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易混虚词的使用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其他词语的作用。
它们常常用来构建句子结构、表达关系和进行修辞。
虚词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包括汉语、英语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1. 虚词的分类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虚词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虚词分类:(1)连词:如“和”、“或”、“但”等,在句子中起连接上下文及并列或转折关系的作用。
(2)介词:如“在”、“向”、“对于”等,主要用来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概念,并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
(3)助动词:如“is”、“am”、“will”等,在动词前面加以辅助时态、语气和否定等方面的意义。
(4)情态动词:如“can”、“may”、“should”等,表示情态、可能性或推测性操作。
(5)代词:如“我”、“你”、“他们”,表示代替名词或名次短语的意思。
二、虚词用法的主要特点虚词的用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1. 操作灵活性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的需要进行增加、更换或省略。
这样的操作能够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精炼、流畅。
2. 指示导向性虚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指示或引导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运用虚词,可以准确表达句子之间逻辑关系。
3. 强调语气某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强调某种意义或情感态度的作用。
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虚词举例及运用分析1. 连词举例(1)并列连词“和”:例如:“我喜欢吃水果和蔬菜。
”该连词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并表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
它对于构建复杂但平衡的句式结构非常有用。
(2)转折连词“但”:例如:“他很聪明,但懒散。
”该连词引导了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部分,将前后两个相对矛盾的观点进行对比。
这样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2. 介词举例(1)时间介词“在”:例如:“我通常在晚上九点读书。
易混虚词的使用
解析】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 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 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 用“所以”。“必须”与“必需”的差别 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 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 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 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思想” 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 四个空应选用“透彻”
“一再”和“再三”都是“一次又一次”。两者有时可以互换使 用,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用法上有 一些区别,如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 “一再”,不能用“再三”。句①就是这样,“动荡”的主体不 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只是对“中美关系的 陈述,所以只能用“一再”。 “稍微”和“多少”意思也差不多,即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 深的两者有时也可互换使用,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点; 但它们用法上有区别。“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 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个限制,另外,“稍 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 “常常”和“往往”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互换使用,但用法上 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的 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 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所以句③只 有用“常常”。
【考点透视】
◆正确使用虚词是从“正确使用词
语”中分解出来的一个考点。重 现率很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 一。除了在“正确使用词语”这 个考点之外,在“辨析并修改病 句”考点和“语言表达要简明、 连贯、得体”考点,也常常考到 虚词的运用。
考查的重点是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等几类词,其中考查最多的 是连词,尤其是复句中关联词的 运用。 主要考查虚词的混用、误用、滥 用、搭配不当等问题。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一、了解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不具有独立意义、无法单独使用,仅能与实词结合使用来构成句子或短语的一类词语。
虚词通常起到连接、修饰、情态或补充等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虚词的用法以及提供一些常用虚词的举例说明。
二、介绍虚词分类和示例2.1 虚助词:是指可以辅助动作或表示状态等含义的虚词。
例如:“着”、“了”、“过”等。
2.1.1 “着”“着”是最常见的一个虚助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存在某种状态。
“着”在口语中频繁使用,在书面语中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持续性动作:例如,“他坐在书桌前写字着。
”(2)表明结果状态:例如,“雪花飘落下来,覆盖住了整个大地。
”这里“覆盖住了整个大地”就是一个结果状态。
2.1.2 “了”“了”通常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或者有某种变化,“了”在句子中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他昨天来了。
”这里“来了”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完成。
(2)表示变化的结果:“天气好了。
”这里“好了”表示天气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坏天气,现在变好了。
2.1.3 “过”“过”通常表示经历某个动作或状态并且已经结束。
“过”在句子中使用时常见的场景包括:(1)表示曾经实施过:例如,“我去过北京。
”这里“去过”表示曾经有一次去北京的经历。
(2)用于疑问句中,询问是否曾有某种体验:“你吃过火锅吗?”这里“吃过”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曾经尝试吃火锅。
2.2 虚词介词虚词介词是一类表达位置、方向、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虚词。
以下是几个常见虚词介词及其用法:2.2.1 “在”“在”主要用来表达处于一定空间位置或者正进行某种活动的状态。
