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空探测
深空探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激动人心的主题——深空探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而深空探测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正引领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深空探测的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射的“水手一号”探测器开始,人类对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探测逐渐展开。
我国自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力量。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深空探测的重要性:一、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深空探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通过对其他星球的探测,我们可以揭示宇宙的起源、演化过程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
这将有助于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丰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二、推动科技进步深空探测是一项涉及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
在探测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攻克诸多技术难题,这将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同时,深空探测技术的突破也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增强国家实力深空探测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不断突破,彰显了我国在科技、经济、国防等方面的实力。
这对于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四、激发民族自豪感深空探测是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通过我国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在展望未来时,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将面临以下挑战:1. 技术创新:随着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攻克更多技术难题,如探测器设计、深空通信、能源供应等。
2. 国际合作:深空探测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我国应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深空探测事业。
3. 资源整合:深空探测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整合国家资源,形成合力。
最后,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研究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简介该文档旨在研究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太空探索是人类持续追求的伟大挑战,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关注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那时,我国开始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并在197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此后,我国陆续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载人航天器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建设等重要目标。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太空探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要成就我国的太空探索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成就:1.载人航天:我国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实现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短期居住和工作。
2.月球探测: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取样返回等目标。
3.空间实验室:我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成功进行了航天器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实验。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显著进步,并为未来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趋势未来,我国太空探索技术将继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趋势:1.深空探测:我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火星探测任务,展开对更远地点的探索。
2.多样化任务:我国将继续开展载人航天任务,并拓展其他任务领域,如空间站建设、行星探测等。
3.国际合作:我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太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这些趋势将促进我国太空探索技术向更广泛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地位。
结论我国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现状显示出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太空探索技术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太空探索事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024年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充满了无尽的渴望。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与希望。
从古代的观星、制历,到现代的航天科技,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展现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二、古代航天探索1.天文观测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为农业生产、国家政治、军事征战等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制历历法是我国古代航天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夏朝的《夏小正》,到战国时期的《石氏星经》,再到汉代的《太初历》,我国古代历法不断发展完善。
唐代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火药与火箭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得到广泛应用,火箭技术逐渐成熟。
明代,我国火箭技术传入欧洲,对世界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现代航天事业起步1.航天机构成立1956年,我国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标志着现代航天事业的起步。
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科学家投身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3.返回式卫星与载人航天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太空英雄。
四、航天事业快速发展1.深空探测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月面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2.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
深空探测实验室2023年笔试考点
深空探测实验室2023年笔试考点(实用版)目录1.深空探测实验室简介2.2023 年笔试考点内容3.考点涉及的主要领域4.备考建议和注意事项正文深空探测实验室,全名为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实验室,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
