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看苏曼殊_惨世界_的翻译动机和策略_伍丽云

合集下载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观照下的晚清小说翻译解读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观照下的晚清小说翻译解读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观照下的晚清小说翻译解读邹素【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解释性,试在介绍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基础上,采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晚晴小说翻译的场域斗争、资本占有及转化和译者惯习。

在翻译场域进行的各种斗争、协商、妥协或胜出,充分体现了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仅仅地描写翻译现象是不够的,对各类翻译现象的社会性解释研究才能真正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

%Bourdieu’ s theory of sociology has strong interpretability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studies.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ield, capital and habitu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truggles, capital possession and conversion and translator’s habitus in the field of fiction translation i n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showed that mer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henomenon is not enough because translation is never done in vacuum environment.Only through the sociological and interpreta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can 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总页数】4页(P74-77)【作者】邹素【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何谓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何为"——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运用与启示[J], 曹祖耀2.幼儿园赞助费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J], 李晓敏;3.略论武术发展的社会空间及其实践逻辑——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J], 王明建4.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三个维度——基于内蒙古E旗Y 社会组织的观察 [J], 魏成;王丽5.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逻辑的构建 [J], 张鹏程; 关晓光; 吴海燕; 洪丹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应用举例
布迪厄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和翻译场的形成为例进行说明。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资本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译者 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认知等都会对翻译产生作用。例如,拥有丰富文化 资本的译者能够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 的文化习惯。相反,文化资本相对较少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解或偏 差。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 理论释解
01 引言
03 理论释解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应用举例
目录
05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
07 总结
06 翻译场的形成 08 参考内容
引言
翻译社会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主要翻译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传统 的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然而,随着 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社会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翻译社会 学的发展过程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次演示将探讨布迪厄 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与知识 分子身份认同
在明末清初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教士科学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传教士们不仅将西方科学知识引 入中国,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方式。他们的翻译使得中 国知识分子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提高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 化素养。
参考内容二
场域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具有广 泛的影响力。本次演示将对布迪厄场域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基本概念、原 则和方法,以及在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苏曼殊翻译的《悲惨世界》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苏曼殊翻译的《悲惨世界》

Revisiting Su Manshu's Translated Version of Hugo's Les Misérables: An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作者: 李丽[1,2]
作者机构: [1]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 [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言文学
页码: 270-272页
主题词: 翻译 苏曼殊 意识形态 《悲惨世界》 雨果
摘要:本文采用描述-解释方法,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苏曼殊翻译的雨果的<悲惨世界>展开分析.论文先勾勒了影响苏曼殊翻译决策过程的三种意识形态:佛教、清朝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儒教.然后以此为基础,作者详细分析了苏曼殊在翻译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过程中的重组、增删和创造,以期加深人们对作为译者的苏曼殊的了解和对翻译过程中制约因素的认识.。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苏曼殊的翻译实践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苏曼殊的翻译实践

[ 关键 词] 生态翻译 学 ; 苏曼殊 ; 翻译 实践 [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9 0 2 1 ( 2 0 1 5 ) 0 3— 0 0 4 9一 o 4
[ 作者 简介 ] 邹本 劲( 1 9 7 9一) , 男, 湖北荆 门人 , 河池 学院外国语 学院讲师 ,主要研 究方 向: 翻译 学。 [ 基金项 目] 2 0 1 5年 度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高等 学校 科 学研 究项 目“苏曼殊 文学 翻译 实 践和 翻译 思 想研 究”
河 池学 院学 报
投稿 邮箱 : h c x y x b @1 6 3 . ( 3 0 1 1 1
环境 、 社会 政治 思 想环 境 、 文 化语 言环 境 、 译 者 经 历
等, 这 些 环 境 对 于 译 者 的 适 应 和 选 择 有 着 重 要
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 出版 了四部译著 , 其翻译
成 就 如下 : 首 先 他 翻 译 了很 多 著 名 的 诗 歌 , 其 中包 括拜 伦 的 “ T h e O c e a n ” , “ My N a t i v e L a n d—G o o d
N i g h t ” , “ T h e I s l e s o f G r e e c e ” , “ T o a L a d y ” , 雪 莱 的
第3 5卷第 3期
2 0 1 5年 6月
河 池学 院学 报
J OURN AL OF HEC HI UN I VE RS I T Y
V 0 1 . 3 5 N o . 3
J u n . 2 01 5
从 生 态 翻 译 学 视 角 看 苏 曼 殊 的 翻 译 实 践

