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手术神经阻滞镇痛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旨在为手术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方法:研究选择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选择在此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前后顺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前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

结果:实验组有效麻醉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恢复排尿时间、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术后2h,两组的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及术后24h,实验组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是下肢骨折手术中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能够改善手术的各项指标,有效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下肢骨折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以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功能。

而麻醉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下肢骨折手术通常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通过在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物,以实现术中无痛和术后镇痛[1]。

虽然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但其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术中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改变、神经并发症等情况,给患者带来不适。

在此背景下,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的麻醉技术,逐渐引起了临床关注。

该方法利用超声引导下的精确定位,通过局部麻醉技术,实现对神经的阻滞,达到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

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使麻醉药物可以更准确地投放到神经周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降低了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下肢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下肢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生殖股神经 L1-L2
大腿前内侧表面皮肤和部分 生殖器
股外侧皮神经 L2-L3 大腿前、侧、后表面的皮肤。
股神经
L2-L4
大腿前面肌肉(缝匠肌,股四 头肌);大腿内收肌(耻骨肌和 髂腰肌),大腿前内侧面皮肤
闭孔神经 隐神经
L2-L4 L2-L4
大腿内收肌(大、长、短内 收肌),股薄肌;大腿内侧表 面皮肤
神经阻滞的优势
术前术后镇痛好
术中出血少,心血管情况稳定
恶心呕吐谵妄发生少
降低对免疫的干扰
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
不影响胃肠道道功能
减少深静脉血栓
不影响尿道功能
不宜全麻或椎管内麻醉的高危患者
神经阻滞的劣势
缺点
禁忌
操作繁琐,起效慢
局麻药中毒
神经损伤
阻滞失败 (超声可以减少失败率)
患者不合作 有出血倾向 感染和休克 周围神经病变
• 神经阻滞的现代趋势
• ◆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 的应用、穿刺针及导管的不断更新 • ◆定位技术的进步:神经刺激器,超声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 • ◆区域阻滞麻醉价值的再认识:循证医学证明神经阻滞能有效阻断损伤刺激的
上传通路,在老年患者中采用区域麻醉恢复更好。 • ◆麻醉和外科的新发展:微创,可视化,ERAS方向,术后有效镇痛,术后恢
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解剖学标志定位 异感定位 血管旁神经定位 神经刺激仪定位 B超引导下定位 X线,CT,MRI定位
目前趋势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多普勒超声
高频线阵探头
7-14MHz 波长→短 穿透力差 分辨率高
低频凸阵探头
2- 5MHz 波长→长 穿透更深 分辨率低
神经刺激仪
➢机制:脉冲电流→神经去极化→肌肉收缩→定位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及护理效果研究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及护理效果研究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及护理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下肢手术的2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术中采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术中采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

比较两组的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辅助用药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生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下肢手术的患者使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提高麻醉质量和术后镇痛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麻醉;镇痛对患者进行下肢手术后,会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疼痛感。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给予麻醉及术后镇痛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临床将下肢周围神经阻滞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下肢手术中,有着起效快、对循环干扰小以及节省医疗费用的优点。

但是经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的患者常在术中感到焦虑以及恐惧。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于术中抗焦虑以及术后镇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本文中我院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07月-2018年06月我院收治的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下行下肢手术治疗的2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周围神经阻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检查均正常。

排除标准:术前检查有心肺功能异常和肝肾功能异常者;有高血压病史、严重窦缓病史或精神疾病史等;对麻醉及术后镇痛药物过敏者,下肢神经损伤。

将2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4例,其中观察组中,男60例,女64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0.5±8.1)岁;对照组中,男62例,女6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2.1±8.0)岁。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 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

经与血管损伤,利于减少出血量,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安全性有保障,且剑突下入路可对双侧胸腔探查,并同期对双侧病变进行处理,优化经肋间入路手术的单侧胸腔操作不足之处,减少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从而促进术后康复叫因此,较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可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度,同时确保手术安全性。

笔者结合本研究中问题对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临床注意事项予以总结,具体如下:①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在应用中需加长腔镜器械,从而对于术者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手术风险随之提高,要求术者需具备丰富胸腔镜手术的操作经验,同时对相应结构与毗邻组织之间关系非常熟悉;②于胸膜、肺门处操作较为困难,一旦大出血,较难止血;③实施左侧胸腔相应操作时,器械易影响心脏,增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与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对比,前纵隔肿瘤患者接受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可减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利于术后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同时保障安全性。

