的定义与症状特征强迫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频繁而无法自控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患者通常会出现重复的、不必要的、无法摆脱的思维或行为,导致极度的焦虑和不适感。

强迫症的症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迫思维:患者存在固定的、重复出现的特定思维,如洁癖、恐惧症等;2. 强迫行为:患者常常会表现出特定的、无法避免的行为,如检查、洗手等;3. 冲动控制困难:患者对于某些行为或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动,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触碰行为的原因与表现在强迫症症状中,有部分患者会表现出触碰行为的欲望。

这种欲望可能是由特定的触觉刺激、特定物体或环境引发的,常常与患者的强迫思维息息相关。

触碰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生物学原因:研究者发现,强迫症与脑神经活动有关,患者的大脑在执行控制行为时出现了异常,从而导致了强迫症状的出现;2. 心理因素:触碰行为可能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恐惧等。

通过触碰行为,患者试图减轻内心的不安情绪;3. 习得行为:有的患者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学习到了触碰行为能够缓解内心不安情绪的效果,从而形成了习得性的行为。

触碰行为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通常都与重复、频繁、固定相关。

例如,有的患者会反复触碰自己的脸部、头发或身体不同部位,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反复触摸某个物体,如门把手、书籍等。

三、应对措施与治疗方法对于强迫症患者的触碰行为,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症状,并寻找更好的应对措施。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与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认知模式,通过正确认识触碰行为的危害来减少其欲望;2. 药物治疗: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具一些特定的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以减轻症状;3. 支持与理解:给予强迫症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往往在个体的感知和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对强迫症进行解读,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强调潜意识的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迫症可以看作是潜意识过度掌控个体的表现,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表达。

强迫症患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通过强迫行为来满足内心需求,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

在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中,人格结构是解释强迫症行为的基础。

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一个强烈的超我(superego),即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超我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批评,导致个体对自身行为产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个体产生了强迫行为,以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

除了超我的作用,个体的冲突也是强迫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冲突存在,这些冲突主要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

强迫症患者可能无法处理这些冲突,导致焦虑情绪的过度增加。

为了减轻焦虑,个体会产生强迫行为,以转移注意力和摆脱内心的冲突。

此外,强迫症也与个体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心理动力学认为,儿童期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强迫症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期体验到过度的约束和限制,导致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被束缚感。

为了获得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个体形成了强迫行为,以满足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需求。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但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动力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探索自身的冲突和童年经历,以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理解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治疗中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支持。

总之,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其心理动力学解读揭示了个体内部需求和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超我、冲突和童年经历的影响是强迫症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强迫症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

心理学:强迫症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

心理学:强迫症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症。

此病大多于青春期前后或成年早期起病,也有些病例起病年龄更早,在儿童中也很常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还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在1984年,美国运用DSM-Ⅲ诊断标准在五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强迫性神经症在普通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为2.5%。

近年许多研究表明,强迫性神经症的病患率也比以前估计的要高得多,其终生患病率大约为2%-2.4%。

所谓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追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患者认识到,纠缠不断的观念、意向都是不恰当的,毫无意义的,患者也认识到那些强迫性欲望是与他的人格不相容的但就是无法停止强迫性思维。

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观念,患者往往做出一些近似于仪式性的动作,尽管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

患者多在一定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或病前有躯体疾病、过度疲劳或身体衰弱等,从而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发病。

一、典型症状1、强迫观念(1)强迫回忆患者对刚做过的或早已过去的事、经历,那怕是无关紧要的也要进行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无意义,却无法克制。

(2)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的考虑和检查以后仍不能放心,如出门后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洗手后担心手没有洗干净等等。

(3)强迫联想这种患者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

如学生曾在菜汤里吃到一只苍蝇,此后一见汤就想到苍蝇,恶心不已,六年没敢再喝汤。

(4)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反复无效的思考,患者本人虽感到荒谬,但却难以控制,如人的眉毛为什么不与头发长在一起?永远有多长?地球爆炸了人类怎么办?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人为什么要分男女?等等。

