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地震灾害预测方法与应用(徐锡伟[等]著)思维导图
第四部分 活断层与地震PPT课件
![第四部分 活断层与地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0b9a8e83c4bb4cf6ecd166.png)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5 活断层的参数
活断层错动速率是相当缓慢的,两盘相对位移平均达到 1mm/a,已属相当强的活断层。
世界上最著名的活断层,为美国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两盘 间年平均最大相对位移也只有5cm。
所以,即使是现今还在蠕动的断层,也不能用一般的观测 方法取得它活动的标志,而需采用重复精密水准测量(水准环 测或三角、三边测量)。近年还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或超长基线 (VIBI)测量法测得两盘相对位移。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我国6级以上地震的发展构造条件
构造条件
地震数 百分比 (%)
断裂 交汇 99 52
断裂 弯曲 29 15
活动强烈 地段 27 14
断裂 端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1981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3 断层的运动 两种形式:
• 蠕动(-间断、缓慢如1cm/年 蠕动仪--地下管道变成弓形, 长大建筑物错开等灾害)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5 活断层的参数
产状
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
长度和断距
地震时地表断裂带长度和断层最大位移量 一般: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浅,地表断裂越长,断距越大。 7.5级以上地震均出现地表错断,而小于5.5级的较少出现。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5 活断层的参数
错动速率
现今错动速率:精密地形测量确定
• 突然滑动(地震) • 运动特点: • 不连续,受断层泥控制
• 破坏性地震是在已发育的断层带上发生的,往往是重复的。
• 这说明断层是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发生地震。需要指出的 是其发展不是一个均匀的连续过程。断层运动,有时极慢, 似乎未动,不见地震,形同锁住。实际上可能正处于酝酿过 程中,待其成熟,先在一些最弱点开始破裂,引起小震,继 续发展到最后大破坏,发生大震,随后渐次平静,恢复如前, 又酝酿一次新的大震。这些都是震源断层的物理状态所决定 的,其特点是运动不连续,慢时如锁住,急时发生地震。断 层锁住,主要由于断层泥的胶结。断层在长期活动中,两壁 岩石磨成粉底,渗以地下水,日久成为很厚的断层泥,阻碍 断层运动,若胶结牢固,可使断层完全不动。当断层活动力 强时,断层泥起润滑作用,在特殊条件下,可使断 层不停地 滑动,成为蠕动。一般断层的运动则受断层泥控制,当构造 应力弱时,断层不动如锁住,这是暂时的,待构造应力成长, 克服了断层泥的阻抗时,便以弹性反跳方式,突然滑动
《中国地震》第21卷(2005年)总目录
![《中国地震》第21卷(2005年)总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2245b3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2.png)
《中国地震》第21卷(2005年)总目录第21卷第4期(536~540)2005年12月中国地震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V01.21No.4Dec.20o5《中国地震》第21卷(2005年)总目录第1期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朱金芳黄宗林徐锡伟郑荣章方盛明白登海王广才阂伟闻学泽韩竹军(1)应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的地震方法技术…………………………………………徐明才高景华刘建勋荣立新(17)中小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的单台测定………………………………………………………史勇军吴忠良徐果明(24)华北地区大地震矩释放率和GPS应变率的一致性研究…………………………万永革沈正康甘卫军王爱军(33)昆仑M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水平运动变形的关联特征…………………………王双绪张希张晓亮(41)区域矿震与地震的定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刘希强杜贻合徐波李红沈萍张萍(50)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地区震源参数研究……………………………………………赵翠萍夏爱国郑斯华陈章立(61)川滇地区单断裂强震区与多断裂强震区…………………………………………………………………………龙思胜(70)顺义地裂缝成因与顺义一良乡断裂北段第四纪活动性讨论……………………张世民刘旭东任俊杰刘光勋(84)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袁道阳张培震雷中生刘百篪刘小龙(93)近期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的几个侧面…………………………………………………………吴忠良蒋长胜(103)焰山,高山——内蒙古阿尔山火山群中的两座活火山………………白志达田明中武法东徐德兵李团结(113)克山县尖山火山…………………………………………………………陈洪洲杨森林高峰陶汝朋潘玉林(118)2004年全球灾害地震的灾情综述………………………………………………………………………李卫平赵荣国(123)2004年震情述评………………………………………………………………………………李纲刘杰余素荣(130)第2期声波探测显示的渤海湾西部全新世断层活动……………………………………赵根模赵国敏杨港生王大宏(139)由"重复地震"给出的中国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蒋长胜吴忠良(147)对现今地壳变形资料在地震区划中应用的初步探讨…………………………………………………周本刚周庆(155)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图像………………………祝意青胡斌李辉蒋锋云(165)东秦岭内部铁炉子断裂带的最新走滑活动…………………………………………………杨晓平邓起东冯希杰(172)云南建水一蒙自一带冲沟走滑断错及其意义…………………………马保起李德文苏刚侯治华舒赛兵(184)岩石水压致裂和诱发地震的实验研究………………………………颜玉定李亚林张专欧阳立胜谢明富(193)Hilbert.Huang变换与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武安绪吴培稚兰从欣徐平林向东(207)华北活动地块区南缘阜南一霍邱地区地壳活动习性初探……………………………………………姚大全刘加灿(216)1303年山西8级大震研究刍议……………………………………………………………………………………齐书勤(224)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陈永明石玉成刘红玫卢育霞(235)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苏 