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学: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管理学: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15
第二节 土地产权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一、土地产权及其基本属性 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
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 等多项权利,各权利可独立存在,而且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 况下可以让与。
土地产权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保护,即土地 产权只有在法律认可下才能产生——产权登记。
土地使用制度
5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使用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 和程序的规定,表明人们怎样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谁享有土地 使用权及其责、权、利。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问题 土地使用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制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 • 土地所有制是前提 • 土地使用制是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是实现和巩固所有制的形式和 手段 • 土地使用制具有相对独立性
——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 利。
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既可结合,也可分离。即土地使 用权既可由土地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由非所有人行使。
21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二、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3.土地收益权 ——依据法律和契约取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权利。 土地收益权是一项独立的权能,是土地所有权的标志。土
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国有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 家行使,地方各级政府无权擅自处置国有土地,只能依 法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处置国有土地。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26
(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内容
主体——农民集体 客体——一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主要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 的以外,原则上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 体所有。 内容——依照法律规定,农民集体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 的权利和义务。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乡(镇)、村、组或队代表农民行 使。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

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

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

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

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地管理学》复习提要解答第⼀章绪论第⼀部分⼟地1.什么是⼟地?(1)⼟地的⼀般概念:从对⼟地利⽤和管理⾓度,可以把⼟地的定义概括为,⼟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域和滩涂。

(2)⼟地的⾃然科学概念,从⼟地的⾃然科学研究出发,认为⼟地是指陆地及其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即指地球表⾯的⼀个特定区域,其特性包括与这⼀区域上下垂直的⽣物圈的相对稳定或可以预见的,周期循环的所有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类活动的结果。

(3)⼟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地定义是⾃然赐于⼈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然资源,⼜包括⼈类劳动⽽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话⽔)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2.⼟地与⼟壤、国⼟、⼟地资源有什么区别?⼟地和⼟壤不是⼀个概念,⼟壤是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地的含义要⽐⼟攘⼴泛得多。

⼟壤只是⼟地表层的附属物,⼈⼒可以搬动⼟壤,却⽆法搬动⼟地。

严格地说,⼟地与国⼟也不是⼀个概念.国⼟是指⼀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义⽽⾔,包括⼀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地和⼟地资源也是有区别的,⼟地资源是指⼟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类所利⽤,⽤以创造财富——产⽣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地。

⽬前⼈们还很难断定,哪部分⼟地是绝对不能利⽤,不能为⼈类创造财富,绝对⽆经济价值的,所以,⼟地和⼟地资源在习惯上是通⽤的。

3.⼟地与⼈⼝、环境是什么关系?⼈地关系也是⼟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

因⼟地数量有限、⽽⼈⼝的数量在⼀定阶段都是⼀个不断增长的变数。

⼟地所能承担的⼈⼝“负荷量”,亦称⼟地的⼈⼝承载⼒,它取决于⾃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化、科学技术⽔平等。

在⼀般情况下,社会⽣产⼒越低,⼟地所能承担的⼈⼝“负荷量”越⼩,反之则越⼤。

耕地⾯积减少和⼈⼝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盾之⼀.⼟地与环境、⽣态的关系,是指⼟地⽣产⼒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对整个⽣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资源管理学 第五部分 城乡规划管理篇

土地资源管理学 第五部分 城乡规划管理篇
➢ 《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九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 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 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 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条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 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 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部分条款
➢ 《城乡规划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 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原《城市规划法》第一条 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
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
入居民住房 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
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五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
、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
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
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 城市规划为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0
第二部分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
➢ 城乡规划法 ➢ 城乡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 地方城乡规划法规 ➢ 城乡规划行政规章 ➢ 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 城市规划文本
11
《城乡规划法》的制定
2008年1月1日实施
➢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 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第五章土地管理概念章节练习(2014-09-03)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第五章土地管理概念章节练习(2014-09-03)

1 土地国家管理是指国家政权以()代表的身份,对全国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的完整体系。

