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手册考点归纳-第四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继承法)【圣才出品】
【考点7】继承法1.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男女平等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养老育幼原则;互谅互让、协商原则。
2.继承开始的时间(1)一般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2)例外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都有继承人的,推定长辈先死;辈分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之间不发生继承。
3.继承权的取得方式(1)法定继承权的取得;(2)遗嘱继承权的取得。
4.继承权放弃(1)继承开始后,遗产处理前,明示表示,否则视为接受;(2)遗赠的接受在知道受遗赠2个月内明示做出,否则视为放弃。
5.继承权的丧失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1)法定继承的定义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2)法定继承的基本特征①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的补充;②法定继承是对遗嘱继承的限制;③法定继承中的继承人是法律基于继承人与被继承人间的亲属关系规定的,而不是由被继承人指定的。
从这点上说,法定继承具有以身份关系为基础的特点;④法定继承中法律关于继承人、继承的顺序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的规定是强行性的,任何人不得改变;⑤法定继承具有法定性,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嘱并存。
7.遗嘱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是公民生前对其死后遗产所作的处分和处理其他事务的嘱咐或嘱托。
(1)遗嘱的形式①各种形式的遗嘱:公证、自书、代书、录音、口头(后三种需见证人,一般两个以上)。
②合格见证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利害关系。
③多个遗嘱时效力的认定:有多份有效遗嘱存在的情况下,若有公证遗嘱,则以公证遗嘱为准,公证遗嘱的效力高于其他四种形式的遗嘱;但若有多份公证遗嘱存在时,则以最后一份公证遗嘱为准;若无公证遗嘱,则以最后所立的一份遗嘱为准。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材料分析题)【圣才出品】
【考点2】材料分析题1.归纳概括题(1)题型分类概括内容、问题类;概括原因类;概括意义、作用类;概括经验、措施类;情况反映、汇报提纲类;概括词语含义类;其他概括类题型(如概括争议、观点、中心思想、表现形态、现状、特点、优势,甚至概括品质特征)。
(2)作答基本要求角度准确原则、要素清晰原则、全面把握各要素、详略得当原则、主旨突出原则、逻辑清楚原则。
(3)作答方法①抓关键词,找关键语句关键句通常会出现在段落开头或结尾,也有可能是中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找出关键语句后,如果答案明确可直接引用;答案不明确的,需要从关键句、关键词句中归纳概括。
②锁定范围,找准材料直接给定了资料范围,可以直接使用;比较笼统的,则需要考生依据总体材料和具体要求去判定资料范围。
首先要从问题出发,看清资料是直接给定还是需要间接获得,迅速定位材料范围。
③提炼核心内容关键语句不明显的,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有用信息,注意材料的叙述线索,理清脉络;然后去掉多余的修饰性词语或者干扰性信息,提炼出一个段落或主干。
根据具体要求对提炼的语句进行增加或者删减。
题目涉及的资料相对零散时,需要考生对作答所涉及材料的主题有所把握;然后迅速浏览每段资料,归纳其中心思想,必要时可在草稿纸上将要点列出,最后根据要求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合理整合加工即可。
2.综合分析(1)题型分类启示型分析题、解释型分析题、评论型分析题、判断型分析题、申发型分析题。
(2)作答基本要求①分析要合理:综合分析题重在“分析”二字,必须明确分析对象和分析标准。
②观点要明确:“明确”前,要保证观点是正确的。
③调理要清晰:要求逐条逐句、有秩序地对材料进行分类和安排,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3)综合分析类题目的作答思路①启示型分析题作答思路提取材料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全面地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分层次地细致阐述经验和教训;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将启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提升文章深度。
②解释型分析题作答思路需要着重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解释的对象,二是解释的方法。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数据库技术基础)【圣才出品】
【考点3】数据库技术基础1.数据库系统概述(1)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概念①信息(Information):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是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描述,其主要特征包括:表征性、可传播性、可处理性、可用性、可增殖性和可替代性。
②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包括文本、图像、语言、视频等。
数据的表现形式还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需要经过解释。
数据的解释是指对数据含义的说明,数据的含义称为数据的语义,数据与其语义是分不开的。
③数据库(Data Base):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
④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一样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也是一个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事务运行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通信接口,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通信。
⑤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数据库系统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手段。
数据库系统由5部分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
(2)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数据库技术是应数据管理任务的需要而产生的。
数据管理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而数据的处理指的是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发展的基础上,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圣才出品】
【考点4】常用事务文书写作1.计划(1)特点指导性、预想性、可行性。
(2)分类①按内容分,有生产计划、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科研计划、学习计划、宣传计划、文体活动计划、生育计划等;②按性质分,有综合性计划、单项计划、专题计划等;③按范围分,有国家计划、省市计划、单位计划、部门计划、个人计划等;④按时间分,有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或年度计划、月度计划等;⑤按执行的严格程度分,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3)写作格式计划由标题、正文、结尾构成。
正文包括指导思想、基本情况、任务要求、具体措施、完成时间五部分。
(4)注意事项要吃透上级的精神并灵活运用;要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要走群众路线;要留有充分余地;要保持计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避免工作计划写作的三种通病;文字表达要清晰明白。
2.总结(1)特点①范围限制、时间限定;②人称固定、理论分析。
(2)适用范围本单位一段时期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回顾。
(3)分类①按内容分,有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生产总结、销售总结等;②按范围分,有行业总结、单位总结、部门总结、个人总结等;③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总结、阶段总结等;④按性质分,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和单项总结等。
(4)写作格式总结由标题、正文构成。
正文分四个层次:基本情况、成绩和经验、存在问题和教训、今后的努力方向。
(5)注意事项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常用说明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3.调查报告(1)特点①目的明确,有针对性;②事实确凿,讲准确性;③叙议结合,重叙述性。
(2)适用范围①总结经验;②反映情况,为上级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③反映新生事物;④揭露问题;⑤还历史本来面目。
(3)分类①按调查的内容,分为五种:总结经验性的调查报告;反映基本情况,为上级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的调查报告;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还历②按调查的方法分,有综合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两种。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金融与投资)【圣才出品】
【考点4】金融与投资1.金融(1)金融工具与信用形式①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证明债权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是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包括:现金、股票、债券、贷款)和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权合约、期货合约、互换合同、远期合同)。
②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记载债权人权利和债务人义务的凭证。
按借贷关系中借者与贷者的不同,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2)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①银行类金融机构: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a.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具有极其重要的职能: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管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蓄、黄金储备。
