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15
第二节 土地产权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一、土地产权及其基本属性 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
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 等多项权利,各权利可独立存在,而且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 况下可以让与。
土地产权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保护,即土地 产权只有在法律认可下才能产生——产权登记。
土地使用制度
5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使用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 和程序的规定,表明人们怎样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谁享有土地 使用权及其责、权、利。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问题 土地使用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制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 • 土地所有制是前提 • 土地使用制是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是实现和巩固所有制的形式和 手段 • 土地使用制具有相对独立性
——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 利。
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既可结合,也可分离。即土地使 用权既可由土地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由非所有人行使。
21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二、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3.土地收益权 ——依据法律和契约取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权利。 土地收益权是一项独立的权能,是土地所有权的标志。土
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国有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 家行使,地方各级政府无权擅自处置国有土地,只能依 法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处置国有土地。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26
(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内容
主体——农民集体 客体——一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主要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 的以外,原则上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 体所有。 内容——依照法律规定,农民集体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 的权利和义务。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乡(镇)、村、组或队代表农民行 使。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PPT课件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二节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二、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 依法确定土地权属。 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 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主体:农民集体。 客体:农民集体所有的一切土地。 内容:农民集体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 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五、我国土地使用权主体、客体、内容 (一)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 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 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 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一、土地制度概述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
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 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 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 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六节 土地征收
二、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 (一)征地补偿费的构成
土地补偿费 青苗费 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 社会保障费用 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拆迁补偿费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六节 土地征收
(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 居住用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 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综合或者其它用地50年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四节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和基本任务。
研究对象: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内容: 1土地管理的原理2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①地籍管理(基础)②土地权属管理(手段)③土地利用管理(核心)④土地市场管理(手段)3 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三效益的目的。
基本任务: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三目标是什么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土地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标就是土地管理的目标。
①宏观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②中观目标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③围观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比较具体,全县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县内各部门和各土地利用单位的土地管理分目标,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密切结合,各项目标应尽可能量化,便与考核。
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宏观目标是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土地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而中观目标是用来指导地区工作向实现总目标迈进。
微观目标是中观目标在基层的具体实施工作,其完成状态是实现中观目标乃至宏观目标的基础。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及其设置依据。
宏观目标: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依据: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②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
③土地管理中存在问题,致使耕地锐减,而未来需求巨大,形成对耕地供需平衡的强大压力。
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有限。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是什么?简述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行为模式:①保障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②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③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④协调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土地管理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在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寻租: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或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等级。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应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储备:是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收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管理与评价 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与评价教学大纲Land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课程编码:21A53054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推荐教材:王万茂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刘卫东等,《土地资源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陆红生等,《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徐盛荣等,《土地资源评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土地管理与评价课程主要讲授土地管理和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土地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有全面认识,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管理方法和土地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实际,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方法和土地评价的主要技术,具备运用基本原理、方法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教学,了解土地管理与评价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总论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进而对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授课方法] 多媒体教学;利用遥感影像使学生对遥感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授课内容]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第二节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章地籍管理建议学时:10[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地籍与地籍管理的概念、任务和内容,理解黑体的特点,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基本含义、内容、方法和程序。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1、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综合分析法(2)系统分析法(3)比较研究法(4)模拟研究法(5)定性定量法2、政府失灵与对策(1)政府失灵的原因:1、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庞大行政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3、寻租活动(2)政府失灵的对策:1、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2、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3、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4、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5、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3、土地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标、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子系统进行控制。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局限性: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生瞎指挥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候严重失真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忙,影响工作效率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2)经济方法: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①地租地价杠杆②财政杠杆③金融杠杆④税收杠杆。