A.AB.BC.CD.D2.判断题土地管理的概念是什么?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表示规范化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管理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实现土地管理国家职能的目的。

参考答案对 3 土地管理概念一下哪些含义()A.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B.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C.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D.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E.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F.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

4 土地管理的基本依据及资料,包括:A.土地法规B.全国各地区和各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材料,土地面积调查统计资料,土地质量评价图及说明书;C.土地权属证明文件。

如土地证、土地划拨批件等;D.有关土地纠纷和违反土地法行为的调查核实资料。

5.判断题土地利用管理。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的开发、整治、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中期和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

参考答案对6.判断题土地权属管理。

包括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审核和确认、土地权属变更(土地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对违法侵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行为的查处等。

土地权属管理是为贯彻、执行基本国策、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参考答案对 7 土地管理即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权属、地籍、土地利用、土地市场和土地税费等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的总称。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掌握:土地的涵义、功能及其基本特性;●土地的涵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储蓄、增值功能●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土地的资源特性和资产特性是土地最本质的两大特性。

土地资源特性是土地资产特性的基础☐土地资源特性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源泉,可以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

人类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特性是指土地还是一种财产,它具有经济价值(拥有和利用能产生经济效益)和法律意义(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主体,以及使用的排他性)2.掌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换言之,土地管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以土地利用和土地关系为核心的土地问题。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内容:1.地籍管理2.土地权属管理3.土地利用管理4.土地市场管理5.土地信息管理3.掌握: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涵义;●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有形的土地实体●土地资产:不动产,寓于土地实体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由此形成的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出租权、抵押权等)4.掌握: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管理,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5.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从土地管理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和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陆红生--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陆红生--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陆红生--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Q:1.什么是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实现对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A:(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A:(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联系和区别:A:第一,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的;A:第二,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A:第三,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第四,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

A:(3)实现对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的应做到:A:①明确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内容,应该深刻认识到土地具有资产和资源的双重内涵。

A:②清楚的认识土地资源具有的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等的特性,从土地资源的这些特性着手,对土地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管理;明确土地资产具有的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等的特性,对资产进行管理。

A: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资源的范畴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土地资产在流通过程中的相关权利的转移要严格控制进行专项的管理。

A:④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的监测,保证土地资源的完整性和土地资源流通能够有依据可循。

A:⑤对于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还应该遵循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土地的使用价值,时土地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Q:2.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资源管理学

土地资源管理学

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作业及课后习题第五章土地登记第一节、土地登记概述第二节、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第三节、土地权利设定登记第四节、其他土地登记第五章土地登记第一节土地登记概述一、土地登记简介土地登记,也称土地权利登记,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对土地的各项权利实行登记的制度。

根据《土地登记办法》第二条规定,我国的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不包含土地承包经营权)。

按照民法理论,登记是一项法律规定,它的根本目的是对权力的公式。

所谓公式,是指将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公开向社会公众显示。

物权是排他性财产权,是对世权和绝对权,除了物的权利人之外,其他人均为权利已义务人,物权变动(设立、变更、转让、消灭)必须遵循公式原则,即物权的变动必须通过法定的公式方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依据不同的标准,土地登记科分为不同类型:(1)实体权利登记与程序权利登记。

(2)权利登记与表彰登记。

(3)权利登记与宣示登记。

(4)预备登记与本登记。

二、土地登记制的类型契制登记制权利登记制托伦斯登记制三、土地登记的特性(一)登记规则的统一性(二)登记区域的完整性(三)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四)登记效力的一致性四、土地登记的客体和类型根据《土地登记办法》规定,土地登记的类型包括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其他登记和他项权利登记6种。

1、土地总登记,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建立的每宗地的表卡证是以后初始、变更、注销及其他土地登记的依据。

