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客家方言

第二章  客家方言

普通话 蔬菜 力气 灰尘 公鸡 母牛 扫墓 睡觉 吃饭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行走 穿衣 洗澡
客家话 菜蔬 气力 尘灰 鸡公 牛嫲 醮墓 睡目 食饭 食朝 食昼 食暗、食夜 行路 着衫 洗浴
三、客家方言的文化意蕴
1.客家人对民系文化的保护与坚守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2.客家方言具有极强的民系凝聚力。 “亲不亲,客家言”。胡文虎发起成立“南洋客属
三、台湾客家话
• 1.分类: • 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
腔 • 2.四县腔:兴宁、五华、平远、蕉岭 • 3.桃、竹、苗、屏东六堆
时间 人称
形容 词
普通话 客家话 天亮 天光 名 上午 上昼 词 中午 昼边 下午 下昼 晚上 夜、暗哺 爷爷 公哒 父亲 哒哩 行 哥哥 老拔 为 妹妹 老妹 男孩 俫子 女孩 妹子 客人 人客 热闹 闹热 要紧 紧要
二、客家方言的特点:
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中原音韵和词汇,母语。 差异体现在: 1.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带来语言的差异: 种地——种田;碾子——砻、磨;秸秆——芦箕 2.受赣方言词汇影响
天亮(天光)、水稻(禾)、房子(屋) 3.受百越族语言影响:土俗字、语法习惯 土俗字:娓。母亲(阿娓)、祖母(娭毑) 语法: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公鸡、母鸡—— 鸡公、鸡嫲;再吃一碗——吃一碗添; 词缀:前缀字无意义。去赶墟——来去赴墟
第二章 客家方言
• ——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族八大方言• 北方方言 • 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 粤方言 • 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
一、客家方言的形成
• 唐五代是客家方言的孕育时期。 • 北宋时期,客家方言形成。 • 到南宋后期,“在赣南、闽西、粤东
形成了一个特殊方言区——客家方言 区”(谢重光《福建客家》),标志 着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客家方言形成社会因素

客家方言形成社会因素

试析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摘要作为由汉族南迁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民族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客家方言。

通过研究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了解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广泛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客家方言是由以下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客家方言分布范围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中国客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及感情特征,其中尤以它的语言特征——客家方言为主。

虽然客家的先民经过了无数次的南迁和回迁,客家人民在全国范围分布广泛,可是它们的语言基本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并以广东的梅县话为其“标准语”。

对于客家方言是在怎样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通过分析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五方面。

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当前,客家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五千多万,在我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都有分布:一方面,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全国的九大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九大省包括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由粤北、粤东、闽西和赣南连成一体的地理区域。

在客家方言的北面,主要是闽西和赣南,这也是客家民族的摇篮地。

在客家先民进行南迁的历史中,上犹和崇义东部,兴国和于都南部,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等地区被誉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到赣南的第一站,而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则被称为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在客家方言的南面,主要是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其中梅州市、大埔等则是明末清初年间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民族生活的粤闽赣地带有著名的嘉应(梅州)文化,被客家人的先祖视为神圣。

虽然这一带人口现已星散各地,有很多迁至湘、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但是他们的口音却基本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世界五大洲,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北美、东南亚、欧洲、大洋洲、东非等。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

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

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

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

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

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

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学说客家话3000句

学说客家话3000句

学说客家话3000句【原创版】目录1.学说客家话的重要性2.客家话的起源和发展3.学习客家话的方法和技巧4.客家话的现状和保护5.客家话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贡献正文【学说客家话的重要性】客家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方言,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客家地区历史悠久,客家先民在多次南迁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中原地区的语言特点,还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方言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话。

因此,学说客家话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变迁。

【客家话的起源和发展】客家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

据研究,客家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经过多次南迁,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客家话。

客家话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辉煌时期,如唐宋时期的“客家文艺复兴”,以及明清时期的“客家话鼎盛期”。

