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含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道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且理解
它们的作用。
时间:1 节课(45 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理解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3. 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引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知识讲解(15 分钟):讲解稳态调节的概念、重要性及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案例分析(15 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讨论
不同情况下激素是如何调节内部环境的平衡的。
4. 总结(5 分钟):对学生进行复习和总结,强调稳态调节在维持生命体内部环境稳定性
中的作用,并做出示范性总结。
5. 作业布置(5 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稳态调节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案例分析、总结。
教学资源:教科书、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方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
延伸拓展: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其他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深化对该知识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一、引言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备课准备,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容易理解的生物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以及稳态调节的机制;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2. 分析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3. 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系统的图谱,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向学生简要解释人体内环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内环境的稳定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b.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通过举例分析内环境稳态调节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
3. 实验设计(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人体调节体温的过程。
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假设和设计方案。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3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观察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体如何通过调节体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5. 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体还有哪些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学生可以从呼吸、消化、排泄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补充知识点。
6.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自主选择一个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的疾病或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讲义 上课课件ppt 考情解读 考点通关

尿糖检测的方法
1 正常人 振荡 2分钟 蓝色
2 糖尿病患者
振荡 2分钟 砖红色沉淀
空腹时检测,也可用班氏糖定性试剂。蓝色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变为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糖。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26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通关秘籍】 (2)尿糖试纸法:反映的是几小时前的血糖水平。 先将尿糖试纸放入盛有尿液的容器内,即刻取出,稍待片刻。在30 s内与试纸包上的不同 尿糖颜色比较,以确定尿糖含量。结果以“+”表示,“+”越多,血糖含量越高。 (3)血糖测定仪:精确地反映当时的血糖情况。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9
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2.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直接相关的系统和器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继续学习
目 录 Contents
考情精解读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 成与稳态
考点三 水盐平衡的 调节
考点四 血糖调节
考点二 体温调节
考点五文言实虚验词:模拟尿 答糖题的模检板测
高考复习讲义
考情精解读 1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趋势
知识体系构建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考纲解读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0
3.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由图可以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过了7和11层生物膜。 (2)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分别在肺泡和组织细胞。
2020届高考生物艺考生总复习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9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高频命题点教学案

第9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最新考纲]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精读教材——记一记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P2正文)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P4正文)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P5正文)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P8正文)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和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P26正文) 6.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P32正文)7.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P32正文)8.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P35正文)9.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
(P36正文)10.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P37正文)11.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P37正文)12.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P37正文)自我诊断——判一判1.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正误判断(1)(2019·全国Ⅲ卷,T5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教学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二. 学习内容:复习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包括水平衡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人体的免疫调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变动会导致细胞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导致疾病。
三. 学习重点:1. 内环境平衡的内容2. 内环境平衡的调节和意义四. 学习难点:1. 机体的内环境的作用和平衡调节2. 内环境平衡调节的意义五. 学习过程:(一)人体的稳态:1. 水平衡 ⎪⎪⎩⎪⎪⎨⎧⎪⎭⎪⎬⎫)()()(变化不大消化道吸收后剩途大肠变化不大呼出水汽肺有关与机体代谢,环境条件无明显汗液皮肤节途径主要排出途径,主要调肾脏去路平衡来源物质代谢食物饮水水参与机体各项生命活动(溶剂、参与代谢反应等)机体通过调节排尿量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水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衰老个体发育成熟个体正在发育个体机体的总水量如何变化?短时间段来看动态平衡机体的水:(1)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多,结合水占水总量的4.5%(2)不同的组织含水量不一样,水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也不同(3)血液的含水量是最高的,脂肪细胞的含水量是最少的(4)通常自由水的含量与细胞的代谢能力成正相关(5)结合水是各种活性物质能起作用的基础2. 无机盐平衡机体的无机盐总量保持平衡,过多或太少都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
离子态: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态存在阴离子:Cl —、HCO 3—阳离子: Na+、K+、Ca2+等非离子:与其它物质结合成化合物Fe2+(血红蛋白)、Ca(碳酸钙)、Zn2+(酶)、Co维生素B12 3. 无机盐的功能:(1)构成细胞或生物体的重要成份(2)参与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钠平衡:钾平衡: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水、钠、钾有99%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1)水平衡的调节(+)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表示促进(—)表示抑制(3)意义①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完成的,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维持心肌的舒张,保持心肌的兴奋性;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血压下降、心律加快、四肢发冷,严重导致昏迷④溶解每天人体的代谢废物的最低尿量为500mL以上(4)血糖的调节①血糖的平衡来路:消化吸收血糖的根本来源肝糖元分解主要调节形式,灵活调节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重要调剂去路:氧化分解最终主要利用形式合成肝糖元重要调节,动态调节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重要储存形式血糖动态平衡:⎪⎪⎪⎪⎩⎪⎪⎪⎪⎨⎧⎪⎪⎪⎩⎪⎪⎪⎨⎧⎩⎨⎧⎪⎩⎪⎨⎧=用快胰岛素水平过高,糖利不足长时间不进食,糖来源过低:低血糖摄糖过多糖吸收不正常胰岛素不足过高:尿糖异常情况对稳定,维持能量供应正常情况:血糖保持相去路来路②血糖的调节人体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各种影响代谢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机体通过控制血糖的来路、去路控制血糖的平衡。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人体的稳态教案 人教版

人体的稳态【本章知识框架】【疑难精讲】1.内环境高等动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其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掌握本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成如下关系:在这三者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淋巴的形成是靠组织液渗透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的。