局限性:①它是通过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来指导利用,实现管理目标的,并不直接干预、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不能用该方法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②人们除了物质利益还有精神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法律方法(4)技术方法4、地籍管理流程:书上P74 图4-15、土地统计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统计的任务:①将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按国家统一规范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载入地籍簿册和地籍图。
②不断更新、充实、修正原有的统计资料,保持土地统计资料的现势性。
③建立土地统计信息库,逐步实施土地统计数据处理和传输的自动化。
④建立土地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开展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二)土地统计的内容:①土地调查总面积:指统计范围内全部土地的总量。
土地资源管理学 第五部分 城乡规划管理篇
➢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条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 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 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部分条款
➢ 《城乡规划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 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原《城市规划法》第一条 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
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
入居民住房 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
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五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
、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
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
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 城市规划为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0
第二部分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
➢ 城乡规划法 ➢ 城乡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 地方城乡规划法规 ➢ 城乡规划行政规章 ➢ 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 城市规划文本
11
《城乡规划法》的制定
2008年1月1日实施
➢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 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19
对住房建设和土地用途管制的态度
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申请、批准 、上报和监督越来越严,工作透明化和 执行力度加大。受访者认为这有助于减 少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如果按 土地管理法实施,只有少数家庭能申请 新的宅基地,住房建设必须取得规划许 可。任何想重建住房的家庭必须提供所 有权证书。
尊重 需要
自我实 现需要
15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 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16
需求理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启示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行为和方式的多样 性: 耕地的多功能性:粮食、开敞空间和植被景观
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位 次性和时序性: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
14
(1)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都受人的动机支配,人的动机又是由人 的需求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此规律进行管 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可见,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需要,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人要进行某种行为,于是,马斯洛提出了“需要 层次论”。
生理 安全 需要 需要
社会 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 与激励》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
M=V*E
其中M表示激励强度。V表示目标的预期价值。E表示期望值
25
26
27
解决途径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收行为 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部分本门课程的自学指导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任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土地管理学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土地管理总论》(陆红生主编,2002年2月第1版,2004年7月第4次印刷)全书10章,体系结构由下列几部分组成:1、土地管理的原理。
包括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人本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效益管理原理;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2、土地管理内容和方法。
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信息管理。
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第二部分本门课程(下)的内容辅导第一单元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一、学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3、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5、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PPT课件
土地资本价格 土地资本是凝结在土地中的人类物化劳动,
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存在,因此,以土地资本价值 决定的土地价格即为土地资本价格。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土地资本的折旧(Discount) 土地资本的利息(Interest) (三)土地使用权价格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五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 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 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 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 组织编制的,其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 用结构和布局。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五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层次 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战略性、政策性规划) 省(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政策性规划) 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政策性规划)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五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管理型规划,重在定性、定量、定位落 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型规划,规划成果以规划图为主)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节 土地用途管制
一、土地用途管制的涵义 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 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 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节 土地用途管制
是指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经济 代价。 (四)土地所有权价格
是指购买土地所有权而支付的经济代价。 人们通常讲的“土地价格”就是土地所有权 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2版)完整ppt课件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第三节 动态管理原理
一、动态管理的概念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
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 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 原理。
.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第三节 动态管理原理
二、动态相关原理 进行动态管理,必须在管理系统的发
五、土地的基本特征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
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 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 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 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 弹性。
.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 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 督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 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土 地作为不动产,是土地实体与权利的有机结 合,它既包括有形的土地实体,又包括寓于 土地实体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由此形成的产 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出租权、抵 押权等)。因此,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 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 体。
.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 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主体: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
客体:使用权主体依法取得的承包地、自留地、 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
内容:集体土地使用权主体在行使土地使用权的 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
❖ 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 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 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
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 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公路、铁
