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必修五)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3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3

所以 cos B=cos 105°=cos(45°+60°)=
2- 4
6,
b=cssiinnCB= 2ssinin4150°5°=2sin 105°=2sin(45°+60°)

6+ 2
2 .
解析:选 C.由正弦定理得sina A=sinb B=sinc C,又coas A=cobs B
=cocs C,得csions AA=csions BB=csions CC,即 tan A=tan B=tan C,
所以 A=B=C,即△ABC 为等边三角形.
2.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是 a,b,c,若 c
C.2<x<2 2
D.2<x<2 3
解析:选 C.由 asin B<b<a,得 22x<2<x,所以 2<x<2 2.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已知在△ABC 中,角 A,B 所对的边分别是 a 和 b,若
acos B=bcos A,则△ABC 一定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cos B=bcos A⇒sin Acos B=sin Bcos A⇒sin(A-B)=0,由于-π<A-B<π,故必有 A-B =0,A=B,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 A
1.若把本例条件变为“bsin B=csin C”,试判断△ABC 的形 状. 解:由 bsin B=csin C 可得 sin2B=sin2C,因为三角形内角和 为 180°, 所以 sin B=sin C.所以 B=C.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3.正弦定理的变形
若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则

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一)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5.pptx

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一)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5.pptx
12
跟踪训练1 如图,锐角△ABC的外接圆O半径为R,角A,B,C所对的 边分别为a,b,c.求证:sina A =2R. 证明
13
类型二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2 已知△ABC,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a=20,A=30°,C= 45°. 解答 ∵A=30°,C=45°,∴B=180°-(A+C)=105°, 由正弦定理得 b=assiinnAB=20ssiinn3100°5°=40sin(45°+60°)=10( 6+ 2), c=assiinnAC=20sisnin3405°°=20 2, ∴B=105°,b=10( 6+ 2),c=20 2.
A.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由sin A=sin C,知a=c,∴△ABC为等腰三角形.
1 2 3 247
3.在△ABC中,已知BC= 5 ,sin C=2sin A,则AB=_2__5___.
答案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AB=ssiinn CABC=2BC=2 5.
18
命题角度2 运算求解问题
例4
在△ABC中,A=
π 3
,BC=3,求△ABC的周长的最大值.
解答
19
反思与感悟
利用sina A=sinb B=sinc C=2R 或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a=ksin A,b= ksin B,c=ksin C(k>0)能够使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相互转化.
22
跟 踪 训 练 3 在 △ABC 中 , 角 A 、 B 、 C 的 对 边 分 别 是 a 、 b 、 c , 若 A∶B∶C=1∶2∶3,求a∶b∶c的值. 解答
23
当堂训练
25
1. 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答案 解析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5第1章《解三角形》(1.2 第1课时)同步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5第1章《解三角形》(1.2 第1课时)同步课件

∴AE=2csoisn1350°°=
2×12 6+
= 2
6-
2.
4
在△ABC 中,已知 A=45°,cosB=45. (1)求 cosC 的值; (2)若 BC=10,D 为 AB 的中点,求 CD 的长.
[解析]
(1)∵A=45°,∴cosA=
22,sinA=
2 2.
又∵cosB=45,∴sinB=3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一章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
1
课前自主预习
3
易错疑难辨析
2
课堂典例讲练
4
课时作业
课前自主预习
• 碧波万顷的大海上,“蓝天号”渔轮在A处进行海上
作业,“白云号”货轮在“蓝天号”正南方向距
“蓝天号”20n mile的B处.现在“白云号”以10n
mile/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而“蓝天号”同时
小岛A周围38 n mile内有暗
礁,一船正向南航行,在B处
测得小岛A在船的南偏东30°,
航行30 n mile后,在C处测
得小岛在船的南偏东45°,
如果此船不改变航向,继续
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 [分析] 船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取决
于A到直线BC的距离与38 n mile的大小,于是我们 只要先求出AC或AB的大小,再计算出A到BC的距离,
∴x=503 6 n mile.
• 4.在相距2 km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 =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______ km.
[答案] 6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知∠C=45°, 由正弦定理,得siAn6C0°=sinA4B5°,∴AC= 22·23= 6. 2