在客家地区,客家话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还是客家戏曲、山歌等文艺表演的重要载体。

【学习客家话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客家话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技巧:1.多听多模仿:通过收听客家话广播、观看客家话节目,让耳朵适应客家话的语音、语调,从而培养客家话的语感。

2.积累词汇:学习客家话的词汇是基础,可以从常用词汇开始,逐步扩大词汇量。

3.口语练习:多与客家话母语者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同时,可以尝试朗读客家话文章、唱客家山歌等,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学习语法:了解客家话的语法结构,如助词、量词、语气词等,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

【客家话的现状和保护】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客家话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客家话传承困难的现象。

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话,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措施,如加强客家话教育、举办客家话比赛、扶持客家话文化产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客家话。

【客家话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贡献】客家话作为中国方言之一,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为研究古代汉语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

客家语

客家语

涯分佢影随着客家人保护母语意识的 提高,已有所发展。由于台湾地区 在保护客家语方面最为用心,以客 语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客家语流行文 化,也以台湾最为显著。 台湾金曲奖设有针对客语流行音乐 的奖项,鼓励和肯定客家语流行文 化。
四,特殊作用: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语的特 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 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福建,还是 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只要会说 客家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 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
客家语
一,定义: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简称 客语,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在一 些地方又有涯话、雅话、土广东话等称呼, 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 语方言)。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 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 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 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 闽语)之一。
二,历史来源: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 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 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 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
客家语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 步定型;二十世纪才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
三,分布: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 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 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 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 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 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 是客家语最为集中的区域,惯称客家大本营。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考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1.根源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

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

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

“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

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

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

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

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

”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

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我们知道,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梅县客家话,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家话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语言。

“客民本中原汉族”,既是中原汉民族,口音当然是中原音系,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这就说明了“客人是中华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县乡土历史读本》)。

足见客家人是中华汉族无疑,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

(一)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从客家话的纽韵调上可以发现古音系统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阐述,因为古音与客音的异同,古今汉语专家在专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从它们共同性的对应关系上谈谈纽韵情况,至于调的问题,对古汉语调类说法亦不统一,如古有二声、三声、四声说,当今客话五华口语只有三声,无去声,梅县地区其余县都为六声说,就难以考定“古”“客”真相。

我认为客方言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方言无浊声母[d 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值得”为“抵得”等等都是属于上古语音,等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zh”、“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这个规律。

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见钱氏《音韵问答》)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或[p]或[m],证之于客话,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 为“补”,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客话中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入和的成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着(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

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东北、东南的及鄂东山区、南部的安庆、池州及、西北移民。

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着”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

根据晚近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语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

客家话和闽南语的区别

客家话和闽南语的区别

客家话和闽南语的区别
客家话和闽南语的区别是闽南话与客家话相差很远很远,闽南话是当地语,客家话是从远处迁移来的人原籍地的方言,没有共性。

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几乎没有发音的交叉。

闽南语是闽(即福建)东南部地区使用的方言,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比较普遍,甚至广东潮汕等地也有说。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

闽南话是自唐代流传至今的语言。

当年称之为河洛话,在河南那一带是官话。

战乱之后大部分人迁徙到闽南,然后将这一官方用语保留至今。

客家话也是很早以前的中原语言,中原百姓也是由于战乱然后南迁,福建广东都有人讲客家话。

现在基本都是客家人才讲客家话的,但客家人不像闽南人只定居在闽南,而是很多地方都有客家人。

这两种语言是古汉语的不同分支。

闽南语是与台语相同的语言,而客家人是经过五次大迁移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即使是有着那么久的历史,语言也在慢慢变化中,不过客家话与闽南语还是不同的。

粤东北地区客家方言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粤东北地区客家方言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粤东北地区客家方言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作者:詹嘉翔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浩瀚历史的长河中,客家文化占据着重要一席。

随着近代中国史中客家籍人物的出现,客家文化逐渐为人们所知晓。

客家人留存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语言、习俗。

但当下客家文化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客家话。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客家方言。

