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饱和溶液溶解度变化

合集下载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五、溶解度公式溶解性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C 20溶解度/g大于10g大于1g小于1g小于0.1g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反之,任意量的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如果把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量规定为100g ,此时所溶解溶质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的测定与饱和溶液实验制备

溶解度的测定与饱和溶液实验制备

天平、烧杯、 按照实验要求 将待测物质加 将溶解后的溶
玻璃棒、量筒 称取适量待测 入烧杯中,加 液倒入量筒中,

物质
入适量的溶剂, 测量其体积
搅拌至溶解
数据记录与处 理:记录实验 数据,并按照 要求进行数据
处理和计算
实验结论:根 据实验数据和 计算结果,得 出待测物质的
溶解度
溶解度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
饱和溶液的制备方 法
溶解度: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制备方法:通过加热、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的方法制备饱和溶液。 实验原理:通过加热、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的方法制备饱和溶液,测定其溶解度。
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 在烧杯中加入溶剂,加热至沸腾 加入溶质,搅拌至完全溶解 冷却至室温,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
溶解度的大小与饱 和溶液的浓度有关 ,浓度越高,溶解 度越大。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 度越大,反之则越 小。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的状态,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 质。
溶解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而饱和溶液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
制备过程中要保持恒温,避免温度波动影响实验结果 加入溶质时要缓慢,避免加入过快导致溶液局部过饱和 制备完成后要充分搅拌溶液,使其均匀混合 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有关,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制备方法也不同
化学实验:制 备特定浓度的 溶液,用于化 学实验和科学
研究
工业生产:在工 业生产中,饱和 溶液的应用广泛, 如金属加工、制 药、食品加工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得出结论。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的计算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的计算
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 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 剂的性质
应用:预测物质在不同条件 下的溶解能力,指导生产和
实验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大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饱和度的定义
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的浓度。
饱和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饱和度是溶解度的上限,即饱和度大于溶解度。
饱和度的计算方法:通过溶解度、温度和溶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饱和度的应用:在制药、化工、食品等行业中,饱和度的计算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 率具有重要意义。
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 20 / 75 = 0.267
单击此处输入你
的项正文
注意事项:饱和度的计算 需要知道溶解度和溶质质 量分数,且适用于一定温
度下的溶液。
单击此处输入你
的项正文
饱和度的应用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通过测量溶液的饱和度,可以判断溶液是否已经达到 饱和状态。
控制结晶过程:在结晶过程中,通过控制溶液的饱和度,可以控制晶体的 大小和形状。
溶解度的单位
溶解度通常以g/100g溶剂或mg/mL溶剂表示
溶解度也可以以百分比表示,如10%表示每100g溶剂可以溶解10g溶质
溶解度还可以以摩尔浓度表示,如M表示每升溶剂可以溶解的摩尔数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重要参数,对于理解和掌握溶液的 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量法:通 过测量溶液的浓 度和温度,计算 溶解度
间接测量法:通 过测量溶液的电 导率、折射率等 物理性质,间接 计算溶解度

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

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

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
提纯方法不同,蒸发结晶采用加热蒸发溶剂的方式,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

降温
结晶先要加热浓缩得到热饱和溶液,然后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冷却结晶,过滤,
得到的晶体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杂质,若要进一步提纯,再进行重结晶。

区别
适用范围相同
1、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而且是随温度降低而降低的溶质,比如nano?、kno?等。

高温时溶解度高,冷却热溶液时,其溶解度下降,溶质结晶析出。

2、冷却结晶适用于于溶解度随其温度变化并不大的溶质,比如说nacl、kcl等。


为溶解度变化大,所以不论冷暖都溶解度变化并不大,只有通过(冷却冷却)增加溶剂(水)就可以并使其划出结晶。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
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
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降温结晶:先冷却溶液,冷却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减少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
随其温度变化很大的溶质就可以呈圆形晶体划出,叫做降温结晶。

比如:当nacl和kno3
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使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化学俩大结晶的方法之间的区别

