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知识讲解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7a320b87c24028905fc334.png)
课后习题以及答案导论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和()。
2、语言学是()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
34561234123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2、1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梵语6、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二、判断正误1、×。
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的,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当时的口语研究不是很关注。
23、41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语言上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2、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答:一:研究对象方面,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二:历史,3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的时代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词汇学,描写词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第一章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半球制约。
5.()()()()()()()()1.2.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5.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性?6.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7.张三说,“我们先发明了电视,然后才给电脑命名,所以思维不需要语言。
语言学纲要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_33
![语言学纲要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_33](https://img.taocdn.com/s3/m/feb18962f78a6529647d53b1.png)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
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以今证古。 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 在1786年发现梵文 与拉丁文,希腊文,德语相关. 从而引发了历史比较 语言学的研究。 A语言语素音形含有X音的,B语言相对应的语素音 形的相应位置上都有Y音,形成两语言X音与Y音 在一系列语素音形中的语音对应。
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语言总是达 不到井然有条的境界。
• 语法化
• 语言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虚词或 叫语法词(grammatical word)、功能词 (functional word),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 法意义。
• 虚词是怎么来的?它最初有没有实在的意 义?
•把
• 英语长元音系统由7元音到 6元音的连锁演变
• 1500 i: e: : a: : o: u:
•
| |/ | | | |
• 1700 ai i: e: o: u: au
•
(ei) (ou)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具有跨时代跨地区的特点,要 考察汉语语音的演变,必须找别的途径。
研究汉语语音变化的依据:
上》) 冬,齐、郑盟于石门。(《左传∙隐公三年》)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
形态的改变 语法范畴的消长 词类的发展。
印欧语形态简化,由此引起语法范畴的变化。
汉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孟子∙梁惠王下》)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周易∙小畜卦辞》 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上》)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
最新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最新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8801a29ec3d5bbfd0a74f7.png)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
“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B.语法组合规则C.语法聚合规则D.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参考答案(完整)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参考答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fbdf92959eef8c75ebfb311.png)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
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完整word版)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
![(完整word版)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f8ad34fe4733687f21aa67.png)
课后习题以及答案导论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和()。
2、语言学是()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
3、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的()。
4、语言交际过程可分为()---()-----()----( )-----( )五个阶段。
5、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 ).6、()、()、()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判断正误。
1、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口语和书面语。
2、语言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与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没有关系。
3、理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一般规律的,不受具体语言研究影响。
4、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根本问题。
三:思考题。
1、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2、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3、语言学学科内部都有哪些研究分类?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2、1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梵语6、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二、判断正误1、×。
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的,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当时的口语研究不是很关注。
2、×。
语言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也与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
语言学除了关注语言本体的结构性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探究语言系统与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且语言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3、×。
一般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一般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门具体语言。
它所研究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
语言学纲要第九章
![语言学纲要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a45e5a9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7.png)
语言学纲要第九章引言本章将讨论语言学中的第九章,重点关注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将探讨语言变化的原因、类型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语言接触和多样性对语言演变的作用。
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是一种活动的系统,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有几个因素可以导致语言变化:1.社会因素:社会的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都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从而引起语言的改变。
2.个体因素:个体在使用语言时可能出现错误或创新,这些个体差异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社群中的语言发生变化。
3.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有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这也会导致语言发生差异和演变。
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变化在语音层面上,音位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
例如,在英语中,“th”音在某些方言中已经被替换为其他音位。