关键词:客家话;方言;消亡;保护方言1 粤东北客家方言起源客家话的形成与历史上客家先民的六次迁移密切相关。

最早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委派大将赵佗,挥兵五十万南下岭南,攻百越、修灵渠。

在今广东龙川县(赵佗曾为龙川县令)纯客住县中,至今仍有四个姓氏族群是赵佗南下时北迁过来的北方汉族裔。

第二次迁移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三国纷争以及随之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汉人大量定居于长江、淮河、赣江流域,不仅只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更重要的是为江南南地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三次是唐末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时期。

这一时期客家先民真正有了“客”这一称谓,史称“客籍”。

第四次也是最为彻底的一次是南宋末年,北方辽国的建立及蒙古人挥师南下灭宋,使北方传统汉人几乎绝迹,江南客家先民尽数迁至华南赣闽粤地区,客家文化初具雏形、客家话基本形成。

第五次是元末明初的洪武迁民、休养生息政策时期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第六次则是清中期填四川移民以及清末太平天国事变前后时期。

这一次迁移使得客家人扩大了迁移范围,飘向东南亚、欧美等地,令客家文化影响力扩大,客家方言由此走向世界。

以上是从历史正序来说明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反证法来证明客家话的形成。

客家话虽未全然继承中原中古汉语雅音,却大部分继承并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加之粤东北山地阻隔,客家话音韵的传承相对完整,使得反向应证客家话起源成为可能。

客家话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

客家话有完整的入声韵尾,与唐宋中古汉语有明显承袭关联。

客家起源

客家起源
遗传学报
:,-* . ,,) !"#$ %&’&#("$ )(’("$ , !"#$"%&"’ ())*,*)(+)
/!!0 )*-+ 1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讯作者。卢大儒 (3+74 1 ) , 男, 研究方向: 人类分子遗传学。 L6%B9D: ()(3) D?@’O G?@BC= "@?; I"D: 7472(-++
)($




’% 卷
客家人是指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的讲客家话的 一个汉族民系, 大约有 !" !#$ %%% 人口。在各国的 华侨中也有很大比例的客家人。闽、 粤、 赣交界地区 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 其中长汀可能是客家人形 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居住地 , 是客家人中的主流。 关于客家人的来源, 很早就有人探究。三四十年代, 针对当时存在的某些 “客家非汉族论” “客家为汉族 、 与苗、 瑶、 僮、 畲等族的混血种说” , 罗香林把客家人 讲成是 “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 , 而实际 上, 各地汉族在演变过程中, 与外族混血是很普遍的 现象, 客家人也很难例外, 所以其方言中许多常用词 与苗瑶语、 壮侗语有渊源关系 。关于客家人形成
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
! " 李 辉3 ,潘悟云( ,文 波3 ,杨宁宁3 ,金建中3 ,金 力3, ,卢大儒3, (3Y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上海 ())2**;(Y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上海 ())(*2)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

清泉镇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静一、客家人由来及分布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是古代中原地区汉族。

自东晋南北朝、唐末、两宋期间,因战乱(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量中原地区的居民渡过黄下,而迁至南方各省,主要分布在闽、粤、赣等省,为有别于当地土著居民,从而称为客家人。

明末清初,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锐减,而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地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居处山多地少,在清朝政府“湖广填川”移民政策的鼓励下,大规模向川、湘、桂等地迁移。

清末民初,闽粤许多客家人迫于生存压力,远涉海外谋生。

现在我国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澳门等地,总人口约5000万。

海外约有客家人3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客家人主要为赣、粤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时迁入,以东山地区最为集中。

东山,即市区东部龙泉山脉与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

现客家人东山聚居地大致围为:东三环路以东,老成渝路以北,成环路(镇—龙泉)以西,龙路(龙潭寺—镇)以南。

主要包括龙泉驿区北部,新都区、青白江区毗河以南地区,约20余个乡镇50余万人。

二、客家精神及文化传统客家人的历史实际上是迁徙史,在这种流徙不定的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打造出来的。