6.1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杨欣聂晓红夏爱国(244)昌平台Sacks体应变仪观测曲线年变现象成因研究……………………………………………………………张凌空(254)近20年华北地电阻率异常空间演化及强震短期前兆判别标志研究……………………郑文俊田山邵永新(260)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陆明勇牛安福陈兵彭立国(269)云南历史地震记载与强震目录再析……………………………………………………………………邓瑞生王彬(280) 从怀来4井水化学异常变化分析流体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宋晓冰张常慧宋贯一王吉易(285)昌平台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可靠性研究…………………………………………王勇杨选辉刘福生张国红(291)第3期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及其同震破裂研究…………………………侯康明雷中生万夫岭李丽梅熊振(295)4期《中国地震》第2l卷(2005年)总目录537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广东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康英杨选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陈连旺杨树新利用层析成像的结果探讨安徽及邻区中强地震深部构造背景………………??张杰镜泊湖全新世火山喷发特征………………………………………………………………,极震区黄土微结构的试验研究……………………………………………………………青藏块体中北部中强地震前弱震活动统计特征研究…………………马禾青盛菊琴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王新岭区域地震状态的损伤张量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王炜林命迥定量分析地震活动的活跃与平静特征………………………………黄建平马丽电磁干扰实验研究……………………………………………张继红李波韩海华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城市群震后交通快速评估研究……………………………………………………………?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第4期薛艳宋治平梅世蓉(311)吕金水陈杏陈贵美(320)…………罗国富杨明芝(332)谢富仁陆远忠郭若眉(341)沈小七王行舟沈业龙(350)陈洪洲马宝君高峰(360)李兰王兰民刘旭(369)赵卫明任雪梅金春华(378)刘杰张国民赵翠萍(386)…………钟继茂程万正(398)马钦忠吴耿锋吴绍春(409)陈时军G.A.Papadopoulos(417)李润贤佟瑞清赵会蓬(429)王锋刘昌森章振铨(437)…………何萍李志强(444)……………………王健(451)地震预测的信度方法………………………………………………………………石雅锡张晓东金声震周民都(457)现今区域活动块体划分方法研究………………………………………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琪张希(463)2003年西藏波密南M5.7地震现场考察…………………………………………何玉林曹忠权陈立春陈亚明(469)2001年施甸震群非弹性衰减及震源参数特征研究………………………………刘丽芳刘杰苏有锦付虹(475)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张晖辉尹祥础梁乃刚(486)天山各分区地震活动性与能量积累阶段关系初探…………………………………………李莹甄沈军王海涛(496)岩石模量与应变振幅关系的实验研究及理论解释………………………………包雪阳施行觉温丹李成波(508)R/S分析及其在地震磁效应研究中的应用………………………………………杨涛刘庆生李西京曹国栋(519)地震和地震海啸中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一个简单模型………………………………………刘倬吴忠良(526)减小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几种办法………………………………………沈红会张秀霞冯志生孙春仙(530)《中国地震》第21卷(2005年)总目录 (536)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GeneralContents,V oi.21(2O05)NO.1 ActiveFaultsExplorationandSeismicHazardAssessmentinFuzhouCity'''''''''''''''ZhuJinfan gHuangZonglinXuXiwei ZhengRongzhangFangShengmingBaiDenghaiWangGuangcaiMinWeiWenXuezeHanZ h~un(1) ApplicationoftheSeismicMethodtoDetectingActiveFaults…………XuMingcaiGaoJinshuaLiuJianxunRongLixin(17) EstimateofRadiatedEnergyofSmalltoModerateEarthquakesUsingaSingleStationDataat LocaltoRegionalDistances………………………………..'………………………………….……一shiYon~unWuZhongliangXuGuoming(24) OntheConsistencyofLargeEarthquakeMomentandStrainRateInferredfromGPSDatainN orthChina''.'....'.''''''''''''''………'…''………………'…''…………………………WanY onggeShenZhengkangGanWeijunWangAijun(33) ConnectedFeaturesofHorizontalMovementandDeformationinTheNonhemandEastern MarginsoftheQinghai-XizangBlock538中国地震2l卷BeforetheKunlunMs8.1Eathquake……''''''''…'''''…''…''''''……WangShuangxuZhangXiZhangXiaoliang(41) TheModeIdentificationMethodandItsApplicationtoRegionalMineandNatureEarthquak es'…'''''…'''''……''''''''''…''…''''''''''…'''''' LiuXiqiangDuYiheXuBoLiHongShenPingZhangPing(50) StudyonSourceParametersofEarthquakesOccu~edontheMiddle—EastAreaofNorthernTianshaninXinjiang'''''''''……''''''''…'…''''''…'…'''''…'''…'''''.''''…'' ZhaoCuipingXiaAignoZhenShihuaChenZhangli(61)Single'FaultStrongEa~hquakeRegionsandMulti—FaultsStrongEa~hquakeRegionsintheSichuan—YunnanRegion'''…'''……'''''''''…''''''''.'''……'''…………''''''…'''''''…'''''……………'''…'……………..LongSisheng(70)QuaternaryActivitiesofNo.hemSegmentoftheShunyi—LiangxiangFault'……………'''………'''''''''………'''…'……''…'''…'' ZhangShiminLiuXudongRenJunjieLiuGuangxun(84) APreliminaryStudyontheNewActivityFeaturesoftheishanMountMnFaultZoneinQin曲aiProvince……………?