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含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木杮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获有所/闻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尔辈不能究物理
..(客观事物的道理)C.相与步于.中庭(在)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C
2.D
407.B
4.(1)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却没有找到。
(2)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凭常理主观推断呢?
5.道理:对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践出真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找出谓语动词,并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
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C.不正确。
“卒”是副词,意为“终于,最终”,可与下句断开;“获有所闻”意为“有所收获”,中间不可断开。
正确断句应为“卒/获有所闻”。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D.有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其”的意思是“这,这种”。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
应该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 阅:经过;岁:年;募:募集;竟:终了,最后。
(2)但,只;其,其中;臆断,主观地判断。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
文章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最后。
本文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先正确翻译句子,本句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可知,“可据理臆断欤”,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凡事要实践,不能主观推论,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文言文阅读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固.自杀(____)
(2)遂.为文章(____)
(3)孰.非我为(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2)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3.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案】
1.固然(接着)就哪一个
2.(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3.蛛:指利己不利世的人;蚕:指利世不利己的人。
【解析】
1.考查理解常规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1)结合上文“蛛语蚕曰”的内容分析,“固”是固然的意思;(2)根据对话情景和所积累实词含义分析“遂”是“就”的意思;(3)前文所罗列之物,“衮龙”、“绂绣”均为丝织物可知,该句为反问句,故“孰”的意思是哪一个。
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正确解释。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注意翻译时,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句子流畅;(1)然:既然如此;以:用来。
(2)为:替;谋:打算。
3.考查对文中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含义,
最好能正确的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便于理解文章。
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句或词语进行分析作答。
本文由蛛与蚕的对话中可知,蛛不顾他人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
由此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蜘蛛跟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
丝吐成经纬(织成茧),颜色黄白灿烂,于是将自己裹缚。
养蚕的妇人将你们放进沸腾的水中,(你们)就丧失了性命。
但是,你们的巧只适合用来自寻死路,不是太蠢了点吗?"蚕回答蜘蛛说:"我的确是自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就成了花纹和彩绣,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百官祭祀礼服所绣的服饰,哪样不是我做成的呢?你是空着肚子营造(网),口吐经纬(的丝)、织成罗网,在那上面等待着。
看见蚊虫蜂蝶经过,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
巧是巧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就做我。
啊,世界上像蚕一样不像蜘蛛一样的人太少了!
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
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
②缀.公卿之后(_____)
③莫逾自厌.(_____)
④迨.年事蹉跎(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
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热水;跟随;满足;到,等到。
2.C
3.(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2)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4.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
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汤”:热水。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迨”等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都是连词,表转折。
A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代词。
B前者,比得上;后者,像。
D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凭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寓”:住。
“逆旅”:客舍;旅店。
“再食”:两顿饭。
“悉”:都。
“识”:记。
“是”:这。
4.题干要求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宋濂的求学经历及李生的话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还有应当尊重老师,特别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
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二)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
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不这样,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
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您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用来告诫(自己)。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165.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据此作答。
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
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从而:动词,学习。
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105.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
当猜测,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6.(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所以: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__________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__________
(4)不私.于物私:__________
(5)今则不然.然: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29.(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