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简介 PPT课件 图文

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简介 PPT课件 图文
(8)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 (9)会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 (10)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框图及隐含的算法思想, 会设计求解的过程;
(11)了解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 过程; (12)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解集的概念; (1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理解(区域)边界的 概念及实线、虚线边界的含义; (14)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给定 的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5)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 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概念; (16)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17)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背景、几何背景以及它的证明过 程; (18)理解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19)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的问题; (20)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正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正弦定理可以用于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 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 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正弦定理略去等于2R,目的是控制难度
余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了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理性 思维
2.2 发展要求
(1)了解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的关系。
(2)利用正、余弦定理讨论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做几个实习作业,以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说明
(1)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近似计算,但不要求太复 杂繁琐的运算。 (2)不必增加在立几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问题,可 在立体几何学习时适当拓展。 (3)应用问题应限制在正、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上。 (4)实习作业不要求太复杂的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课件:1.1.1正弦定理(系列三)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课件:1.1.1正弦定理(系列三)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一三角形中a=2 3 ,b=6,A=30°,判断三角形是
否有解,若有解,解该三角形.
解 a=2 3,b=6,a<b,A=30°<90°.
又因为bsinA=6sin30°=3,a>bsinA,
所以本题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
sinB=bsian
A=6sin 2
30°= 3
23,故B=60°或120°.
跟踪训练1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
c,已知A=60°,a= 3,b=1,则c等于
(B )
A.1 B.2 C. 3-1 D. 3
解析 由正弦定理sina A=sinb B,可得sin 630°=sin1 B,
∴sinB=12,故∠B=30°或150°.由a>b,
得∠A>∠B,∴∠B=30°,故∠C=90°,
由勾股定理得c=2.
例2 在△ABC中,若∠A=120°,AB=5,BC=7,求△ABC 的面积.
解 如图,由正弦定理,
得sin
1720°=sin5
, C
∴sinC=5143,且∠C为锐角(∠A=120°).∴cosC=1114. ∴sinB=sin(180°-120°-∠C)=sin(60°-∠C) = 23cosC-12sinC= 23×1114-12×5143=3143.
证明 作AD⊥BC,垂足为D, 则AD=AB·sinB,又AD=AC·sinC,
∴csinB=bsinC.
∴S△ABC=12BC·AD =12acsinB=12absinC. 同理S△ABC=12absinC=12bcsinA.
∴S△ABC=12absinC=12bcsinA=12acsinB.