例如,“书籍放在桌子上。
”这里“在桌子上”表达书籍存在并放置于桌子上的位置。
2.2.2 “向”“向”表示朝着某个方向或目标进行动作。
例如,“他向前跑去。
”这里“向前”表示他往前跑的方向。
2.3 虚词连词虚词连词是一类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与非句子成为完整句子的虚词。
高中语文易混淆虚词用法辨析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易混淆虚词一词多义及用法辨析本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是易混淆虚词一词多义及用法辨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那么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常容易混淆,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断失误。
下面我选择了“以”、“与”、“而”、“焉”这四个虚词进行举例说明一、以1、当“以”字在结构形式为动+以+动中时,是表修饰还是表目的呢?请看例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并说明用法:①醉则更相枕以.卧。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2、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例①②)。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例①②)。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如例①可译为:相互倚靠着睡在那),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如例④可译为:创作《师说》来送给他)。
二、与1、当“与”解释为“和”时是作连词还是作介词呢?请看例句,辨析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④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分析:四个例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可以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2、辨析方法(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例①②),否则是介词(例③④)。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例①②),否则是介词(例③④)。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易混虚词)
2011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4: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易混虚词)【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 级(表达运用)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上。
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1)能正确理解词义。
(2)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3)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实词辨析。
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
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粤题精讲】(2007年广东)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
A.考查宁可品性B.考察宁愿品性C.考查宁愿品行D.考察宁可品行名师剖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是E级。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
“宁可”: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往往跟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相呼应);“宁愿”:宁可。
“品性”:品质性格;“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
要用“考查”,也就是候选项只有AC;可、宁愿都可以;“诚实温和”是属于品质性格,要用“品性”,故选A。
答案:A【粤考趋势】2004年开始,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调整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扩大了考查的范围。
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近几年,实词类考题在高考中都以近义词选用的形式出现,重在考查辨析近义词,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虚词类考题在高考中并非每年都出现,有时也跟近义词的辨析合并出题;熟语中成语的考查是多年必考的内容。
此外,词语通常还与句子、修辞、语言的连贯得体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辨析修改病句、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专题中也经常牵涉到词语的问题。
虚词的用法和意思总结
虚词的用法和意思总结一、介绍虚词及其作用(200字左右)虚词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衔接各个成分的作用。
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动词以及语气助词等。
在句子中,虚词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我们准确表达思想和意义。
二、介绍虚词的分类和常见用法(600字左右)1. 介词:介词是一种表示关系的虚词,常常出现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人与物之间、事物之间以及时间和空间关系等。
例如,“in”表示在内部,“on”表示在外部,“for”表示为了。
“with”表示伴随,“by”表示借助,“from”表示来源等。
2. 连词:连词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复合句或并列结构。
常见的连词有“and”,“but”,“or”,“so”等。
“and”表示并列关系,“but”表示转折关系,“or ”表示选择关系,“so ” 表示因果关系。
3. 助动词:助动词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用来帮助构成各种时态、语态和情态。
助动词包括“be”,“do”,“have”等。
“be”用来构成进行时、被动语态,“do”用来构成疑问句和否定句,“have”用来构成完成时等。
4.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或态度,常见的有“啊”、“呢”、“了”等。
例如,“好啊!”表示兴奋、“你呢?”表示询问、“我明白了。
”表示理解。
三、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功能(600字左右)1. 连接作用:虚词起到连接不同成分、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通过使用适当的连词,可以使得表达更加流畅、清晰。
例如,“and”能够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句子,“but”能够将两个意思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
2. 衔接作用:虚词不仅连接各个成分,还承担着衔接各个层次的任务。
例如介词“in”,可以引导时间或地点的表达方式,并与其他成分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句子。
3. 修饰作用:虚词可以修饰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
通过使用适当的介词和副词,可以使得句子更具表达力、准确性。