b.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c.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
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有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即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保险机构、投资公司、财务公司。
(3)金融危机①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②金融危机的特点: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
③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实体经济,使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严重时会导致金融市场完全崩溃、国家破产。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备考指南)【圣才出品】
二、《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指南1.备考策略(1)备考要趁早,了解考试内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首先了解考试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多而杂,鉴于考试特点,该科目的复习宗旨是打牢基础,系统有序。
(2)备考有针对性,把握考试特点公共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对事业单位相关知识的认识等。
物理记忆和理解记忆是复习的关键点。
另外,考生还需要对地方特色、人文历史等加以了解。
(3)识记与做题齐头并进复习之前,要熟悉题型,掌握题目难度和出题技巧。
复习时注重记忆,练习时注意培养反应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事业单位考试不像公务员考试那样注重解题技巧,而更多地依靠博闻强记,考查到的某个知识点,没有接触过或者记忆不准,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在备考时分阶段学习,合理分配时间,做题与知识复习齐头并进。
因为考查的多是基础知识。
灵活性有限,不要求过高的解题技巧,关键就是对知识点的记忆要精准。
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首先在于加强记忆、巩固记忆,其次才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尤其是考前有针对性地挑选几本权威的资料以及往年的真题,进行模拟练习把握规律,获得解题的敏锐性和临考经验。
(4)国家时政、地方时政要格外关心要做有心人,搜集一年左右的时政新闻,或者在相关网站积累资料,比如人民网、半月刊、人民日报,紧跟党的政策方针,符合时代潮流导向。
多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多关心国家大事。
对于一些社论,可在复习枯燥时大声朗读,加深记忆。
如果能对近一年的时政有所掌握、加深理解,并能对一些问题提出个人观点、看法的话,对于后面的面试环节也将是大有裨益的。
2.应试策略建议考生在应试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冷静思考,既要做到言简意赅,又要注意切中要点和关键;(2)提高答题效率,根据“先易后难,先快后慢”的原则答题,科学地分配时间;(3)书写规范,文笔流畅,表述准确,逻辑严密,舍取适当,最后不留空题;(4)调节心理,自信应考,相信个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长处,考出最高水平;(5)相信有了合理的复习方法和良好的心态,考生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就不是一件难事。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常用法定公文写作)【圣才出品】
【考点2】常用法定公文写作1.决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1)决定的类别决定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中普遍使用,分类情况不完全一致。
如人大对重要会议与人事安排、机构或区域的设置与调整使用知照性决定,而行政机关则多用知照性通知。
行政机关常用的决定可分为政策性决定、部署性决定和奖惩性决定三类。
(2)决定的写作要领①决定的标题a.决定的标题一般采用标准式标题。
b.决定一般为普发性文件,其主送机关的标注位置有两种情况,除按常规列于正文前之外,也可以置于版记部分,标注在抄送机关之上,并在受文机关名称前分别冠以“主送”和“抄送”字样。
c.当主送机关置于版记部分时,成文日期或者会议通过日期应当加括号标注在标题下方,称为题注。
②决定的正文结构a.决定依据:开头提出和分析问题,交代行文的背景、依据和目的意义,要求依据充分,文字简练。
再用“为此,特作如下决定”或“现就××××作出如下决定”等语句过渡到下文。
b.决定事项: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决策部署。
通常采用分条列项法,以决断有力、准确明了的用语阐述政策界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c.执行要求:以希望或号召作结,作为对决定事项的强调与补充。
③决定的详略分布不同类别的决定,正文部分的详略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奖惩性决定,奖惩缘由和希望号召往往较为详细,而决定事项比较简略,有时只有一两句话。
(3)决定与决议①决议的定义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决定与决议二者格式要求大体相同,只是决议行文时必须在标题下标注会议通过日期,另外,在文中常用“会议认为”“会议号召”等惯用语领起各段。
②决议的分类。
决议有三类:认可性决议、指挥性决议、阐述性决议。
③决定和决议的区别a.产生程序不同:决议必须经会议表决通过,才能正式行文;决定则可由领导机关在法定权限内直接作出,不一定经过会议表决程序。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高新技术)【圣才出品】
【考点7】高新技术1.含义高新科学技术,又称高技术、高科技,指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先进技术群。
高新技术反映了科学向技术的迅速转化以及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是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2.特征高新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六高”: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渗透、高竞争。
3.标志性技术(1)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是6大高技术的前导,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
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当前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在:①集成电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
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
光子集成电路和生物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也已获得重大进展。
②电子计算机:又称计算机或电脑,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
目前的电脑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解决形象思维的问题。
人们正在研制自底到顶接近人脑的神经计算机和从顶到底接近人脑的模糊计算机。
整理、创新、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运行,将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前提。
④通信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
⑤激光技术: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以激光器为基础,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光源。
激光技术作为正在走向实用化的高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能源动力、通信及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各个领域。
(2)生物工程技术领域①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政治经济学)【圣才出品】
【考点1】政治经济学1.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①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经济活动中交换行为;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
②范畴不同: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
③阶段不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4.商品和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5.货币职能和流通规律(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3)货币转化为资本①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行政管理基础知识)【圣才出品】
【考点3】行政管理基础知识1.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也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
(1)政府职能的四层含义①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②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③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④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的基本职能①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政治职能具有防御性、保卫性和强制性。
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②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
③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
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④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的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这类事务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而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