改写理论视角下苏曼殊译介ARed,RedRose之现象解读

改写理论视角下苏曼殊译介ARed,RedRose之现象解读

改写理论视角下苏曼殊译介 A Red, Red Rose 之现象解读A Red, Red Rose 是苏格兰著名浪漫主义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一首家喻户晓的爱情诗。

该诗取材于苏格兰民谣,为歌谣体,语言晓畅明白。

诗人采用交叉韵的韵式,借助多种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夸张、重复,使全诗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抒发了纯真炽热的爱情。

这一首英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了苏曼殊的译本,以后又有不少人翻译过这首诗。

其中,公认较好的有郭沫若的译本《红玫瑰》,袁可嘉译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以及王佐良所译《一朵红红的玫瑰》。

这些不同时期的译本各有所长,如以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及标准来衡量上述几个译本,则苏曼殊的译本《熲熲赤蔷靡》算不上是佳译。

本文之旨并不在于对苏译作“好坏”、“忠实”与否的价值判断,而是将其当作合理存在的事实,对这一翻译现象进行客观地描述,并在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关照下探究:苏曼殊为何选择译介这首诗?他为何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这首英国诗歌译得俨然一首地道的中国五言古诗?一、研究理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与诗学者这两要素与译者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改写理论中的两个因素: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着种种改写行为。

意识形态决定着“主题的选择和表现的形式” (Lefevere ,2007:16)。

而诗学则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文学样式;二是关于文学作用的概念(Lefevere ,2007:26)。

译者同任何改写者一样,他处在特定文化情境的特定位置中,译者的意识形态和当时在译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诗学会影响译作的形象。

而意识形态,以及诗学会制约译者的翻译活动,决定他的基本翻译策略以及他对原语中语言和论域有关的问题(属于原作者的事物、概念、风俗习惯)的处理方法(Lefevere ,2007:41)。

勒菲弗尔同时也指出: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译者并非毫无选择,只能任凭上述各因素的摆布,相反,他可以选择“迎合”(adapt)或是“抵制” (oppose)社会系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Lefevere ,2007:13)。

论《惨世界》的译思——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苏曼殊的《惨世界》

论《惨世界》的译思——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苏曼殊的《惨世界》
一、《惨世界》与文本历史性 文本的历 史 性,在 于 一 切 文 本 都 具 有特定 的 文 化 性 和 历 史 性。 苏 曼 殊 的 译作《惨世界》,就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 特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正处于被列强瓜分,强取,抢 夺的时代。同 时,众 所 周 知,腐 败 无 能 的清政 府 的 统 治 也 越 来 越 不 得 人 心。 资产阶 级 启 蒙 思 想 在 中 国 迅 速 蔓 延。 全中国的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文人志士, 哪怕是身不在中国土地,而心却系祖国 的一些同胞,许多争先恐后,愿为 国 捐
躯,愿促进民族觉醒,愿为国家而 贡献 出自己 的 一 份 力 量。在 这 样 一 种 社 会 环境之下,正在日本留学的苏曼殊也满 腔热情 地 投 入 到 了 革 命 运 动 之 中。 给 予自己的爱国热情,他开始在《国 民 日 日报》上 发 表 自 己 的 翻 译 作 品 《惨 社 会》。后期停刊后苏苦 闷 不已,但 也 未 曾放弃 这 部 作 品。 直 至 《惨 社 会 》出 了 单行本,更名为《惨世界》。他靠着自己 的笔杆子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主张民主自由、反帝反殖民反封建。
苏曼殊 是 我 国 近 代 较 早 的 翻 译 家 之一。他 精 通 日 文、梵 文、英 文、法 文, 除节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 《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 记》。“刘 斯 奋 在 《苏 曼 殊 诗 笺 注 前 言 》 中说道,苏曼殊曾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名 篇翻译为英文,介绍到外国去,又 把 外 国热诗人的作品翻译为中文,介绍给国 内的读者。这在当时,还是一件很新的 工作,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马祖 毅,1984)。而苏曼殊 的 翻 译 理 念 和 其 的翻译选 材 对 当 时 的 社 会 产 生 了 深 远 的影响。新 历 史 主 义 也 就 是 文 化 诗 学 坚持权 力 话 语 对 作 品 的 制 约 作 用。 斯 蒂芬·格林布拉特认为,历史是文学参 与其间,并使文学与政治,个人与群体, 社会权威与它异权力相激相荡的“作用 力场”(王岳川,1999:459)。本文将 从 新历史主 义 的 角 度 来 阐 述 苏 曼 殊 作 品 《惨世界》。