该实验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3 年,深空探测实验室将举行笔试,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
本次笔试考点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航天器轨道设计与控制: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应聘者对航天器轨道设计、轨道控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2.深空通信与导航:应聘者需要掌握深空通信原理、信号处理方法,以及深空导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天体物理与空间探测: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天体物理学基本概念、恒星与星系演化、太阳系行星及其卫星的基本特征,以及空间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和实验技术等。
4.空间环境与航天器工程:应聘者需要了解空间环境的特点,如高能粒子、太阳风等,以及航天器工程设计、材料选择、可靠性与寿命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以上考点,应聘者可以参考以下建议进行备考:1.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空探测实验室的笔试题目通常较为深入,需要应聘者对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扎实的理解。
2.关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最新动态,包括已成功实施的任务和未来计划。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应聘者更好地理解笔试题目,并对可能的考点有所预判。
3.注重团队协作能力。
深空探测任务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因此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应聘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4.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空探测实验室的笔试题目可能会涉及一些实际问题,应聘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总之,深空探测实验室 2023 年笔试考点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
应聘者需要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关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最新动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月球科研站火星取样返回……中国公布深空探测大动作
月球科研站火星取样返回……中国公布深空探测大动作2028年前后,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重型火箭总体构型公布,未来可用于载人登月;天问四号将探测木星……中国深空探测向更远的太空进发。
深空探测是指发射航天器对月球及其以远的天体和宇宙空间进行探测的活动,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航天大国或强国重点着力的领域。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上,中国公布了多个深空探测项目的信息,包括无人探月、载人登月和行星探测工程等,引发外界的关注和热议。
2023“中国航天日”活动上展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沙盘。
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谢瑞强随着嫦娥五号成功完成采样返回,中国载人登月和无人探月项目如何走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航天大会和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多个深空探测项目的相关信息被披露,成为2023年“中国航天日”的亮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介绍说,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和嫦娥七号等一起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30年前计划建成基本型。
吴伟仁就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作主旨报告,深度解读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合作倡议。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0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在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方面,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起到“先导队”的作用。
根据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在会上的介绍,嫦娥六号探测器计划在2024年5月发射,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这也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
在2026年前后,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将被送上月球,该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飞跃器和中继星组成,计划对月球南极资源和环境进行详查,开展着陆、巡视和飞跃探测,预选着陆区为月球南纬85度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我国航天上领先世界的成就
我国航天上领先世界的成就一、引言自从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我国在航天领域已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与美国、俄罗斯并肩的航天强国。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发展历程、技术突破、国际合作与影响等方面。
二、我国航天领先世界的成就概述1.载人航天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2003年开始,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七艘神舟飞船,并将多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此外,我国还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卫星技术我国在卫星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已成功发射了众多卫星,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等类型。
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3.深空探测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表软着陆,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表探测的国家。
今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采集月球样本并返回地球,进一步展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实力。
4.导弹与战略防御我国在导弹与战略防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国研发的导弹武器系统具备了远程打击、精确打击、机动打击等能力,战略防御体系也日臻完善。
三、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任务,我国航天事业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我国航天领先世界的技术突破1.火箭技术我国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研发了多种型号的火箭,如长征、神舟等,具备了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
2.卫星导航系统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3.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我国在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空间太阳能试验卫星。
4.量子通信技术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成功实现了全球最长距离的量子密钥分发和跨洲际量子通信。