2、初始登记是指土地总登记以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3、变更登记是指因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或者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2、土地分类3、土地类型4、土地分级5、土地单元6、地块7、地片8、地方9、土地评价10、间接评价法11、土地潜力12、土地潜力评价13、土地适宜性14、土地适宜性评价15、地域分异规律16、潜力级17、潜力亚级18、潜力单元19、土地经济评价20、地租21、绝对地租22、级差地租(Ⅰ、Ⅱ)23、土地管理24、地籍管理25、权属管理26、利用管理27、基准地价28、土地产权29、土地资产30、农地估价31、土地资源32、地籍33、地籍档案管理二、问答题1、简析土地的基本内涵?2、简述土地的基本特性?3、简述土地单元的基本特征?4、土地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5、简述地块的基本特征?6、简述地块的三级分类系统及其分类标志?7、举例说明土地类型命名方法?8、分析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9、什么是土地纲?它是怎样划分的?10、什么是土地类?如何划分土地类?11、什么是土地型?如何划分土地型?12、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什么?13、简述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野外作业的思路和方法?14、选择调查路线的基本要求?15、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及分类的方案16、说明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17、简述土地评价的类型?18、说明间接评价法的评价程序?19、简述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方案和划分依据20、简述选择土地潜力评价对象的途径和模式?21、分析限制因素分级(量化)的步骤?22、阐述建立土地潜力评价表的思路?23、辩析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24、简述选择土地质量的条件?25、为什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采取土地质量评价因素而不是土地特性?(结合6题)26、阐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途径)?27、试述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8、简析土地经济评价的指标分类?29、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30、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容?31、土地经济评价中的主要经济效果指标有哪些?32、城镇土地有哪些特殊性?33、城镇土地定级分哪几个步骤?34、基准地价的基本内涵?35、土地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36、土地权属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7、土地管理主要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38、举例说明土地潜力评价中“木桶原理”的应用?39、分析FAO《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40、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制图规范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等级系统?41、举例说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制图规范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例系统?42、阐述农地估价中标准田法的主要步骤?43、阐述农地等级评定中综合分等法的步骤?三、论述题1、论述土地与土壤、土地资源、国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很少村民提到保护农地或农地转用的低成本。没有 人愿意承包更多的农地,只要租赁权稳定,就增加他 们的农业投资。没有人为新房占了农地而后悔,因为 住房在农民心里是一项长期投资。
19
对住房建设和土地用途管制的态度
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申请、批准 、上报和监督越来越严,工作透明化和 执行力度加大。受访者认为这有助于减 少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如果按 土地管理法实施,只有少数家庭能申请 新的宅基地,住房建设必须取得规划许 可。任何想重建住房的家庭必须提供所 有权证书。
尊重 需要
自我实 现需要
15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 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16
需求理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启示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行为和方式的多样 性: 耕地的多功能性:粮食、开敞空间和植被景观
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位 次性和时序性: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
14
(1)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都受人的动机支配,人的动机又是由人 的需求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此规律进行管 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可见,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需要,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人要进行某种行为,于是,马斯洛提出了“需要 层次论”。
生理 安全 需要 需要
社会 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 与激励》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
M=V*E
其中M表示激励强度。V表示目标的预期价值。E表示期望值
25
26
27
解决途径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收行为 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管理学题答案答案

土地管理学题答案答案

土地管理学题答案答案土地资源管理学试题(总)一、选择填空:(10×3 =30)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 A )、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A、维护土地所有制,B、维护农民利益,C、保护土地,D、提高土地利用率2、土地生态系统是地上的气候因子、地表形态、土壤、植被、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它可以分为三层:地表层、地上层和( B )。

A、土地层,B、地下层,C、植被层,D、大气层3、绝对地租是由于( C ),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的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A、土地质量较高,B、土地区位优势好,C、土地所有权的垄断,D、土地管理水平高。

4、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的用途、自然性状、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等因素,划分(D),并确定其等级的过程。

A、管理水平,B、土地利用,C、土地户籍,D、土地的优劣程度5、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 B )土地的权利。