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看苏曼殊《惨世界》的翻译动机和策略

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看苏曼殊《惨世界》的翻译动机和策略
著名 人类 学家 、 社 会学 家 、 思 想家 和文化 理论批 评
民初 的文化 、 政治、 权力 之 间存 在 着复 杂 的关 系 。 本 文 就 旨在 用 布 迪 厄 社 会 学 理 论来 解 决 以 上 问
题, 阐 明苏 曼殊 的翻译 动机 和策略 。

家 。他将 哲学 引入社会 学 , 打破学科 界 限 , 研究 涉 及各 个领 域 。 将 布迪 厄社会 学理论 引入 翻译学 科 ,
苏曼 殊 的《 惨 世 界》 正是 如此 。清末 民初 的翻
译 家苏曼 殊 的 《 惨世 界》 翻译 自雨果 的 《 悲 惨世
界》 , 却 与原著 在各 方面相 去甚远 。 苏曼 殊 的《 惨世 界 》一共 十 四 回 ,前七 回翻译 于雨果 的 《 悲 惨世
动力 。 布 迪厄认 为 , 语 言交 往不仅仅 是符 号本 身的 交换 , 从 深 层次 看 , 其 中有 “ 不 同 的个 人 、 团体 、 阶 级 和群 体 之 间的社 会 地位 和社 会 势 力 的交 流 、 调 整、 比较 和竞争 , 也是 他们所 握有 的权力 、 资源 、 能 力 及社 会 影 响 的权 衡 过 程 ” [ 2 】 ( 脚) 。语 言 本 身虽 然 仅 仅是各 种经 由共识 而建 构 的沟 通工具 , 但是 , 语
J u 1 .2 0 1 3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8 1 0 7 ( 2 0 1 3 ) 0 4 — 0 1 0 0 — 0 7
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 看苏曼殊《 惨世界》 的翻译动机和策略
伍 丽 云 , 张
( 1 . 四川 外语 学 院 , 重庆

南昌 3 3 0 0 2 2 )
看成 是一 个充 满可 能性 的空 间 ,其 中的各种 权力 关 系必须 加 以反复 协调 。翻译从 具有 普遍性 的意 识 形态层 面来 看并 不是 中立 的 ,而是 源于社 会代 理人 的文 化 、 政 治 习性 及其 拥有 的各种 资本 。 [ 1 ] (

从《惨世界》看苏曼殊翻译选材的动机

从《惨世界》看苏曼殊翻译选材的动机
另外 一种 文字 的过 程 , 而是 一 个很 复 杂 的活 动 ; 不仅 仅 是个 人 行 为 , 是 一 项 社 会 活 动 。译 者 的翻 译 动 也
机对 他们 选择 什么 文本 来 译 , 采取 怎样 的策 略来 译 , 有直 接 的决定 作 用 。在 翻 译 活 动 中 , 具 翻译 动 机 直 接影 响着 对作 品 的选择 。在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 出于不 同的动机 , 作 品 的选择 也 就 不 同。本 文将从 动机 对 的这 三个 方面来 探 讨 为什 么 苏曼 殊选 择 翻译 《 惨世 界 》 。
苏曼 殊 , 字子谷 , 学名 元瑛 ( 作 玄 瑛 ) 法 号 曼 殊 , 我 国清 末 民 初 的 著 名 诗 人 , 亦 , 是 画家 , 学 家 , 文 集
才 、 、 、 于一 身 , 誉 为情 僧 、 僧 、 情 胆 识 被 诗 画僧 、 革命 僧 , 谓 多才 多 艺 , 可 同时 他 也 是 中 国翻 译史 上 卓 有成 就 的翻译 家 。郁 达 夫 就 曾这样 评 价他 : 笼 统 来 讲 , 的 译 诗 , “ 他 比他 自作 的诗 好 , 的 诗 比他 的 画好 , 他 他
为稳定 的要 求 。人本 主 义心 理 学家 马 斯 洛认 为人 的需 要 可 分 为生 理 需 要 、 全 需 要 、 安 归属 与 爱 的需 要 、
自尊 的需要 和 自我 实现 的需 要 五个 等 级 。这 五种 需要 具 有层 次 性 并 且 相 互 联 系 , 互 依 赖 , 相 彼此 重 叠 。 对 于一 个译 者来 说 , 他进 行 翻译 活 动也 是受 到 了 “ 要 ” 需 的驱 动 。
意义非 凡 。那他 为何 要 选择 《 世 界 》 为 自己翻 译 的初 次 体 验 呢 ?心 理 学 中 的动 机 论 可 以 较 为合 理 惨 作