参考文献[1]王伟,杜宁,刘嘉文,等.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山东医药,2017,5768):97-98.[]李仁鹏,黎琰,胡文滕,等.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员9,2662):员7员-员员75.3]章恒,简俊岭,王起奎,等•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6):1593-1595.4]王庆淮,谭宁•经肋间VATS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效果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19,2761):3824-3827. 5]任占良,张卫锋,张泳,等•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62):889-893.收稿日期:2020-09-15)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张忠慧下肢骨折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确保负重稳定性,还要求恢复后运动的无痛性,而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近远期疗效影响较大。

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后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后的临床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14114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后的临床应用史劲飞,刘畅,时豪(武警安徽总队医院 疼痛科,安徽 合肥 230062)0 引言膝关节镜是一种辅助技术,在膝关节病变的手术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的效果,因此目前膝关节镜手术也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1]。

而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术后镇痛极为关键。

常规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方法是采取腔内注射麻醉药的方式,但研究表明常规镇痛方式的效果不理想且麻醉安全性低,为此需探头更加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案[2]。

随着神经阻滞、超声技术的发展,采取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被推广到本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后术后镇痛的干预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所以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手术及麻醉指征[3]。

②患者均有良好的认知以及完整的临床资料。

③患者在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也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

②手术禁忌及麻醉药用禁忌者。

③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研究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1~50岁,平均(39.2±2.1)岁。

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3~51岁,平均(38.8±2.2)岁。

对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处理方式均相同:术前禁食8 h 、禁饮6 h ,在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连接心电图及建立静脉通路。

术中两组均是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主要是在L3-4间隙注射2 mL+0.5%布比卡因,术中根据麻醉情况追加局麻药,控制麻醉平面在T10左右,术后为患者使用5 mg 托烷司琼。

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8.116月国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 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刘勇林,张国磐,修武峰,潘晓辉泉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福建泉州362000[摘要]目的探讨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12月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60例行足踝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患者使用纳布啡10 mg加0.2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0.2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

观察记录两组术后2、4、8、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2、4、8 h时间点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药后12、24 h,观察组VAS为(1.32±0.63)分和(1.42±0.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64)分和(3.43±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6、-15.857,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20.44±5.52)h明显长于对照组(14.51±4.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2,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应用能提高足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且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纳布啡;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6(c)-0116-04Effectiveness of Nalbuphine in Analgesia of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LIU Yonglin, ZHANG Guopan, XIU Wufeng, PAN Xiaohui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Quanzhou Orthopedic Hospital,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36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albuphine in the analgesia of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foot and ankle surgery admitted to Quanzhou Bone set‐ting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each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nalbuphine 10 mg plus 0.25% ropivacaine to perform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In the control group, 0.25% ropivacaine was used for ultrasound-guided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duration of analgesia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recorded at 2 h, 4 h, 8 h, 12 h and 24 h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of pain at the time points of 2 h, 4 h and 8 h after drug inj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the time points of 12 h and 24 h after drug injection, the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2±0.63) points and (1.42±0.46) point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60±0.64) points and (3.43±0.52)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3.906,-15.857, P<0.05).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0.44±5.52) h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4.51±4.35) h,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4.622, P<0.05);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ccurred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albuphine in the anal‐gesia of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can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effect,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B2020134)。

神经阻滞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



常见阻滞治疗并发症

星状神经节阻滞:
并发症及防治:向下穿刺过深误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引 起患者意识丧失;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呼吸心跳停 止;进针浅切局麻药量大,阻断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穿 刺部位过高或药量过大,阻断膈神经出现腹式呼吸减弱;针 尖过于向尾侧,可能穿刺胸膜顶或肺尖,引起气胸。严禁同 时行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

4.对于复杂的慢性疼痛患者局部阻滞疗法作用有限,仅作 为综合性康复治疗计划中的一部分。此类患者常合并有焦 虑、沮丧等心理障碍,以及肌肉萎缩等,往往需配合心理 治疗及功能锻炼。
十二、各阻滞治疗后的症状及注意事项:

星状神经节阻滞: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药物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 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 鼻塞,眼结膜充血, 面微红、声音嘶哑等。应观察10~15分钟,首次观察30分钟, 无不良反应者方可离院。注意不要同时阻滞双侧星状神经节, 以防发生心肺意外。
(6)鉴别末梢性与中枢性疼痛 (7)确认患者对消除疼痛的反应以及有心理因素的慢性疼 痛综合征的患者伤害性感受方面的作用
五、作用机制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通过阻断感觉神经的交感神经, 可以阻断躯体痛和内脏血管性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达到 直接缓解疼痛的目的。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当躯体某一部位出现引起疼痛的
六、神经阻滞的特点

止痛效果明显可靠


对诊断疾病非常有用
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


பைடு நூலகம்
较少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装置
不良反应小 操作技巧和疗效密切相关
七、常用药