时政试题及答案高中物理
时政试题及答案高中物理1. 202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天问二号”火星探测器,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迈上新台阶。
请问,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时,其速度会因为火星大气阻力的作用而逐渐减小,这个过程中,探测器的动能变化情况是怎样的?A. 动能增加B. 动能不变C. 动能减小D. 动能先增加后减小答案:C2. 2024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进行了一次深海资源勘探活动。
在深海探测中,水下探测器所受的压强与水深成正比。
假设探测器从海面开始下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随着探测器下潜深度的增加,其受到的压强变化情况是怎样的?A. 压强不变B. 压强减小C. 压强增大D. 压强先减小后增大答案:C3. 2024年3月,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远距离传输。
在量子纠缠态中,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改变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这种现象违反了经典物理学中的哪一条原理?A. 牛顿第一定律B. 牛顿第二定律C. 牛顿第三定律D. 相对论原理答案:D4. 2024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投入全球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利用的是电磁波进行定位和导航。
请问,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A. 299,792,458米/秒B. 299,792,458千米/秒C. 299,792,458光年/秒D. 299,792,458千米/年答案:B5. 2024年11月,我国在国际空间站上完成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实验,该实验涉及到了物体在失重环境下的运动规律。
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受到重力的影响。
请问,物体在失重环境下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A. 静止不动B. 匀速直线运动C. 做自由落体运动D. 做圆周运动答案:B6. 2024年9月,我国在南极科考站进行了一项关于极地气候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极地地区的昼夜变化与赤道地区相比有何不同?A. 极地地区昼夜变化不明显B. 极地地区昼夜变化明显C. 极地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D. 极地地区没有昼夜变化答案:C7. 2024年4月,我国在月球背面建立了首个科研站。
我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
我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一、我国太空探索的历史与成就1. 1970年我国首次发射了“东风”1号卫星,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拥有太空技术的国家。
2.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开启了我国航天员的太空之旅。
3. 2013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嫦娥三号任务,首次使嫦娥软着陆月球,完成了对月球的探测任务。
4.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5. 2020年,我国成功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成为继美、苏、欧、印度之后,第五个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的国家。
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太空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我国太空探索的发展战略1. “三步走”战略我国的太空探索发展战略采取了“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的轨道飞行;第二步是组建空间站,实现在太空中的常驻;第三步是探索月球并实现登陆。
2. 太空站计划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空间站计划,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核心舱建造,并于2025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和飞行任务。
3. 未来月球探测计划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具体计划包括完成月球环绕、着陆、返回等任务。
这些发展战略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坚定决心和雄心壮志,展示了我国在太空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实力。
三、我国太空探索的科技研究与创新1. 载人航天技术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发射了多次载人飞船,并实施了多轨道飞行任务。
2. 深空探测技术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等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任务,展现了我国在深空探测技术方面的实力和成就。
3. 空间站技术我国正在推进空间站计划,成功实施了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和建造任务,展现了我国在空间站技术方面的雄厚实力。
4. 卫星导航技术我国成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了全球覆盖,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实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运行的国家。
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深空探测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技术的应用在这一领域中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分析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首先,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嫦娥探测任务就采用了大量的光电技术。
在嫦娥四号登陆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探测任务中,它的相机、激光高度计、雷达测高仪、辐射计等均采用了先进的光电技术。
这些设备可以获取地形地貌信息、搜集基础科学数据并完成机械任务。
在未来,我国还将开展更加深入的探测任务,比如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实施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该计划中同样广泛采用光电技术,包括相机、雷达和激光测距仪。
其次,光电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完成深空探测中的多项任务。
例如,通过光电技术,我们可以获取高清晰度的图像和视频等数据,并进行速度和运动轨迹的测量,有助于人类更加全面地了解目标星球的地理分布和自然环境。
此外,光电技术在深空探测中也可用于天文探测,比如对行星、恒星、星系的观测和研究等。
由于总重量和体积有限,飞船上带不了太多的天文仪器,因此光电技术可以用来让这些仪器尽可能小巧、灵活、易携带。
最后,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采用先进的、高性能的光电技术来推动探测计划的进程。
此外,由于中国的光电技术产业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因此也可以帮助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中走在全球前列。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我们的星际追梦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光电技术在中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期望,未来中国深空探测计划会更加注重光电技术的应用,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实现探测项目更好的成果。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走向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史