例如,“with”可用来修饰名词,“always” 可以修饰动词。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之实词、虚词正确使用课件(22张)
• 答题思路:
•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 逐流。此处是说儒家经典是古圣人思考和亲身实践的结晶,应选用“身体力 行”。
•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 导。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结合下文的 “说教”,这里应选带有教导意思的成语“耳提面命”。
教学要点
• 1.实词 • 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中考命题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和使用能力。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 “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疑”和“犹豫”,“称道” 和“称奇”。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 殊的词语都是中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 2.虚词 • 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 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
• (2)把握轻重
• 词义轻重不同,用法也不同。一组词,意义基本相同,但有的适用于重要 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 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妨碍”和“妨害”。“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 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 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 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 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选 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 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 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 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____。此外还有一 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 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 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1-4-2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4)搭配不当 【例6】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 会主义法制。 【例7】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 整个社会的事。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例6中“无论”后面紧跟着“谁”“怎么”“什么” 等表疑问或选择的词语,表示在任何条件下,接下来所 说的那个结果都不会改变。所以,“和”换成“还是” 才能与“无论”搭配。 例7中“而是”表并列关系,“不只是”只能与“而 且是”搭配,表递进关系。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2.(2011· 广东卷)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 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____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 主义者,但是他们____②____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 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____③____他们能够从艺 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型,如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残缺、错用关联词(分句间本 来是这种关系却用成了表示另外一种关系的关联词,尤 其要注意分句语意在逻辑上不存在这种关系,还要用表 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去强化)、滥用关联词、关联词位置 不当。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1.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连词的语法特点是:①在句子中只有连接作用;② 不起修饰、限制作用;③连接句子时一般成对地使用, 不能随意更换;④在句子中的位置有约定俗成性。
第一篇 第4章 第二节
文言文易混虚词辨析
文言文易混虚词辨析1.“之”与“其”“之”˙代词用法: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在《郑人买履》中“至之市,而忘操之”,第一个“之”是动词“到”的意思,第二个“之”指代尺码,作代词。
它还可以用于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这里的“之”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助词用法:“之”作为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还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变成句子成分,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在句子中作宾语,“之”让“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主谓结构不再独立成句。
“其”˙代词用法:主要用作代词,可代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如“必先苦其心志”,“其”指代“他的”。
也可以代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的”或“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是“自己”的意思。
˙语气词用法: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后一个“其”表示揣测语气。
˙辨析:“之”作代词时使用范围更广,可代多种成分;“其”主要侧重于代第三人称。
在作助词方面,“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等多种用法,“其”一般没有这些用法。
2.“以”与“于”“以”˙介词用法:有“用、拿、把、凭借、因为”等意思。
例如“以刀劈狼首”,“以”是“用”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以”是“因为”的意思。
还可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法: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等关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樊哙侧其盾以撞”,“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木欣欣以向荣”,“以”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于”˙介词用法:主要表示时间、处所、对象等。
在表示处所时,可译为“在、从、到”,如“战于长勺”,“于”是“在”的意思;在表示对象时,可译为“对、对于、向、给”等,如“万钟于我何加焉”,“于”是“对”的意思。
正确使用虚词完整版