…一'''''…''…'''''…''…'…'…'''…''……YuanDaoyangZhangPeizhenLeiZhongshengLiuBaiehiLiuXiaolong(93) From"EarthquakesCannotBePredicted"to"ASeismicShiftinThinking"!AReviewofSomeDevelopingAspectsinEarthquakeForecastingandPredictionStudy……'''……''''''………?……??………??'WuZhongliangJiangChangsheng(103)Y anshan,Gaoshan--TwoActiveV olcanosoftheV olcanicClusterinArshan.InnerMongolia……'''…'…'''''……'''…''''………''……'…' BaiZhidaTianMingzhongWuFadongXuDebingLiTuanjie(113)TheJianshanV olcanoinKeshanCounty…''…'…'…''ChenHongzhouY angSenlinGaoFengTaoRupengPanYulin(118) ASummaryofGlobalDisastrousEarthquakeDamagedConditionin2004………?…………?'LiWeipingZhaoRongguo(123)AReviewofSeismicityin2004…'…''…'''…?……'''''…?……??…?…??…………LiGangLiuJieYuSurong130)No.2 TheHoloceneActiveFaultintheWesternPartofBohaiGulfShowedbyAcousticSounding ……………………'''…'……'''………'''……'''…~ZhaoGenmoZhaoGuominYangGangshengWangDahong(139) EstimatingtheLocationAccuracyoftheChinaNationalSeismographNetworkUsingRepea tingEvents…'……''…………………………………'''…'…''…………………………''JiangChangshengWuZhongliang(147) DiscussiononPrimaryApplicationoftheCrustalDeformationDatainSeismicZonation…?………??ZhouBengangZhouQing(155) GravityDynamicImageoftheNortheasternEdgeofQinghai—Xizang(Tibet)PeateaubyUsingBi?cubicSplineInterpolationFunction ……………………'………'''…'……'…'………'''''…''…'…'…' ZhuYiqingHuBinLiHuiJangFengyun(165) TheTieluziFaultInteriorEastern—Qi~ingMountains--AnActiveStrike—slipFault…………'………………''………………'''………'''…'…………''…Y angXiaopingDengQidongFengXijie(172) LaterallyFaultedGulliesandTheirSignificanceintheJianshui—MengziRegion.YunnanProvince ………'…'…''……'''…………'…'…''''''………'…' MaBaoqiLiDewenSuGangHouZhihuaShuSaibing(184) AResearchofRockExperimentonHydraulicFracturingandInducedEarthquake'…'……'''………'''………………''…………Y anYudingLiYalinZhangZhuanOuyangLishengXieMingfu(193) Hilbert—HuangTransformandTime—FrequencyAnalysisofSeismicSignal'…'''…………''…'''……''''''………'''''''''……WuAnxuWuPeizhiLanCongxinXuPingLinXiangdong(207) InitialResearchofActiveBehaviorofCrustintheFunan—HuoqiuRegion,SouthernBorderoftheNorthChinaActiveBlockArea…'''……'''………'…''……………………'………''………'…''………………………Y aoDaquanLiuJiacan(216)SomeProblemsonStrongEarthquakewithM8.0in1303,Shanxi,China'………?…?…………?…………??QiShuqin(224)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FactorsAnalysisofSeismicLoessLandslides?…''…'………………………………………………………ChenY ongmingShiYuchengLiuHongmeiLuYuxia(235)4期《中国地震》第2l卷(2005年)总目录539 AnalysisOilSequenceCharacteristicsoftheZhaosuEarthquakewithMs6.1onDec.1,2003,i nXinjiang'…………?……………………………………………………………………………………Y angXinNieXiaohongXiaAiguo(244) ResearchonAnnualVariationReasonoftheSacksV olumetricStrain……………?……………??……………ZhangLingkong(254) StudyontheSpatialEvolutionofEarth—ResistivityAnomalyandItsShort—termPrecursorSymbolMarkofStrongShock…'''………………………………………………………………………ZhengWenjunTianShanShaoY ongxin(260)StudyontheShort-impendingAnomalousEvolutionaryCharacteristicsofGroundwaterLe velandTheirRelationshipwithEarthquake…………………''''…………'''……………''…………………LuMingyongNiuAnfChenBingPengLiguo(269)Re—analysisofHistoricalEarthquakeRecordsandStrongEarthquakeCatalogoftheYunnanAre a ………………………………………………………………………'…………………一DengRuishengWangBin(280) ToAnalyzeFounctionofFluidinSeismogenicProcessBasedontheNo.4WellHydrationAno malyV ariationinHuailai,Hebei …………………………………………………………'一SongXiaobingZhangChanghuiSongGuanyiWangJiyi(285) StudyontheDataQualityofBoreholeStrainObservationintheChangpingStation……………………………………………………………WangY ongY angXuanhuiLiuFushengZhangGuohong(291)No.3Researchonthe1879SouthernWuduM80EarthquakeandItsCo—seismicRuptures…………………………………………………HouKangmingLeiZhongshenWanFulingLiLimeiXiongZhen(295) CharacteristicsofSeismicActivitybeforetheDevastatingEarthquakewithMw9.0offtheW estCoastofNorthernSumatraXueY