目前,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计划生育的职能。
(3)政府的层级职能政府的层级职能是指将政府职能按照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配置,而划分出的政府职能。
层级职能的划分遵循“属地”原则,即政府职能范围主要限于本行政区域内。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层级职能包括:①中央政府专有职能:主要是管理国家事务和全国性公共事务,如国防、外交、货币发行、宏观调控、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中国国情常识)【圣才出品】
【考点2】中国国情常识1.我国地理位置(1)位置我国地处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东南面临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疆域①陆地领土面积:大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②领土四端表6-4 中国领土四端东西横跨62个经度,约5000千米;南北纵跨49个纬度,约5500千米。
(3)邻国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
有14个陆上邻国,东邻朝鲜,南邻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和北部与俄罗斯、蒙古为邻,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
(4)领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文莱等国隔海相望。
2.我国的岛屿(1)三大岛屿我国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3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按其成因可分3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
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基岩岛。
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
(2)钓鱼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统称钓鱼岛)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即由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早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就明确记载了“福建往琉球”航路上中国的岛屿“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
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表明这些岛屿至少在明朝就已在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3)黄岩岛黄岩岛,为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是中国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
黄岩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早在1279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管理学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考点1】管理学基本理论
1.管理概述
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组织的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manage)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包括四层次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2.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
管理过程是由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而成的。
1 / 1。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法理学)【圣才出品】
【考点1】法理学1.法的概念与本质法是以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法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的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3.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是从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而社会作用是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的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
(1)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指引作用:作用对象是本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②教育作用: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③评价作用:作用对象是他人的行为;④预测作用:作用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⑤强制作用: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2)法律的社会作用①政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和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
②社会职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4.法律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法律的局限性,这是正确地认识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基础。
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在调整或影响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时存在的不足。
法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人的因素①从社会调整的手段来看,法律只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手段之一,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面前,人们并非首选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
②从调整的范围来看,法律作用的对象只是人的外在行为,无法作用于人的内心思想。
(2)社会因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和改变社会。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考查内容)【圣才出品】
1.政治政治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政治类知识是对考生基本政治素养的考查,侧重了解考生对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信息的掌握。
2.经济经济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此外,也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当前国内外经济热点等问题。
经济类知识的考查强调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及一般原理的掌握,和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
3.法律法律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其中宪法、民法、行政法等是常考考点。
4.管理对管理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行政管理学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管理学基本原理、政府职能、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等知识点。
总体来讲,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管理知识相关概念的理解记忆能力。
公文与学术论文写作部分主要包括公文基础知识、常用法定公文写作、公文处理、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公文知识中几种常见易混淆的文种间的区别是重点,比如:公告与通告、通知与通报、报告与请示等。
公文知识主要包括公文基础知识、常用法定公文写作和公文处理等方面。
尤其是2012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对一些规定和要求的重大修改,使得对公文的考查又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比如原来要求公文的成文日期应该写成汉字,但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要求,现在公文的成文日期应该写成阿拉伯数字。
因此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6.地理国情对地理国情部分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整体难度不是太大,但是这些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故需要认真记忆。
7.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生活的考查主要倾向于科学技术常识、与生活相关的科技常识、环境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8.历史人文历史人文主要包括中外历史常识、文学艺术常识、思想文化常识。
其中,我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等内容是常考考点。
本部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等方面的内容,考试的知识点不会超出这一范围,考生只要认真复习教材中所讲内容,即可轻松应对考试。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地理常识)【圣才出品】
【考点1】地理常识1.地球及大气层(1)地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其次是硅,然后是铝、铁、钙、钠、钾、镁。
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
(2)大气层大气层,或者叫大气圈,或者叫大气,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为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一圈气体。