写作中实践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写作练习,可以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提高虚词使用 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多进行写作练习,特别是在涉及情感、逻辑转折、因果关 系等方面,刻意使用不同的虚词来表达,并请老师或朋友 进行批改和建议。
学习资源推荐
总结词
利用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以更系统地学习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
虚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01 注意事项:避免生硬搭配、注意习惯搭配。
02
示例
03
“除非”与“才”不是习惯搭配,应避免 使用。
04
“只有”与“才”也不是习惯搭配,应避 免使用。
06 虚词的扩展学习与提高
阅读中积累
总结词
通过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虚词用法,了解 不同语境下虚词的表达效果。
详细描述
阅读各类文章、小说、新闻等文本,留意虚 词的使用,理解其在语境中的作用,并适当
前者语义较轻,后者语义较重,应依据语境 选择。
“竟然”与“居然”的辨析
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应考 虑语体色彩。
不同语境下的选择
考虑因素
上下文语义、句式结构、语气表达。
“尚且”与“尤其”的选择
前者用于比较结构,后者用于递进结构,需根 据语境选择。
“幸亏”与“好在”的选择
前者用于表达意外之喜,后者用于表达庆幸之情,应依据语境选择。
符合语义逻辑
总结词
表达清晰合理
VS
详细描述
虚词的使用应当符合语义逻辑,即句子中 的虚词应当能够清晰、合理地表达句子的 意思。例如,“虽然他很聪明,可是他不 努力”这句话中,“可是”的使用是正确 的,因为“可是”表示转折关系,符合语 义逻辑。
文言文七个易混淆的虚词
文言文7个容易混淆的虚词(一)以(因为)——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各各竦立以听。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句中“以”连词,表修饰;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怀王与诸将约曰。
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初三年级语文虚词知识点
初三年级语文虚词知识点在初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虚词是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到语法功能或表达语气的词类。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对于理解句子结构和表达意义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的介绍。
一、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 并且:表示并列关系,如“他聪明并且勤奋。
”-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如“他很聪明,但是他很懒惰。
”- 因为: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下雨,所以运动会取消了。
”-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如“虽然他很努力,但是没有成功。
”二、介词介词用来表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它词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 在: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如“在早上”、“在公园里”。
- 对:表示对象,如“对这个问题”。
- 从:表示起点或来源,如“从图书馆借来的书”。
三、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常见的副词有:- 很:表示程度,如“他很努力。
”- 非常:表示程度的加深,如“他非常聪明。
”- 已经:表示时间,如“他已经完成了作业。
”四、助词助词用来帮助构成句子,表示语气、时态等。
常见的助词有:-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如“他吃了饭。
”- 吗:表示疑问,如“你好吗?”- 呢:表示疑问或强调,如“你去哪儿呢?”五、代词代词用来代替名词,使句子更加简洁。
常见的代词有:- 我、你、他:代替人,如“我去图书馆”。
- 这、那:代替事物,如“这本书很有趣。
”六、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构成疑问句。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谁:询问人,如“谁在敲门?”- 什么:询问事物,如“你想要什么?”七、语气词语气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或语气。
常见的语气词有:- 啊:表示惊讶或感叹,如“啊,真美!”- 吧:表示建议或请求,如“我们去看电影吧。
”通过以上对虚词的介绍,同学们应该对虚词的分类和用法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实际的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灵活运用,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高考文言文易错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易错知识点一、易混词义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义容易混淆,容易引起考生的歧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易混词义及其正确解释。
1. 令与使:令是动词,表示“让,使得”的意思;使是介词,表示“通过某种手段引起……发生”的意思。
例如:令人羡慕的成绩使我很高兴。
使人为之一振的音乐令人陶醉。
2. 必与当:必是副词,表示“一定,必须”的意思;当是连词,表示“应当,当然”的意思。
例如:必争之地,只争朝夕。
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3. 予与给:予是动词,表示“给予,赐予”的意思;给是介词,表示“给……”。
例如:君子以思慮,匪予之思也。
请给我一杯水。
4. 其与他:其是代词,表示“它的,她的,他的”等;他是代词,表示“他的”。
例如:自横其灭,而不东。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二、易误用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较为复杂,容易引起考生的错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易误用虚词及其正确用法。
1. 者与之:者是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之是代词,用于句中,表示“他,她,它”的意思。
例如:行之有效的方法。
了解了这个问题的相关者。
2. 乃与而:乃是连词,表示“就是,就是说”的意思;而是连词,表示“却,然而”的意思。
例如:上等石乃称玉。
我尽力而为,但结果令人失望。
3. 虽与若:虽是连词,表示“虽然”的意思;若是连词,表示“如果”的意思。
例如:虽贫贱,仍以高尚的品质自居。
若有来生,愿做一只幸福的鸟。
4. 自与之:自是副词,用于句首,表示“自己”的意思;之是代词,用于句中,表示“它,他,她”的意思。
例如:自勉之,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吾心所之,皆为君。
三、易错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定的句式,考生容易在使用时出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易错句式及其正确用法。
1. 谓语动词省略在一些句子中,谓语动词会被省略,需要考生通过上下文进行理解。
例如:红袖添香,绿窗含娇。
2. 动宾颠倒在一些句子中,动词与宾语的位置会颠倒,需要考生通过上下文进行理解。
虚词的使用
(二 )虚词的基本用法要记牢。 二 虚词的基本用法要记牢 虚词的基本用法要记牢。