ahSongZhipingMeiShimng(311) CharacteristicsofFocalMechanismintheGuangdongandItsAdjacentAreas ..... ………………………………………………………KangYingYangXuanLtiJinshuiChenXingChenGuimei(320)Space.tim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nEnergyFieldofEarthquakeintheYunnanRegion ………LuoGuofuYangMingzhi(332) NumericalSimulationonAnnualChangePatternsofPresent.dayTectonicStress.s~ainField ontheChineseMainland………………………………………………………ChenLianwangY angShuxinXieFurenLuYuanzhongGuoRuomei(341) DiscussiononDeepTectonicBackgroundsofModerate—strongEarthquakeinAnhuiandItsNeighboringRegionbyUsingResultsof SeismicTomography…………………………………………ZhangJieShenXiaoqiWangXingzhouShenY elong(350) CharacteristicsoftheHoloceneV olcanointheJingpohuRegion…………………ChenHongzhouMaBaojunGaoFeng(360)ResearchonLoessMicro—structureintheMystoseismicArea………………………………"LanWangLanminLiuXu(369) StudyonStatisticalFeaturesaboutWeakEarthquakeActivitybeforeModerate—strongEarthquakesOccurredinMiddleNorthern PartoftheQinghai—TibetBlock………………MaHeqingShengJu~ngZhaoWeimingRenXuemeiJinchunhua(378) AccurateLocationontheY ao'anEarthquakeSequenceandtheY ongshengEarthquakeSeque nce…………………………………………………………………WangXinlingLiuJieZhangGuominZhaoCuiping(386) DamageTensorAnalysisOilRegionalSeismicStatus……?…?…?…………………………?一ZhongJimaoChengWanzheng(398) ThePrimaryComponentAnalysisMethodandItsApplicationinEarthquakePrediction . ………………………………………………WangWeiLinMingzhouMaQinzhongWuGengfengWuShaechun(4O9) IantificationalAnalysistotheCharacteristicsofSeismicityandQuiescence………………………………………………………………………………………………………………HuangJianpingMaLiChenShijunG.A.Papadopoulos(417) ExperimentalResearchontheInterferenceofElectricFieldandMagneticField .....………………………………………ZhangJihongLiBoHartHaihuaLiRunxianTongRuiqingZhaoHuipeng(429) EarthquakeTsunamiRecordinChineseAncientBooks…………………………WangFengLiuChangsenZhangZhenquan(437)540中国地震2l卷Studv.nP0s【_EarthquakeTransportati.nofUrbanAggl.merati."RpidA.m."s0mePr0blems0fseismicityResearchandItsApplicati.ninEarthquakePrediti."NO.4HePingLiZhiqiang(444)…………WangJian(451)Method0l0gY0fBeliefMeasureApplyingt0EarthquakePredicti0n………………………………………………………………………………………….ShiY aliuZhangXiaodongJinShengzhenZh0uMingd0u(457)Research.ntheDividi"gMethodforPresentReonalActiV eBlock…………………………………………一….………......…...………...…….……..….…ZhanXia.liangJiangZaisenChenBingWangQiZhangXi(463)lnvestt.n.nSiteofthe2003SouthemBomiMs5.7Earthquake,Tibet………………………………………………………………………………………HeYulinCa.ZhongquanChenLichunChenY aming(469)Studv.nNon-elastyAttenuati.nandSou3reeParameters.ftheShidianSwarmi"200l………………………………'…一………………………………………………………一LiuLifangLiuJieSuY oginFuHong(5)statisticsmdv0fLURRAn.malyrremp.ralscalebeforeModeratelyStrongEarthquakesonth eChi"..Minland………'…一...……..….………….………………..............….………………一ZhangHuihuiYinXiangchuLiangNaigang(486) APrebnaryStudyonSeismiCActivityandStages.fSeismicEnergyAccumu1ati"ginSeism. genicTectonicAreas0fTiansban ………………….….…LiYingzhenShenJunWangHaitao(496) ExperimentSludvandInterpretati.nonRelatnbetweenModulus.fRocksandStrainAplil"d ……………………'………………一……………………………………………一Ba.XueyangShiXingiuewenDanLiChengbo(508)R/SAnalvsisandItsApplicalioninStudyonSeismomagneticEffect…………………………………一………………………………………………………………"Yang_ra.LiuQingshenguXijingCa.Guodong(519)AsimoleMode10fRepoSedCasualtiesDungEarthquakesandEarthquake-neratedTsunas …Liuzhu.wuzh."sliang(526)TheCounte丌ne8sures【0【heInfluenceofDirectCurtenlTransittingtoGe.magneticObsti."………………………………GeneralContens,V o1.21(2005)…………………..shenH【'n曲uiZhangXiuxiaFengZhishengSunChunxian(530) ..……………………….…………...….….…………………(536)。
中国地震断层带散布图片高清
![中国地震断层带散布图片高清](https://img.taocdn.com/s3/m/e326b90df705cc17542709ec.png)
中国地震断层带散布图片高清中国地震断层带散布图片高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19日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中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躲开可有效防震。