此外,词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失使得语言保持活力。
在句法层面上,语序和语法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
语言接触和多样性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当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相互接触时,会发生语言接触现象。
这种接触可以导致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借词、混合等现象。
此外,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时,也会出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变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
此外,随着时间推移,某些方言可能逐渐消失,这也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减少。
结论本章主要讨论了语言学纲要第九章中关于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内容。
我们探讨了导致语言变化的原因、不同层面上的变化以及多样性对于语言演变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语言变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对任务名称“语言学纲要第九章”的内容编写,整体表达流畅、内容详细、排版整洁美观。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七至九章)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七至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800a6e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9.png)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七至九章)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一、名词解释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各种变异,有多少种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就能区分出多少种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常简称为方言。
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了语言演变最基本的动力。
语音变化。
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一些高频词语在使用中常常磨损,造成语音的弱化,常见的虚词在语流中通常都是以混元音?为韵母。
在社会交际中,英语中的good bye 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缩短了,只说bye。
又如词汇变化,偏好不同,说法也不同。
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而说“N 多”还有语法变化,正因为是约定俗成的,也就可以改变。
比如,现在很多人把“请发短信给我”说成“请短信我”,虽然语法改变,但意义没有改变。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
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地演变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地演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a7c6abc8d376eeaeaa31ed.png)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
“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B. 语法组合规则C. 语法聚合规则D. 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完整版)《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0aadc2ee06eff9aff807c4.png)
《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导言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古印度宗教典籍梵文古希腊拉丁语语法学中国文言文典籍小学3.什么是“小学”?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被视为经学的附庸,统称“小学"。
4.语言学是(19)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历史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1.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大致都可归入语言的()功能和()功能两个方面。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1.什么是符号?符号的特点是什么?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
(1)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一般性的。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2.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符号性?1)语言包含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
2)音义的不可分离性.语言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均有意义,也均有发音。
3)形式指示意义的一般性。
4)形式和意义结合的任意性。
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4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1)同一意义,在不同语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举例略。
2)同一意义,在同一语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形式不同。
举例略。
语言符号在形成初始,音与义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自然形成。
但一旦形成,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无权擅自改动。
也即初始的任意性,使用的强制性。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中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5.(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最根本的结构关系。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88003f90f76c660371ad8.png)
第九章说话零碎的演化之杨若古兰创作一、填空1、从词义演化的结果看,新义不过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本来指“野兽”,此刻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本来指刀兵,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2、语音演化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更有必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3、从宾动语序变成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化中(组合)规则的变更.4、音位的演化以(区别特征)为单位.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类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化中经常起感化的力量,叫作(类推).6、“伶人”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7、汉语为解决因为语音变更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成绩它所采纳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8、研讨语音变更的凭借次要有(方言和亲属说话)(记录了说话的过去形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化是上(转喻)认知机制惹起的.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发生(屈折成分).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更.2、以下哪一项标明词义发表具有必定零碎性和规则性( C )B.基本词汇变更慢,普通词汇变更快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 (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因为发音上的缘由演化成wo,古代英语中的woman(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4、以下陈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逝,暗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逝.b.类推的感化是无限的,不成能清除说话中所有的例外景象.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愈来愈多.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惹起词语的替换5、确定说话之间的亲属关系的次要根据是( A )三、名词解释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说话之间的不同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说话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说话零碎中一些本来有实在乎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化中变成只暗示语法意义的成分.从头分析——从头分析是指分歧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整分歧,但语词之间的结构条理或和关系却变更了四、简答题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化.组合规则的发展次要表示为词序的改变.