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0520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d.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智谋与计谋,成为后世谈论战略战术的典范。
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
当时,楚国将领项燕为了攻打赵国,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
他故意在赵国边境制造紧张气氛,使赵国军队集中在边境地区。
与此同时,项燕暗中调动主力部队,穿越陈仓古道,突袭赵国首都邯郸。
最终,楚国成功击败赵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敌人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时,悄悄地迂回进攻另一个地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这个成语强调了战术上的突然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暗度陈仓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
二战时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采用了暗度陈仓的策略。
他们先是在法国的加莱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虚假的军事行动,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盟军主力部队在诺曼底地区秘密集结,最终成功实施了登陆行动,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么,如何运用暗度陈仓策略解决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善于伪装: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善于伪装自己,使敌人无法察觉真实意图。
2.把握时机: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迅速发动进攻,达到出奇制胜的
效果。
3.深入了解敌人: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部署、战术和心理,才能找到可乘之机,实施暗度陈仓策略。
4.灵活多变: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使敌人无法捉摸。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a369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1.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读音【àn dùchén cāng】;
成语释义:1).渡:越过。
陈仓: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关中、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
汉高祖刘邦用韩信计,偷渡陈仓定三秦。
亦比喻秘密进行的活动。
2).也比喻男女私通——通常与“明修栈道”合用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近义词】暗送秋波
【反义词】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为了进攻赵国,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前往赵国的边境。
为了迷惑敌人,秦军将领故意派遣了一支小部队前往赵国的陈仓,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
这支小部队在白天出发,晚上才到达目的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真实目的。
当这支小部队到达陈仓后,他们开始修建营地和堡垒,并放出消息说秦军的主力已经进攻赵国了。
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集结军队准备抵抗。
然而,这只是秦军的计策,实际上秦军并没有进攻赵国的计划。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利用虚假
行动来掩盖真实的意图,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使用,形容那些聪明狡猾的人所采取的策略。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93128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9.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指暗中渡过险峻的陈仓山。
而这个典故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刘邦率领的军队在陈仓山遭遇项羽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而在这危急关头,刘邦决定采取了一个惊险的计划,即暗度陈仓。
刘邦派遣自己的亲信将士兵们分成三路行军,其中两路军队在白天大张旗鼓地引开项羽的注意,而刘邦自己则带领一支精兵密密地绕过陈仓山,选择了一个险峻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项羽并未料到刘邦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他一直在山下等待刘邦的军队到来,却不曾发觉刘邦已经暗中绕过了陈仓山。
当刘邦的军队出现在项羽的背后时,项羽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在刘邦的奇袭下,项羽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刘邦的胜利,确立了汉朝的建立者地位。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难的局面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刘邦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果断和智谋,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智取险中,不失时机”的深刻理解。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化解危机。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以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https://img.taocdn.com/s3/m/946f03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7.png)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背后偷偷地走一条险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场战争。
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是由刘邦领导的。
刘邦想要占领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他的军队被阻拦在峣关这个地方。
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派一些士兵去隐藏在附近的蓝田山,然后在峣关的守军向那里调动时,迅速通过峣关,直奔咸阳。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成功地通过了峣关,并在不久之后占领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后他开始计划向项羽的军队发动进攻。
他选择了陈仓这个地方作为他的进攻路线,因为这里地形险要,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项羽的军队。
刘邦的军队在陈仓集结完毕后,突然发动了进攻。
项羽的军队没有料到刘邦会选择这里作为进攻路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刘邦迅速击败了项羽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一些间接或者隐藏的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但也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
2021年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2021年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b7ca92011ca300a7c39085.png)
2021年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2021年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1【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相近词】暗送秋波【相反词】明目张胆【示例】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成语例句】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要证明自己,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021年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2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
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b95d12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d.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意义和用法
3.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 316 年,秦国大将王翦为了消灭敌国赵国,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王翦在公开场合宣称要修筑栈道,以便运送粮草,实际上却在暗中集结兵力,从陈仓这个地方发动突袭,最终大败赵国。