其作用是调节血浆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平衡,并运走一部分代谢产物;另一方面,把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再运回血液。
2.稳态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动,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中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温度、酸碱度(pH)和某些离子的浓度都必须保持在较为窄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的稳定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由于体内有稳定的内环境,体内细胞可能少受甚至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就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很大的外界环境。
如果稳态机制发生变化,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稳态并不是突然形成的,新生儿要经若干时日之后,稳态机制才能健全完善起来。
3.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应用性很强,在学习中应予以关注。
失水原因: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失水的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结果是口渴、尿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结果是尿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失盐失水的比例差不多,结果是尿常量。
失水时,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
应该以口渴和尿量为判断标准。
4.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1)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3)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4)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答案】C【解析】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故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内环境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原体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C.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随之改变D.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答案】D【解析】病原体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中,故A正确。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B正确。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的改变,故C 正确。
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液体增多导致水肿?()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图中①-④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水肿是组织液增多,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5.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液被分解成氨基酸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答案】C【解析】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小肠中,故A错误;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故C正确;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故D错误。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稳态;2. 理解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的生物体如何调节内部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稳态的概念及维持稳态的机制;2. 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及实例。
教学难点:1. 能够理解生物体如何维持稳态;2.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2. 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3. 实验操作指导书;4. 学生课前预习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生物体的稳态和调节的概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生物体是如何保持内部稳定的。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和维持稳态的机制;2. 讲解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及实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生物体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调节过程,探讨调节系统的作用。
四、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生物体在调节过程中的相似和差异,并讨论调节机制的意义。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稳态和调节在生物体生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举出更多的生物体调节机制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稳态和调节的概念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物体内部环境调节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精品]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学案及答案
![[精品]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6a9969fe4733687e21aa99.png)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查。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

专题09 人体稳态与调节1.从考察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关系、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察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察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组成、功能进展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21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过程、功能、应用等进展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展考察。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交换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需要在血浆与淋巴中运输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与碳酸,实现pH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根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根底。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展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与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020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讲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误区纠正 判断并辨析下列说法。 1. 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2.膀胱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3. 血浆中的水可来自消化道、 组织液和淋巴。 ( ) ) )
(
4. 在内环境中,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
5.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 ,水泡的主要成分是 组织液。( )
相对稳定 状态。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
(2)实质。 ①内环境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理化性质 相对稳定。 ②内环境_________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如下图)。
其中 A、B 是相应调节系统,a、b、c 为相应信息分子。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①上述体现的调节机制为神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 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组织细胞 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 体外, 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 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 答案:A
考点 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调节机制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①概念:简单地说,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 ________________
组织液、淋巴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组织液
2.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相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______。
3.内环境的功能
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1) 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9个体稳态与调节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9 个体稳态与调节一、单项选择题1.(2021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有乳酸的产生,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人高烧不退时,无汗液蒸发,机体水分仍能保持平衡D.人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2.(2021山东潍坊三模)科学家研究发现,节食减肥的人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能力下降等现象。
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更新影响较大B.钾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血钾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C.Na+、Cl-等离子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尿量增多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细胞功能下降3.(2021山东聊城二模)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B.新冠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4.(2021山东德州二模)某患者高烧并伴随严重腹泻、呕吐和全身乏力酸痛,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浆pH偏低。