• 如 :我们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水星、火星等太 我们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水星、 我们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水星 阳系九大行星和长江、黄河、 阳系九大行星和长江、黄河、珠江等三大 河流的资料。 河流的资料。 • 解析 :“等”作为虚词在句子中一般有 :① “ ① 表省略。 表语气。 表省略。②表语气。我们很多人只看重或 只知道前者。 只知道前者。
(四 )虚词中的一些固定结构不能随 四 虚词中的一些固定结构不能随 便更改。 便更改。
• 如 :凡事不能够只看别人怎么做 ,不能 凡事不能够只看别人怎么做 不能 抄袭别人的经验 ,要从我们的实际情况 要从我们的实际情况 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 解析 :此句虚词结构应是“以……作 此句虚词结构应是“ 此句虚词结构应是 作 为”。
• (2)关于。引进涉及的事物, )关于。引进涉及的事物, • 例如:关于牛郎织女,民间有个美丽的传 例如:关于牛郎织女, 说。 • “关于”和“对于”用法相近,有时可以 关于” 对于”用法相近, 互换。例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 互换。例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大 家有不同的看法。 家有不同的看法。 • 但是他们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 但是他们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 有以下三点: 有以下三点: • 第一、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 第一、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 指出对象用“对于” 例如: 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例如: • 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 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五 )关联词的搭配不能生搬硬套。 五 关联词的搭配不能生搬硬套 关联词的搭配不能生搬硬套。 • 如 :他们想 ,与其为了抄近路踩 他们想 与其为了抄近路踩 坏了老乡的豆苗 ,宁可多走几里 宁可多走几里 路。 • 解析 :“宁可”与“不如”等同。 不如”等同。 “宁可”
正确使用虚词(完整版)
5.而——而且、从而、进而、因而、反而、而后、 幸而、而况
(10)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而且”不能表反方向的递进,应改为“反而”)
(11)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而且包装也 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连词有的表示并列、选择、递进等关系,有 的表示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等关系。连 词有时也与副词合起来表示语句的关联。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连词和表示关联的副词,并指出 表示哪种关系。
1、请老师和学生都来。 并列
2、请老师或学生都行。 选择 3、不但请老师来,而且请校长也来。 递进
4、由于没有完成作业,所以电视就不能看。因果 5、只要没有完成作业,电视就不能看。 条件
(22)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有了 相当的条件,只要深入钻研,在较短时间内,就有 可能出成绩;而广博的知识,则不是短时间所能掌 握的。
8.刚——刚才 “刚”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是副
词;“刚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形容词 。 (21)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 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刚才”应 改为“刚”)
9.则——否则
“则”表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也可表转折。“否则” 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常用在下句的开头。
(3)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及(以 及)其它的花木。
(4)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 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及其基本规律。
3.由——由于 “由”是介词,表凭借。“由于”作连词或
介词,表原因或理由。
(5)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 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由于”应改为“由”)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正确使用虚词与关联词语”教案分清用法㈠成套使用与单独使用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⒈“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①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规律。
①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②到了冬天,尽管天气多么冷,他还是坚持每天去夜校学习。
③只要刻苦钻研,狠下功夫,才能掌握好这种复杂的技术。
分析:例①中前后句之间是一种让步关系,所以应该用“尽管”。
全句应改为“尽管……(都)……可是……”的形式。
“尽管”义近“虽然”,表示让步转折关系,如后面有两项或多项,则这几项之间是并列关系,如“尽管……(又、和)……(都)……却……”。
例②“他还是坚持每天去夜校学习”是无条件的,所以应该用“不管”这个表无条件的关联词。
“不管”义近“无论”,如后面有两项或多项,则这几项之间是选择关系,如“不管……(多么、还是、或者)……都……”。
以歌曲记忆:“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例③或者用“只有……才”,或者用“只要……就”。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二、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共有116张PPT)
C
• 【曾经· 已经】 二者都是副词。“曾经”表示从前有过 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 种程度。 • 【常常· 往往· 经常】 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 不断发生。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 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 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往往”除 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 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 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 基本观点忘掉了”。“经常”也表示“常常”“往往”的 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可以构成 “经常性”“经常不断”等词组。
Q
• 【岂但· 不但】 二者都是连词,都可表示 递进关系。“岂但”多用于书面语,常带 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语、口头语都 常用,不带反问语气。“岂但”常与 “也”“还”“又”“更”等搭配使用, “不但”除能与上述副词搭配外,还可与 “而且”“反而”“反倒”等搭配使用。 • 【恰好· 恰巧】 “恰好”,正好。“恰 巧”,凑巧。