词序在汉语语法中据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古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严重的变更:(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更.如:“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进步前辈》)“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2)由上古汉语“大名+大名”到后来“大名+大名”的变更.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景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大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大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大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大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大名也.”(3)“五四”当前,汉语因为受到东方说话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普通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在英语等东方说话里,从句前置、后置都可以.“五四”当前,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新月儿》)在对话中,甚至在复合句的两头还可以用“××说”之类的语句隔开.例如,“‘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他抢口回答道,‘也只要往多处报呵!’”(茅盾:《腐蚀》).这些所谓的“欧化”格式都是在汉语句法结构答应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不涉及结构规则本人的改变.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2、举例谈谈说话演化过程中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彼此影响.语音的变更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方式表达出来.音位的演化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更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语法的演化结果包含组合规则的演化和聚合类的演化.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有联系,一类的演化可能惹起另一类的演化. 组合规则的发展次要表示为词序的改变 .古代汉语代词作宾语前置:忌不自傲子孙是保寡人是问;古代汉语宾语不再前置于动词,用于复指的代词“是、之”这个小类就也不复存在了,语法聚合类的发展次要表示为形状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聚合规则发展中最惹人瞩目的是形状的改变,和由此而惹起的语法范畴的变更.原始印欧语富于形状变更,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更,因此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状变更在古代英语中基本上消逝了,只要一些留存的遗址.名词的性的范畴曾经消逝;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曾经消逝;格只在暗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方式-'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管着三个格(如he,him,his).汉语缺少形状,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更和很多欧洲说话有分歧的趋势.古代汉语暗示行为的量是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如:三请诸葛七擒孟获八拜之交先秦汉语中还很少有这一类词,它们在两汉开始鼓起,到南北朝时期就大量使用了.动量词这个词类发生当前,上例就酿成“三次去请诸葛,七次擒孟获”,数词除了在一些仿古句子中就不克不及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了,聚合关系的变更惹起了组合关系的变更.3.举例说明为何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发生和旧词的灭亡景象.(1)新词的发生与理想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见叠出,说话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须要而发生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净化”“集装箱”“汽垫船”等等都是说话中新出现的词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参看第八章第一节),多数是利用说话华夏本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完整新创的词,如英语中的gas(瓦斯),ko-dak(科达,指小型拍照机),bleep(电子仪器的哗卜声),zap(炮弹的飞过声)等是很少见的,这就包管了新词作为表达新义的工具,容易被社会接受.(2)旧词的灭亡也是说话中经常出现的景象.旧事物的消逝是惹起旧词灭亡的一个缘由,例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逝而不必了.词汇零碎的变动,认识的变更也能够惹起旧词的灭亡.在汉语的发展中,先秦是词汇零碎发生变动的一个次要时期.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理想景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景象稍有分歧就给以分歧的名称.例如马这类牲畜,只需肤色、年龄、公母分歧就有分歧的称呼:公马叫“骘”(zhi),母马叫“騇”(shè),后左脚白的叫“馵”(zhù),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驓”(zē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á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ī),后两脚都白的叫“翑”(qú),前右脚白的叫“启”,前左脚白的叫“踦”(qī),后右脚白的叫“驤”,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色的叫“驪”,红黄色的叫“騂”(xīng),白毛黑鬃的叫“駱”(luò)……马在词汇零碎中作如许的区分不是孤立的,其他牛、羊、猪……也有跟马响应的区分.因为词汇零碎的这类变动,先秦时期大量的旧词消逝了.词汇的这类发展,过去人们都归之于从具体到抽象.如果从说话的交际功能来看,它也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请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更(例如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和认识的发展,舍弃对理想景象的一些不须要的区分,精简词语,这天然会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使说话工具更经济、简易,便于应用;如要表达同类事物或景象的分歧的小类,可以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如三岁的马不叫“駣”(táo),可叫“三龄马”.如许,说话这类交际工具既经济、简易,又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明确性.五、论述题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谈谈说话演化的规律性成绩.语音的变更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方式表达出来. 音位的演化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更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语音演化的几个明显的规律性特点第一,变更有必定条件的限制.清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有关;其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时还按声调的平仄而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化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感化,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守本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更. 例如:古代宁波方言的/ki/、/khi/等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感化的时期当前发生的语音景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安排.第三,地区性.说话的演化是像海浪一样从一个中间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必定的地域中进行. 例如:清音清化的规律在南方话零碎中是普遍其感化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存本来的清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景象.语法演化包含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化和语法演化中的类推感化.1、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化次要表示为词序的改变.例如:随着说话的发展,印欧系说话大多由“宾-动”型酿成了“动-宾”型.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古代汉语,宾语的代词放在动词之前变成放在动词以后.偏正结构在完整定型之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的阶段.2、语法聚合规则的演化次要表示为形状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原始印欧语富于形状变更,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更,因此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状变更在古代英语中基本上消逝了,只要一些留存的遗址.名词的性的范畴曾经消逝;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曾经消逝;格只在暗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方式-’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管着三个格(如he,him,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it)已和天然性别分歧,不起语法感化.汉语缺少形状,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更和很多欧洲说话有分歧的趋势.