人教A版必修5_第一章_解三角形__课件1.2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

人教A版必修5_第一章_解三角形__课件1.2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
BC DC = sin ∠BDC sin ∠DBC
求出BC的长;
第三步:在△ABC中,由余弦定理 第三步:
AB 2 = CA2 + CB 2 − 2CA CB cos C 求得AB的长。
形成结论
在测量上,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 定的线段叫做基线 如例1中的AC 基线, AC, 定的线段叫做基线,如例1中的AC, 中的CD.基线的选取不唯一, CD.基线的选取不唯一 例2中的CD.基线的选取不唯一, 一般基线越长 基线越长, 一般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 高.
创设情境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 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 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 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 模型来求解。
测量问题: 测量问题: 1、水平距离的测量 ①两点间不能到达, 又不能相互看到。 需要测量CB、CA的长和角C的大小,由余弦定理,
AB 2 = CA2 + CB 2 − 2CA CB cos C 可求得AB的长。
计算出AC和 后 再在⊿ 计算出 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 中 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算出 两点间的距离
A = A 2 + B 2 −2A ×B cosα B C C C C
例题2: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 例题2: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 之间的距离, 2:要测量河对岸两地 米的C 两地,并测得∠ADC=30° 选取相距 100 3 米的C、D两地,并测得∠ADC=30°、 ADB=45° ACB=75° BCD=45° ∠ADB=45°、∠ACB=75°、∠BCD=45°,A、B、C、 四点在同一平面上, 两地的距离。 D四点在同一平面上,求A、B两地的距离。 解:在△ACD中, ACD中 DAC=180 180° ACD+∠ADC) ∠DAC=180°-(∠ACD+∠ADC) 180° 75° 45° 30°)=30 30° =180°-(75°+45°+30°)=30° ∴AC=CD= 100 3 在△BCD中, BCD中 CBD=180°-(∠BCD+∠BDC) ∠CBD=180°-(∠BCD+∠BDC) =180°-(45 +45°+30° =60° 45° =180°-(45°+45°+30°)=60°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二课时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二课时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3 ,则∠BDC= π 或 2π .
62
33
3
又由 DA=DC,则 A= π 或 π . 63
(2)若△BCD的面积为 1 ,求边AB的长.
6
解:(2)由于 B= π ,BC=1,△BCD 的面积为 1 ,
4
6
则 1 BC·BD·sin π = 1 ,解得 BD= 2 .
2
46
3
由余弦定理得 CD2=BC2+BD2-2BC·BD·cos π =1+ 2 -2× 2 × 2 = 5 ,故 CD= 5 .
2
2
2
关系,又由正弦值还可求出余弦值,这就可以与余弦定理建立关系,另外面积公式中有两边
的乘积,在余弦定理中也有,所以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可以相互变换,关键是
根据题中的条件选择正确的变换方向.
即时训练 1-1:在△ABC 中,已知 AB=2,AC=2 2 ,cos B= 1 . 3
(1)求sin C的值;
3
3
3
所以 sin(B+C)= 2 10 + 2 , 99
所以 sin A= 2 10 + 2 , 99
因为 AB=2,AC=2 2 ,
因为 S= 1 AB·AC·sin A,所以 S= 8 5 4 2 .
2
9
题型二 平面图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
【例2】 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D=1,CD=2,AC= 7 . (1)求cos∠CAD的值;
49
3 29
3
又 AB=AD+BD=CD+BD= 5 + 2 = 2 5 ,
33
3
故边 AB 的长为 2 5 . 3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54页)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54页)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系列丛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例 练 结 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素 能 提 升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π 又0<A<π,故A= . 3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系列丛书
1 (2)△ABC的面积S=2bcsinA= 3,故bc=4. 而a2=b2+c2-2bccos A,故b2+c2=8. 解得b=c=2.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系列丛书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系列丛书
典例导悟
类型一 [例1] 三角形中的面积计算 (2012· 全国新课标卷)已知a,b,c分别为△
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acos C+ 3 asin C-b-c =0. (1)求A; (2)若a=2,△ABC的面积为 3,求b,c.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1 1 1 (4)S=2absinC=2acsinB=_________. 2bcsinA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系列丛书
2.三角形中的计算、证明问题除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外,常见的公式还有: (1)P=a+b+c(P为三角形的周长); (2)A+B+C=π; 1 (3)S= aha(ha表示a边上的高); 2 1 1 1 (4)S= absinC= acsinB= bcsinA; 2 2 2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4
5
(1)求角 C 的大小;
(2)若 △ABC 最大边的边长为 17 ,求最小边的边长.
数学必修5 --- 解三角形
1.2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综合应用
复习引入
1.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能解决的问题:
1.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2. 已知三边求角; 3.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第三边.
又 b2 a2 c2 2ac cosB
可得 a2 c2 16 , 所以 (a c)2 0 ,即 a c
所以 a c 2 2
课堂练习:
1.在 ABC中,角 A,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 c , 已知 b sin A 3c sin B, a 3, cos B 2 3
(1)求 b 的值;(2)求 sin(2B ) 的值.
3
例 3 已知在 ABC中,角 A,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 c ,
△ABC 的周长为 2 1,且 sin A sin B 2 sin C . (1)求边 c 的长;(2)若 △ABC 面积为 1 sin C ,求角 C 度数.
6 解:(1)由题意得 a b c 2 1 , a b 2c ,得 c 1
解:(2) c2 a2 b2 2ab cosC 4 9 2 2 3 1 9 c 3 3

c
a
sin
A
a
sin
C
2
22 3
4
2
sin C sin A
c
3
9
a b A 为锐角
cos A 1 sin2 A 1 ( 4 2 )2 7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68页)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68页)