(5)强迫性对立思维患者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维,如当看到“快乐”二字时,则出现对立词“悲伤”;谈到“战争”时,则立刻反映出“和平”等相反的概念。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烈的焦虑和强迫性思维,以及对特定行为或思维的强迫性需求。

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强迫症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三个主要的心理病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从而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关于强迫症的理论。

他认为,强迫症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冲突无法完全被解决所导致的,这些未解决的冲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进而通过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得到表达。

比如,一个童年时期曾经遭受严重惩罚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洁癖强迫症,因为他们不断清洗身体或环境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感。

2.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视为一种学习和认知的障碍。

据此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触发的,而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则被视为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强迫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过度评估风险和危险,并过度强调某些行为与焦虑之间的联系。

从而导致他们进一步产生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以减轻自身的不安情绪。

3.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的发展归因于脑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

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脑内杂质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谷氨酸,可能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被认为可能导致神经回路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强迫症的症状。

此外,神经生物学派还提出,遗传因素对于强迫症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强迫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较高。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冲突和压抑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学习和认知障碍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脑化学物质异常理论。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深入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全面解释强迫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出现频繁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而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则是强迫症的一个常见症状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症状的表现、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1. 症状表现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对自己行为的过度反思和怀疑。

他们会不断质疑自己是否做了某些错误的事情,或者怀疑自己是否做了某些无意义的行为。

这种疑虑无法消除,会让患者陷入不断的思维纠结和困扰之中。

2. 病因分析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的病因非常复杂,其中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

家族遗传是强迫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患有强迫症的家族成员中,其亲属罹患该病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人群。

此外,环境因素如生活事件的压力、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大脑中与不确定性处理相关的神经递质——丁酰谷氨酸的水平异常,这也可能导致他们过度的担心和怀疑自己的行为。

3. 可能的治疗方法针对强迫性质疑自己的行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以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主,能够调节患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减轻他们的强迫症状。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暴露与反应预防治疗(ERP)。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发掘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减少对自己行为的过度质疑。

暴露与反应预防治疗则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他们害怕的刺激物,且阻止他们进行强迫行为,以帮助他们逐渐减少对自己行为的不必要质疑。

4. 日常生活中的应对策略除了专业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缓解强迫症状。

首先,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稳定情绪和减少强迫性思维的发生。

其次,与亲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支持,能够帮助患者减轻负担和压力。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持续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行为或思维。

其中,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本文将对强迫症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一、强迫症的症状特征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感到某种想法无法从脑海中消除,这种想法可能是关于安全、卫生、秩序等方面的,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焦虑。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应对强迫性思维带来的不安,患者会进行一系列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整理东西、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消除不安和焦虑。

3. 强迫性反复:患者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例如,反复整理文件、确定每一份文件的位置是否准确、确认每一页是否完整等。

这种反复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二、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原因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因忧虑而致:患者可能对文件的有序性和准确性过分忧虑,害怕出现任何的瑕疵或错误。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复整理文件,才能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渴望掌控感: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行为使患者感到掌控自己的环境,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安宁。

他们通过不断整理文件来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以减少焦虑和不安。

3. 应对不确定性: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行为是患者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他们通过反复整理来降低自己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感。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控制问题的心理需求。

三、处理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方法对于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患者的强迫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2. 建立正常的思维模式: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减少对文件整理的强迫性需求。

2022年医学专题—精神分析在强迫症中的应用

2022年医学专题—精神分析在强迫症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在治疗强迫症中的应用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官能症,指求助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求助者一方面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穷思竭虑,都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那些强迫性的欲望或观念是同他的人格不相容的,但又是被迫地出于自己的内心。

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现念或欲望,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甚至为了减轻焦虑和恐惧而做出一些仪式性的行为,他明知没必要,但欲罢不能,因而感到痛苦。

强迫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3%,是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的第四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有精神动力性治疗 J、认知一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森田疗法等各种心理治疗,也有的配合药物治疗,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强迫症病人被潜在的无意识动机驱使,而自我的意识不能觉察,不能意识到症状与内心冲突的关系。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其精神动力学和深层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至今仍指导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

