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打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1.探讨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距离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讨日常生活中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进程,初步体会和熟悉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熟悉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普遍联系。
2.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和与他人交流活动,培育学生用数学目光观看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进展学生的数学试探。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共计4课时书本第48页例题、想一想做做1课时书本第50页例题,想一想做做1课时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第一课时找规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一想做做”。
教学要求:1.让让学生探讨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育学生观看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进展学生的数学试探。
3.在探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探讨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紧密联系。
2.培育学生观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预备:师生预备若干圆片和小棒)教学进程:一、引入师:以前,咱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咱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1.引导观看、了解图意。
出示讲义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看,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提出问题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看图中相关内容,并依照自己的观看试探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1.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共计4课时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第一课时找规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圆片和小棒)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1.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提出问题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例《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探讨,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提升数学抽象和模型构建素养;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其能够将数学策略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解决涉及多个步骤的实际问题,理解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难点解析:学生在解决多步骤的实际问题时,容易混淆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步骤逐步分析,明确各步骤间的联系。
举例: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每个人或物体的移动情况,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画图和列表这两个重点策略。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决问题策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列表策略在购物问题中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让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一些环节中,学生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学生们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然而,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画图和列表策略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够扎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概念的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教案)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1)-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1)-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熟练掌握猜测、画图等数学技巧。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各种解题策略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举手发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对学生进行猜测和推理,培养其观察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教师的引导方式需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帮助学生理解猜测和推理的意义,掌握数学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师通过题目的讲解和策略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寻找规律、猜测和推理、举例验证和逆向思维等解题基本策略和方法。
2. 猜测和推理教师通过多个案例,对学生进行猜测和推理的指导,让学生自行尝试,最终形成猜测和推理的技能。
3. 数学技巧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技巧,如画图解决问题、列式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分类等。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讲解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归纳。
2.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反复实践、总结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巩固上一节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学(35分钟)1.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猜测和推理;3.数学技巧;3. 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探究;2.学生自行探索、总结和讲解;3.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4. 总结(5分钟)通过实践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和举手发言的听取,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同时,采用随堂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拓展。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根据基本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清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相关的知识点。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1第五单元找规律一、知识点:1、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2、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目标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使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典型训练题:一、按规律在括号理画出每组第32个图形。
二、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排列,红花、黄花、绿花各有多少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知识点:1、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列举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会不同的列举。
二、目标要求:1、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掌握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有多种的可能性结果。
2、学生能结合经验对具体情境中的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行和结论的确定性。
三、典型训练题:李红的书桌上有一本故事书、一本杂志,一本漫画。
她想把这三本书顺次放在书架上,她有多少种不同放法?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2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找规律》怎么写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表格式)
数学
年 级 解决问题的策略(1)
四
教 材
第 56、57 页
1、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 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 信息。 教学目标 2、 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 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学 重点、难 重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点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复 备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解决问题中巧妙的办法和好的谋略,就是解决问题 的策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书上第 56 页例 1。 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2.整理条件和问题。 谈话: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条件比较多,有 没有好的办法整理一下题中的条件? 学生尝试整理条件。 交流反馈学生整理方法。预设: (1)分别摘录三种 果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树; (2)根据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整 理。 (突出第二种方法。 )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需要的条 件并列表进行整理。 (板书:条件、问题 列表整理) 出示: 桃树 梨树 3行 4行 每行 7 棵 每行 5 棵 3.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大家看整理的结果,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 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交流。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复 备
教 学 过 程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进行检验。 组织交流,比较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说一说分析 数量关系时分别要抓住哪一个数量进行思考。 5. 练习九第 11 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说说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组织交流,分别说说两道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三、总结并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有关习题。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word版)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内容:课本65—67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动画引入,感受“策略”1.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
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2. 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二、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1. 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迷”兴趣小组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
(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
出示表格: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小明3本18元小华5本?元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2.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列式:18 ÷ 3 = 6(元)6 × 5 = 30(元)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 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教案第五单元 教案(word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56-58例1,“想一想”,“练一练”和P61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
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已经有所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机械地运用运算符号进行计算,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画图策略,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画图策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想到使用画图策略,并能够正确地画出图来帮助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画图策略的学习,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画图策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主动想到使用画图策略,并能够正确地画出图来帮助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画图策略,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从而引出画图策略。
2.新课导入:讲解画图策略的具体含义和运用方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理解画图策略的好处。
3.学生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画图策略的优点,并能够主动想到使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画图策略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含义: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优点:直观、清晰、易懂•运用:步骤清晰、正确画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堂小结来进行。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张修强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p56-58,例1,练一练1、2,练习九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教学设计:课前三分钟: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根据问题填空:(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生:一本笔记多少元?(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
(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2、根据条件填空:(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不可以。
(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师:你们会解答吗?生:…….2*10=20(元)导入:闯关游戏(一)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师:怎么解答?生:3+8=11(行)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生:3行桃树,每行7棵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生:下面一种。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他们在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这时画图的策略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复杂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实际问题、画图过程和解决方法。
2.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画图工具,如白纸、彩笔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如何画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图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画图的过程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画图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画图策略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和问题解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分析问题、整理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教师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
3.合作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更合适。
4.教师引导:教师总结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次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次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问题,并通过图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问题,并通过图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画图策略。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画图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例题及练习题等。
2.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学生读题。
提问: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一个方队队列的示意图吗?先画一画,再想想可以怎样解答,列示完成解答。
学生解答,指名板书。
交流:一个方队排列的示意图是怎样画的?