系列丛书
思考感悟
1.“视角”是“仰角”吗?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系列丛书
提示:不是.视角是指观察物体的两端视线张开的角 度.如图所示,视角60° 指的是观察该物体上下两端点时, 视线的张角.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系列丛书
2.方位角的范围是(0° ,180° )吗?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系列丛书
AB 在Rt△ABE中,tan∠AEB= ,AB为定值,若要使仰 BE 角∠AEB最大,则BE要最小,即BE⊥CD,这时∠AEB= 30° . 在Rt△BED中,∠BDE=180° -135° -30° =15° , ∴BE=BD· sin∠BDE=20 2sin15° =10( 3-1) (m). 在Rt△ABE中,AB=BEtan∠AEB=10( 3 -1)tan30° = 10 3 (3- 3)(m). 10 ∴塔的高度为 3 (3- 3) m.
标方向线为止的水平角 叫方位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系列丛书
(3)如图(1)所示,BC代表水平距离,AC代表垂直距 离,AB代表坡面距离.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系列丛书
如图(2)所示,把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系列丛书
典例导悟
类型一 [例1] 底部不可到达的高度问题 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 的方向前进40

2020秋新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 1.2.4 .pptx

2020秋新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 1.2.4 .pptx

在三角形中,当涉及两边的和、两边的积或两边的平方和或三角
形的面积时,常用余弦定理解答.
-11-
第4课时 几何计算问题
目标导航
Z Z D 知识梳理 HISHISHULI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变式训练1】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且
(1)若△ABC 的面积等于 3, 求������, ������的值;
(2)若sin C+sin(B-A)=2sin 2A,求△ABC的面积. 分析(1)利用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列关于a,b的方程组求解; (2)先利用正弦定理得a与b的关系,再利用余弦定理得a与b的另一 个关系,列方程组求解a,b,进而求面积.
第4课时 几何计算问题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目标导航
Z Z D 知识梳理 HISHISHULI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反思1.有关长度问题,要有方程意识.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是经常 用到的方法.列方程时,要注意一些隐含关系的应用.
2.要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18-
第4课时 几何计算问题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目标导航
Z Z D 知识梳理 HISHISHULI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解(1)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2+b2-ab=4.
又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 3,
所以
1 2
������������sin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_应用举例_课件23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_应用举例_课件23