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腹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3月20日《广州日报》)日本与盈江的地震和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促使全人类进行着如此一个试探:面对频发的毁灭性天灾,人类该何以防护?拿地震来讲,虽说地震为天灾,难以预测、不可幸免,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类面对地震时就无所事事、徒手待毙,相反,若是民众有灾难意识、社会有防护体制,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害降到可能中的最低,也可能能制造一些不幸中的万幸。
地震并非无规律可循;地震也并非完全不可预测。
一方面,这需要依托地质研究人员对地震常发地带进行勾画;另一方面,位于地震常发地带的政府部门、民间社团与一般百姓也要树立地震防护意识,成立地震求助体制。
此刻而言,我国地震局地质研究人员“已勾画出中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的成绩和“2020年左右将我国内地其他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的预期,让咱们看到了地震局及相关科研人员在第一方面的尽力,如此的功效,很是给以以欣慰之感。
一个超级严肃的话题是,当下关于许多地域来讲,地震防护意识与防护体制还大体为零。
这并非危言耸听,最大体的例证是,据XX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导,正在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现场救援的武警青海玉树州支队副政治委员阎军富表示,玉树州州府结古镇周围的西航村已经夷为平地,99%民房全数倒塌,整个玉树地域,民房倒塌率超过85%。
必需要承认的现实是,若是按当下地震工作人员所勾画的断层带,玉树恰恰位于“康定—甘孜地震带”。
而这一地震带,在咱们所学的中学地理讲义中就已经被早早标记出。
放眼我国地震灾难发生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地震遇难人数的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攻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域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衡宇倒塌达700万间。
211210662_活动断层探测综合标准化
![211210662_活动断层探测综合标准化](https://img.taocdn.com/s3/m/e5e78de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1.png)
第45卷 第2期2023年4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2Apr.,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9黎益仕.2023.活动断层探测综合标准化[J].地震地质,45(2):455—463.LIYi shi.2023.Researchoncomprehensivestandardizationforsurveyingandprospectingofactivefault[J].SeismologyandGeology,45(2):455—463.活动断层探测综合标准化黎益仕(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摘 要 活动断层探测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工作取得的进展对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现有标准和新标准的制定进度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文中将综合标准化运用于活动断层探测,提出以提升工作质量和应用效益为综合标准化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分解成业务过程、成果产出和推广应用3个方面进行相关要素分析,系统地梳理出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环节及其涵盖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方法,汇总各工作环节中获得的数据、图件、报告和数据库等成果产出内容,给出支撑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的主要技术要素。
以此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和已有标准现状,分业务基础、项目实施、技术方法、成果产出和推广应用5个序列提出了组成标准综合体的41项标准,并列出标准明细表。
活动断层探测标准综合体涵盖了全业务链条所需的标准,标准间相互衔接协调,发挥成套标准的整体优势,将为进一步提升活动断层探测标准化水平、加快标准制、修订进度奠定良好基础,也将为防震减灾工作其他业务领域的高质量创新规范发展提供有益示范。
关键词 活动断层探测 综合标准化 标准综合体 相关要素中图分类号:P31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23)02-0455-09〔收稿日期〕 2022-07-13收稿,2022-10-26改回。
导游应变技能-重大自然灾害避险方法(思维导图 脑图)
![导游应变技能-重大自然灾害避险方法(思维导图 脑图)](https://img.taocdn.com/s3/m/4de063a7a5e9856a5712605a.png)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 插穿插啛啛喳喳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 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啛喳喳穿插穿插 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穿插啛 啛喳喳
日本9级特大地震简介(徐锡伟 )
![日本9级特大地震简介(徐锡伟 )](https://img.taocdn.com/s3/m/8b694fdba58da0116c17494d.png)
日本9级特大地震简介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型地震,地震持续时间达5分钟,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和上万人死亡,这不仅仅是日本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引发了全球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
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吸收有用的养分,有可能让我们今后更从容面对未来的地震灾害。