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史摘要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若干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引言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正式成立于1980年9月,学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空间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同年11月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学术会议。
中国空间探测从国力较弱下的起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众多瞩目成绩,得益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国家对空间科学及基础理论的日益重视,得益于国家多部委多渠道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饱含着空间探测工作者长期的付出。
本文从人类空间探测历史以及空间探测的内涵入手,从地球空间探测、太阳系探索等方面,概述中国空间探测的历程和主要成果,包括早期天文卫星、高空气球、双星计划,及近期空间科学卫星、月球及深空探测工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方面. 未来的空间探测活动强调发现未知的原动力,实现科学牵引、创新技术的双轮驱动。
1 人类空间探测的历史人类观测宇宙已有数千年历史,但真正进入空间时代也只有近六七十年。
探测动机从冷战时期大国实力竞赛的较量,发展到今天的探索未知和促进文明进步。
1.1 探索与进入空间的历史人类对承载着日月星辰的广阔空间有着许多诠释和探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包含着期望与太阳共存的理念。
20世纪末美国旨在观测和研究日地关系的“与日共存”(living with astar)科学计划也有这一理念。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距今约3000年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品中,旋转射出的12道光芒与目前所知太阳磁场和太阳风旋转射出的观测结果一致。
古代对空间认知的成就包括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时的日心说、伽利略确立的现代天文观测方法等。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中国深空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推进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旨在加强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和研究,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声誉。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对火星的探测和探测器的着陆,这将是中国首次尝试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任务。
中国将通过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表面的地质构造、大气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观测和研究,为人类对火星的认知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同时,中国深空探测计划还将实现对小行星的探测和探测器的着陆,这将是中国首次尝试对小行星进行深空探测任务,为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声誉,增强中国在国际航天事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将通过深空探测计划,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将通过深空探测计划,为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中国将通过深空探测计划,为人类对宇宙的奥秘解开新的篇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推进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向着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
中国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
中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中国的太空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深空探测计划。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太空探索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就中国太空探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载人航天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始于1992年,目前共进行了六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包括两次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对样子。
中国航天员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研发航天员飞行技术的国家。
二、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先后实现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的任务。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开创了人类空间探测历史。
嫦娥五号成功取样月球并返回地球,再次为中国太空探索增添了成功的一笔。
而嫦娥航天工程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完成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月球探测国。
三、载人登月计划此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载人登月计划,预计将于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载人登月任务是一个综合性强、难度大的任务,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的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太空探索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空间实验室中国的空间实验室计划以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为代表,是中国载人航天长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空间实验室计划的目标是在2022年前完成空间站核心舱的建设,建立可持续的载人空间技术平台,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做好准备。
五、火星探测中国于2021年成功实现了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将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火星轨道,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次成功实现火星探测的国家。
接下来,中国还将进行火星车着陆任务,进一步推进火星探测任务,为深空探索做好准备。
六、地球观测中国的太空探索还包括对地球的观测任务,通过卫星和空间载荷对地球气候、环境、资源等进行监测和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未来提供重要支撑。
我国在迈向深空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在迈向深空方面取得的成就我国在迈向深空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回答:1. 载人航天技术,中国是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并实现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飞行。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神舟六号、七号、九号、十号、十一号等多个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2. 卫星技术,中国在卫星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自主研制了一系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