A、管理,B、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C、配置,D、经营。

6、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A )。

A、超额利润,B、收益,C、现金,D、收获物。

7、土地价格是( B )地租。

它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地租的购买价格,是将预期的地租系列资本化而形成的。

A、计算出的,B、资本化了的,C、每年的,D、预测的。

8、土地是( C )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A、地表至岩石之间,B、大气至岩石之间,C、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D、地表至土壤底层之间。

9、土地资源是指( C )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A、当前,B、未来,C、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D、实际生活中。

10、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 A )。

A、全部土地,B、利用土地,C、耕地,D、陆地。

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判断题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对)2.人类可以通过移山填海、围湖造田等增加土地面积。

(错)3.土地具有增值性,所以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土地回馈人类的报酬就会增加。

(对)4.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对)5.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因此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就是该区域内的全部土地。

(错)6.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

(对)单选题1有人说,对土地的投资是风险最小的投资,这主要体现了土地( C )。

A.报酬递减的可能性B.永续利用的相对性C.增值性D.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B)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矿产资源 D.气候资源多选题1.土地权利是多个权利的集合,包括土地的[ ABCDE ]等。

A.所有权B.使用权C.租赁权D.抵押权E耕作权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有(ABCDE )A.后备土地资源有限B.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C.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D.水土资源不平衡E.森林覆盖率低3.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ABCE)A.领陆B.领水C.领空D.专属经济区E.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见第三章2、土地有哪些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固定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3、简述土地的功能1、养育(生产)功能。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 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主体: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
客体:使用权主体依法取得的承包地、自留地、 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
内容:集体土地使用权主体在行使土地使用权的 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
❖ 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 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 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
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 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公路、铁
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2.土地制度
❖ 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关于土地所有和 使用的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用、收益和处分
❖ 公有和私有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 制的反映与体现,又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 手段。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二、假土设地制:度城变乡迁中及巴其经公济交学8分辆析,一车驾一员,争客 制引度争变议迁—的—事例发车不准——车主、客人均不满意
第二节 土地产权
二 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 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 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主体:任何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
国有土地使用权
客体:国家依法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5.土地所有权内容的可分离性. 土地所有权的内容,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对上地可依法行使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土地公有制情况下,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可转让。 为了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法律允许将土地占有.使用.收 益和处分等权能的一项或多项同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如根据法律规定,土 地使用权可与上地所有权相分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财产权,可以将其出 让.抵押等.使土地的经济价值得列充分利用体现。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_201203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_201203

地价调控措施
简述民国时期土地管理
(1)孙中山平均地权理论体系 a.平均地权思想渊源;b.平均地权实施理由;c.平均地权 与政治建设 (2)平均地权实施办法: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购、 涨价归公。 (3)地籍整理 a.地籍测量:做法和大陆 80 年代的土地详查类似,在城 镇和农村开展。 b.土地登记:地籍测量完成、标准地价公布后进行,总 登记和变更登记。 (4)土地管理法规 主要有土地法、土地法施行法、地政部组织法和各种规 则. (5)土地管理机构:内政部地政司,后设地政部,四个司。 (6)民国土地管理特点 a.以平均地权为基本目标 b.维护土地私有制
度,故又称为“德国土地登记制度”;第三种是(
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可分为农业生产用地指标、农业建设用地指标、 土地用途管制主要在(
四、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RS 的中文含意是( ) 。 A.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农村土地改革的( )阶段,其土地所有制特点是:所有权股份制、统一使用 权、土地和劳力双报酬制。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c.重视土地立法 d.全国统管土地 e.以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地价管理(税收)为核心 f.总体评价(实施效果) 简述台湾市地重划 (1)市地重划功能 (2)市地重划要点 *重划前产权、地上物、地价明晰 *规划、施工 *土地分配设计及负担计算 *召开公听会 *抵费地标售 *经费结算 (1)负载功能 (2)资源功能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旅游资源 (3)资产功能 a.保值(对比房产保值功能) b.增值(对比房产增值功能) 行政手段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命令; 另一类为个别事件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 。指领导者运用行 政权力,通过强制性行政命令,直接指挥管理对象,按行政 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1)形式: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计 划、许可。 (2)功能: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特点:权威、强制、直接、单一、无偿。 (4)局限性:受管理者水平限制、横向沟通困难、效率低、 不利子系统发挥积极性。 土地利用计划按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 划。 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可分为农业生产用地指标、农业建设 用地指标、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四类指 标。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义 (2)调查的单位和基本单元 (3)调查内容 (4)地籍调查主要成果 (1)土地市场交易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入市、入 股问题) (2)土地使用权期限性(70、40、50 年) (3)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价格、用途价格、空间价格(三维 空间、四维空间)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第2版考研笔记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第2版考研笔记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第2版考研笔记朱道林的《土地管理学第2版》是一本对土地管理学的经典教材,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律法规等内容。