1地震基本参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东京时间)地点:日本本州东部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322,东经142.369震中: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地震矩释放量:3.6×1022Nm,Mw=9.09级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及更西的欧亚板块之下的巨型逆断层上(上图显示日本地震震源百年复发间隔的发震概率图:2011年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板块边界带上(蓝色矩形框内,是原来预测的多个小于8级潜在震源a, B1, B2, b, c, d,and e级联破裂的结果)震源深度:24.4km震源机制解见下图:根据主震和余震和已有地震的准确定位资料和震源机制解等,可以推测发震断层: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北美板块及更西的欧亚板块之下的巨型低角度逆断层,属板块边界带地震。
发震断层走向:194.9度,倾向西,倾角14.9度。
用于约束板块俯冲带几何结构的地震分布图(据/earthquakes/eqarchives/subduction_zone/usc0001xgp/)板块俯冲带发震断层倾角拟合(据/earthquakes/eqarchives/subduction_zone/usc0001xgp/)板块俯冲剖面模型图(右侧为太平洋板块,下插到西侧北美板块(左侧)之下引发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地震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 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据日本国立地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资料)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地震震源破裂分布图(据日本国立地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资料)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场:38.5度附近最大东南向位移7m(据名古屋大学Takeo Ito等,2011)。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22282d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e.png)
第46卷 第1期2024年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6,No.1Feb.,2024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3吴熙彦,鲁人齐,张金玉,等.2024.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J].地震地质,46(1):35—47.WUXi yan,LURen qi,ZHANGJin yu,etal.2024.AWeb basedprototypesystemforthethree dimensionalfaultmodelsoftheChinaseismicexperimentalsite[J].SeismologyandGeology,46(1):35—47.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吴熙彦 鲁人齐 张金玉 孙 晓 徐 芳 陈桂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
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是基于ArcGIS10 6企业版的WebApp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基本功能、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
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是实现基于Web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
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
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6.1-6.3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6.3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72bf70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5.png)
等震线 指把地面
上在同一地面中破 坏程度相近的各点 连接起来的曲线。
地震波 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的传播速度
快,来自地下的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频繁震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二、 自然灾害的成因
干旱灾害的分布
西南
华北 江淮
华南
我国旱灾的分布及成因
干热 风
西南(四季旱)
① 冬季降水少,夏季受干热风和高温天气影响; ②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
华北(春旱)
① 雨季未到,降水少; ② 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强; ③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农业、
生活需水量大; ④ 水污染、浪费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火山
干旱
洪水
飓风
寒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沙尘暴
凌汛
海啸
风暴潮
赤潮
蝗虫灾
冰雪冻害
本节思维导图
如多雨的气候环境 孕灾环境 如暴雨、地震等 诱灾因子
人员、财产、资源 受灾体
台风、干旱、寒潮 气象灾害 洪涝、风暴潮 水文灾害
滑坡、地震、泥石流 地质灾害 病害、虫害、鼠害 生物灾害
灾害 构成
台风外围云壁高耸 风狂雨暴
台风眼内风消云散
狂风:台风风速大都在17米/秒以上,可以把沿海船只抛起乃至拦腰折断, 也足以
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
不利
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会使海水潮位猛涨,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
地震讲义3-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地震讲义3-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6d3f673643323968011c92d4.png)
(2)当断层两侧地层倾向一致,倾角相近时,其断点间距变
化较小;但当两侧倾角相差较大小,断点间距可能变大或变小。 (3)当断层两侧地层倾向相背时,时间剖时,断点间水平距离变小,
甚至迭覆。 (4)当地层倾角大于20°时,偏移距较大,应进行空间校正 后才能确定真实的断点位置。
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带及三角形空白带等等,断层下盘
的反射层中断点或产状突变点位置不能准确地反映断层面位 置,先不宜用下盘地层反射的中断点来确定断层。
四、偏移对断层的影响
在使用偏移进行断层解释是要考虑偏移对断层的影响。偏
移对断层的影响可概括以下几方面。
(1)当地层倾斜,时间剖面上的断点都向地层下倾方向偏移 ,偏移距和倾角大小与埋藏深度成正比。
的深入,资料的积累,以往所建立的断裂系统要不断修改,以
致于初期所编绘的断裂系统可能与后期所确定的断裂系统相差 很大,甚至完全改变
巴
楚
隆
起 断 裂 体 系
图