长期的迁徙、颠沛流离,客家人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思想,以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定信念。

客家人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加之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十分突出,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的宗族意识根深蒂固。

客家人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

客家精神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其核心为团结奋进。

客家文化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又与长期迁徙的历史和所迁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民俗、居住、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但都体现了客家精神实质。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

四川成都客家方言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位于四川成都成华区龙谭寺的部分客家人。

客家人背景:客家人并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支,所以只能叫做客家民系。

客家,顾名思义即客居他乡的意思。

但并不是每一个客居他乡的人都可以称为客家人。

“客家”一词已经被烙上民系大迁移的深深印记!从秦朝“南征百越”开始,中原之地先后历经东晋“五胡乱华”、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末“金人入侵”。

客家先民为避战乱等原因开始陆续南迁。

并在赣闽粤地区形成了稳定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最终形成了后人所称的客家民系。

到了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乱,加之瘟疫饥荒,人口锐减,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悲凉世态。

清政府遂多次下令,从湖广(今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

四川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来源于这次移民运动。

客家话:客家话亦称客家方言,属汉语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南、粤)之一。

在漫长的南迁过程,客家先民始终坚守“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所以客家方言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韵,与唐宋时期的官话保持很大程度上的一致,因此客家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的分布: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地,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四川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江西和福建。

据统计,四川客家祖籍广东的为最多。

在四川,客家人自称“广东人”,说的是“广东话”。

四川有三大客家片区:东山客家、川东北客家和川西南客家。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东山客家。

东山泛指成都市东郊的丘陵地带。

东山客家主要有成华区的圣灯乡、青龙乡、保和乡、龙潭乡;金牛区的天回乡;锦江区的三圣乡;青白江区日新镇,龙王乡,福洪乡、合兴乡;新都县木兰乡、石板滩、泰兴镇;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十陵镇、义和镇、西平镇、长安乡、万兴乡、黄土镇等。

整个东山地区的客家人虽来自不同客家地区,但东山客家话内部却非常的一致,几乎没有任何分歧。

江西客家话的源头

江西客家话的源头

江西客家方言的源流摘要:客家方言的最远的源在中原汉语,较近的源与赣方言密切相关,现代客家方言的特征有别于现代赣方言的特征。

关键词:客家方言;源;流;赣方言客家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中汉族南迁形成的一个独特稳定的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

而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各地的客家人,语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

这一特点,明显打上了客家先民历次南迁和闽粤客家人回迁的烙印。

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广东的梅县话,它是客方言的“标准语”。

而客家方言的源头在哪里,客家方言是如何流传发展起来的呢?客家方言跟赣方言有什么关系呢?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今天客家人的子孙后代播布于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总人口已达5千多万。

全国九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客家人居住,这九个省是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的主体部分在粤北、粤东、闽西、赣南,这是连成一体的地理单元,这也是客家方言的中心。

这里光纯客家县就有33个,是客家人上千年历史的开拓地。

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实际上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

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方言的南片(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系的中心地,梅州市、兴宁、大埔等地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中转站。

这里有公认的嘉应(梅州)文化中心,客家人把祖上传下来的语言视如神圣。

到处都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之类的俗谚。

因此,这一带,包括从这里迁出的湘、赣、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虽然星散各地,人口不多,口音还是相当一致,通话无问题。

梅州话则有代表方言的绝对威信。

广西客家方言岛分布在桂东、桂西等地。

四川的客家方言岛在简阳、仁寿、仪陇等县。

湖南的客家方言区主要在湘东南的平江、浏阳、攸县、桂东、宜章、江华、江永一线。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础,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地貌地形结构上,它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进而影响文化区域。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

《礼记·王制》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这就论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区域的发生作用。

与客家文化的生成一样,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客家方言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粤闽赣三角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也好,探讨客家方言的形成也罢,如果离开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必将无从谈起。