医生开出的处方中含有口服补液盐,其成分有氯化钾、氯化钠、碳酸氢钠、葡萄糖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口服补液盐中的碳酸氢钠有利于缓解酸中毒B.口服补液盐中的氯化钠可为患者提供能量C.口服补液盐中的无机盐离子主要在患者的细胞内发挥作用D.患者体温升高说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了障碍5.(2021山东聊城一模)“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
专题09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3.从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的稳态教案设计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的稳态一、教学内容人体的稳态二、重点导学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pH 稳态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 无机盐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人体体液的组成体液⎪⎪⎪⎩⎪⎪⎪⎨⎧⎪⎩⎪⎨⎧淋巴组织液血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3132(二)内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思考:根据内环境组成的相互关系,你能说出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其原因吗?【典型例题】例1、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肝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 . 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血红蛋白、激素等C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答案:D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所以血浆是血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含量最多,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组织液是除血细胞和淋巴细胞之外的其他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部分白细胞也可进入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组织液渗入淋巴,所以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当.答案:A知识点2:内环境稳态(一)内环境成分的稳态(二)pH稳态人体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是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 Na2HPO4.(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水的平衡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人体的饮水行为;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无机盐的平衡:(四)血糖的平衡调节1、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2、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五)体温调节1、体温平衡中的神经调节2、体温平衡中的激素调节(六)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答案:C例2.动物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实验动物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位置的实验探究.答案:A例3.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水平衡主要是由下丘脑分泌的[①]通过[②③]的重吸收作用进行调节的,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2)图中[A]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能的原因是分泌的过少,此时,尿液浓度的变化是.(3)下丘脑除了在水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下丘脑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以及无机盐的平衡调节.答案:(1)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缺一不可)(2)盐丢失过多肾上腺醛固酮下降(3)血糖平衡、体温(答出一个即可)例4.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A表示有关的结构,B、C、D为激素,请回答有关问题:(1)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A中的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的[]增多,从而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2)饭后,人的血糖浓度增加,依靠B降低血糖浓度,B的化学本质是,其作用机理是.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 答案:(1)胰岛A 细胞 [C ] 胰高血糖素(2)蛋白质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加快血糖的转化与利用【本节小结】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水和无机盐的稳态的稳态内环境成分的稳态关系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p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含解析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查。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6.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定中的作用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区别作用过程关系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2.二次免疫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3.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1)在特异性免疫中,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或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抗体。
(2)吞噬细胞对抗原有识别作用,但它的识别作用没有特异性(3)浆细胞不能直接接触抗原,但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四、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机制及意义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细胞液,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
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
过敏反应产生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5)营养不良引起。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
综上所述,凡能引起组织液蛋白质浓度升高或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因素,都能引起组织水肿。
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引起生命体的变化。
五、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常见的能够构成内环境成分的物质:①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等。
②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乳酸等。
③其他物质:氧气、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细胞膜上)、呼吸作用酶(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转氨酶(肝细胞等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细胞内)等则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不断更新,主要依赖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又不断排出代谢废物,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又是相对的,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
3.几个病理的概念抽搐是低血钙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严重干扰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兴奋性增高,容易在微弱刺激下发生放电,从而出现抽搐。
尿毒症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是有害物质积累引起的中毒和肾脏激素减少发生的病,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六、有关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特别提示:(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温度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2)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3)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4)相关的组织或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5)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
体温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速率。
2.水盐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高渗、低渗和等渗性脱水)3.血糖调节(1)血糖平衡的调节(2)血糖的激素调节七、分析群体及生态系统各稳态的具体应用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遗传和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的基本生物特征。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之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细胞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又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时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形式,对于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创造物种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2.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
前者表示群落抵抗干扰、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
后者表示群落在遭受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得越快,群落也越稳定。
组成群落的物种数越多,群落内物种间的关系越复杂,群落稳定性越高。
3.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4.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关于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上图来表示。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偏离这个范围时,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而恢复到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则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因素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
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例1.(2015·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变式探究】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
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易错分析】内环境有关的三个失分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