• 【径直· 径自】 二者都是副词。“径直” 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 “径自”指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 义。 • 【究竟· 毕竟】 “究竟”表示追根究底, 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有时还 作名词,指实际情形。“毕竟”表示客观 情况发展况】 二者都是连词,都指在已 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 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其区别是: “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甲事物已 经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 语里的“甭说”“甭提” ( 但“甭说”“甭 提”没有反问语气 ) 这一类用法,而“况且” 没有这种用法。
D
• 【大概· 大约· 约莫】 三者都是副词,表示 “估计”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大概” 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 确;“约莫”侧重于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 估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①对于 ②虽然 ③但是 ④还 ⑤总之 【解析】①处,对应后面的“„„来说” 应该填“对于”;②③两处可以从语意上 加以分析,承接前文,不是首都便缺少文 化名城的要素,所以两个分句之间应构成 转折关系,应填“虽然”“但是”;④处, 承接前文,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 应该填“还”;⑤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历 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 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对整个 段落论述的总结,属于结论,所以应该填
(3)漏用 【例5】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 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例5中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 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呼应的“而 且”,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4)搭配不当 【例6】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 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例7】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 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例6中“无论”后面紧跟着“谁”“怎 么”“什么”等表疑问或选择的词语,表 示在任何条件下,接下来所说的那个结果 都不会改变。所以,“和”换成“还是” 才能与“无论”搭配。 例7中“而是”表并列关系,“不只是”
4.(2008·宁夏海南)下面一段文字如果 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 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 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 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 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 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 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 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 “洋相”。
(2)重复赘余 【例3】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 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 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 的称赞。 【例4】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 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 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 的生活费。 例3中“从创作到演出”的意思本身就是 “无论创作还是演出”,这样,句中的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 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的 词。 副词的语法特点是:①作状语,一般不能 作定语;②大多数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 ③有一定的关联作用,成对的副词能够前 后呼应,有的还可以与介词或连词相呼应; ④不能修饰名词。
副词是虚词中涉及面最广、变化最复杂、 最难把握的一类词。副词常常容易和形容 词混用,如“突然”和“忽然”,“偶然” 和“偶尔”,可通过添加程度副词的方法 准确界定词性。具有同一意义的副词在具 体的语境中其含义往往有细微的差别,如 “常常”和“往往”,“常常”单纯指动 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 而“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是对 到目前为止出现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 律性。诸如此类的副词很多,如“未免、 不免、难免”,“一律、一概”,“再、
3.(2009·辽宁)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 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 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__①__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 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 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 家的首都;有的__②__不是首都,__③ __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 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 经产生过重大影响。__④__有一点很关 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 化遗迹。__⑤__,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
【答案】①但是 ②以致 ③就 ④其实 ⑤因为 【解析】①前后分句为转折关系,应填 “但是”。②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结合 语境可填“以致”。③由固定搭配 “一„„就”推知应填“就”。④该句紧 承上句,语意有转折,可填“其实”或 “但”。⑤该句为因果复句,可填“因 为”。
2.(2010·辽宁,16)在下面文字中的画 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 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4)用法不明 【例4】①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 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 号,然后再用望远镜仔细地看了一阵。 ②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 很精通。 副词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一看表达的意义是否准确;二看表达的范 围是否恰当;三看表达的程度是否合适; 四看表达的数量是否准确;五看副词的语 法功能是否适合;六看表达的效果是否吻
