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作者:陈红伟汪云刚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第12期

摘要:从生态茶园的概念与要求、生态茶园试验研究与推广、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的发展三个方面回顾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同时对云南茶区生态茶园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茶园;有机茶园;云南茶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4)12-0063-03

云南省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千百年来,茶叶一直是边疆各族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云南茶区茶叶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特别是在茶树种植方面长期处于“顺山坡、棵对棵、满天星”的原始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人员在云南茶区开展了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等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逐步改变了云南茶园的面貌,提高了云南茶区的茶叶生产水平。特别是1986年以来,随着生态茶园概念的提出及有关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云南茶叶生产逐渐进入了重生态、论品质、讲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阶段。至今,云南生态茶园面积已达28万hm2,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2%,成为云南优质茶叶生产的主体。回顾云南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云南省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

1.1 生态茶园的概念与要求

198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叶所”)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茶叶生产现状,在胶茶人工群落的启发下,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在《生态学学习笔记》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概念并概括了生态茶园的5点要求[1]。文中指出: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立起来的,具有多层次、多成份、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并具有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茶园,就是生态茶园。生态茶园应达到下列要求:(1)以茶叶为主体、多种生物成分组成多层次群落式的复合茶园,各成员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结构稳定平衡;(2)充分利用阳光、地力,具有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功能,茶园综合产出较高;(3)具有连续、完整、稳定的食物链,以生物成员的相互制约达到茶树保护的目的,把化学农药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优质无害;(4)“有机化”是重要特色,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丰富的土壤微生物,土层营养富集,结构良好,具有持续高产的基

础;(5)有很高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能力,可使相关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1.2 生态茶园试验研究与推广

1986~1990年,茶叶所开展了“园林化复合茶园生态结构研究”(云南省农科院课题),建立了6.68 hm2复合茶园,其中上层植物以芒果、樟脑、桤木为主,中层为主体植物茶树,下层植物主要是绿肥作物。另外,还在茶园纵横道路上定植了部分观赏植物和蜜源植物,如紫薇、樱桃、扶桑、杉树、台湾相思、一品红等,使茶园初具园林雏型。同时进行了复合茶园水土保持功能测定、复合茶园土壤养分(有机质)测定、复合茶园对抑制杂草、降低病虫危害方面的作用观测等多项试验。

在试验、研究工作的同时,茶叶所研究人员还在勐海县南糯山指导建立了密植生态茶园333 hm2,在江城县牛洛河茶场规划设计并指导建立生态茶园667 hm2,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提质增效。

另外,20世纪90年代,思茅、澜沧等地均开展了有关生态茶园的多项示范或开发研究与推广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3]。经过多年的实践,至20世纪末期,云南各茶区基本掌握了复合茶园生态结构特点及其内在关系,摸索出了一条茶树栽培技术的新路子,全省生态茶园面积也发展到1.33万hm2,成为云南茶区名优茶生产的重要基地。

进入21世纪,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茶区根据科技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开展生态茶园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建设生态茶园,因地制宜建成了茶-林(用材林、观赏林等)、茶-果(李子、芒果、杨梅等)、茶-药(樟脑、沉香等)等茶园生态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4-5]。如普洱市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10个县(区)开展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项目,至2013年底,共投入资金29 387万元,完成生态茶园覆荫树种植9.77万hm2,成为云南最大的高标准生态茶区,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2013年,云南全省生态茶园面积达28万hm2,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2%。

1.3 从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的发展

以生态茶园为基础,可进一步建设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园及有机茶园。其中,有机茶生产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采用环境资源有益技术为特征的生产体系,是提高茶叶质量和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方式,是21世纪茶叶生产发展的主流,具有巨大的潜在国内外市场。

云南独特的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有机茶的发展。因此,2001~2005年,茶叶所在勐海、景洪、思茅、临沧、昌宁等地有关单位的协作下,主持开展了“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云南省“十五”攻关项目部分内容)、“无性系良种速生高产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云

南省农科院重点课题)、“云南省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云南省农业厅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有机茶在云南全省的推广。

通过这些有机茶项目的实施,茶叶所初步制定了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规范,总结出了一整套有机茶生产工艺流程和防治污染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生态结构,建立高层乔木、中层茶树、底层绿肥的复合生态茶园。在此基础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茶区均大力开发有机茶,至2005年,云南全省有机茶园、有机转换茶园面积达3 300 hm2以上。

随着有机茶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十一五”以来,云南加快了有机茶建设的步伐,至2013年,全省有机茶面积达2.54万hm2,茶叶品质与效益均有了显著提高[6]。

2 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2.1 胶茶生态模式不利于生产健康的茶产品

胶茶人工群落是最早的生态茶园模式,在海南、云南等地的胶区有大面积种植。西双版纳是云南三大茶区之一,也是云南最主要的橡胶产区。西双版纳现有胶茶间作面积超过1 000 hm2,其中,勐腊县尚勇镇有666.7 hm2,景洪市普文、大渡岗等乡镇有333.3 hm2。

胶茶间作的问题在于:橡胶树不可避免要使用硫磺粉等农药,处于胶树下的茶树,必将会受到这类农药的污染,不利于生产优质、健康的茶叶产品,更不符合有机茶生产的要求。因此,有关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在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引导当地有关企业及农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科学发展意识,指导企业及农民进一步做好茶园、胶园的科学规划,逐步进行胶茶分离,宜茶则茶,橡胶退出;宜胶则胶,茶树退出。通常在海拔高1 000 m以下的地区以发展橡胶为宜,海拔高1 000 m以上的地区以发展茶叶为宜。

2.2 生态茶园的管理不到位

生态茶园的管理应以保证茶树的良好生长为主,促进生态树种与茶树的和谐共生,尽量减少生态树种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许多地方的生态茶园存在任凭生态树种自然生长的状况,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发育。故应进一步开展生态茶园管理技术培训,指导有关企业及茶农加强生态茶园管理。特别是对于林茶、果茶等间作模式,林、果长成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的问题,故应及时修剪林、果树茂密的树枝、树冠,及时清理枯枝落叶。若种植有杉松等较大的用材树种,还应及时间伐已成材的树木。

2.3 生态茶园的旅游价值没能充分挖掘

生态茶园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是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潜在目的地。在云南茶区,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都曾进行生态茶园旅游开发,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