其中,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成,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此外,中国还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3. 深空探测,中国在深空探测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卫星,并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卫星,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样品返回任务,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
4. 火箭技术,中国在火箭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自主研制了一系列火箭,包括运载能力不断提升的长征系列火箭和新一代火箭家族。
其中,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运载火箭,具备将载荷送入太空的能力,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可靠的运载能力。
5. 国际合作,中国在深空探索方面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与国际空间站合作组织进行了多次合作,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
此外,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如与俄罗斯合作进行联合火箭发射、与法国合作进行联合卫星研制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在迈向深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包括载人航天技术、卫星技术、深空探测和火箭技术等。
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实力,也为人类深空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普中国 破解深空探测之谜观后感
科普中国破解深空探测之谜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深空探测的意义和挑战三、科普中国对深空探测的解读四、观后感的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近年来,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激发了全民的科学热情。
作为一名科普爱好者,我有幸观看了科普中国推出的《破解深空探测之谜》纪录片,深感震撼。
本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深空探测的奥秘,引导观众走进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深空探测的意义和挑战】深空探测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空探测,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知识。
然而,深空探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遥远的距离、复杂的太空环境、高昂的研发成本等。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家们为破解这些难题付出的辛勤努力。
【科普中国对深空探测的解读】科普中国以生动的实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深空探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天问一号,纪录片详细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同时,纪录片还围绕深空探测的国际竞争格局、探测器的技术原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
【观后感的总结与展望】观看《破解深空探测之谜》让我对我国深空探测事业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纪录片展现了科学家们敢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风貌,激发了我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突破感到自豪。
同时,我也意识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
未来,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攻克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这部纪录片既让我感受到了深空探测的魅力,也让我认识到其中的困难和挑战。
深空探测技术
信院 17测方
研讨课 1701190001
人类探索宇 宙基本历程
什么是深空探测技术
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 宙空间的探测。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 白皮书中的定义,国内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 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
深空探测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对太阳系及宇宙的形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科学
印度在深空探测领域“一鸣惊人”。2014年,印度“曼加里安”探测飞船成功进入火星 轨道,成为第一个探索火星的亚洲国家,也是唯一一个首探火星即获成功的国家。印度在每 年航天预算仅七八亿美元的条件下确保月球和火星两个重点深空项目成功,其中“曼加里安” 的成本仅为7000多万美元,令人瞩目
中国是近年来深空探测领域的“新星”,其中探月是近期主要任务,火星探测计划在 2020年之后。2016年初,我国政府正式批复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发射火星探 测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如果首次任务成功,我国将进一步实施火星表 面采样返回任务,最终实现对火星从全球普查到局部详查、着陆就位分析、再到样品实验室 分析的科学递进
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6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 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
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 不久前首次公布。据悉,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 费开放共享。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1957年10⽉4⽇,第⼀颗⼈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类进⼊太空时代。
1958年8⽉17⽇,⼈类第⼀次尝试发射⽉球探测器先驱者0号,迈出⼈类深空探测第⼀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空探测活动逐渐复苏,各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制定⾯向未来的深空探测长远规划或任务计划。
经过⼏代⼈努⼒,我国航天事业也取得⼀系列重⼤成就,我们有能⼒⾛出地球、迈向深空!从嫦娥⼀号到五号我国探⽉⼯程稳步推进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研究⽉球探测的可⾏性。
90年代,成⽴“863⽉球探测课题组”进⾏研究论证。
2003年,提出探⽉⼯程“绕、落、回”三步⾛战略规划。
2004年,嫦娥⼀号⼯程⽴项实施,拉开中国深空探测的序幕。
迄今为⽌,我国已执⾏5次⽉球探测任务,进⾏了6次发射。
嫦娥⼀号⽉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24⽇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次进⾏深空探测,是继⼈造卫星、载⼈航天之后,中国航天第三个⾥程碑,也是我国航天器研制⾃主创新的典范。
嫦娥⼆号于2010年10⽉1⽇发射,其主要⽬标是:获取⾼精度⽉球表⾯三维影像,为嫦娥三号选择落⽉点打好基础;开展深空探测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在轨飞⾏验证。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2⽇发射,12⽉14⽇安全着陆于⽉球正⾯预选着陆区,成为新世纪⼈类⾸个在⽉球表⾯软着陆的探测器。
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我国⾸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进⼀步完善探⽉⼯程体系。
嫦娥五号飞⾏试验器于2014年10⽉24⽇发射,11⽉1⽇其返回器精准安全着陆,服务舱重返地⽉L2点探测和环⽉轨道,完成⽉球引⼒借⼒变轨等多项拓展试验。
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我国掌握了第⼆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返回技术,有能⼒开展⽉地往返多⽬标探测,开拓深空探测新领域。