化学俩大结晶的方法之间的区别

!俩大结晶的方法之间的区别1.降温结晶法若有一杯不饱和溶液,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2.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与蒸发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1.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

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

2.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引流)。

重结晶法将晶体溶于溶剂或熔融以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的过程。

又称再结晶。

重结晶可以使不纯净的物质获得纯化,或使混合在一起的盐类彼此分离。

重结晶的效果与溶剂选择大有关系,最好选择对主要化合物是可溶性的,对杂质是微溶或不溶的溶剂,滤去杂质后,将溶液浓缩、冷却,即得纯制的物质。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

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
饱和度与溶解度是两个相关的概念,用于描述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状态,此时溶质不再继续溶解。 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是,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等因素。 溶解度有单位,表示为g/100g溶剂。 溶解度的概念是研究溶液的组成、性质、变化等的基础。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 注意事项: a.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温度恒定,以避免误差。 b. 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促进溶解。 c. 在 测量固体质量时要保证滤纸干燥,以避免误差。
• a.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温度恒定,以避免误差。 • b. 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促进溶解。 • c. 在测量固体质量时要保证滤纸干燥,以避免误差。
影响:介电常数越 大,溶剂分子对电 荷的束缚能力越强, 溶解度越小
规律:介电常数相 近的溶剂,其溶解 度也相近
实例:水是常用的 溶剂,其介电常数 为81,适合溶解许 多电解质和非电解 质
溶解度与溶质的关系
溶质的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对溶解度的影响:极性分子更容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更容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中。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程度不同 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表示物质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

专题4-10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与解题思路(原卷版)

专题4-10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与解题思路(原卷版)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与解题思路【常见图像与解题思路】 1、溶解度曲线图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曲线可知信息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②曲线的变化趋势:A 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 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 ③分离提纯:A(C):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C(A):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④计算K sp :对于难溶电解质来说,若知道溶解度的值S g ,可求出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时的浓度c =MS 10mol·L -1,进而求出K sp 【对点训练1】1、溴酸银(AgBrO 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溴酸银的溶解是放热过程B .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C .60 ℃时溴酸银的K sp 约等于6×10-4D .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2、双曲线(1)阳离子~阴离子单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以“BaSO 4(s)Ba 2+(aq)+SO 2-4(aq)”为例图像展示曲线可知①曲线上任意一点(a 点、c 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 c =K sp 。

在温度不变时,信息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②曲线上方区域的点(b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 c>K sp,表示有沉淀生成③曲线下方区域的点(d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 c<K sp,表示无沉淀生成④计算K sp:由c点可以计算出K sp点的变化a→c曲线上变化,增大c(SO2-4)b→c加入1×10-5 mol·L-1 Na2SO4溶液(加水不可以) d→c加入BaCl2固体(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c→a曲线上变化,增大c(Ba2+)溶液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对点训练2】1、某温度下,难溶物FeR的水溶液中存在平衡:FeR(s)Fe2+(aq)+R2-(aq),其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各种沉淀方法的基本原理

各种沉淀方法的基本原理

各种沉淀方法的基本原理沉淀是一种将溶液中的溶质分离出来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在分析、制备和处理化学物质中,沉淀方法被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沉淀方法及其基本原理:1.重力沉淀:重力沉淀是指利用重力作用将悬浮在溶液中的颗粒沉积至底部。

其原理是根据溶质颗粒与溶剂的密度差异,使得密度较大的溶质颗粒下沉至底部形成沈淀。

重力沉淀常用于分离较大颗粒或悬浮物。

2.离心沉淀:离心沉淀是利用离心机的离心力将溶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离心机通过旋转使溶液中的颗粒产生向外径向分离的离心力,从而使溶质沉淀于管底。

离心法适用于颗粒很小且难以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的溶质。

3.过滤沉淀:过滤沉淀是通过过滤器将溶液中的悬浮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滤器具有精细的孔隙结构,可以阻挡溶液中颗粒较大的悬浮物,使其滞留在过滤器表面上形成沈淀。