第二节 断层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于油 气的运移和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
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实际对比中由
于断层附近地层产状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断 层,在断层附近地震反射波错断特征变的十分复 杂,因而,做好断层解释是时间剖面构造解释的 关健,
第二节断层解释
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断层面的确定
1) 断面不能穿过可靠的反射波同相轴;
2) 断层造成牵引现象要与绕射“尾巴”的弯曲以 及挠曲地层反射加以区别;
3)在相邻的平行剖面上,同一断层面的形态、倾角 大小及断开层位和断层性质基本一致;对不同方向 测线,同一断面倾角大小不同,与断层走向垂直的 断面倾角最大。
工程地质学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PPT课件
![工程地质学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c2ef35172ded630b1cb6e1.png)
2021/4/19
39
第39页/共83页
24021/4/19
一、基本概念
1、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
震源: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70km 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km
深度
地震活动
切穿沉积盖层,达到基底顶面
地震M﹤3
切穿岩浆岩层,达到玄武岩顶面 切穿地壳,达到地幔顶面 切穿岩石圈,达到软流圈
M﹤6,不形成地震带 M﹥6,形成地震带
M﹥6,形成控制性地震带
2、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2021/4/19
10
第10页/共83页
• 3、活断层的类型
按照位移方向与水平面的关系:
2021/4/19
37
第37页/共83页
2021/4/19
38
第38页/共83页
一次6级地震可释放6×1020尔格的能量,大致相当于 30~40万吨 TNT炸药的巨 大爆炸, 7级地震可释放 2 ×1022尔格的能量, 8级地震可释放6 ×1026尔格的能 量。可见地震释放能量之大。而且绝大部分能量的集中释放,于数秒种内完成。 因此,地震灾害的猝发性和惨重性往往给人类生命以极大威胁,给经济财产以巨 大损失。
M<2 微震 2~4 有感地震 >5 破坏性地震 >7 强烈地震
2021/4/19
43
第43页/共83页
4.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
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松软土场地烈度小。
《地震学总结》课件
![《地震学总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3f18f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a.png)
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模式,预测未来一 段时间内地震的可能性和规模。
短期预测方法
利用实时地震监测数据和现代技术,预测未来几 小时至几天内地震的可能位置和震级。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实时监测
利用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壳运动的变化。
数据分析和处理
系统自动分析监测数据,识别可能的地震活动。
03
地震波与地震观测
地震波的传播
01
02
03
地震波类型
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又 分为P波和S波,P波为初 波,最先到达震中,S波 为次波,振幅较大。
地震波传播方式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 会因地壳结构、地表地质 等因素发生折射、反射和 绕射等现象。
地震波传播速度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 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 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 次之,气体最慢。
地震学的历史发展
总结词
地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近现代才开始有系统性的研究和理论。
详细描述
在古代,人们对地震现象有所记载和描述,但并没有形成科学理论。直到19世纪,随着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地震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观测。现代地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地震仪器的发明和 使用,人们可以更精确地观测和记录地震活动。
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06
未来地震学的发展趋势
高精度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地震监测网络优化
通过提高地震台站密度和分布范围,提高对地震活动的监测能力 。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提高观 测精度。
地震预警系统升级
利用高精度观测数据,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活动断层避让问题探讨与建议
![活动断层避让问题探讨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8d9a643a5e9856a5712604e.png)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科学家,历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
自1989 年获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以来,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应用研究,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50 余篇、被EI 收录30 余篇,出版著作和技术标准5部;1994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1999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人选,先后2 次获中国地震局科考勇士称号,2001 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8 年被中国科协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9 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0 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 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