关联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错用误用 【例l】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 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 体和国家的利益。
【例2】“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 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 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 旅游者望而却步。
例2中的“从而”是引出目的或结果的, 一般来说,“从而”之前的分句表原因、 方法等,“从而”之后的分句表结果。此 句的后一分句“使旅游者望而却步”不是 前一分句“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所 导致的结果,而是在前一分句基础上的进 一步深入。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例 1中的“进而”与例2中的“从而”互换。
关联词语涉及的词比较多,可以从下面几 点入手去掌握:一要熟悉它们各自所表示 的关系和固定的搭配对象。二要仔细辨析 同一关系中容易混用的关联词,如“由于” 和“因为”都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可 以放在后一个分句中,“由于”就不行; “虽然”和“固然”都表示转折关系, “虽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固然” 则侧重于让步,表示确认某一种事实,接 着说同时也应承认另一事实。三要熟悉关
【答案】①(总要)夹上 ②(却是)白字连 篇 ③(更)应该 ④(但)同时 ⑤(随着)中 国 【解析】虚词的选择,必须要注意上下句 的衔接,所填虚词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 内容,根据句间关系以及句子内部语意的 转换来确定答案。
5.(2007·全国Ⅱ)下列各句中,必须删 去加点的词的一句是 ( ) A.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平均购房面积 的下降,一方面是政策作用的显现,一方 面也说明了购房人更加趋于理性。 B.对于有1.28亿人口的日本来说,这个 销售量,相当于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 一个人购买了这种高热量的食品。
注意重复的问题,如“大约50岁左右”, 尤其要注意这种情况:中心词已含有某种 意义,还用表示这种意义的副词去修饰, 如“过分地溺爱”“非常奇缺”。另外还 要注意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问题。
副词使用的错误类型具体说有以下几种: (1)自相矛盾 【例1】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 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 的精神赔偿。 (2)词性不明 【例2】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歌。 (3)重复赘余 【例3】①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 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 受学生欢迎。
1.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连词的语法特点是:①在句子中只有连接 作用;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③连接句 子时一般成对地使用,不能随意更换;④ 在句子中的位置有约定俗成性。
连词可分为一般的连词和关联词语。一般 连词常见常考的有“和”“或(或 者)”“及、以及”“还是”。“和”所 连接的词和短语之间是并列关系,并且并 列的各项不应有包含关系,它表示联合, 两项或几项兼有。“或”连接的是选择关 系,或甲或乙,多项选一。“及”和“以 及”都可连接并列的名词、名词性短语, 但“以及”所连接的成分有的在意义上有 主要和次要的分别。“还是”和“或者” 都表示选择,但用法不同,“还是”可以 用于疑问句中,“或者”不能。
孩子上学后,父母应及时向他们讲述如何 管理和使用零花钱。__①__孩子随着年 龄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钱 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时__②__不加以 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乱花钱,家长 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以免孩子过 度消费__③__产生某种不良后果,一般
【答案】①因为 ②如果 ③而 ④却 ⑤但是 【解析】在文段中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 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 密。首先要联系上下文,考虑分句之间的 语意关系。①处前为果,后为因,应填 “因为”。②处后面句子中有“就”字, 应考虑这两个句子之间假设的因果关系, 可填入“如果”。③处前后有承接关系, 应填入“而”。④处前后有转折关系,可 填入“却”。⑤处前后有转折关系,但与 ④处相比,更有强调作用,可填入“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 等。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辨析虚 词使用正确与否,二是辨析选择用法相近 或易混的关联词语。 虚词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即学生对 复句或句群中复句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情况, 对句子内部结构及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和把握情况。 下面结合着几个重要的虚词,具体谈一谈 它们的用法。
笑了笑”“对老师很有礼貌”,分别可释 为“向”和“对待”。一般来说,能用“对 于”的地方也能用“对”,而能用“对”的 地方不一定能用“对于”,要结合语境仔细 辨别。“对于”和“关于”,前者指出对象, 后者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前者组成的介 宾短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后者组成的介 宾短语只能放在主语前。“在”一般主要考 查的是“在”和“上、中、下”的搭配问题。 “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把”字句的 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和助动词,如“把
(6)关系不当 【例10】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 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 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 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例11】根瘤菌寄生于豆科植物的根部, 不但能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气,而且为植 物提供氮素养料。 例10是强加因果,应删去“因而”。 例11是强加递进,应删去“不但”“而 且”。
1.(2010·全国Ⅱ,9)在下面文字中的画 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 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 对论学说,__①__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 这种理论。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 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 了数学公式和演算,__②__目前常见的 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 __③__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