过滤沉淀适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大小较大的溶质。

4.沉淀剂沉淀:沉淀剂沉淀是通过添加沉淀试剂使溶液中的溶质发生沉淀的方法。

沉淀试剂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物,从而使溶质得以分离。

一些常用的沉淀剂包括醋酸铅、硫酸钙等。

5.溶剂结晶沉淀:溶剂结晶沉淀是通过改变溶剂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使溶质结晶形成沉淀的方法。

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溶剂条件有关,当溶剂条件发生变化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发生改变,导致溶质结晶形成沉淀从而分离出来。

6.蒸发沉淀:蒸发沉淀是通过蒸发溶液中溶剂使溶质沉淀的方法。

在溶液中,当溶剂蒸发时,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当溶解度超过饱和度时,溶质结晶形成沉淀。

因此,通过蒸发溶液中的溶剂,使溶质结晶沉淀分离出来。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沉淀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不同的沉淀方法可以根据溶质的性质和分离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需要分离的溶质特性以及操作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沉淀方法。

比较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

比较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

比较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作者:黄云英来源:《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20年第07期摘要: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学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考试中被列为重要考点,教师与学生需要格外重视这一知识点,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首先向学生讲解该知识点涉及到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概念,然后具体分析教学难点,与学生探讨如何比较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关键词:饱和溶液;温度;溶质质量分数;比较;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0-0083-02作者简介:黄云英(1976.12-),女,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在化学课堂中,分析比较能力经常运用于解题,许多考点的出题形式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对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中有较多需要被关注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着重把握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比较分析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上,采用多角度的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一、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一般可以用英文字母s表示,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一般要求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运用于实验.溶解度的含义是指限定温度下,将某一样呈现固体的物质每次取少量并不断加入到100g的溶剂中,直至溶剂中不再能溶解更多的溶质时,即是该物质在这一温度、这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的概念一般属于物理范畴,通常采用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最高溶质质量来表示,而影响其溶解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溶剂的选择和溶质的特性.不同物质在定量物质中的最大溶解能力不同,根据其溶解性可以定义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难溶物质或不溶物质等.在生活中,水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溶剂,许多化学物品都能通过搅拌、加热等方式与水进行混合,甚至像乙醇一类的物品能够和水以任一比例进行互溶.另外,大部分碱性金属盐也能够溶于水,但苯一般不会和水相溶.某一物质的溶解度并不是固定的,也会随着环境变化等因素而造成溶解度改变.其中,温度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溶解度会因为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对于大部分固态物质来说,溶解物质时采取加热的方式能够使溶剂中溶入更多的溶质,即提升溶解度.这是溶解度随着温度上升而提高的现象.但也存在部分特殊物质,会随着溶剂温度上升而溶解度下降的.气态物质则与固态物质正好相背,大多数气态物质随着温度上升,溶解度降低.溶质质量分数是可以表现溶液的构成,但其与温度高低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不必考虑温度这一环境因素.除了温度变化能够改变溶解度,压力变化也能在一定情况下改变某些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来说,大部分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在溶解时不会受到压力影响,但是当气态物质放入溶剂中会因压力变化而变化,且溶解度与压力变化成正比.溶解度的研究对于化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固液气物质分离,还是溶剂配制,都需要运用到溶解度的原理.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质质量在某一溶液中的占比.值得注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用来体现具体的溶液质量,也不能判断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通常写作百分数,且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溶质和溶剂质量的单位一致,才能确保计算无误.此外,在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要明确只有被溶剂溶解的溶质才能计算质量,不被溶解的部分不能参与计算.三、饱和溶液与溶质质量分数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总会对饱和溶液的定义产生误解,认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很大,但其实溶质质量分数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影响,依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可以看出其只与被溶解的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基本知识梳理给学生,让其不要犯低级错误,比如,尽管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很大,却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当面对稀溶液时,其溶质质量分数较小,却也可能已经是饱和溶液.溶液是否饱和与具体溶质的特性有关,而不能单凭溶质质量分数判断.四、比较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在具体教学比较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例题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透彻地理解该考点,使其能在做题中准确快速地得出结论.下面将举一个相关例题,详细表述其两种解题过程:例题如图1中有三种固态物质A、B、C,图中曲线代表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在t1℃时对这三种进行加温,直至t2℃,比较此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一般解题方法:首先要对饱和溶液的特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饱和溶液受到温度的影响后,物质的溶解度將会变化.如果物质溶解度变大,那么这一溶液最终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其最初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如果物质溶解度变小,那么这一溶液最终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其最终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从图1中可以看出A和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上升而上升,C则相反,所以A和B此时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在t1℃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在t2℃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这一情况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图2中b>a>c,所以s(b)>s(a)>s(c),所以溶质质量分数B>A>C.这一解法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图像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实际解题中学生往往因为基本功不扎实、不细心导致答案出错.下面将讲述这一例题的新解法.新解法:由题目可知,三种固态物质从t1℃到t2℃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改变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如图3所示,将t1℃时所对应三条曲线溶解度的点作为原点,分别作与横坐标的平行线,将其与t2℃时的纵坐标相交的点分别标为a、b、c. 可以发现,a、b两点均在A、B曲线之下,所以溶液呈不饱和状态,而C此时处于饱和状态.因为这一情况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所以可以直接比较a、b、d对应的纵坐标数值,图中显示b>a>d,所以溶质质量分数B>A>C.这一解法对学生来说不需要进行过多参考值的比较,简化了解题的步骤,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明白溶解度影响的相关知识,迅速比较出不同饱和溶液在温度改变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在中学化学中,溶解度是较为重要的知识点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比较不同饱和溶液温度改变后的溶解度这一考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需要列举例题,运用创新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涉及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课堂理解力和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杨建德,曹术环.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要注意的六个问题[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9(02):208.[2]刘勋.“溶质质量分数”学习指导[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6(02):180.[3]敖平.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应注意的几种情况[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6(02):172.[责任编辑:季春阳]。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于溶剂中,溶液中已经溶解的溶质量达到了极限,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而溶解度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所需的溶质质量。