引言人类的历史,就是发展与灾难共存的历史,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活动断层错动的直接结果,造成地震灾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和活动断层地表断错,前者是由于积累在活动断层附近岩石中的弹性应变能,通过断层突发性滑动释放引起的。
根据大量地震现场调查、断层扩展实验和地震破裂机制研究表明,震级大于6.5级的地震通常会在地表形成数千米至数百千米长的地表破裂带,产生数十厘米至数米的地表错动。
例如,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发震断层为车笼埔断层,形成一系列地表破裂和陡坎,其地表破裂带长度达100千米,断层上盘抬升了数十厘米至十米不等,横跨车笼埔断层的所有道路、房屋、工程设施均被严重损毁(见图1)。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是世界地震多发国家和地震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已知的活动断层超过495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华北地区和台湾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南沿海也存在少量活动断层。
《断层,地震,海啸》PPT课件
![《断层,地震,海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04de56daef5ef7bb0d3cb9.png)
精选ppt
8
地质方面
最新沉积物被错断
只要是见到第四系中、晚期的沉积物被错断,均视断层为活断层。 如位于汾渭地堑中段的平遥活断层,错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黄土,以 及早中期更新世地层,断距40—50m。
精选ppt
9
断层破碎带构造形迹
活动断层因其形成时间较晚,一般表现为构造带物质欠固结欠胶结 状态,较为松散。另外,表现出脉体变形被切断,构造岩片理化,透镜 化,断面新鲜无风化,第四系物质牵引弯折等。断层矿物的显微变形出 现显微组构(如不等颗粒拉长,光轴微定向等)
活断层 地震 海啸
精选ppt
1
一、 活断层
1、活断层的类型 2、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3、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4 、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精选ppt
2
一 活断层
活断层一般是指现 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 近期曾活动过、不久将 来可能重新活动过的断 层。后者也称为潜在活 断层。
精选ppt
3
活断层错动变形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 活断层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如地震、 区域地壳稳定、水库地震等。
精选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13
水文地质方面
由于断层带构造物质松散,容易形成强导水带,因 而活断层带一线分布泉水、温泉,出现植被发育现象。 也由于活断层为深大断裂,深循环水将导致水的化学异 常。
地物错断
我国有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尤其是 较近的历史记载,可以帮助判别活断层的存在,可能时 据以判断活断层的错距,断裂长度等。
二 、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精选ppt
17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 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左右,7级以 上强烈破坏性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 次,少则三、五次。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三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PPT课件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三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01e0a2581b6bd97e19ea93.png)
(1)活断层的地面错断直接危害跨越该断层的建筑物 例:宁夏石嘴山市红果子沟明代(约400a前)长城边墙水 平错开1.45m(右旋),且西升东降垂直断距约0.9m。 西安地裂缝:临潼-长安活动断裂带
19.08.2020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贾洪彪
4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三章 活断层与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19.08.2020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贾洪彪
16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三章 活断层与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2.地震波 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沿地面传播的波
纵波(P):压缩波 体波
横波(S〕:剪切波--破坏性最大 瑞利波(R):质点在XZ面上椭圆滚动前进
面波(L) 勒夫波(Q):质点在XY面上曲线前进
4、错动周期
应变能积累的速度:地壳应变速率S
地质体能够承受应变能的极限:断层 锁固段的强度
d:一次地震的错移量
S:断层的平均错动速率
19.08.2020
R= d s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贾洪彪
12
5、年龄判据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三章 活断层与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直接法:断层物质绝对年龄法
C14、热发光法等 间接法:错动地层年龄法
2、长度和断距
地震时地表断裂带长度和断 层最大位移量.
一般:震级越大,震源深度 越浅,地表断裂越长,断距 越大。
7.5级以上地震均出现地表错 断,而小于5.5级的较少出现.
19.08.2020
唐山大地震地表断层错动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贾洪彪
10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三章 活断层与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3、错动速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1d50c59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8.png)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思维导图1、滑坡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2、洪涝的形成
3、雾的形成
1.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防灾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