局麻药
利多卡因:3~5分钟起效,持续45~60分钟,用于神经 阻滞疗法,可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后疼痛管理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传统上,手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困扰患者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然而,在最近几年里,新进展和技术已经为手术后疼痛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兴的方法和技术,并讨论它们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一、神经阻滞技术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药或其他药物阻断感觉信号传递的方法。

这种技术已经在手术中广泛应用,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目前,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硬膜外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周围神经阻滞。

这些方法可以针对特定部位或区域实施,并且具有安全、可重复使用以及可逆转等优点。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神经阻滞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以持续输入硬膜外或静脉麻药的装置。

通过镇痛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控药物输注速度,并实现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按需给药方法,镇痛泵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水平,并避免药物过量使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镇痛泵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和便携化,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是一种通过电流或声音刺激神经系统以减轻疼痛的方法。

这种技术不需要穿刺操作,因此更加安全和方便。

常见的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包括经皮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

这些技术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变疼痛信号传递路径,从而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虽然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还相对较新,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四、多模式镇痛策略多模式镇痛策略是一种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方式来管理手术后疼痛的方法。

通过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可以更全面地控制患者的疼痛。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技术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在围手术期进行物理治疗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同时提供心理支持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等。

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

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

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目的研究分析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

方法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132例需行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

对照组采取下肢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合麻醉。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24h,48h以及72h的V 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出现疼痛感觉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要求使用镇痛药物例数以及吗啡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皮肤瘙痒以及头晕发热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不仅镇痛效果好,还能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标签:帕瑞昔布钠;下肢神经阻滞;膝关节;远端手术;镇痛效果膝关节以及远端手术后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恢复。

临床多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止痛,但有报道表明神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不长,患者疼痛感依然很明显。

本研究通过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旨在寻找最佳镇痛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选择我院的132例需行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

所有患者精神正常,并排除重大器官疾病,自愿参与研究,签订同意书。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

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为18~75岁,平均(35.6±3.3)岁;ASA I级33例,ASAⅡ级3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19~74岁,平均(36.2±3.1)岁;ASA I级30例,ASAⅡ级33例。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疼痛缓解,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综述目前常用的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并对其评估方法进行介绍。

一、静脉镇痛静脉镇痛是一种通过静脉输注镇痛药物来缓解手术患者疼痛的方法。

在手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并通过静脉注射来实现镇痛效果。

静脉镇痛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血压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的镇痛反应和满意程度等因素。

二、硬膜外镇痛硬膜外镇痛是一种将镇痛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来缓解手术患者疼痛的方法。

相比于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可以提供更为持久和局部化的疼痛缓解效果。

硬膜外镇痛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指标。

三、神经阻滞镇痛神经阻滞镇痛是一种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来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缓解手术疼痛的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镇痛方法包括硬膜外神经阻滞、纵隔硬膜外阻滞和周围神经阻滞等。

对于神经阻滞镇痛的评估,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

四、植入式镇痛技术植入式镇痛技术是一种通过将药物输送系统植入到患者体内,连续输送镇痛药物来达到疼痛缓解的效果。

这种技术适用于长期需要镇痛的患者,如术后疼痛控制和慢性疼痛治疗等。

植入式镇痛技术的评估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药物输送系统的功能和并发症等因素。

五、综合评估方法针对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综合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评估的方法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两个方面。

主观评估主要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等;客观评估主要通过生理指标的监测和疼痛评分等方法,来评估镇痛效果的好坏。

总结: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是为了提供患者最佳的疼痛缓解效果,减少手术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生理指标的变化和患者的满意度等因素。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旨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本文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镇痛评估、镇痛方法选择、镇痛药物使用和镇痛效果评估等内容。

二、镇痛评估1. 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疼痛影响等方面的评估。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术后评估:术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评估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普通为术后1小时、4小时、24小时等时间点。

三、镇痛方法选择1.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

2. 神经阻滞镇痛:对于某些手术,可以选择神经阻滞镇痛方法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腰麻等。

选择神经阻滞方法时应考虑手术部位、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也可以作为辅助的镇痛方法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四、镇痛药物使用1.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确定药物的剂量。

普通情况下,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

2. 药物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途径。

常用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3. 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某些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五、镇痛效果评估1. 疼痛评估: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镇痛治疗的效果。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不良反应监测:在进行镇痛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胫神经阻滞疗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操作要点

胫神经阻滞疗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操作要点

胫神经阻滞疗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操作要点胫神经是坐骨神经在腘窝内的直接延续,在腘窝内,胫神经与腘血管伴行,下行至比目鱼肌深面,与胫后动、静脉伴行,最终绕过内踝后方后,分成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和跟骨内侧神经。