一、饱和溶液的特性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是恒定的,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再变化。

如果继续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它们将不会溶解,而只会沉淀出来。

另外,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也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增加溶剂量来使其超过饱和度,从而得到过饱和溶液。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更多地发生在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下。

根据亨利气体溶解定律,气体溶解度与气体压强成正比。

3.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和溶质的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极性溶剂通常能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则更容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4. 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如果溶质分子之间具有氢键或离子键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则其溶解度通常较小。

三、溶解度的计量和表示溶解度是通过溶质在溶剂中所占的质量比例来计量的。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1.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质量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 摩尔分数:表示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中所有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摩尔分数通常用小数表示。

3.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体积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四、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应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些常见的应用包括:1. 矿物提取:在矿石的冶炼过程中,通过调节温度和溶剂来控制溶质的溶解度,从而实现对有用金属的提取。

2. 药物设计:药物的溶解度是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节药物分子的溶解度可以改变其在体内的溶解速率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效。

降温结晶

降温结晶

降温结晶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1简介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与结晶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A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

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

B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引流)。

2原理A、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

例如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利用温度的变化)。

而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

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

B、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多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杂质,就要用到氯化钠的结晶方法即蒸发结晶,反之则用降温结晶。

C、溶解度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一般用降温结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略平的物质,其溶解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用蒸发结晶。

D.补充说明:“谁容易达到饱和”就是说两种可溶物质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含量较大,那么它就先达到饱和。

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

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

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当我们将这样的饱和溶液升温时,溶解度通常会增加,导致溶质的溶解度减少。

这一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展现了溶液中的物质是如何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并对广泛的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饱和溶液的特性。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值的,这意味着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在溶剂中的量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当我们升温这样的饱和溶液时,溶质颗粒会接受更多的热能,从而增加其能量。

这将导致溶质颗粒之间的距离更远,使得更多的溶质分子能够进入溶剂并溶解。

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通常会增加。

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并不仅仅是溶解度的增加。

实际上,当溶质溶解度增加时,溶液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溶质溶解度的增加会导致溶液的密度增加,因为更多的溶质分子被溶解在相同体积的溶剂中。