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2.土地制度
❖ 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关于土地所有和 使用的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用、收益和处分
❖ 公有和私有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 制的反映与体现,又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 手段。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二、假土设地制:度城变乡迁中及巴其经公济交学8分辆析,一车驾一员,争客 制引度争变议迁—的—事例发车不准——车主、客人均不满意
第二节 土地产权
二 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 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 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主体:任何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
国有土地使用权
客体:国家依法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5.土地所有权内容的可分离性. 土地所有权的内容,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对上地可依法行使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土地公有制情况下,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可转让。 为了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法律允许将土地占有.使用.收 益和处分等权能的一项或多项同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如根据法律规定,土 地使用权可与上地所有权相分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财产权,可以将其出 让.抵押等.使土地的经济价值得列充分利用体现。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绪论
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1、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的
2、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
用,能够产生财富
3、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 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 分土地。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 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 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 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 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 (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 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 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 意义。
人口猛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 的直接原因。 我国属于人多耕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0.09 hm2 (按土地详查数为0.106 hm2),粮食单产每公顷 4500kg左右,人均占有粮食量1984年接近400kg,近 年来达到440kg左右,但距公认的粮食基本解决的标 准水平(即人均500kg)还相差甚远。
(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 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 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4)土地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经济、法律、 技术方法。
(5)土地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计划─是一种预测未来,设定目标、决策、选择方 案的连续过程; 组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职权,协 调各级人员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现既定计划与目标; 指挥─对部署行动的领导与监督; 协调─建立纵向、横向之间良好关系,协同彼此间 的步调,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 控制─通过修正执行状况与原计划之间的偏差,以 保证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一、土地制度概述
何为制度:
吃青苹果与吃熟苹果的选择
1.制度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
的行为的框架。 制度是规则、执行机制和组织,包括个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准则
和执行规则的组织。
教材:制度是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选择的、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并借以影响人们 相互关系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总称。
(二)使用权主体: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自然 人)
(三)类型 所有权形式只有两种,但使用权形式多样: 按所有权的不同—国有与集体土地使用权 按用途不同—工业、商服业、农用地、宅基地等使用权 按取得方式不同—划拨与出让、承包经营等土地使用权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3四.国)有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制划拨度制的度构成
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 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 土地转为国家所有
本着协商一致、平等互利的 原则对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关 系进行调整或改变(一般发生 在农民集体内部)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我国现阶段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形成
(一)土地使用权来源 土地归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但并不是直接由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而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让渡。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
1
土地制度
2
土地产权
3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4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流转管理
5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认与流转管理
6
土地征收
7
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第一节 土地制度
一
土地制度概述
二 土地制度变迁及其经济学分析
二 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及其形成
重点:我国现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经济学分析;
案例分析:泰国——政府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可以设想,如果决策者是一个财富最大化者,而且他的财富正比于集体(
或经济组织)财富,那么他会在他权威限度内具有建立最有效制度安排的激励 ;反之如果他发现任何新的制度变迁并不能使决策者的收益有所改善,他会阻 碍它的变迁.并且,决策若偏好效率以外的价值,那么有效率的制度创新也难以 得到实施,即使实施,也会相对提高实施成本。
路径依赖1:一旦一种独特的轨迹建立后,一系列的 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一轨迹 ——良性循环 路径依赖2:初始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会诱发利益 集团的形成,从而形成制度刚性——恶性循环 从马屁股到现代铁路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三、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及其形成
我国现阶段土地所有制及其形成
➢使用权流转:经过法定程序,使得土地 使用权主体发生变更。
➢目的:促进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者之间合 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节 土地产权
一 土地产权及其基本属性
土地产权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的保护, 及土地产权只有在法律的认可下才能产生。
此外,即使决策者是一财富最大化者,并且也假设他的财富也正比于集体 财富,但由于他的有限理性和识别制度不均衡以及设计,建立制度安排所需信 息的复杂性,他也难以矫正经济组织制度安排的供给不足。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二)学习机制
一缸鱼:文化与选择 在一列国际列车上,各有一位德国人,日本人,美国 人和法国人在一起旅行.途中上来一位端着鱼缸的 客人,缸中的鱼种甚为罕见······ (三)路径依赖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诺斯还分析了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由政府进行创新,在下列情形下最具优越性: (1) 当政府机构发展比较严密,但私人市场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时; (2) 当潜在利益的获得受到私人财产权的阻碍,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来进行 时; (3) 当制度创新实行之后所获得的收益不归于从事创新的个别成员,这样的创新 只能由政府来进行时; (4)制度创新涉及收入再分配,减少了收入的居民必定反对时.
对抗-损失, -协议-班车 /h,先后有序前车客少- 借口拖- 与后车冲突第一次变革
如何监督执行
换司机,售票 员不变
提前发车-售 票员不干
延迟发车-司 机不干
第二次变革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
❖ (一) 政府与决策者
从广义概念上讲,政府就是国家.按照韦伯(Max Weber) 的定 义,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 断权的制度安排.而这种制度安排则对经济组织制度安排构成重 要的环境约束。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2.土地制度
❖ 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关于土地所有和 使用的制度。
❖使用、收益和处分
❖ 公有和私有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 制的反映与体现,又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 手段。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二、假土设地制:度城变乡迁中及巴其经公济交学8分辆析,一车驾一员,争客 制引度争变议迁—的—事例发车不准——车主、客人均不满意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特所点有:者将一定无期偿限无内期的限土使地用使国用有权土提地供
给使用者,其按照合同规定支付有偿使用费。 性质:是以行政行为调控土地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租赁和作价入股 土地承包经营
2土.失土地,地使有土使用地利用权资于权可源维流以配护转依置社制法效会度转率公让差共—。利《益土,地提管高理行法政》效第率2条;)但造成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
诺斯(1981)在分析国家的作用时,将其当作一种政治组织(政府)来看待,并认为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1)是以服务(保护,公正)换取税收(收入).它向社会提供这些服务存在规模经济。 (2) 对它的各种成员采取区别对待的垄断者的作用,设计出不同的财产权,而目 的是使国家收入最大化。 (3) 由于存在着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所以它受制于其成员的机会成 本,而这种机会成本决定了每个组织集团在界定产权和承受税负方面与国家(政 府)具有谈判能力。
(一)宪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为: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二)法律表现形式: 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城市市区的土地及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部分农村土地
(除法律规定属国家所有外)
第一节(三土) 地土地制所度有概权关述系的变化
土地所有权征用
土地所有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