【成语“暗度陈仓”的意义和用法】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意义是,表面上做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暗地里却进行重要的行动。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暗中进行某种操作,达到某种目的。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政治、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中的计谋和策略。
在用法上,“暗度陈仓”一般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表示暗中进行的某种行动。
例如:“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停止研发新产品,暗地里却加大了研发力度,最终成功推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新产品。
”
【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竞争中,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常常会采取“暗度陈仓”的策略,暗中研发新产品,或者秘密收购竞争对手,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中,“暗度陈仓”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有些人在表面上与别人和颜悦色,暗地里却进行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活动。
这种行为虽然不道德,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取得一定的利益。
总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既揭示了人类智慧的巧妙运用,也反映了世事变幻莫测的现实。
暗度陈仓成语解释
![暗度陈仓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4f877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a.png)
暗度陈仓成语解释
暗度陈仓成语解释
【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
【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史记·高祖本纪》
【解释】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暗送秋波
【相反词】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押韵词】蓬荜生光、老大徒伤、剜肉成疮、据义履方、形单影双、晦迹韬光、青史留芳、痴鼠拖姜、东壁余光、凿枘圆方、。
【年代】古代
【谜语】夜游宝鸡城
【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成语举例】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成语造举】
◎ 从法律监督措施的落实情况看,由于好人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作怪,有的地方和单位领导对法律监督不重视、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甚至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b957f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4.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暗度陈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cd5e3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c.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内容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故事。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他的一种战争策略。
战国时期,韩信为了消灭项羽的势力,需要经过陈仓这个地方。
然而,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若直接进攻,必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于是,韩信采取了“暗度陈仓”的策略,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假装攻打陈仓,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悄悄绕过陈仓,突袭项羽的后方。
这样一来,韩信成功地避开了陈仓的坚固防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着在战争或竞争中,采取迂回、伪装的策略,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可以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和利用合适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c96ef1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d.png)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暗渡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暗度陈仓》选自《三十六计》【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典故】:由于秦朝暴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九月,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和狱椽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聚众响应起义,称沛公,不久刘邦投奔项梁。
当项羽率领起义军和秦军的主力在巨鹿决战时,刘邦却受楚怀王的派遣,带领起义队伍向关中挺进。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后来项羽也攻进了咸阳城。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他凭借自己的强大势力,自称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中王。
项羽担心一旦刘邦到了汉中,会暗中培养实力,跟自己作对,所以就把他软禁在咸阳城。
不过,项羽却中了刘邦的.谋士所设下的圈套,答应让刘邦离开咸阳城。
这天,刘邦带着手下启程赶往汉中。
一路上,车队马不停蹄不敢稍作停留,因为他们怕项羽一时反悔,派军队追上来。
汉中的边境地势险峻,主要的通道是由木头架成的,叫做栈道。
这时谋士张良向刘邦献计:“主公,我们走过栈道后,就把它烧毁,这样不但可以防范追兵,还可以表明您将永远不离开汉中的决心。
”刘邦欣然采纳:“好,就这么办吧!”于是下令焚毁栈道。
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到达汉中后,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力量逐渐强大。
心想:“和项羽决一胜负的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刘邦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采取谋士韩信的计策,在出兵前,下令士兵修筑被烧毁的栈道。
项羽的密探发现了这一情况,急忙向项羽汇报。
项羽听后哈哈大笑,说:“刘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当年火烧栈道,现在又要重修,谈何容易!等他修好了,我早已统一天下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68d2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c.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军队正在与秦国作战,楚国军队的大将白起带领军队攻打秦国的陈仓。
陈仓是秦国的重要军事要塞,防御森严,楚军想要攻克陈仓并非易事。
白起决定采取一种非常规的策略,他派遣精干的部队在夜间暗中前往陈仓,以图袭击陈仓城。
这支部队在黑夜中躲避敌人的视线,悄悄地接近陈仓。
在接近城墙时,他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工具,将城墙上的哨兵一一制服,然后打开城门,楚军成功地攻占了陈仓。
这个故事被后人形容为“暗度陈仓”,意为暗中渡过难关。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指暗中行动,突破困难。
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战术,更是对于战争中的奇袭战术的一种生动描述。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障碍时,有时候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善于隐忍和隐忧,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计划。
最后,它也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智谋和勇气并重,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
暗度陈仓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却是永恒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白起的智谋和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也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古代战争史,更是一部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c539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1.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情节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期。
当时,楚军统帅项羽率军攻打秦朝,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下了秦朝的都城咸阳,秦朝灭亡。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
【成语故事的情节概述】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心中并不服气,暗中图谋东山再起。