《惨世界》的“乱添乱造”——苏曼殊漫谈之一

《惨世界》的“乱添乱造”——苏曼殊漫谈之一

作者: 程文超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坛
页码: 46-48页
主题词: 苏曼殊;文学史;民主政治;陈独秀;文学创作;革命者;军国民教育会;革命思想;狭隘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
摘要: 苏曼殊是世纪初文坛一个独特的名字。

他身上的诸多谜团,至今并没有全被人们解开。

重读苏曼殊,不仅可以重新认识他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位置,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考都有重要的启迪。

让我们先从《惨社会》(《惨世界》)谈起。

一直以来,《惨社会》一般都被看作翻译作品而很少被文学史家提及。

其实,它是翻译、创作合而为一,且创作分量更重的一部作品。

它不仅是苏曼殊小说创作的真正开端。

而且对于研究苏曼殊的思想与创作不乏价值。

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论苏曼殊的翻译

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论苏曼殊的翻译

广 西 教 育 厅 自助 项 目
项 目编 号
__ _
-_ __ _ _
_ _
2 0 年 09
__
玉 林 师 范 学 院学 报
第1 期


小说 翻 译— — 政治 审 美
的人 品 比 着金 华 贱还要 下 贱呢 ? ” ( 2 3 3)通 过 塑
■幽 圈圉
翻译 不 是在 真 空 中进 行 的 ,总是 受到 各种 各样 造 的人 物 男德之 口,苏 曼殊尽 情地 宣泄 自己的激 进 的 限制 。 翻 译研 究 学 派代 表 人 物安 德 烈 ・ 菲 维 的 革命 思想 。 勒
尔把 影 响翻 译 的 因素 归结 为 “ 识形 态 ,诗 学 ,赞 意
《 惨世界 》于10 年 出版 ,在此小说翻译中, 93
助 人 ” 。并认 为 ,当语 言 与意识 形 态或诗 学发 生矛 苏采 用的是 浅俗 的 白话 。 维新 派人 士认 为 ,国家要 富强 ,必 须开 通 民智 , 民智要 开 通 ,必须人 人 通晓 盾时 ,往往 是后 者胜 出。 ( 言 :1 9 ) 前
1

J

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科 学 )
O F Y U L IN N O R M A L U N IV E R S IT Y
V
0
c
130

N
o

1
2009

O U R N AL
(S o
ia l
S c ie
n c e
)
从 政治 审 美 到 文学 审 美
论 苏 曼 殊 的翻 译

0 13 5

04

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96现代交际·2018年17期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论莎士比亚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指导”(syjs201740)。

作者简介:闫曼曼,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吴翠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学。

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闫曼曼 吴翠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摘要:惯习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惯习理论就被逐渐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

本文基于布迪厄惯习理论,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为例,从翻译目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三方面来分析屠岸和辜正坤个人惯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关键词:布迪厄惯习理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096-02惯习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

在国外,关于惯习理论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多。

译者的惯习主要是指由译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身份等大量外部因素造成的个人翻译习惯。

本文主要基于惯习理论,以屠岸、辜正坤两位译者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来探讨译者惯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惯习理论也逐渐被重视并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

譬如,屠国元(2015) 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翻译家马君武的译材选择行为。

熊俊(2016)以美版《甄嬛传》为个案,对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修改意见。

王洪涛和王海珠(2018)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本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译者惯习,分析其惯习对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基于布迪厄惯习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以屠岸和辜正坤两位译者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来对比分析译者惯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二十年来苏曼殊翻译文学研究综述(1989—2008)

二十年来苏曼殊翻译文学研究综述(1989—2008)