拿古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次要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暗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了,-着,-过).3、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类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化中经常起感化的力量,叫做类推感化.例如: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本来是swollen.因为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方式是在词干后加-ed,这就构成了一股力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也拉到和规则的行列里来.类推感化革除了这个例外,让swelled代替了swollen.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酿成后置,也是类推感化的结果.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上风的结构格式,“宾-动”中在必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从演化结果看,词汇不过是新词发生、旧词灭亡和词语替换,词义不过是扩大、缩小和转移.从演化缘由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化都与三个身分有关:社会的变更,零碎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的制约,语音、语法等其他子零碎的彼此影响.词语的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词语的替换常常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很多的替换彼此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关于人的某些肢体、器官的名称与其他动物的有关名称是分歧的,后来在词汇演化中,在这些相干的语词之间发生了有的扩大使用范围、有的废弃不必的变更.口、肤、肌——嘴、皮、肉;毛(兼用于人、兽)——羽(鸟毛)创制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零碎有关系.南北朝之前,单音繁殖法为主;南北朝开始,词根的复合法逐步占上风.复合双音词占领上风的一个缘由是,魏晋以后汉语的语音零碎大大简化,很多本来分歧音的词魏晋以后变得同音了.为了使说话能无效地表达思想,防止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词义的演化指词的方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更.词义演化的结果,次要有三种情况.扩大.例如:江、河、菜、墨水、arrive缩小.例如:丈人、坟、瓦、meat、deer转移.例如:涕:泪鼻涕封:土堆封闭走:跑行惹起词义变更的身分很复杂,总的说来,理想景象的变更(如坐、活动、灯),人们对理想景象认识的发展(电、思、水、鬼火)词义之间的彼此影响:(快-慢)组合关系变更的影响都可以惹起词义的发展.。
《语言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7-9章)
![《语言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7-9章)](https://img.taocdn.com/s3/m/ec79dfd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c.png)
《语⾔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7-9章)第七章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 4 分)1、⽅⾔:是语⾔的变体,是因为地域或社会的原因⽽发⽣的语⾔分化。
2、社会⽅⾔:指社会内部因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们在使⽤语⾔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语社团的⼀种标志。
3、地域⽅⾔:是⼀种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分⽀,语⾔的地⽅变体。
4、共同语:是在某个⽅⾔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民族的通⽤语⾔。
5、亲属语⾔:是从同⼀种语⾔分化出来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种独⽴的语⾔。
⼆、填空题(30 分,每空 4 分)1、社会的发展是语⾔发展的基本条件。
2、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发展的两⼤特点。
3、语⾔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最快,语⾳次之,⽽语法的演变最为缓慢。
4、语⾔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是语⾔的分化和语⾔的统⼀。
5、社会⽅⾔是因社会的分⼯⽽出现的语⾔分化,⾏业⽤语、科学技术术语、阶级⽅⾔都是常见的社会⽅⾔。
6、⿊话是⼀种特殊的社会⽅⾔,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7、地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上,划分地域⽅⾔的主要依据也是语⾳。
8、地域⽅⾔的进⼀步分化就会发展为独⽴的语⾔、这些源⾃⼀个共同语分化的语⾔归属于同⼀个亲属语⾔,这个成为不同语⾔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
9、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世界上使⽤⼈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10、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曼语族。
11、共同语是在⼀种语⾔或⽅⾔的基础上形成的。
12、在⼀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个共同的交际⼯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我国的普通话就是这样的⼀种共同语。
13、语⾔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语。
14、约定俗成的原则在规范化的⼯作中有重要作⽤,它本⾝就是规范化的⼀个原则和标准。
15、⼀种⽅⾔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化等各⽅⾯的条件。
16、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为标准⾳,以北⽅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话⽂著作为语法规范。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7a320b87c24028905fc334.png)
课后习题以及答案导论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和()。
2、语言学是()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
34561234123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2、1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梵语6、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二、判断正误1、×。
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的,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当时的口语研究不是很关注。
23、41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语言上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2、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答:一:研究对象方面,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二:历史,3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的时代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词汇学,描写词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第一章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半球制约。
5.()()()()()()()()1.2.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5.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性?6.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7.张三说,“我们先发明了电视,然后才给电脑命名,所以思维不需要语言。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7a320b87c24028905fc334.png)
课后习题以及答案导论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和()。
2、语言学是()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
34561234123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2、1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梵语6、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二、判断正误1、×。
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的,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当时的口语研究不是很关注。
23、41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语言上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2、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答:一:研究对象方面,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二:历史,3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的时代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词汇学,描写词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第一章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半球制约。