地球的大气层保护地球生物在地球上生存。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表6-1 大气层2.地理现象(1)太阳风暴①基本概念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是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
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
②影响a.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
b.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无线电通信中断。
c.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
d.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
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车祸增多。
e.会使气温增高。
f.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2)极光①基本概念极光是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
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地球上常在南北极出现。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②形成原因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圣才出品】
【考点2】公共管理基础知识1.公共管理概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将有关的政策变成现实,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因此,政策还不是行为,仅仅是行为的指导原则,有时候也成为行为的标准。
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对象是自然人和法人,其表达方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者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公共决策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决策的一般步骤为:(1)确定公共决策问题;(2)确立公共决策目标;(3)决策备选方案的拟定;(4)决策备选方案的筛选;(5)决策方案的修正完善。
4.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用企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采取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与服务,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提高社会福利和公众生活质量,从而确保政治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有序所采取的活动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或多数公众;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5.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依据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源于法律授权。
6.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宏观经济)【圣才出品】
【考点3】宏观经济1.国民经济核算(1)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和,是地域概念。
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a.生产法:又称部门法,即汇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所得总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
b.支出法:公式表示即: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
c.收入法:公式表示即: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净额+折旧。
②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③国民生产净值NNP: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④国民收入NI:公式表示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
⑤个人收入PI:公式表示为: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应付未付工资。
⑥个人可支配收入PDI:公式表示为: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税费支付+转移支付。
2.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表2-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3.利率(1)含义: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额之比。
(2)分类:基准利率,即国债利率;市场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3)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货币供求(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二者呈正方向变动);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国家经济政策;国际市场利率水平。
(4)利率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①利率与储蓄:提高利率,限制消费、储蓄增加;降低利率,限制储蓄、储蓄减少。
②利率与投资:提高利率,投资减少;降低利率,投资增加。
③利率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时,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经济萧条时,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④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变动,金融机构会调整资产结构,在贷款和购政府债券间转换。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圣才出品】
【考点4】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民法概述(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
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我国民法上,当事人主要指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
在一定范围内,国家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来说,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分别是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客体。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2.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①是一种合法行为;②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③以实现人们预期的法律后果——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2)代理①代理的法律特征代理行为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一般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代理活动;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进行独立的意思表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能够代理的行为只限于法律行为。
②代理的种类a.法定代理。
最常见的法定代理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b.委托代理。
最常见的代理方式,代理人和被代理人间基于委托合同而发生代理关系。
c.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一般发生在当事人对法定代理有争议的情况下。
3.民事责任与诉讼时效(1)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①行为的违法性;②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③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④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吉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圣才出品】
【考点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行政法概述(1)含义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
(3)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政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等要素构成。
2.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按照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划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包括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制定等。
(2)具体行政行为:常见的有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等。
3.行政复议(1)行政复议的定义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中的重要时限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应知道自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之日起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
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复议申请人如对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不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内部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调解、国家行为。