其中的自由联想法主要是创造条件让患者倾诉,而且越是荒唐和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在治疗方面的价值越大。

在进行自由联想时,医生要以患者为中心,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一般来说,医生往往鼓励患者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的一切经历、精神上的创伤或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

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致病情绪或矛盾冲突,把它带到意识领域,使患者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故对强迫症有良效。

精神分析疗法是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 重视患者的童年创伤和无意识动机。

认为强迫症的症结是在排便训练的肛门欲期留下的, 强迫症有幼年的根源, 因此他强调幼年经验的重要性, 重视挖掘领悟幼年情结。

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学解释

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学解释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心理动力学假说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

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

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二、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

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

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

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三、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

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四、Rachman-Hodgson假设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

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五、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弗洛伊德 强迫症案例

弗洛伊德 强迫症案例

弗洛伊德强迫症案例摘要:一、弗洛伊德简介1.生平介绍2.学术成就二、强迫症的概念1.定义2.症状表现三、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2.性欲发展阶段3.强迫症状背后的心理动力四、弗洛伊德的强迫症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2.患者症状描述3.治疗方法及效果五、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与启示1.局限性2.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启示正文:【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犹太家庭,青年时期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神经症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治疗,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论,被誉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患者反复出现强制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往往对自身的想法和行为无法控制,导致严重的焦虑和痛苦。

【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患者在童年时期受到性压抑和冲突所导致的。

他将人的性欲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个阶段,患者若受到过度的性刺激或压抑,可能导致心理发展失衡,从而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状。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状是患者试图通过强制性行为来弥补童年时期的心理缺陷。

【弗洛伊德的强迫症案例分析】弗洛伊德曾分析过一个名叫“丹尼尔”的强迫症患者案例。

丹尼尔总是担心自己会伤害到别人,尤其是在愤怒时。

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弗洛伊德发现丹尼尔在童年时期曾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导致他在性欲发展阶段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抑。

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帮助丹尼尔认识并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最终减轻了他的症状。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与启示】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代研究认为,他的解释过于强调性欲因素,忽略了遗传、环境等其他影响因素。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仍为强迫症的治疗提供了启示,即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动力,帮助患者认识并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从而改善症状。

什么是强迫症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什么是强迫症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什么是强迫症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常常被不可控制的观念所困扰,他们感到必须要不断重复某种行为以避免发生恐慌或者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心理障碍。

1. 强迫症的症状强迫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包括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固定观念或想法,如恐惧、怀疑和强烈的恶心感。

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消除强迫思维而无法抵抗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或者检查门窗是否关闭。

这些行为会显著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压力和困扰。

2. 强迫症的成因强迫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遗传史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患有强迫症的亲属患病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生活中的压力、创伤事件或者个人经历也可能成为强迫症的诱因。

神经生理方面,大脑神经回路中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3.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中,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轻强迫思维和行为的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预防来减少强迫症状的发生。

此外,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也是强迫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未来的研究与发展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尚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发掘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以及发展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此外,早期预防和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康复效果。

总结: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表现为强迫思维和行为的持续困扰。

了解强迫症的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并支持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精准解析关于强迫症的精神分析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最经典的神经症之一,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强迫思维”和“强迫疑虑、反复检查”以及“怕脏、强迫洗涤”。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强迫症,在得病之初,往往会有一些心理诱发因素,比如,学习压力大,受到批判和委屈等,患者会存在一些现实原因所导致的内心痛苦。

如果只有这些现实原因,往往不构成强迫症的发病,最多也只能是急性应激障碍,或者演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遇到诱发因素,导致强迫症,往往还跟得病前的个性因素有关,比如,内向,固执刻板,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和自尊,消极思维,缺少积极主动的行为应对,不善交往,缺少朋友和社会支持,等。

这些个性特点,跟早年生活经历有关,特别是幼年创伤,缺乏母爱和社会支持。

强迫症患者,往往会采取压抑、隔离和转移、理智化(包括合理化)等防御机制,躲避压抑其痛苦情绪。

强迫症病人内心,充满理想与希望,同时却缺少真正的乐趣,也缺少自信心,低自尊,不敢相信自己是可爱的,缺少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思维联想,就像是一列火车。