胫神经肌支主要支配小腿肌后群和足底,皮支主要支配小腿后下段、足底皮肤。

胫神经阻滞技术在疼痛科、麻醉科应用广泛。

主要应用于胫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包括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下肢软组织疼痛、幻肢/趾痛、跖筋膜炎等;其还能够辅助完善麻醉效果以完成下肢远端后侧、足底手术,以及该部位手术后的镇痛。

胫神经阻滞通常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尤其是近几年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广泛应用,超声下胫神经显示清晰,可视化操作将更安全、更精准、更容易,阻滞效果更确切,可有效地避免并发症,医患双方无辐射暴露,在临床上实用性极高。

胫神经解剖特点胫神经作为坐骨神经的直接延续,是L4-5、S1-3脊神经根腹侧分支发出的神经纤维,在大腿远端,腘横纹上方约4—10cm处,坐骨神经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胫神经通过腘窝进入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后向比目鱼肌深部走行,行至踝关节内侧逐渐浅表,于跟骨内侧浅面、屈肌支持带深面进入足底。

胫神经在腘窝处与腘动、静脉伴行,于腘肌下缘与腘血管的分支胫后动、静脉伴行直至踝关节内侧。

胫神经肌支主要于小腿上1/3段发出,由近及远分别为腓肠肌内侧头支、腓肠肌外侧头支、比目鱼肌浅支、腘肌支、胫骨后肌支、比目鱼肌深支、趾长屈肌支、跟长屈肌支,分别支配腓肠肌、比目鱼肌、腘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跟长屈肌等。

发出关节支,支配膝关节周围感受器于腘窝处,胫神经皮支主要为腓肠内侧皮神经,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下行至小腿中部,穿筋膜达皮下,与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汇合成腓肠神经,分布于小腿下部后外侧面的皮肤。

胫神经的终末支还包括在踝关节内侧下方发出的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跟骨内侧神经。

分支部位在屈肌支持带的下缘或较远侧,但也有在屈肌支持带上方,经展肌近侧缘的纤维性开口进入足底,并与同名血管伴行。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手术后的福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镇痛效果

手术后的福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镇痛效果

手术后的福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镇痛效果620010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镇痛技术,其通过精确定位和局部麻醉来减轻患者疼痛。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镇痛效果及其应用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法。

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概述1.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概念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技术引导针头精确到达目标神经的方法,通过局部麻醉药物注射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

这种麻醉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1.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原理在神经阻滞过程中,通过向局部麻醉区域注射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到阻断,从而达到疼痛控制的目的。

然而,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往往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直觉,容易出现误注、过量注射等问题。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则通过利用超声波的特性,实现了对神经结构的精确定位和可视化,从而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操作步骤①患者准备:在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手术部位、拟行麻醉的范围等信息。

同时,要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便于操作者观察和操作。

②超声仪器准备:选择合适的超声仪器,如便携式超声仪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

确保超声探头与皮肤紧密贴合,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③麻醉药物准备:根据手术部位和拟行的麻醉范围,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

常用的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和消毒器具。

④麻醉操作步骤:a.消毒:在操作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遵循无菌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b.定位:利用超声图像,准确定位待阻滞的神经。

可通过观察神经在肌肉中的走行方向和深度,结合超声图像进行定位。

定位时要注意避开血管、神经束和其他重要组织结构。

c.穿刺:在定位后的神经周围,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用消毒器具进行皮肤切开,插入超声引导下的针头,沿着神经走向缓慢推进,直至针尖抵达神经末梢。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髌骨骨折术后疼痛剧烈,要求合适的镇痛方案,镇痛效果佳,对患者生理干扰小,不影响肢体活动,连续神经阻滞应用于术后镇痛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随着超声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区域麻醉的优越性更加体现出来。

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将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置管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5岁,体重47~81kg,均无明显心肺疾患,随机分为持续神经阻滞镇痛组(PCNA组)和持续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各30例。

穿刺部位感染者及不能配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 AS)者排除。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完成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L3~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回流通畅,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河北一品,批号121102)2ml,匀速15s注完,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术毕,PCNA 组患者由同一位麻醉医师进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股神经置管,将患肢置于外展外旋位,采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美国),将10 MHz探头均匀涂抹耦合剂后,置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处,探头长轴垂直于大腿纵轴,以清晰显示由内向外排列的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的横断面超声图像,选用16 G静脉留置套管针,沿探头外侧缘与皮肤呈30°进针,进针过程中始终保持针在超声束平面内,在超声引导下可见针尖到达股神经处;退出针芯,置入无菌硬膜外导管2 cm;退出套管针,妥善固定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PCA泵)镇痛。

药液配方:0.2%罗哌卡因250 mL,负荷量10 mL,背景剂量5 mL/h,PCA剂量3 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输注48 h。

PCIA组患者直接连接静脉用PCA泵镇痛,药液配方:芬太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负荷量2 mL,背景剂量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输注48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