一、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几种情况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 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 (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 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 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解析:
设快艇驶离港口 B 后,最少要经过 xh,在 OA 上的点 D 处与考察船相遇.如图,连接 CD.则快艇沿线段 BC,CD 航行.
在△OBC 中,∠BOC=30°,∠CBO=60°,∴∠BCO=90°. 又 BO=120,∴BC=60,OC=60 3.故快艇从港口 B 到 小岛 C 需要 1h. 在△OCD 中,∠COD=30°,OD=20x,CD=60(x-2). 由余弦定理知,CD2=OD2+OC2-2OD·OCcos∠COD, ∴602(x-2)2=(20x)2+(60 3)2-2·20x·60 3cos30°,解得 x =3 或 x=38. ∵x>1,∴x=3. 故快艇驶离港口 B 后,最少要经过 3h 才能和考察船相遇.
分析:边读题,边画图形,如图,将条件中的角、长度 标上,求轮船离港口 A 还有多远,即求 AD 的长,在△ACD 中,已知一角(A)一边(CD),待求 AD,结合已知条件△BCD 三边长已知,由余弦定理可求三角,考虑沟通已知和未知, 可利用∠ADC 与∠BDC 互补,求∠BDC.
解析:
在△BDC 中,由余弦定理知, cos∠CDB=BD2+2BCDD·C2-D BC2 =-17,
测量距离的问题
[例 1] (2011·东北三校二模)港口 A 北偏东 30°方向的 C 处有一检查站,港口正东方向的 B 处有一轮船,距离检查站 为 31n mile,该轮船从 B 处沿正西方向航行 20n mile 后到达 D 处观测站,已知观测站与检查站距离 21n mile,问此时轮 船离港口 A 还有多远?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59页)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59页)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1课时
系列丛书
∵DC=6,∠DBC=15° ,∠BCD=120° , CD· sin120° ∴BD= sin15° =3 6 ( 3 +1),AB=BDcos45° = 3 3( 3+1). ∴步行速度=3 3( 3+1)≈14.2 (m/min).
系列丛书
2.某人在平地上散步,已知正西方向有两根相距为6 m的标杆,当他向正北方向步行1 min后,看到一根标杆在 其西南方向,一根标杆在其南偏西30° 方向,求此人步行的 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1课时
系列丛书
提示:如图,依题设条件,△BCD中已具备解三角形 的条件.由∠DBC=45° -30° =15° ,CD=6,∠BCD=90° +30° =120° 可解得BD.从而解出AB,计算出速度.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1课时
系列丛书
(1)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 (2)确定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三角形,并搞清该三角形的 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 (3)选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时需正、余弦定理并用) 进行求解,并注意运算的正确性;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1课时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5
进入导航
第一章 1.2 第1课时
系列丛书
[解]
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AC = , sin∠ACB sin∠ABC ACsin∠ACB 8sin45° ∴AB= = sin∠ABC sin180° -30° -45° = 4 2 =8( 3-1) (m) 6+ 2 4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2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2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3.如图,位于 A 处的海面观测站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
4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并在原地等待营救.在 A 处南
偏西 30°且相距 20 海里的 C 处有一艘救援船,该船接到观测站
通知后立即前往 B 处救助,则 sin∠ACB=
21
7
.
解析:在△ABC 中,AB=40,AC=20,∠BAC=120°.由余
解:如图所示,设预报时台风中心为 B,开始影响基地时台 风中心为 C,基地刚好不受影响时台风中心为 D,则 B,C,D 在一直线上,且 AD=20,AC=20.
由题意 AB=20( 3+1),DC=20 2,BC=( 3+1)×10 2.
在△ADC 中,∵DC2=AD2+AC2,
∴∠DAC=90°,∠ADC=45°.
2.如图,D,C,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0 m, 从 C,D 两点测得 A 点仰角分别是 60°,30°,则 A 点离地面的 高度 AB 等于( A )
A.50 3 m C.50 m
B.100 3 m D.100 m
解析:因为∠DAC=∠ACB-∠D=60°-30°=30°, 所以△AD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AC=DC=100 m, 在 Rt△ABC 中,AB=ACsin60°=50 3 m.
对于顶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我们可以选择另一 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 俯角等构成的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或余弦定理求解即 可.
[变式训练 2] 如图,线段 AB,CD 分别表示甲、乙两楼, AB⊥BD,CD⊥BD,从甲楼顶部 A 处测得乙楼顶部 C 的仰角 α =30°,测得乙楼底部 D 的俯角 β=60°,已知甲楼高 AB=24 米, 则乙楼高 CD= 32 米.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课件:第1章 解三角形1.1.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课件:第1章 解三角形1.1.2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问题3] 你会利用向量求边AC吗? [提示] 会.|B→A|=3,|B→C|=2,〈B→A,B→C〉=60°. A→C2=(B→C-B→A)2 =B→C2-2B→C·B→A+B→A2 =22-2×2×3×cos 60°+32 =7. ∴|A→C|= 7,即边AC为 7.
数学 必修5
1.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步骤: (1)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 余―弦――定→理 另一边 余―正 弦―弦 定――定 理―理 推→论 另两角
数学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2.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注意事项: (1)余弦定理的每个等式中包含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是 三角形的三边和一个角,要充分利用方程思想“知三求一”. (2)已知三边及一角求另两角时,可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也 可利用正弦定理求解.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解运算较复杂, 但较直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比较方便,但需注意角的范围, 这时可结合“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或图形帮助判 断,尽可能减少出错的机会.
6- 2
2,
故A=60°时,C=75°,c=
6+ 2
2或A=120°时,
C=15°,c=
6- 2
2 .
数学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及注意 事项
(1)解三角形时往往同时用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此时要 根据题目条件优先选择使用哪个定理.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 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2 余弦定理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2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 减去 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 二 倍 在△ABC 中,
符号 语言
a2=b2+c2-2bccos A, b2=c2+a2-2accos B,
2 2 c2= a +b -2abcos C .
在△ABC 中, 推论 b2+c2-a2 c2+a2-b2 cos A= ,cos B= , 2bc 2ac
)
a2+c2-b2 1 解析:由题意知,cos B= =cos 120° =- ,∴a2+c2-b2 2ac 2 =-ac,∴a2+c2+ac-b2=-ac+ac=0.
答案:C
1 3.在△ABC 中,设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 cos A= . 4 若 a=4,b+c=6,且 b<c,求 b,c 的值.
[解]
设 BD=x.在△ABD 中, 根据余弦定理, AB2=AD2+BD2-2AD· BDcos
∠BDA, ∴142=102+x2-2×10×xcos 60° ,………………………………3 分 即 x2-10x-96=0, 解得 x1=16,x2=-6(舍去),∴BD=16. ………………………6 分 ∵AD⊥CD,∠BDA=60° ,∴∠CDB=30° . ……………………9 分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 BC BD = , sin∠CDB sin ∠BCD
答案:120°
探究三
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典例 3] 在△ABC 中,若 B=60° ,2b=a+c,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析] ∵B=60° , ∴b2=a2+c2-2accos 60° , 1 ∴ (a+c)2=a2+c2-ac, 4 ∴(a-c)2=0, ∴a=c, ∴a=b=c. 故△ABC 为等边三角形.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高、角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1]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高、角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1]
sin∠BDC sin∠CBD
CDsin ∠BDC s·sin β
所以 BC=