关 键词 : 曼殊 苏
翻译 文 学
论 述
体 性 看苏 曼 殊 翻译 < 惨 世 界 >文 章 中 则 围绕 译 者 主体 悲 》
苏 曼 殊 是 近 代 较 早 接 触 西 方 的 作 家 之 一 ,他 译 著 了 法 国作 家 雨 果 的 《 惨 世 界 》 向 国 人 系 统 译 介 了 以 拜 伦 、 悲 , 雪 莱 为 代 表 的 英 国 浪 漫 主 义 诗 歌 ,此  ̄ 4 还 向 国 人 译 介 't bg 了印度 文 学 . 中外 文化 交 流史 上具 有很 大 贡献 。 在 据 有 关 资 料 显 示 .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之 前 , 者 对 苏 在 学 曼 殊 的 研 究 大 多 集 中在 对 他 的 身 世 血 统 、思 想 和 文 学 创 作 方 面 。 一 点 可 从 柳 无 忌 先 生 的 《 曼 殊 研 究 的 三 个 阶 这 苏 段》 …和 王 永 福 先 生 的 《 曼 殊 研 究 述 评 》 苏 两 篇 文 章 中 看 出 。 而 学界 对 于苏曼 殊 翻译 文 学 的研究 论 述却 很少 , 然 而 且 还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和 不 足 。 主 要 问 题 是 : 1 没 有 系 统 的 () 和 宏 观 的研 究 。当 时 的 研 究 主 要 以 一 般 性 介 绍 为 主 。( ) 2 缺乏 独立 的研 究 . 常是 一篇 文 章 中的一 小段 论 述 。 常 笔 者 着 重 搜 集 二 十 年 来 学 者 关 于 研 究 苏 曼 殊 翻 译 文 学 的 论 述 文 章 , 结 把 握 新 的 发 现 , 图 有 助 于 学 术 界 对 总 以
殊 与 外 国文 学 》 论 文 里 , 述 了 苏 曼 殊 翻 译 英 国 浪 漫 主 等 概 义文学 的活动 , 述 了他 译诗 的特色 , 指 出苏曼 殊喜 爱 评 还 英 国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原 因 。 [ 1此 外 , 淑 君 在 《 代 浪 15 3 ] - 张 近 漫 主义 文学 的先驱— — 苏 曼殊 》着 重 研究 苏 曼殊 与 浪漫 主 义 这 一 文 艺 思 潮 的关 系 。 l而 倪 进 在 《 曼 殊 的 文 学 翻 l] 6 苏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穆旦的译路求索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穆旦的译路求索

作者: 李佳[1];李雅波[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页码: 139-14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2期
主题词: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穆旦;翻译阶段;翻译动机;选材标准
摘要: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场域、资本和惯习概念与个体译者研究相结合,对穆旦译者身份的社会轨迹进行梳理和考察.首先依托历史事件发生节点以及穆旦译作特征,将其翻译活动按照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再透过对各阶段场域构成、资本变量和译者惯习的塑造进行细节回溯,勾勒穆旦翻译活动背后的动机及其译作选材标准,以期推进有关穆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验证场域、资本和惯习概念为个体译者翻译活动研究提供理据支撑的可行性.。

从语言顺应论看苏曼殊翻译的创作性叛逆

从语言顺应论看苏曼殊翻译的创作性叛逆

从语言顺应论看苏曼殊翻译的创作性叛逆
伍丽云;张汨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1)004
【摘要】顺应论,简单而言,是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相互顺应。

苏曼殊的翻译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顺应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的结果。

本文旨在用语言顺应论阐释苏曼殊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伍丽云;张汨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从语言顺应论看翻译中变译的合理性与趋势性 [J], 丁宝昌
2.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J], 廖楚燕
3.从语言的体验性看庞德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J], 许静
4.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看庞德的诗歌翻译 [J], 张琦
5.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J], 梁乐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曼殊:《惨世界》的译作者

苏曼殊:《惨世界》的译作者

苏曼殊:《惨世界》的译作者
丁富生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2)003
【摘要】<惨世界>的译作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其译作者的认定,学术界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对陈独秀回忆的分析和翻译底本的探究,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惨
世界>是苏曼殊译作的,而陈独秀只是在词句上对译作作了润饰工作;通过对<惨世界>与苏曼殊的其他作品的用语比照以及<惨世界>中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子的重复出现比照的分析研究,我们更能充分证实<惨世界>一至十四回均是苏曼殊译作.【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丁富生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从《惨世界》看苏曼殊翻译选材的动机 [J], 谢颖
2.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看苏曼殊《惨世界》的翻译动机和策略 [J], 伍丽云;张汩
3.论译者主体性在译诗过程中的体现——以苏曼殊与加里·斯奈德为例 [J], 范玉香;钟信跃;张晶
4.译海拾遗:苏曼殊译诗艺术特点研究 [J], 潘琴
5.从诗学角度看苏曼殊译作《惨世界》 [J], 肖赛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曼殊汉英互译作品集与梵学的因缘