(4)行政复议的原则合法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4.行政许可(1)行政许可的定义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管理
【考点1】管理学基本理论
1.管理概述
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组织的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manage)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包括四层次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2.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
管理过程是由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而成的。
【考点2】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1.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将有关的政策变成现实,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因此,政策还不是行为,仅仅是行为的指导原则,有时候也成为行为的标准。
2.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对象是自然人和法人,其表达方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者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决策的一般步骤为:(1)确定公共决策问题;(2)确立公共决策目标;(3)决策备选方案的拟定;(4)决策备选方案的筛选;(5)决策方案的修正完善。
4.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用企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采取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与服务,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提高社会福利和公众生活质量,从而确保政治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有序所采取的活动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或多数公众;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5.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依据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文化、
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源于法律授权。
6.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处理原则有:时间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协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考点3】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1.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也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
(1)政府职能的四层含义
①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②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③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④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的基本职能
①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政治职能具有防御性、保卫性和强制性。
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②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
职能: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
③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
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④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的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这类事务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而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
目前,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3)政府的层级职能
政府的层级职能是指将政府职能按照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配置,而划分出的政府职能。
层级职能的划分遵循“属地”原则,即政府职能范围主要限于本行政区域内。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层级职能包括:
①中央政府专有职能:主要是管理国家事务和全国性公共事务,如国防、外交、货币发行、宏观调控、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
②地方政府专有职能:主要是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管理地方性公共事务,如对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区域调节与管理、举办地方公益事业、征收地方赋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
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具备的职能:主要是指有些公共事务涉及国家整体利益,但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比较有效,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一般由中央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规,由地方负责实施,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拨付等则
由中央和地方分别管理。
(4)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政府管理运行职能是指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
①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政府为完成某一时期内的任务或某一项任务,制定战略目标,确定实施步骤的管理过程。
计划职能包括:a.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b.围绕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c.对方案进行分析,最后选择可行方案;d.确定具体实施步骤。
②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把制定的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活动过程。
组织职能的内容包括:a.将计划方案中的整体目标进行分解,把整体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执行的工作项目;b.将分解的各工作项目落实到下属部门或个人;c.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提供必要的信息;d.授予下属执行任务的权力,明确相应的责任。
③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在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为有效完成组织目标,对下属人员所采取的各种影响和激励的过程。
现代领导者的职责,就是要使组织的目标与组织中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使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个人需求的满足很好地结合起来。
领导职能包括:a.指导下属人员的工作,使其尽快熟悉业务;b.激励下属,使其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为组织做贡献;c.协调下属人员的工作,把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很好地协调起来;d.加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为顺利完成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④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政府为使组织目标按计划完成而对执行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和纠偏的管理活动,包括:a.明确控制标准;b.确定控制幅度;c.疏通反馈渠道;d.运用调节手段;
e.有效进行检查、督促。
2.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幅度
行政组织的幅度是指一个行政组织或其领导者所直接领导、指挥、控制、监督的下级部门或人员的数量及范围。
一般而言,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幅度应该根据该组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
决定管理幅度宽窄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工作性质;②领导水平;③部属素质;④组织模式;⑤管理层次;⑥空间距离;⑦信息沟通手段等。
(2)行政组织的层级
行政组织的层级是指建立在纵向垂直分工基础上所形成的行政组织等级结构和层次数目。
组织的层次的划分,不但要适应组织劳动分工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组织权力构成的需要,业务范围和功能不同的行政组织其管理层次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级或高、中、低三级,如我国行政机关内部常用的部、局、处三级建制;或者高、中、低、基层四级,如国务院、省政府、县政府、乡政府四级领导体制。
无论采取哪一种层次组建方式,其上下级之间都有比较明确和严格的统属关系,都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
行政组织的层级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的性质成正比。
(3)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
幅度构成组织的横向结构,层级构成组织的纵向结构,水平与垂直相结合构成组织的整体结构。
行政组织的幅度与层次的关系是:一般而言,行政组织幅度和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幅度越宽,层次越少;反之亦然。
在设置行政组织以及进行日常管理时,必须处理好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