.
sin∠CBD sin (α+β)
s·tanθ sin β
在 Rt△ABC 中,AB=BCtan∠ACB=
.
sin (α+β)
第二十七页,共51页。
类型 3 角度问题 [典例 3] 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上的一点 A 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顶端 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15°,向山 顶前进了 100 米后到达 B 点,又从 B 点测得建筑物顶端 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45°,已知建筑物的高度为 50 m,求 此山坡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θ 大小(精确到 1°).
故山的高度为 15(1+ 3)(米).
第二十页,共51页。
类型 2 用正弦定理求空间中高度问题 [典例 2] 如下图所示,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 上向正东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脚 C 在 东偏南 15°的方向上,行驶 5 km 后到达 B 处,测得此山 脚在东偏南 30°的方向上,且山顶 D 的仰角为 8°,求此 山的高度 CD(精确到 1 m,参考数据:tan 8°≈0.140 5).
C.d1>20 m
D.d2<20 m
解析:仰角大说明距离小,仰角小说明距离大,即 d1<d2.
答案:B
第九页,共51页。
4.某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旗杆正好处 在坡角为 15°的看台的某一列的正前方,从这一列的第一 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 60°和 30°,第 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 10 6 米(如图所示),旗杆底部 与第一排在一个水平面上.若国歌长度约为 50 秒钟,则 升旗手匀速升旗的速度为________.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课件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课件
解析: (1)由正弦定理得sin C=c·sinb B=8sin430°=1.
∵30°<C<150°,∴C=90°,
从而A=180°-(B+C)=60°,
a= c2-b2=4 3.
(2)∵A+B+C=180°, ∴A=180°-(B+C) =180°-(75°+45°)=60°. 又∵sina A=sinb B, ∴a=bssiinn AB=2×ssiinn 6405°°= 6, 同理,c=ssiinn CBb=ssiinn 7455°°×2= 3+1.
4.已知下列各三角形中的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先判断 三角形是否有解,有解的作出解答.
(1)a=7,b=8,A=105°; (2)a=10,b=20,A=80°; (3)b=10,c=5 6,C=60°.
解析: (1)∵a=7,b=8,∴a<b, 又∵A=105°>90°,∴本题无解. (2)a=10,b=20,a<b,A=80°<90°, ∵bsin A=20·sin 80°>20·sin 60°=10 3, ∴a<b·sin A,∴本题无解.
【正解】 由正弦定理sina A=sinb B得
sin
B=bsian
A=6sin 2
30°= 3
2+ 4 2
6 =4(
3+1).
2
∴A=45°,b=4 6,c=4( 3+1).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已知△ABC中,a=2 3 ,b=6,A=30°,求B,C 及c.
• [思路点拨] 由题目已知条件,选用正弦定理 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然后求解其他边、角.
[规范解答] a=2 3,b=6,a<b,A=30°<90°.
[提示] ∠C=90°,∠B=30°,a=2 3,b=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n B 10×sin 30° ∴b=c· sin C= sin 105° =5( 6- 2).
• 本题属于已知两角与一边求解三角 形的类型,此类问题的基本解法是: • (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 求另一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最后由正弦定理求第三边; • (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 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 边.
解析: c· sin B 8sin 30° (1)由正弦定理得sin C= b = 4 =1.
∵30° <C<150° ,∴C=90° , 从而A=180° -(B+C)=60° , a= c2-b2=4 3.
(2)∵A+B+C=180° , ∴A=180° -(B+C) =180° -(75° +45° )=60° . a b 又∵sin A=sin B, sin A sin 60° ∴a=bsin B=2×sin 45° = 6, sin C sin 75° 同理,c= sin Bb=sin 45° ×2= 3+1.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 1.了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掌握正弦定理及其 基本应用. • 2.能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并能判断三角形的形 状.