检查解题过程,讲评、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分析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教材P56-63教学重点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教学难点增加或减少的面积除以增加或减少的长或宽得到原来的宽或长。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内容p.56-57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例题中已知长方形的长,不知道长方形的宽,但已知长发生变化时面积发生的变化,求长方形的面积。
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反映出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并引导学生用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练习法探究法一、学习例题1、画一个长方形。
(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画在自己的本子上)简单说说长方形的特点。
(如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是宽……)生活中长方形的形状随处可见,可能是一本书的封面,可能是一块玻璃,……现在我们把当成是一块长方形的花圃。
它的长是8米(标上“8米”)2、后来扩建花圃,长增加了3米,谁能把这个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来?(指名画图)问:现在黑板上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分别表示什么?(原来的花圃,增加的花圃,现在的花圃)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加上一个信息: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问:这增加的18平方米,写在哪里比较合适?(板书)现在你能解决某个问题吗?是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18÷3=6(米)多了这个信息,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可能的问题:原来的面积:8×6=48(平方米)现在的面积:(8+3)×6=66(平方米)或48+18=66(平方米))4、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比较书上的文字表述与板书的画图表述,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指出:有的时候信息比较复杂,我们就得想好办法整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全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单元教案1.用列表的方法来解答类似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
2.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来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1.初步体会运用列表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并从中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2.增强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够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体会到“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1.选择合适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列表的价值,并产生掌握列表的策略的心理需求。
2.引导学生探索日常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主动运用列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3课时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教材第56~58页的内容。
1.积极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初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体会“策略”的价值,并能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会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课件、配套光盘。
1.一位清洁工人清扫一条马路,2小时清扫了260米。
照这样计算,3小时可清扫多少米?2.小玲去奶奶家,2小时走了6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去奶奶家还要走4小时,她家离奶奶家多少千米?1.例题讲解。
(1)出示教材第56页例1,指名让学生分析题中给出的条件。
(2)提问:(3)让学生思考: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先算什么?指出:在计算前要整理好表格,通过表格解决问题。
(4)解答:桃树的棵数:7×3=21(棵)梨树的棵数:5×4=20(棵)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21+20=41(棵)答: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1棵。
2.试一试。
(1)提问:上面所讲的例题用了几步才解答出来?(三步)例题是求两积之和,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与例题有什么不同?(求两积之差)(2)让学生列表整理,(3)解答:杏树的棵数:6×8=48(棵)梨树的棵数:5×4=20(棵)杏树比梨树多的棵数:48-20=28(棵)答:杏树比梨树多28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结合两积之和、归一等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一定步骤解决问题等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应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决问题思路的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表述。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额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解决问题策略 2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 2第 1 课时(月日)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56—58页的例题及“想一想”、“练一练”及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能力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图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计划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1页:
1.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
共计4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
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
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
第一课时找规律(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
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预想: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出书上问题,可以谈话引导我们把这场景中的物体按他们排成的三行来看一看,每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每行两样物体有多少个?)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
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组织全班交流。
(对教学语言的思考:我们发现的规律从数学角度上应该要有准确的表述,甚至是抽象的概括,可是对于孩子我们用形象语言教学效果要好,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我们数学训练语言是否还要停留在形象的水平上呢?所以这儿是否可以尝试这样的小结: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间隔着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种物体,那么它就比另一种多一个。
)
4.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过渡语言:像上面我们发现兔子乐园中间隔排列的物体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个隔一个地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下面我们用小棒和圆片再来排一排,看一
看。
)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
5.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说一说有多少个广告牌,并说明理由。
(说明:这里的排列情况和我们例题的规律是一样的,广告牌的个数应该比电线杆的根数少一。
列式:25—1=24(个))
第2题::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锯木料时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一,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一。
)
第3~4题: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说明: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排时候,夹在中间的桃树要比柳树少一,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圈时候,桃树的棵树要和柳树的棵树相同。
)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
找规律
有9块手帕,用 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有13根木桩。
教后记: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一课时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什么是中间的间隔,也能理解两端的含义。
但是我们更要学生自己判断这种题目的变式,例如我们不是摆花,也不是载树,我们改为锯木头,这就要学生理解锯木头是在中间,次数要比段数少1。
还有对于钟声也是这样,例如有这样的一题:“6时整钟要敲6下用5秒,12时整敲12下不是用10秒,而是11秒。
”
还有书上的圆形池塘的问题,只要用圆的周长除以间隔不要加一也不要减一,其实正方形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圆的问题,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封闭的图形。
第二课时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可以设计复习题来让学生感受规律,把一根水管锯成10段,要锯几次?
我们全班同学排一队做游戏,每一名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我们班的女生够吗?,如果排成一个大圆圈,还是需要这么多的女生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个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重点讨论:为什么7棵树只能算6个3米?为什么5只兔子但是只能算4个2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第2题: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林阴道”就是例题中的那条,长度为18米。
再一道学生利用规律思考得出18÷2=9(盆)9+1=10(盆))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
板书:找规律
3×6=18(米)答:林阴道一共长18米。
4×2=8(米)答:兔子的队伍共长8米。
教后记:
这一课时明显比上一课时难很多,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有多少个间隔,每个间隔有几米,还有这种题型的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