以下是该书的考研笔记,总结了该书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土地资源特征及土地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非可再生和有限的特征。

2. 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实用性、禀赋性、稀缺性、多功能性等。

二、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1. 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2. 土地利用是指根据土地性质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三、土地利用规划1.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总体规划框架下,确定土地用途和区域功能布局,指导土地利用和管理。

2.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考虑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四、土地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划拨、出让等进行了规范。

2. 土地法律法规的目标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分类与区划1. 土地利用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要求,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

2. 土地利用区划是按照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划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界限和范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对一个相对连续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过程。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注重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等。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1.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方案设计和规划。

2.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发展需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第二版)——第5章

土地资源管理(第二版)——第5章

Part 0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5.4.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20世纪是全球经济大发展的世纪,但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 源枯竭。当全球都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时候,人类迫于现实与对未来 的担忧,不得不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处理统计、分析、评 价、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存储、自动检索、 更新、三维信息共享、再生、保密等。 4.耕地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1)警义。(2)警源。(3)警兆。(4)警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土地政策等的影响。 (4)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一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即使符合土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
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也还不能贸然地认为它是合理的,还应当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 和持续利用的原则,这是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决策时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类过去在 对待环境问题上失败的总结,如化学农业和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恶果。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5.1.3 土地资源利用系统
钱学森将复杂的研究对象视为系统,即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 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资源利用系统也是由多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自 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 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土地在进行 自然生产力更新的同时,也进行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更新,形成完整的土地生产力系统。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第一篇:土地管理学复习题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目的。

3.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2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2分)。

5.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2分),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分)。

6.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7.土地储备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1分),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1分),并由储备中心组织进行整理工作后(1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1分)。

二.简答题1.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①内容:土地调查: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②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图件、薄册的格式、比例尺、填写内容,登记规则、分类系统;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数字要有近期测绘、调查、土地评价成果为依据;宗地界地址随时复原;权属关系法律依据;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2.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①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度,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通过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得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作业1、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答: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当享有土地所有权及其责、权、利。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表现,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简述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区别和管理。

答:一、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权分两种:一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以协议方式出让、以招标方式出让、以拍卖方式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与赠与。

土地使用权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

2)土地使用权转让只是转让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

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受让人同时转让了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新的受让人成为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新的承受者。

4)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建筑物。

附着物在转让时不可分离。

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出租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一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出租人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部分土地使用权能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不发生作为物权的整个的转移。

3)出租地块必须是合法取得且法律允许出租的地块。

4)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仍需要继续履行出让合同规定的任务。

5)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通过出让或者转让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人。

6)土地使用权出租,必须将出租土地上的建筑物、其它附着物连同土地使用权一同出租。

四、土地使用权抵押权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职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务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

在土地使用权上所设定的是土地使用权抵押权。

土地使用权抵押除了具有一般财产抵押权的法律特征,如抵押权是一种担保物权,以清偿债务为目的,具有不可分性、附属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有的法律特征:(1)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是通过有偿出让或转让方式取得的合法土地使用权,并且是已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的土地使用权。

(2)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本身并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移。

(3)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

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必须同时抵押。

(4)土地使用权抵押不得违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

(5)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抵押后,并不丧失转让权,但在转让土地使用权时,应告知抵押权人。