嫦娥四号中继星于2018年5⽉21⽇发射,2018年6⽉14⽇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颗运⾏在地⽉L2点的Halo轨道的卫星,并为其后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球背⾯探测提供通信中继服务。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 迈出深空探测崭新一步
PECIAL SUBJECT着惑扌艮道$亦“矣商”&抚冷曲石■嶄亓會二扁五§r-2020年7月25B12时41分/"i “A IQ U可天7中国行星探测新征程自此起航目专题报道09i专题报道11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探测并研究火星,对于认识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上对于火星的探测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2020年6月底,国际上共发射了44个火星探测器,但任务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国际火星探测以发展新技术和获得科学发现为主要驱动力,催生了又一个火星探测的新高潮,并在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其中,在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国际上已实现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巡视探测,技术难度更大的采样返回和载人探测仍有待突破技术瓶颈。
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国际上通过不同探测形式与任务,在火星轨道运动规律与参数、火星大气、火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探索和成就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树立了前进的方向,也向我们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战。
回望我国火星探测的历史,其实早在“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业内专家即开始谋划我国深空探测后续发展。
2010年,多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综合论证,国防科工局立即组织专家组开展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论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院士、专家团队积极参与论证工作,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三轮迭代和深化,最终于2016年初正式立项实施。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虽晚,但起点高、跨越大,从立项伊始就瞄准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确定任务目标,明确提出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
如果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着陆巡视器又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进入舱完成火星进图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20万干米外拍摄了一张地月合影相片入、下降和着陆任务,火星车配置多种科学载荷在着陆区开展巡视探测。
探测将分哪几步
探测将分哪几步
根据我国深空探测的步骤,可以分为五个步骤:1.初步探索:根据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利用地面设备进行基础研究,随附的实验技术进行笼要的测量;
2.实质性探索:通过发射飞行器进行深空探测,通过舱口研究、表面观测及定位测量来研究实体物质及大气、地壳、海洋等有关指标;
3.生物性探测:通过对行星和星系里的生物资源按一定程度进行准确计量,应用写成功分类系统,分析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
4.技术开发:tailorize、优化和测试一系列技术,以满足特定部门需求;
5.技术实验:实验及测试选定的技术以确保技术有不变特性,以及能够在特定场景(如无重力环境)下进行应急取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深空探测深空探测是相对于近地轨道航天器而言的。
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1]白皮书中的定义, 国内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
这个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人类航天科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深空和深空探测的概念也会逐渐发展。
人类的航天活动一般可分为地球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大领域。
我国在前两个领域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开展深空探测活动, 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认识太阳系、探索地球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获取更多科学认识的必须手段。
开展深空探测对于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表现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振奋民族自尊心, 增强民族凝聚力;深空探测是人类走出地球, 进入深空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空探测能够促进行星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演化、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科学与微重力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创新发展;深空探测将直接促进航天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同时还将带动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深空探测能够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开展深空探测有利于促进航天活动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国家实力。
《我国深空探测 2》我国深空探测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寻找地外能源、拓展生存空间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 苏美已开始实施深空探测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 各主要航天大国纷纷制定了宏伟的未来深空探测规划, 将深空探测作为重点发展的航天领域之一。
从1958年8月17日美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先驱者0号开始, 人类迈向太阳系的深空探测活动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
据统计, 截止到2006年6月, 人类已发射过的向月球以远的太阳系天体开展的深空探测活动共215次, 其中成功和部分成功的114次, 占总次数的53.0%, 仅稍多于一半, 这里所说的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判定依据主要以是否返回探测数据为准;还有3次任务正在飞行途中[2,3,4]。
以上统计的深空探测器都是月球以远 (包括月球) 的天体为探测目标, 飞行距离大于等于地月距离, 主引力场不是地球的空间探测任务;不包括与这些任务相关的运载试验和地球轨道试验任务, 并且同一次任务中携带多个探测器也只计算一次。
在迄今为止所有的深空探测任务中, 俄罗斯 (苏联) 发射过113次, 占总数量的52.6%;美国发射过87次, 占总数量的40.5%;日本发射过5次, 占总数量的2.3%;欧空局发射过5次, 占总数量的2.3%;美国和欧洲 (包括欧洲国家) 合作发射过5次, 占总数量的2.3%。
在以上深空探测任务中, 以探测月球为主任务的次数最多, 达108次, 占总数量的50.2%;探测太阳的11次 (不包括近地轨道的太阳探测任务) , 占任务总次数的5.1%;探测火星的37次, 占17.3%, 其中1990年以后发射的有12次, 尤其是1996年以后, 在每两年一次较为有利的发射窗口期间, 都有火星探测器发射;探测金星的40次, 占18.7%, 其中1990年前发射的39次, 过去的金星探测器大多数是苏联发射的, 总数为33次;探测水星的任务2次, 占0.9%;探测木星、土星等气体巨行星及其卫星的6次, 占2.8%;探测冥王星的1次, 占0.5%;探测彗星和小行星等小天体的10次, 占4.7%。
在人类已经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中, 很多探测器在任务期间对多个目标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测, 以上的统计仅以探测任务的主目标或预先设定的目标作为依据, 没有进行重复计算。
已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常采用多目标多任务的探测方式。
