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c.建立了新的土地税、租体系
d.开始重视城市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管理
e.建立了土地由多部门管理的机构体系
第二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管理
a. 土地使用权管理改革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改为有偿使用,
b. 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管理机构
1986年,国家土地局成立
1998年,与矿产资源部合并为国地资源部
c. 制定、实施新的土地法规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
d. 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土地税费制度
e. 地籍管理由以地权登记为主转向多目标的地籍管理体系
f. 地价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1998-今)
1998年国家组建国土资源部,初步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土地到矿产的统一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地方主管,上一级国土部门协助管理。
2004年以后,实行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强化土地执法检察职能。
土地管理的特点:
(1)统一性
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实行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是我国建国50多年来的土地管理实践的必然选择;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体现了国家意志。
(2)全面性
土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四个环节的全部过程:既有生产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也有流通过程的土地管理;既包括静态的规划等内容,也包括动态的监测。
(3)科学性
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实施土地利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绩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土地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组织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充分认识各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并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主动加以运用。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利用土地。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土地管理活动。
(4)法制性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
(5)服务性
土地管理服务于社会生产,追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最终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土地管理的作用:
(1)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2)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土地管理学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古老: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年轻:土地的永恒性及持续利用性,赋予它永远年轻的生命,社会经济越发展、土地管理学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土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以地权管理为中心逐渐向地用管理方向发展社会制度更替和土地管理体系建立初期,以权属管理为主。
(2)地籍管理的基础地位日趋加强,并向两个方向发展.
(3)土地整理或土地重划已成为主要国家土地管理事业的新内容.
土地管理的方法:
(一)行政方法
1.特点:依靠权利,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特点
2.具体表现:a行政方法能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充分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通过行政层次和行政手段,对下属管理机构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b科学的行政方法要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3.局限性
a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b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
c行政层次多,手续复杂,影响工作效率。
(二)经济方法
1. 地租地价杠杆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利用地租、地价调整土地供需矛盾;
●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2.财政杠杆: 通过财政拨款来体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如国家对土地整理、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的投资。
3.金融杠杆: 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向用地单位提供贷款,刺激用地单位对土地的投资。用地单位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土地股票、债卷,筹集土地资金。
4.税收杠杆: 国家通过不同的税种(耕地占用税等)、税率,指导土地开发利用。例如,为了稳定耕地面积,国家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这一经济杠杆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或用作开发土地、改造低产田等,作为对耕地被占用的补偿。
(三)、法律方法
1.涵义: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2.特点:主要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技术方法
运用科技手段(如3S技术、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三.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