3、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有效的管理?答:首先,必须抓紧相关政策的制定。

目前国家对集体土地转入建设用地,除了先征用后出让,尚无别的措施,而从当前流转的情况看,其情况复杂,涉及产权界定、收益分配等问题,用政策法规加以引导成为当务之急,待时机成熟,应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其次,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探索流转的经营组织形式村内有两个以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各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有明确的土地界限和范围,并在各自范围内占有、使用土地的,确认村民小组为土地界限和虽未打破村民小组界限和范围,并在各自范围内占有、使用土地的,确认村民小组为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者。

已经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包括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就已经打破村民小组界限但由村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及过去村办企业、村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建设使用村民小组的土地,并且在使用时以给与相应补偿或土地调剂的,且承认现状,依法确认为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负责经营、管理。

已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过去乡镇企业、乡(镇)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建设使用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或村民小组所有土地且在使用时已给予相应补偿或土地调剂的,应依法确认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没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可由乡(镇)政府负责经营管理。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用地流转相比要求有比较高的经营组织水平。

具体经营组织形式应由土地所有权人决定,有土地所有权人自己实施流转,也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织或参与相应的经济组织实施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确实需要由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代为行使土地流转权的,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经村民小组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小组代表同意,自愿委托村或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实施。

再次,理顺流转收益分配关系。

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投资者收益,对其课征土地增殖税。

集体所得收益专款专用,明确用途,主要用于土地的复垦开发和整理以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集体建设用地首次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应由土地所有者和国家分享。

由于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中包含了国家投资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产生的土地增值,因此国家(主要是市、县政府)应分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但从鼓励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角度考虑,分享比例不宜超过20%。

土地使用者原无偿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应由所有者、使用者和国家分享。

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总的土地收益应归原土地使用者,有增值收益的,应按合同约定与土地所有者分享。

最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可依照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进行,经营性用地要补交出让金,宜租赁的应多采用租赁方式,应先征用的要依法进行。

并且要重点开展地价评估工作,流转登记工作和流转档案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应在新观念和新机制下运行,因此必须创建一个新制度,使得国有土地流转和集体土地流转能有效地衔接,国家、集体、农民、用地者各得其所,用地管地秩序不乱,现有制度得以平稳过渡,这些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4、简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改革的建议。

答: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区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

现状:从近年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情况看,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转包2、租赁3、"四荒”拍卖4、承租转包或返包5、转让6、入股。

存在问题:1、土地产权不明晰,行为主体缺乏农地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足够动力。

2、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3、土地的保障功能及其弱化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4、农业比较利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

5、市场中介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

对策:1、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2、将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明确界定为农民按份共有制。

3、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

4、充分尊重农地使用权人的意见。

5、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

6、突破现行的政策和法律。

7、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制度。

5、你认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革?答:土地征收制度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规范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的制度。

土地征收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征收制度自身的一些问题逐渐突现出来,主要表现在:1) 土地征收规范缺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土地征收补偿对被征收者保护不力,修改后的相关法律依然不尽合理;3)土地征收执行程序不严格,违法现象严重;4)土地补偿费支付不到位,安置不落实,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没有保障;5)贪污现象严重、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由于征地的决定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加上土地审批权重利大,极易滋生贪污,土地审批领域已经成为贪污的重灾区。

改革措施:1) 转变政府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充分认识对集体土地征收所涉及的农民利益问题,是尊重和保护农民基本的合法权益问题。

因此,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搞所谓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2)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首先是严格区分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体系;最后是要适当提高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3)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的程序:一是对申请用地单位公开,使其了解和知悉行政程序的进行以相应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二是对被征收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公开,使其了解征收行为对自身权益影响的程度并提出合理的补偿或救济请求,三是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遏止不良行政。

4)完善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制度: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加强规划、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荒地、非农业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要优先利用劣质土地,尽量不占用优质土地。

加大土地监察和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制止乱占耕地、滥用土地的行为。

对在土地征收中出现的贪污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加大对土地征收中违法乱纪现象的打击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