粤闽赣三角地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叠山丛嶂,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这一区域的共同特征,也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与客家方言形成的空间条件。

对此,王东先生在《客家学导论》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将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生成的作用分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对客家方言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

但是,联系到客家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则又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事变,很少波及到这里,从而有“乱世好读书”之说;而在天下太平之时,出于健身、防备的需要,则必须习武以自强、自卫。

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析

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析

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析20160305016广告董迁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其具有有独特鲜明的特点。

客家方言区主要为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在国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客家方言区分布分散但内部差别不大,客家人虽间隔遥远但彼此可以交流,这点较为特殊,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从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过程中进行深刻分析。

一.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1.从经济方面分析,中国在西晋之前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但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中国北方饱受战乱的蹂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客家人的先祖也跟随着人潮,从北方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迁至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

可以说客家方言的形成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基本上是同步的,都是从东晋开始,到南宋完成。

就此也可以说,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附属产物。

2.从地理方面分析,客家人的迁移过程主体是由北至南,即由北方平原迁至南方山区,在南方山区,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其口音变化不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口音基本上以北方官话为主。

口音的变化不大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较多保留了古汉语的字词和发音。

二是是各地客家人可以互相交流,障碍较少。

形成了独特特点。

3.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一方面,当地人对外来人会或多或少产生排斥心理,当地人主动与客家人交流较少,另一方面客家人到陌生环境的陌生感,和先进生产力拥有者这一身份的优越感,导致客家人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其语言较为稳定,在一较长时期变化不大,这也是客家方言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之一。

二.客家方言形成的过程总体来说,客家方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由北至南,即由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至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

这一时期,北方官话对客家方言的形成产生了主导作用。

当地方言对客家方言的影响虽有,但影响较小。

2.第二阶段是由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至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省的其他地区。

关于客家话的作文

关于客家话的作文

关于客家话的作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兄弟姐妹,民族语言也千变万化,因此形成了各种方言。

在我的家乡中,人们都惯用着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它充满幽默色彩,同时充满乡村色彩,它就是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话的历史长久而深远,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分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美洲及世界各地。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

客家话是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的方言,在广东的博罗、湖镇等地都有人使用,除去我们平常上班或上学讲普通话,客家人在家基本都讲客家话,而且这种语种流传了一代又一代,通俗易懂,外来人也能听懂,所以,它不易失传。

其次,在客家话中,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例如: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客家先贤以智慧经验的累积,创作令人省思的谚语,同时,客家俗语反映了客家人的某些观念意识,体现了客家人的情操和精神境界。

在家中,我经常与长辈用客家话交流,而客家话的发音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我,客家话叫“涯”,为“俺”的变音;他,客家话叫“几”;你,客家话也多称为你。

妈妈,客家人多称呼为“母”,或“阿母”。

很多地方也称为“阿姊”或“阿妹”,这是因为传统客家人认为母子、母女以姐妹相称更好带,更亲近,更不会相克,故有阿姐阿妹之称。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的瑰宝,客家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了解了这么多,如果你对客家话感兴趣,那就让我们一起用客家传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粤闽赣三角地区这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相对与外界隔绝,使之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方言的产生与初步形成的先决条件,同时又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方言受周边的语言文化影响比起其他地区的语言要小得多,客家方言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定型、成熟。

客家方言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
客家方言它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演变并吸收了百越族成份的汉语方言。

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北宋末年,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处,形成以赣江、汀江、梅江流域为中心的连片区域。

地理环境由宽阔的平原变成了偏僻的山丘林地,原有的麦作文化变成了盆地的稻作。

这群社会生活共同体与中原汉人隔离疏远,与当地原住民却往来密切,共同开发了这片山区。

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更和客土文化交融下,这一群体的语言发生了不同于中原汉语的变化,既有继承古汉语的一面,又有独自的变化发生。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些不与中原汉语发生相同或同步变化的现象,有自己的发展方式,终于演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即客家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