1.如图,在Rt△ABC中,A=60°,斜边c=4,
B
A

[问题1] △ABC的其他边和角为多少?
• 1.在△ABC中,已知a=8,B=60°,C= 75°,求A,b,c.
解析: A=180° -(B+C)=180° -(60° +75° )=45° .
解三角形
• (1)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 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 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解三角 形的问题: •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 边和另一角;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 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他的边和角.
[提示] ∠C=90° ,∠B=30° ,a=2 3,b=2.
[问题 2]
a b c 试计算sin A,sin B,sin C的值,三者有何关系?
[ 提示 ]
2 3 2 a b c = 4 , sin B = sin 30° = 4 , sin C = sin A = sin 60°
4 =4,三者的值相等. sin 90°

2.如图,△ABC为锐角三角形.作出BC边上的高AD.
[问题1]
b c sin B与sin C相等吗?
[提示] 由AD=csin B,AD=bsin C知 csin B=bsin C. b 也相等吗?

[提示] 相等.
正弦定理
• (1)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正弦的比相等. •
• 1.有关正弦定理的叙述:①正弦定理只适 用于锐角三角形;②正弦定理不适用于直角三 角形;③在某一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 对角的正弦的比是一定值;④在△ABC中,sin A∶sin B∶sin C=a∶b∶c.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 A.1 B.2 • C.3 D.4
• 解析: 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故①② 均不正确;由正弦定理可知,三角形一旦确定, 则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就确定了,故③正 确;由比例性质和正弦定理可推知④正确. • 答案: B
sin A 2.在△ABC中,下列式子与 a 的值相等的是( b A.c sin C C. c
解析:
)
sin B B.sin A c D.sin C a c 由正弦定理得sin A=sin C,
sin A sin C 所以 a = c ,故选C.
答案: C
3.已知△ABC中,a= 2 ,b= 3 ,B=60° ,那么角A等 于________.
解析:
a b 由正弦定理知sin A=sin B,
2 3 2 得sin A=sin 60° ,解得sin A= 2 . 又a= 2<b= 3, 所以A<B,所以A=45° .
答案: 45°
• 4.根据下列条件,解△ABC. • (1)已知b=4,c=8,B=30°,求C,A,a; • (2)在△ABC中,B=45°,C=75°,b=2,求a,c, A.
a b c (2)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 A=sin B=sin C
1.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正弦定理以下变形,可直接应用. (1)asin B=bsin A;asin C=csin A;bsin C=csin B(交叉相 乘); bsin A bsin A (2)a= sin B ;sin B= a ; a+b+c a b c (3) sin A = sin B = sin C = =2R(R为△ sin A+sin B+sin C ABC外接圆的半径); (4)a∶b∶c=sin A∶sin B∶sin C.
2.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步骤: 三角形 第三 正弦定理 (1) 两角与一边 ――→ ――→ 另两边 内角和定理 个角 两边与其中 正弦定理 另一边对角 确定此角与其 (2) ――→ ―→ 一边的对角 的正弦值 他的边和角
• 3.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注意事项: • (1)要结合平面几何中“大边对大角,大角 对大边”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考虑问题. • (2)明确给定的三角形的元素,为了防止漏 解或增解,有时常结合几何作图进行判断.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 在△ABC中,已知A=45°,B= 30°,c=10,求b. • [思路点拨] 解决本题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 和定理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b.
[边听边记] ∴C=105° .
∵A+B+C=180° ,
b c ∵sin B=sin C,
6+ 2 2 3 1 sin 105° =sin(45° +60° )= 2 × + = 4 ,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