5.()()()()()()()()1.2.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5.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性?6.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7.张三说,“我们先发明了电视,然后才给电脑命名,所以思维不需要语言。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教材精讲(第9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圣才出品】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教材精讲(第9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7d635c51eb91a37f0115c38.png)
第9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语音的演变(一)语音的演变1.语音演变的凭借(1)方言和亲属语言;(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3)古代借词。
2.方言和亲属语言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3.文字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起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会落在语言的后面。
人们可以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演变线索,包括以下两方面:(1)从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2)从形声字去探索古音。
4.古代借词(1)将古代借词的读音和今天的语音进行比较,人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2)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1.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不受外系统接触影响的语音演变,其结果通常是很齐整的,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1)语音演变有规律的原因这是由于每个音位都处于系统之中,是音系平行对称性的制约了音系演变的方式和结果。
(2)语音演变规律性的特点①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
如果出现例外,那也可以找出产生这种例外的原因。
②时间性。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③地区性。
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2.语音的演变机制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
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
辅音音位的聚合一般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安排。
聚合群中的音位的一个演变过程一般只涉及其中一个区别特征的变化,不会同时影响该音位的其他的区别特征。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1.语音对应关系(1)语音对应关系的含义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虽然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使各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呈现出种种差异,但是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差异之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试题 及 答案解析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试题 及 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eb8945a26925c52cc5bf88.png)
课后习题以及答案导论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和()。
2、语言学是()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
3、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的()。
4、语言交际过程可分为()---()-----()----( )-----( )五个阶段。
5、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 ).6、()、()、()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判断正误。
1、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口语和书面语。
2、语言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与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没有关系。
3、理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一般规律的,不受具体语言研究影响。
4、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根本问题。
三:思考题。
1、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2、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3、语言学学科内部都有哪些研究分类?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2、1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梵语6、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二、判断正误1、×。
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的,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当时的口语研究不是很关注。
2、×。
语言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也与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
语言学除了关注语言本体的结构性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探究语言系统与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且语言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3、×。
一般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一般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门具体语言。
它所研究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章节题库- 语言系统的演变)【圣才出品】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章节题库- 语言系统的演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165422f336c1eb91a375d81.png)
第9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选择题1.在从拉丁语演变成法语的过程中,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后綴-o、-is-it中途消失了,后来新出现了前缀ie-、tu-、il-,作用跟原来的三个后缀一样,从而恢复了失去的平衡。
这种新的变化是历时性的()。
(中山大学2012年研)A.同化音变B.异化音变C.同化类推D.异化类推【答案】C【解析】A项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B项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临近的音不同或不相同;“类推”是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题干中不规则的“-o、-is、-it”变成规则的“ie-、tu-、il-”,可见这种新的变化是历时性的同化类推。
2.英语中的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写作swollen,后来写作swelled。
原因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A.正字法B.类推作用C.误写D.过分概括【答案】B【解析】语言中有规则和条理,这些在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它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如题中swell过去分词的变化。
A项正字法,即是确定正规使用的、书写和语法符合相关规范的文字;C项误写是指书写的错误;D项过分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北京大学2010年研;中南大学2011年研)答:历史比较法是指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
它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2.词语的替换(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词语的替换是指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演变现象。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bd165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5.png)
B: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曹雪 芹《红楼梦》26回)
在这一重新分析的过程中,“把”字发生了语法化, 产生了新的虚词“把”。
.
40
五、语法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通常指语言中意 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 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 叫做“实词虚化”。
如:A:诗句无人识,应许把剑看。(姚合《送杜观 罢举东游》)
A/B: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
A/B: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 鹤《入关因别舍弟》)
B: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 《戏醉客》)
.