这意味着在升温后,饱和溶液的质量也将发生变化。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我们准备一定体积的饱和溶液,并测量它的质量。

然后,我们将溶液置于加热设备中,逐渐升温。

随着温度的升高,我们将再次测量溶液的质量,记录下每一次的数据。

通过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可能会表明,在升温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溶质溶解度的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溶液的行为,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除了实验数据,理论模型也可以对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进行解释。

利用热力学原理和溶解度规律,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溶质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和溶液密度,从而预测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质量的变化。

这种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饱和溶液升温后的行为规律。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
2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A点饱和状态
A点变动情况
溶解度S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升高温度
沿着曲线下移
变小
降低
减少
不变
减少
降低温度
向左平移
增大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蒸发溶剂(恒温)
不动
不变
不变
减少
减少
减少
稀释溶液
垂直下移
不变
减少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溶质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B点不饱和
B点变动情况
垂直上移至曲线,之后不再移动
不变
先增加,后不变(达到饱和状态)。
达到饱和之前(包括饱和)不变,继续蒸发,质量减少
减少
减少
稀释溶液
垂直下移
不变
降低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溶质
垂直上移至曲线后不动
不变
先增加(达到饱和之前包括饱和),后不变
增加(达到饱和之前包括饱和),后不变
不变
增加(达到饱和之前包括饱和),后不变
溶解度S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溶液质量
升高温度
先向右平移至曲线,然后沿曲线右下移
减小
升温到t3,(饱和之前包括饱和)W不变,饱和再继续升温W降低。
温度升高到t3(饱和之前包括饱和)质量不变,之后减少
不变
温度升高到t3,饱和之前包括饱和)不变,继续升温减少
降低温度
向左平移
变大
不变。

饱和溶液蒸发和降温的原理

饱和溶液蒸发和降温的原理

饱和溶液蒸发和降温的原理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所溶解的物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量的溶液。

当饱和溶液受到蒸发或者降温的影响时,其溶质溶解度会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导致其中的溶质逐渐析出,形成固体颗粒。

蒸发和降温都是导致饱和溶液中溶质析出的原因,它们的作用类似。

在蒸发过程中,溶液中的水分子受到加热后,其分子动能增加,引发分子的运动加快。

这样,整个体系中溶剂部分的蒸气压增加,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则不能随快速蒸发而释放出来,这就导致了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升高,直至达到一定浓度,便会沉淀出来。

在降温过程中,溶液中的温度下降,导致其中的溶质溶解度减小,形成过饱和状态,超过溶液稳定的最大溶解度。

这时,其中的溶质就会逐渐析出,形成固体颗粒。

同样,这个过程中,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增高,导致其析出。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降温还可以诱发溶液中溶质的结晶,形成短时间内大量的晶体析出,可以通过恰当的方法收集并利用。

季铵盐的蒸发结晶形貌

季铵盐的蒸发结晶形貌

季铵盐的蒸发结晶形貌1.引言1.1 概述概述季铵盐的蒸发结晶过程及其形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蒸发结晶是指在溶液中固体溶质含量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由于溶剂挥发而导致溶质重新形成晶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形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如溶液浓度、溶剂挥发性、溶液温度等。

季铵盐作为一类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其蒸发结晶形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结晶过程的基本原理,还可以为实际应用中的晶体生长和晶体工程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季铵盐的蒸发结晶过程,包括溶液的饱和度、溶质的结晶过程以及溶剂挥发引起的结晶形成。

然后,将详细探讨季铵盐蒸发结晶形貌的影响因素,例如溶液浓度对晶体尺寸和形状的影响、溶剂的挥发性对晶体朝向和取向的影响等。

最后,通过总结研究结果,对季铵盐的蒸发结晶形貌进行综合评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季铵盐蒸发结晶形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结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规律,并且为晶体生长和晶体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这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药物合成、化工工艺、材料科学等。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季铵盐蒸发结晶形貌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对季铵盐的蒸发结晶形貌进行概述,并介绍全文的结构和目的。