他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表面上顺从项羽,实际上却在背后积极备战。
当时,刘邦的部队缺粮,无法继续作战。
刘邦得知项羽的粮仓陈仓有充足的粮食,于是命令韩信率军去攻打陈仓。
韩信经过一番侦查,发现陈仓守备空虚,便制定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韩信命令一部分士兵在陈仓城外摆出强攻的架势,吸引陈仓守军的注意力。
同时,另一部分精锐部队悄悄绕过陈仓,在陈仓后方设伏。
韩信亲自率领这部分精锐部队,在夜晚悄悄渡过陈仓附近的河流,趁陈仓守军不备,一举攻下陈仓。
刘邦得到陈仓的粮食,部队士气大振,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是指在敌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暗中进行某种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把握时机,采取隐蔽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暗度陈仓的故事
![暗度陈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fd0ba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8.png)
成语故事之暗度陈仓一、成语含义硬碰硬的对抗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巧妙地此阿勇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进行活动的办法,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故事内容项羽在秦朝灭亡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还册封了十八个诸侯王。
项羽担心刘邦将来会与自己争夺天下,就暗中与范增商量,决定将刘邦贬到地势险要的巴蜀地区。
于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受命管辖巴、蜀、汉一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
项羽又将汉中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等为王,让他们封锁汉中,牵制汉军的行动。
刘邦对此非常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带了三万人马,经栈道,入汉中。
为了防备章邯等派兵袭击,同时麻痹项羽,让他认为汉军没有东还的打算,进入汉中后,刘邦就下令放火焚毁了栈道。
项羽的分封,引起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的不满。
公元前208 年,也就是项羽分封不到半年后,田荣首先在齐地举兵反抗项羽,很快便占领了三齐,控制了梁、赵。
项羽亲自领兵前去征讨,这给伺机进入关中的汉军提供了很好的休养机会。
这时,刘邦已经接受丞相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公开派人去修复栈道。
消息传到项羽军中,项羽不知是计,认为修复栈道的工程浩大,一年半载无法完成,等到平定了三齐再去阻击汉军也不晚,于是,就放松了警戒。
谁知刘邦趁机发动突然袭击,从西边的故道绕行北上,暗度陈仓,从汉中迅速进入关中。
雍王章邯急忙率兵前往陈仓堵截,被占领有利地形的汉军打败。
汉王一举平定三秦,夺取函谷关及其以西地区。
接着刘邦挥师东下,出武关,迫使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魏王豹投降,并俘虏了殷王,击败了韩王昌,从此汉军声威大震。
后来,刘邦公开宣布同项羽决战,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三、成语造句1.小张按图索骥地把学霸的笔记抄了一遍,但发现自己根本记不住。
2.小李看别人用手机学英语,也按图索骥地下载了同样的APP,结果却因为不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而浪费了时间。
3.我们班的篮球队按图索骥地模仿NBA球队的打法,但因为缺乏基础,最终还是输了比赛。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591d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0.png)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相关知识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2714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4.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含义
3.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
4.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经过
5.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结局
6.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原指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次战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用以达到某种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相邻,两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 354 年,魏国为了扩张领土,派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齐国。
齐国派出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迎战。
经过一系列的较量,双方在桂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展开了决战。
孙膑深知魏军强大,硬碰硬的战斗对齐军不利。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他让齐军在桂陵北面设下埋伏,然后派一小部分兵力在桂陵南面挑战魏军。
庞涓见齐军兵力薄弱,便率主力南下追击。
这时,齐军伏兵突起,将魏军前后夹击,大败魏军。
桂陵之战后,齐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孙膑的“暗度陈仓”计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如今,“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它在日常生活
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用它来形容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的行为。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043447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3.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暗度陈仓的出处二、暗度陈仓的意思三、暗度陈仓的人物和时间四、暗度陈仓的故事正文(篇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成语故事,它们充满了智慧和智慧。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那就是“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的意思是通过暗中行动,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或目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通过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地夺取了敌人的城池,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具体来说,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1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在战斗中,诸葛亮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陈仓。
为了夺取这个地方,他决定采取暗度陈仓的计策。
他命令一部分军队假装攻打其他地方,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他自己则带领另一部分军队偷偷地穿越山谷,绕到陈仓的背后,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这座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暗中行动,出其不意地完成任务或目标。
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以及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目录(篇2)一、暗度陈仓的由来1.故事背景:2.故事情节:3.故事启发:二、暗度陈仓的字面意思及现实应用1.字面意思:2.现实应用:3.常见例子:正文(篇2)一、暗度陈仓的由来暗度陈仓是指以出奇制胜的方式达成目标。
其源自楚汉相争时期,韩信采用此计策,成功将汉王刘邦由关中地区转移到汉中地区,为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暗度陈仓成为军事谋略上的一个重要成语,常用于形容通过巧妙手段达成目标。
故事背景: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大将韩信为夺取军事要地,准备从关中地区进入中原。
但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深感难以取胜。
故事情节: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暗度陈仓”之计。
他命令部队放弃原先的进军路线,改道从褒斜道秘密进军中原。
为了保密,韩信下令沿途军士不得透露行军目的和路线。
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_暗度陈仓什么意思
![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_暗度陈仓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42fe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4.png)