苏曼殊汉英互译作品集与梵学的因缘

苏曼殊汉英互译作品集与梵学的因缘
许冬云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苏曼殊编选的四部汉英互译作品集<文学因缘>、<潮音>、<拜伦诗选>、<汉英三昧集>中以收录的英译汉诗,苏曼殊翻译的拜伦、雪莱等西方诗人的诗歌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从这四部选集的序跋以及细节之处可以发现苏曼殊编选四部作品
集的动机与梵学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苏曼殊对自身佛学身份的肯定,对梵文学习的
热忱,对印度文学的喜爱都使这四部选集充满了禅风佛味,从而使四部选集与梵学缔
下深厚的因缘.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许冬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英互译的教学理论探析——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论》 [J], 孙红梅
2.汉英互译与"伪对应"——评《英语与汉语的不对应性及互译策略》 [J], 吴艳梅;赵蕊
3.汉英互译与“伪对应”——评《英语与汉语的不对应性及互译策略》 [J], 吴艳梅;赵蕊;
4.Skype用户聊天时可通过Moka进行汉英互译或英西互译,用户也可通过Moka
学习外语 [J],
5.汉英主语的差异在汉英互译中的转换 [J], 郑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文学翻译主题

外国文学翻译主题

外国文学翻译主题苏曼殊是近代作家、翻译家,其创作的作品多带有浪漫主义文学色彩,在诗风上受李商隐的影响,幽怨凄恻的风格多与自身身世相关。

他是第一个将浪漫主义文学带进中国的人,也是我国第一个翻译拜伦和雪莱作品的人,在翻译界的历史上记录着他不菲的成就。

他翻译的作品对我国文学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热爱文学艺术,一生洒脱不羁,有着浪漫多情的气质,是个性情中人,他的翻译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在我国的发展。

苏曼殊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足迹遍布于苏格兰、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多年的游历经验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各个国家的文学都有所了解。

特别是英国文学。

他崇尚浪漫主义,因此,翻译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英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他的思想,因此在他的创作和评判中都包含了浓郁的浪漫主义。

在诗歌创作中,以抒情为主,讲究情感的真实自然,同时强烈的情感也在斥责社会的腐朽,借用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来呼吁,期盼新社会的到来;在小说的创作中,他丝毫不避讳自己的身世,勇敢地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和遭遇融入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注重外貌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红色革命主题色彩苏曼殊自小在冷漠的环境长大,很少感受到家庭温暖,小小年纪便看破了红尘剃度出家,时代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冲击,让他终日生活在痛苦、压抑的边缘,最后他满怀着对国家的热情投身于革命组织。

《惨世界》是苏曼殊翻译《悲惨世界》中一部分创作出来的小说,这部小说也不能完全算是翻译雨果的作品,其中还包含着他自身对这部作品的思考和理解。

在翻译浪潮兴盛的20世纪,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惨世界》这部小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本想翻译这部作品,可在他自身思想的影响下,他对雨果的《悲惨世界》进行了增添、删除和修改,这对翻译工作来说是违背了原著的意愿的。

对他的小说进行研究后,分析出了两个修改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年龄问题,在翻译这部著作时他年仅20,一个如此年轻的人在各方面的阅历都尚浅,对于翻译的标准和手法都不甚了解,因此,我们无法去评论他的对错;其次,苏曼殊处于新旧文化变更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强烈冲击让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思想都较为复杂,梁启超掀起的新民说和文学引发了社会的思想革命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是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

他将哲学引入社会学,打破学科界限,研究涉及各个领域。

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引入翻译学科,从社会学角度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综合性研究,能为翻译学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更为开阔的理论思维和视野。

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下,翻译不仅仅被认为是社会空间之内的转换行为,而且被看成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其中的各种权力关系必须加以反复协调。

翻译从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层面来看并不是中立的,而是源于社会代理人的文化、政治习性及其拥有的各种资本。