如果这列火车一直得不到检修,就会出问题;如果每跑一千公里,检修一次,就比较合适;如果每跑一公里就停下来检修一次,这会使火车无法正常运行。

强迫症病人的思维,就像是列车,每运行一小段,就要进行强制检查,结果就会导致思维联想无法自然顺畅地进行,出现强迫思维。

人活着,总是要受很多苦的。

强迫症病人,面对自身的人生痛苦,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总是会说“不,我不要痛苦!”并想尽各种方法来逃避痛苦,比如,当恐惧感染疾病的时候,内心不安,就去反复洗手,以换得暂时的内心平安,短暂地缓解痛苦,而不去真正面对“人生本来就会得病、最终会死去”的人生现实。

强迫症患者,经常会把“幻想”当现实,把低概率事件当作是高概率事件,把或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比如,入室抢劫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这是概率而非必然。

过马路,有可能会被汽车撞死,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要多一些注意和小心,但是,不能因此而这辈子不出行。

游泳,有被淹死的危险,我们不能杜绝游泳。

活着,就有得癌症的概率,我们不能因此而不活着;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出生。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往往是用尽各种方法,防范低概率的“万一”可能出现的危险,比如,万一门没有锁好,会有歹徒闯入,后果不堪设想。

“歹徒入室抢劫”,这是低概率事件,而且,是来访者头脑中幻想出来的事情。

患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现实检验能力的局部下降,会把幻想当成现实,把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当作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病人这些特点,往往跟其幼年的心理创伤有关。

潜意识中有情感和需要,存留了针对外界事件的内心反应模式,却没有时间和空间。

所以,潜意识,虽然服从因果律,但不是“前因后果”,而是过去和现在“共时性”地同时存在于当前的潜意识之中。

早年发生的外部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个体对当前事物进行反应的内心依据,正在参与着他现在的情感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缺乏自信,怕自己出错,认为上次强迫检查的结果不可信,所以,就会重复强迫检查。

强迫症患者内心具有弱小感,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是“增强控制,强迫检查”,“强迫思维,用思维代替行动”,或者,“干脆不行动,以防出差错”。

如何提高自信?积极行动!以行动提高能力,以能力提高自信。

对待各种危险(包括疾病、外伤、被伤害、死亡等)和各种痛苦的态度,反映了个体对待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根本态度。

不能因为有痛苦和危险,就不出生,不生活。

所以,在危险和痛苦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要去承受和担当这一切。

而强迫症病人却拒绝接受这个“客观现实”,总是否认、排斥和逃避现实。

强迫症病人为什么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痛苦呢?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是“孤军奋战”,缺少社会支持,缺少理解和关爱,特别是在他们幼年的时候,往往具有母爱的缺失,经历过很多心灵痛苦,导致他们内心的弱小感,无力感,不确定感,不安全感。

所以,他们就会极尽全力、尝试各种方法摆脱痛苦。

家长带着“强迫症”、“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孩子前来看病,家长总是抢在孩子前面着急地跟医生报告病史:“孩子读高三,原来成绩非常优秀……”我一听这样的报告方式,就会为孩子感到难过,为家长感到可悲。

难道,在家长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优异”吗?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的爱去哪里了?强迫症病人,排斥现实痛苦的同时,倾向于采用“幻想式满足”的方式,麻醉自己,缓解内心痛苦。

强迫症患者,内心深深眷顾怀念着很多美好的幻想或生活经历,包括幻想的或曾经的辉煌,经常会闭上眼睛,心里怀想着:“如果有一天,我做到了十分完美,绝对完美,我的生活该多么幸福呀!”睁开眼,更加痛苦。

强迫症患者,对于美好现实的幻想和未来的憧憬,具有强烈地执着心,几乎达到了偏执、脱离现实的程度。

他们会说:“我这个人就是追求完美”。

其实,他们的所谓“追求完美”,准确地讲,应该是“强求完美”,即,我的美好愿望,必须、立刻实现;如果实现不了,我就痛苦,我不能接受现实(不完美)!强迫症患者总喜欢这样说:“我原来曾经学习成绩优异,都是因为强迫症,我的高考失败了。