39
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则“把+NP+VP”结构只能 有结构B的理解。
比方“女孩儿爱母亲”这样一句话可以有各种词序 (matrem—母亲,宾格;puel1a—女孩儿,主格; amat—爱):
1.Matrem puella amat。
2.Matrem amat puella。
3.Amat puella matrem。
.
32
4.Amat matrem puellh。
5.Puella matrem amat。 6.Puella amat matrem。 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 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在法语里改由词序、虚词 等组合手段来表示。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 La fille aime la mere。
.
21
3、语音演变地区性。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 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 行。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
![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7a320b87c24028905fc334.png)
课后习题以及答案导论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和()。
2、语言学是()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
34561234123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2、1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梵语6、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二、判断正误1、×。
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的,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当时的口语研究不是很关注。
23、41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语言上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2、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答:一:研究对象方面,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二:历史,3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的时代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词汇学,描写词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第一章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功能和()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半球制约。
5.()()()()()()()()1.2.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5.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性?6.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7.张三说,“我们先发明了电视,然后才给电脑命名,所以思维不需要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
“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11、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发展具有严整的规律性)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B.语法组合规则C.语法聚合规则D.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 A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B.地理上邻近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三、名词解释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
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四、简答题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
如:“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
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
《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
《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
”(3)“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从句前置、后置都可以。
“五四”以后,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
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
”(老舍:《月牙儿》)在对话中,甚至在复合句的中间还可以用“××说”之类的语句隔开。
例如,“‘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他抢口回答道,‘也只有往多处报呵!’”(茅盾:《腐蚀》)。
这些所谓的“欧化”格式都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不涉及结构规则本身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2、举例谈谈语言演变过程中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相互影响。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
语法的演变结果包括组合规则的演变和聚合类的演变。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有联系,一类的演变可能引起另一类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古代汉语代词作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子孙是保寡人是问;现代汉语宾语不再前置于动词,用于复指的代词“是、之”这个小类就也不复存在了,语法聚合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式-'s(如people's,student's)。
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his)。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的量是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如:三请诸葛七擒孟获八拜之交先秦汉语中还很少有这一类词,它们在两汉开始兴起,到南北朝时期就大量使用了。
动量词这个词类产生以后,上例就变成“三次去请诸葛,七次擒孟获”,数词除了在一些仿古句子中就不能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了,聚合关系的变化引起了组合关系的变化。
3.举例说明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现象。
(1)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
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汽垫船”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
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参看第八章第一节),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
完全新创的词,如英语中的gas(瓦斯),ko-dak(科达,指小型照相机),bleep(电子仪器的哗卜声),zap(炮弹的飞过声)等是很少见的,这就保证了新词作为表达新义的工具,容易被社会接受。
(2)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
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
在汉语的发展中,先秦是词汇系统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年龄、公母不同就有不同的称呼:公马叫“骘”(zhi),母马叫“騇”(shè),后左脚白的叫“馵”(zhù),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驓”(zē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á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ī),后两脚都白的叫“翑”(qú),前右脚白的叫“启”,前左脚白的叫“踦”(qī),后右脚白的叫“驤”,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色的叫“驪”,红黄色的叫“騂”(xīng),白毛黑鬃的叫“駱”(luò)……马在词汇系统中作这样的区分不是孤立的,其他牛、羊、猪……也有跟马相应的区分。
由于词汇系统的这种变动,先秦时期大量的旧词消失了。
词汇的这种发展,过去人们都归之于从具体到抽象。
如果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看,它也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和认识的发展,舍弃对现实现象的一些不必要的区分,精简词语,这自然会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使语言工具更经济、简易,便于运用;如要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的小类,可以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如三岁的马不叫“駣”(táo),可叫“三龄马”。
这样,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既经济、简易,又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明确性。
五、论述题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谈谈语言演变的规律性问题。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
语音演变的几个明显的规律性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其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时还按声调的平仄而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
第二,时间性。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例如:现代宁波方言的/ki/、/khi/等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第三,地区性。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例如: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其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
语法演变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和语法演变中的类推作用。
1、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例如: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了“动-宾”型。
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宾语的代词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
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的阶段。
2、语法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