[1](P9)苏曼殊的《惨世界》正是如此。

清末民初的翻译家苏曼殊的《惨世界》翻译自雨果的《悲惨世界》,却与原著在各方面相去甚远。

苏曼殊的《惨世界》一共十四回,前七回翻译于雨果的《悲惨世界》,后七回则完全杜撰情节,可谓是翻译与创作相结合。

为什么苏曼殊选择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呢?既然要翻译《悲惨世界》,为什么又不忠实地进行翻译呢芽在翻译活动的背后暗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与冲突?《惨世界》不单单是一部翻译文学作品那么简单,而与清末民初的文化、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本文就旨在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来解决以上问题,阐明苏曼殊的翻译动机和策略。

一、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试图打破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其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资本,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翻译界已纷纷借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来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场域和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

布迪厄始终重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也从社会观点研究语言。

社会、权力和语言的三角关系构成了社会的象征性结构及权力的象征性实践的基础和基本动力。

布迪厄认为,语言交往不仅仅是符号本身的交换,从深层次看,其中有“不同的个人、团体、阶级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势力的交流、调整、比较和竞争,也是他们所握有的权力、资源、能力及社会影响的权衡过程”[2](P80)。

语言本身虽然仅仅是各种经由共识而建构的沟通工具,但是,语言一旦被使用,一旦同特定的目的、社会情势、特文章编号:1674-8107(2013)04-0100-07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看苏曼殊《惨世界》的翻译动机和策略伍丽云1,张汩2(1.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2.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其核心概念“场域”、“惯习”入手,分析清末民初翻译家苏曼殊汉译《悲惨世界》的动机和策略,指出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其个人的个性及价值观促使了译作《惨世界》的诞生,并影响了该译作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布迪厄社会理论;场域;惯习;苏曼殊;《惨世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3.04.017收稿日期:2012-11-13作者简介:1.伍丽云(1989-),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2.张汩(1988-),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第34卷第4期2013年7月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4No.4Jul.2013第4期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力量对比、各种具有特定背景的历史事件和各种处于特定脉络的社会活动相结合,即体现了不同的语言运用者及其背后的整个社会势力和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和权力竞争过程。

[2](P167)场域(field)是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

布迪厄认为,整个社会存在着许多有着自身特点的小社会,每一个小社会就是一个场域。

每一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主性和规定性,发挥着制约作用。

场域中也时时刻刻发生着斗争。

场域这一概念想要表达的是,在某一社会空间里,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所组成的相互关系网络。

在当代社会中,文学和艺术场域似乎远离其他社会场域,尤其是政治和经济场域。

但实际上,文学和艺术场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的权力正当化和再分配的斗争。

惯习(habitus)①是布迪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构成体系的定势”[3](P18),是一个性情倾向系统。

这样的定势或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显性的或隐形的习得”才能获取,同时其作为“一种生成机制(在实践层面)发挥作用”[3](P76)。

在布迪厄那里,Habitus一方面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个人意识中内化了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的总结果,特别是特定的社会中的教育制度在个人意识中的内在化和象征性结构化的结果[2](P115)。

但另一方面,这种来自长期实践的经验因素,一旦经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沉淀,并内化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群和个人的意识内部之后,Habitus便自然地去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动方向,赋予各种社会行为以特定的意义。

因此,生存心态②成为了人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风尚、行为规则、策略等实际表现及其精神方面的总根源。

[2](P115)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与苏曼殊的《惨世界》任何文化或文学艺术的生产,都是在一个类似于物理学意义上的“场”之中进行。

翻译活动也是在一定的场域中产生的。

翻译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社会空间里,翻译生产、传播和接受;空间里充满了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突,隐含着行为主体及各种机构相互间的权力关系状态和对文化资本的争夺。

作为翻译场域的行为主体的译者,有属于自身的思维习惯,即惯习。

译者的意识、价值取向和翻译行为,包括翻译选材和翻译方法,均受到翻译场域中生成的惯习的规导,无法超越译入其翻译场域内特定的社会历史的权力话语。

惯习塑造个体行为,惯习又是特定的社会场域制约条件的结果。

那么,《惨世界》是在怎样一个翻译场域中产生的呢?译者在这样一个翻译场域中形成了怎样的惯习?这部译作的诞生又受到了翻译场域及在其中形成的译者惯习怎样的影响?受到了哪些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一)《惨世界》的翻译动机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所有翻译活动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在进一步微观分析《惨世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之前,有必要先宏观分析一下苏曼殊的翻译动机。