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和问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背景和整体的文章框架。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探讨季铵盐的蒸发结晶过程以及蒸发结晶形貌的影响因素。

首先,将详细介绍季铵盐的蒸发结晶过程,包括溶液的浓度变化、溶剂的挥发、结晶核的生成等关键步骤。

然后,将重点分析影响季铵盐蒸发结晶形貌的因素,如温度、溶液浓度、搅拌速度、溶剂种类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揭示出季铵盐蒸发结晶形貌的变化规律和机制。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发现,对季铵盐的蒸发结晶形貌进行总结归纳。

【化学知识点】恒温蒸发溶剂的原理

【化学知识点】恒温蒸发溶剂的原理

【化学知识点】恒温蒸发溶剂的原理
恒温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在溶解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是能
蒸发出溶质,而是蒸发出溶剂,析出溶质的晶体(固体)。

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时,溶
剂的量少了,溶质也就以晶体的形式析出了。

原理
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
的毫米数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分别用不同的蒸发器测定。

一般温度越高、湿
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量就越大;反之蒸发量就越小。

从微观上看,蒸发
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离去的过程。

由于液体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它们的平均动能的大小是跟液体本身的
温度相适应的。

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碰撞,在任何时刻总有一些分子具有比平均
动能还大的动能。

这些具有足够大动能的分子,如处于液面附近,其动能大于飞出时克服
液体内分子间的引力所需的功时,这些分子就能脱离液面而向外飞出,变成这种液体的汽,这就是蒸发现象。

飞出去的分子在和其他分子碰撞后,有可能再回到液面上或进入液体内部。

如果飞出
的分子多于飞回的,液体就在蒸发。

其他条件相同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亦不相同。

这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内聚力大小不
同而造成的。

例如,水银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只有极少数动能足够大的分子才能从液面逸出,
这种液体蒸发就极慢。

而另一些液体如乙醚,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小,能够逸出液面的分
子数量较多,所以蒸发得就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蒸发结晶的溶解度

蒸发结晶的溶解度

蒸发结晶的溶解度
蒸发结晶是一种将溶液中的溶质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出来的过程。

在蒸发结晶中,溶质的溶解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溶解度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分子间的热运动增强,有助于克服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更多的溶质能够溶解。

蒸发结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溶解: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 蒸发:将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蒸发掉,使得过饱和度增加。


* 结晶:随着蒸发的进行,过饱和的溶液中的溶质开始逐渐结晶沉淀。


溶解度的关键在于维持过饱和状态,使得在蒸发的过程中,过量的溶质不会重新溶解。

这通常要求在结晶容器中提供适当的条件,如适当的温度和通风,以促使溶质结晶而不再溶解。

总体而言,蒸发结晶的溶解度与温度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确保适当的实验条件是成功实施蒸发结晶的关键。

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发饱和溶液溶解度变化
溶解度是衡量溶质在溶剂中解离程度成为溶液的重要指标,而温度和其他条件施加则会影响溶解度的变化。

蒸发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不例外,具体而言是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溶液的溶解度变化。

蒸发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溶质和溶剂之间也有差异。

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先减少再变增,这是一个类似“U”字型的变化趋势。

具体而言是,当温度较低时,溶质在溶剂中分散有限,溶解度较低;而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最大;随着温度继续增加,溶质开始凝固或析出,溶解度开始减少,当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完全分离时,溶解度将恢复至最低点。

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通常是一些有机物,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剧烈。

但有些无机溶质,如氯化物,它们的溶解度变化不太明显。

另外,溶剂的种类也会对溶解度有影响,例如某些有机溶剂的溶解度耐受性比水低,而这类溶剂与某些无机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程度大于水作为溶剂。

总之,温度的变化是引起蒸发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变化的原因,其变化趋势大致为“U”字型。

溶液和溶液中溶质的种类也会影响溶解度的变化幅度,但不同种类都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步降低溶解度。

所以在评估不同溶质溶剂之间溶解度变化时,应考虑温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