这类任务形式主要有3类:使用1个飞行器对多个探测目标进行探测;探测任务目标中科学探测和新技术试验验证相结合;通过复合飞行器 (2个以上飞行器的复合体) 分别对不同目标或不同任务实施探测。
符合上述3种形式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深空探测任务共计67次, 占任务总数的31.2%, 接近1/3。
因此, 多目标多任务探测在深空探测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测形式。
《我国深空探测 3》我国深空探测 3《3.1近期的任务》3.1近期的任务国外2000年后发射的任务包括:月球 smart-1 (2003) ;火星火星奥德赛 (2001) , 火星快车 (2003) , 勇气号和机遇号 (2003) , 火星侦察轨道器 (2005) ;大行星信使 (2004) , 金星快车 (2005) , 新地平线(2006) ;小天体隼鸟 (2003) , 罗塞塔 (2004) , 深空撞击 (2005) ;太阳起源号 (2001) 。
未来5年内将要发射的深空探测计划包括:selene 日本, 2007年发射, 月球环绕探测;new dawn 美国, 2007年6月发射, 小行星探测;phoenix 美国, 2007年8月发射, 火星软着陆探测;lro 美国, 2008年10月发射, 月球环绕探测和撞击;chandrayaan-1 印度, 2008年发射, 月球环绕探测;火星科学实验室美国, 2009年发射, 软着陆探测;lunar a 日本, 2010年前 (待定) 发射, 月球撞击;juno 美国, 2010年发射, 木星环绕探测。
《3.2未来的最新规划》3.2未来的最新规划进入21世纪后, 特别是2004年后, 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纷纷提出明确的深空探测规划或任务计划,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 2004年提出“新太空计划”, 将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和探测任务实现2018年重返月球, 并在2025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同时开展一系列无人星际探测任务;欧洲 2004年提出“曙光女神计划”, 被称为“欧洲的阿波罗计划”, 初步规划2024年前后载人登月, 2033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同时开展其他无人星际探测任务;日本 2005年出台规划, 近期将发射多个无人月球探测器和小行星探测器, 并提出月球基地建设的设想;印度 2008年发射第一颗月球环绕探测卫星;俄罗斯 201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 2015年前后发射月球撞击器和金星探测器。
《我国深空探测 4》我国深空探测 4总结过去国外已经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 参考未来一段时期内各主要航天国家的发展规划和设想,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 探索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是深空探测任务的总科学目标, 具体可包括太阳系内各天体的起源、发展和演化, 地球以外生命 (和水) 的存在, 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2) 深空探测活动与科技进步的互动效应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3) 以apollo计划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深空探测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4) 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通过深空探测凝聚了国家和民族意志,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激发了探索精神, 促进了新一代科研工的成长。
《4.1国外深空探测对象选择的特点》4.1国外深空探测对象选择的特点最初开展深空探测的主要对象一般由近及远;月球是起点和前哨站;火星是月球之后的又一个探测热点;小天体探测日益受到重视;多目标多任务探测是深空探测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的探测活动一直未曾间断过;探索火星和金星以外的大行星及其卫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2国外深空探测任务探测方式的特点》4.2国外深空探测任务探测方式的特点一般包括飞越、硬着陆 (撞击) 、环绕、软着陆 (+巡视) 、无人采样返回、载人探测等形式。
近年来出现的两个新趋势:对同一探测对象采取多种探测形式交替进行的方式, 在一次任务中多种探测手段组合实现综合探测。
独立的小规模深空探测任务广泛采用多目标多任务的探测方法。
科学探索和技术验证相辅相成。
载人深空探测是未来的制高点和必然选择。
《4.3深空探测任务面临的新问题》4.3深空探测任务面临的新问题如何客观对待固有的高风险性, 如何统筹安排技术验证与科学探测;由于任务成功判据呈现多样性, 应建立深空探测任务的相应评价体系;与近地航天任务相比, 深空探测任务时间跨度较大, 深空探测工程系统的研制过程和任务的运行管理体系应进行相应的改变;较长的任务周期对参与研制过程的技术人员心理产生影响, 同时公众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和对任务效果的认同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
《4.4开展深空探测必须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4.4开展深空探测必须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为了进入遥远的深空, 对太阳系内的天体开展探测活动, 必须掌握如下的主要关键技术:行星际飞行技术包括行星际轨道优化设计技术和行星际飞行的推进技术;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高精度的导航与控制敏感器, 自主导航与控制算法, 自主星务管理技术, 在轨自主故障诊断和应对技术等;深空测控通信技术新型的测控体制, 星上的定向天线, 小型高灵敏度深空应答机、高效大功率放大器等关键技术等, 地面大口径天线和天线组阵技术, 频段规划与选择, 低温制冷超低噪声温度放大器, 高精度时标和频标, 光通信技术等;其他关键技术深空探测目标众多, 探测形式多样, 除了以上三项主要的关键技术, 具体的任务还应根据探测目标和探测手段的不同需要掌握不同天体表面的巡视移动技术, 不同天体表面的软着陆技术, 先进结构与机构技术, 长寿命、高可靠性技术, 综合电子技术, 先进能源与热控技术等。
《我国深空探测 5》我国深空探测 5经过4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60多颗人造卫星、4艘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 另外还发射了30余颗外国卫星,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航天工程体系, 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且在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领域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这些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本世纪初, 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都重新燃起了开展深空探测的热情, 纷纷推出规模庞大的月球、火星和更远的行星际探测规划。
我国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开展深空探测是及时而必要的, 也正逢其时。
正如200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科技大会上的发言所指出的那样, 在深空探测领域应急起直追, 只争朝夕, 通过深空探测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 促进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月球探测计划是“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 核心是研制和发射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
现已明确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我国将要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主要包括:月球探测二期工程;中俄联合火星探测;空间科学探测;月球探测三期工程的深化论证。
《5.1绕月探测工程》5.1绕月探测工程我国的月球探测规划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的, 当时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进行研究论证, 1998年国防科工委组织规划论证, 2000—2003年提出三步走战略规划, 2004年1月, 温家宝总理批准嫦娥1号立项, 2004年开始实施探月一期工程, 研制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计划将于2007年上半年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