苏曼殊翻译《惨世界》时,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正被西方列强打破,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甚至是亡国灭种的危险。

对此,清政府腐朽无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因此清朝统治也越来越不得人心,一股反清的革命情绪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萌芽在中国滋长,启蒙思想在中国蔓延,资产阶级革命在酝酿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也充满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为了支持革命,他翻译了雨果的《悲惨世界》。

1903年,苏曼殊以《惨社会》为题在《国民日报》上登载了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翻译,署名“法国大文豪嚣俄著中国苏子谷译”(注:嚣俄即雨果,苏子谷即苏曼殊),截至《国民日报》遭封,共登载了前十回和第十一回的前半部分。

此后镜今书局①在国内对habitus存在多种译法,常见的有“习惯”、“惯习”、“习气”、“生存心态”等等。

国内学术界对habitus的译法存在很大的争议。

本文则采用最常见的译法“惯习”来表达。

学者刘拥华在其著作《布迪厄的终身问题》72页中指出,习性(habitus)不是习惯(habit),前者是一个积极的生成性概念,表征的是一种面相场域的行为能力甚至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后者则是相对静态的,表示的是较为固态的反应性行为方式。

②学者高宣扬将habitus译作“生存心态”。

伍丽云,张汩: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看苏曼殊《惨世界》的翻译动机和策略101第34卷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将《惨社会》更名为《惨世界》,以单行本发行,署名“苏子谷陈由已译”(注:陈由已即陈独秀)。

①苏曼殊的《惨世界》一共十四回,前七回摘译雨果的《悲惨世界》,后七节则完全杜撰情节。

陈独秀是参与了翻译也好,或只是润饰而已,都表明陈独秀参与了《惨世界》的创作。

陈独秀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中国革命的启蒙者之一,对中国的革命事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与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关系密切,苏曼殊又怎会没有革命思想呢?可以说,苏曼殊翻译《惨世界》的动机就是为了宣扬革命思想,支持革命斗争。

苏曼殊的这一动机在其翻译中处处可见。

比如,文中有一段对革命组织订立的规矩的描写:第一条取来富户的财产,当分给尽力自由之人以及穷苦的同胞。

第二条凡是能做工的人,都有到那背叛自由人的家里居住和占夺他财产的权利。

第三条全国的人,凡从前已经卖出去的房屋田地以及各种物件,都可以任意取回。

第四条凡是为自由而死的遗族,须要尽心保护。

第五条法国的土地,应当为法国人民的公产,无论何人,都可以随意占有,不准一人多占土地。

[4](P118)这些规矩表现了苏曼殊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建立新的统治政府改变现状的期望。

因此,《惨世界》诞生的翻译场域以及翻译场域影响下形成的译者思想和价值(即惯习)决定了译者的动机。

(二)《惨世界》的翻译策略Lawrence Venuti在讨论“译者的隐形”时谈及两种翻译方法,即归化和异化,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策略均包含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Venuti,归化是以目标语和目标读者为归宿,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译者向读者靠拢”。

而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译者靠拢”,也就是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

[5](P20)苏曼殊的《惨世界》在受当时的翻译场域和译者的惯习的影响下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的方式,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方法上。

1.归化。

《惨世界》与当时中国文人的文学习惯和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一致。

那时,中国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国人才开始有所接触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还不甚了解。

如果那时在翻译西方作品时完全按照西方语境来操作,当时人们一定不能理解,不会对译文产生兴趣。

苏曼殊采用的是白话翻译,就像说书人从幕后走出来一样,对小说进行了干预。

如在苦巴馆里:“店主人就附着此人耳边说了三个字,就叫他浑身发抖起来。

看官,你道是三个什么字呢?就是那‘快出去’三个字。

”[4](P44)又如,在另一家旅店,店主人尚不明华贱的身份,招呼他之后:“看官,你想这时候的华贱是什么味道,现出了甚么光景?若是请一位看相的先生来,把他看看相,他到底是甚么想呢?”在这种白话小说的叙事过程中,叙事者以“说书人”的身份试图控制整个叙事过程,不断和接受者直接交流,插入大量的叙述干预。

在《惨世界》的翻译中,苏曼殊有强烈的愿望来唤起读者的认同,所以从隐身控制的叙述状态中走出来,与读者直接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