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_暗度陈仓什么意思暗度陈仓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同时这也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出色的计谋,其中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更是被众人所熟知,那么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据说在诸葛亮养精蓄锐之后准备再次出兵讨伐魏国,而这次出兵的地点就是在陈仓。
诸葛亮当时觉得陈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必须要先得到这个地方才能够出兵,于是命令手下一定要将陈仓拿下。
可是在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中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司马懿看破了。
司马懿早就猜测到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于是派了重兵把守在陈仓的要道上,诸葛亮的士兵连续攻打了几天却始终毫无进展,在这之后他又想招降守城的将领,可惜依旧是失败了,最后粮草全无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退兵,但是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其实在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中结局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在此之后并没有放弃陈仓这个地方,于是趁着守城将领生病的时机再次运用暗度陈仓的计策,终于在这一次攻城中取得了成功,一举将陈仓这个地方攻破。
暗度陈仓的意思暗度陈仓这本来是一个成语故事,同时也是楚汉争霸时期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
本来完整的话应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是从当时的典故中得出来的,暗度陈仓还常常被人们写为暗渡陈仓,其实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么暗度陈仓的意思是什么呢?想要知道暗度陈仓的意思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成语出自何处,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其实是来自楚汉战争时代,在那个时期项羽背弃了当初所说的谁先进入楚国的地方谁就是楚霸王的承诺,这让刘邦怒不可遏,当时的情况其实是容不得半点闪失的,可是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装作烧毁了栈道来清除项羽的猜疑,后来在他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按照韩信的计谋先派出许多精兵装作修整栈道,以此来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其实暗地里早就让人到达了陈仓,因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有了来源。
那么暗度陈仓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在两军作战的时候,表面上做出从正面开始攻击的样子,其实只是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罢了,然后突然从侧面攻打出来,让敌人在措手不及中失去作战的优势和先机,这是暗度陈仓原来本身具有的含义。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a4a57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8.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争史实,指的是以隐秘的方式渡过险要的关隘,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成功渡过陈仓山,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暗度陈仓成为了后人形容以阴谋诡计来突破敌人防线的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刘邦深知自己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因此在战术上采取了以少胜多的策略。
当时,陈仓山是项羽军队的重要防线,刘邦军队要想突破这一关键点,必须想出一个能够出其不意的策略。
刘邦派遣了自己的部将韩信,率领一支精干部队,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行动。
韩信带领军队绕道陈仓山的另一侧,通过一条隐蔽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采取了各种隐秘的手段,避开了楚军的耳目,成功实现了暗度陈仓的壮举。
当韩信的部队渡过陈仓山后,他们立刻展开了出其不意的袭击。
楚军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刘邦军队的猛烈攻击。
最终,刘邦军队在暗度陈仓的战术下,取得了关键的胜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格局。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邦军队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特殊战术。
通过暗度陈仓,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甚至可以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用来比喻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突袭的经典典故。
在现代社会,暗度陈仓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竞争中,我们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我们需要善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185fd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d.png)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
【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相近词】暗送秋波
【相反词】明目张胆
【示例】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成语例句】
◎ 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 要证明自己,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cf9841daef5ef7bb0d3c0a.png)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一起来看看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各路将领,纷纷齐集到一起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而能与之抗衡的刘邦实力不及项羽,不得不将秦朝的都城咸阳让给项羽。
自己退出关中,赶往项羽封给他的巴蜀和汉中之地,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项羽想将刘邦“软禁”到偏僻的山里去,于是封刘邦为汉王,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不甘居于尺寸之地,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
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表明自己不再有回到关中的决心。
刘邦就在去往汉中的路上,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他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迷惑项羽,使其松懈对自己的戒备。
后来,刘邦又派出大将韩信出兵关中。
韩信一面派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制造从栈道出去的假象以迷惑守卫在关中西部的章邯,一面率领主力部队攻占了入关重镇陈仓。
守城将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战例韩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兵法家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暗渡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
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这种计谋,不仅用于兵事,生活舞台上的'男女们,便不时地演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的意思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兵法家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暗渡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
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
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的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
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
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
与刘邦地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
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
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多栈道。
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
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
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
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计谋,取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