据说强迫症是心理上的癌症。

很多年,我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愈。

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看医生上了,再也没有去读书,更没有去找工作。

我的人生都让强迫症给毁了。

如果没有强迫症,我会是多么的完美和优秀啊。

”强迫症患者最初是不切实际地要“强求完美”、“回避痛苦”,后来就出现了强迫症状,伴着着焦虑等痛苦。

强迫症患者又把“强迫症状及伴随痛苦”当作“异物”去排斥,一心想着要战胜强迫症状。

只顾愿望,不看效果,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陷入无力自拔的泥潭。

就像一个人掉进沼泽里,越挣扎,陷进去的越快。

人,试着跟自身的痛苦在一起,这是需要勇气的。

好多人,以为“跟痛苦在一起”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

其实,如果有勇气“跟痛苦在一起”的话,痛苦往往不是加重,而是悄然减轻,你甚至还可以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无论抑郁或者是焦虑,如果你有勇气跟它们呆在一起,静观其变,然后自然就会“物极必反”了。

强迫症患者会说:“由于我患有强迫症,所以,我就无法看书了。

据说强迫症是心理上的癌症。

总也无法治愈,结果总是在看病,一直都没有看书。

等我把强迫症彻底治愈了,我就可以重新开始看书了,那时候,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率高极了,看一天书就能顶一千天。

我就能把所有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

”“先治疗强迫症,等强迫症彻底痊愈之后,我再去看书学习。

”这是强迫症患者经常采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即,把看病和看书,割裂开来,当作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对立的两件事。

结果,这样的思维和应对方式,导致病人无法走出强迫症的泥潭。

只有愿望是不够的,关键要有现实有效的行动。

行动所取得的效果比愿望和幻想更重要!我经常会跟强迫症患者探讨:“你当初是为了读书、参加高考。

后来,你患上强迫症,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跑医院、看医生了。

你迫切想要治愈强迫症,然后你去看书、参加高考。

可是,你休学后的这些年,你每周拿半天时间看医生,其它时间你是否去看书学习了?你看多少次医生,能抵得上看一页书?”正确做法是:边看病,边看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有的中学生认为:谈恋爱与学习是对立的,谈恋爱就耽误学习,所以,克制自己忘掉自己所喜欢的异性,强制自己去背单词。

结果是“单词记不住,异性忘不了。

”让自己喝一杯“忘情水”,服一片“三A忘不了”,最终导致了强迫症等神经症。

有的中学生会这样做:边恋爱,边看书;恋爱学习两不误,互相促进。

对于“完美和理想化”的幻想,强迫症患者往往会要求自己“必须、立刻达到完美”,其实,往往会欲速不达。

飞机是可以飞上蓝天的,但是,飞机起飞的时候,是需要有一段长距离的跑道的。

如果没有这段跑道,飞机是难以起飞的。

垂直起飞的难度,是非常高的,要求引擎的推力简直要像火箭发射。

如果强迫症病人能够带着症状去生活,坚持现实有效的积极行为,而不是停留在幻想之中、无休止地让自己去做强迫行为,能够接受现实的不完美,能够接受挫败,能够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话,强迫症也会逐渐痊愈的。

你想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吗?好,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着像健康人那样去生活。

很多的强迫症病人,自身并不主动前来寻求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首要条件是:来访者要有求助动机。

如果你已经告诉他如何找到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资源了,剩下就是尊重他的个人决定了。

来访者具有自主决定权,决定是否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决定是否结束心理治疗。

如果他暂时决定不接受心理治疗,这个决定也是值得尊重的。

我们会建议强迫症患者去看心理治疗师,接受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尝试着跟别人沟通与交流,建立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得关爱和自尊,逐渐放下那些“强求完美”;接纳现实痛苦的同时,积极行动,从事有建设意义的活动;承受痛苦的同时,创造内生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