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90e8c20a417866fb84a8e7c.png)
《土地管理学》习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一. 填空题1.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10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二. 名词解释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三. 简答题1.▲土地具有哪些基本特性?答: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所创造的。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2.▲土地管理由哪些部分内容构成?他们之间有何联系?答:土地管理由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内容构成。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bbac86ce2f0066f4332212.png)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复习思考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复习思考题第一章总结1、名词解释: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动,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2、土地有哪些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双重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简述土地的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4、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5)制定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与措施5、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1)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2)体系:①按规划性质(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详细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分:长期规划:10年以上,一般为15年、中期规划:5-10年、短期规划:5年以下③按规划空间范围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④按规划对象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区域性质分: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阶段:班子、经费、业务培训、规划任务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0c9524aaea998fcc220ed3.png)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掌握:土地的涵义、功能及其基本特性;●土地的涵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储蓄、增值功能●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土地的资源特性和资产特性是土地最本质的两大特性。
土地资源特性是土地资产特性的基础☐土地资源特性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源泉,可以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
人类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特性是指土地还是一种财产,它具有经济价值(拥有和利用能产生经济效益)和法律意义(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主体,以及使用的排他性)2.掌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换言之,土地管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以土地利用和土地关系为核心的土地问题。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内容:1.地籍管理2.土地权属管理3.土地利用管理4.土地市场管理5.土地信息管理3.掌握: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涵义;●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有形的土地实体●土地资产:不动产,寓于土地实体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由此形成的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出租权、抵押权等)4.掌握: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管理,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5.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从土地管理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和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
土地信息管理复习思考题( X页).doc
![土地信息管理复习思考题( X页).doc](https://img.taocdn.com/s3/m/4c86bf45aef8941ea66e0539.png)
数据编辑旱始数据标准数据*数据处理应用数据应用分析第1章思考题:1、简述土地信息的涵义、构成及特征?概念: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索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土地信息的构成:①地理空间信息②自然属性信息③社会经济属性信息④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土地信息的特征:区域分布性;数据量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土地信息的动态特征。
2、什么叫土地信息系统?简述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土地信息系统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破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 适吋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构成功能构成:采集输入标准数据数据存贮成果系统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及数据概化)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查询、统计、计算空间分析空间分析第2章思考题:1、土地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土地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2、简述土地信息的分类与分级的区别与联系。
线分类法:乂称层级分类法。
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级H录,并编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
对土地信息的分类一般是采用线分类法。
面分类法:将给定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不相依、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屮又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由类H组合形成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分级的基本方法:在分级时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数列分级、最优分割等级等。
分类与分级的关系:分类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组,分级则是对同一类组对象再按某一方面量的差别进行分级;分类描述地物间的分类关系、隶属关系,而土地分级描述地物间的等级关系。
3、土地信息的空间参考系有哪些?简述其各自的特点。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9ecd0ec9a1c7aa00b52acbbc.png)
《土地管理学》复习提要解答第一章绪论第一部分土地1.什么是土地?(1)土地的一般概念:从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角度,可以把土地的定义概括为,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2)土地的自然科学概念,从土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出发,认为土地是指陆地及其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即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其特性包括与这一区域上下垂直的生物圈的相对稳定或可以预见的,周期循环的所有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
(3)土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定义是自然赐于人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话水)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2.土地与土壤、国土、土地资源有什么区别?土地和土壤不是一个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的含义要比土攘广泛得多。
土壤只是土地表层的附属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却无法搬动土地。
严格地说,土地与国土也不是一个概念.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土地和土地资源也是有区别的,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目前人们还很难断定,哪部分土地是绝对不能利用,不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绝对无经济价值的,所以,土地和土地资源在习惯上是通用的。
3.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
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
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
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
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72c0a25fbfc77da369b104.png)
第一章判断题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对)2.人类可以通过移山填海、围湖造田等增加土地面积。
(错)3.土地具有增值性,所以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土地回馈人类的报酬就会增加。
(对)4.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对)5.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因此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就是该区域内的全部土地。
(错)6.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
(对)单选题1有人说,对土地的投资是风险最小的投资,这主要体现了土地( C )。
A.报酬递减的可能性B.永续利用的相对性C.增值性D.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B)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矿产资源 D.气候资源多选题1.土地权利是多个权利的集合,包括土地的[ ABCDE ]等。
A.所有权B.使用权C.租赁权D.抵押权E耕作权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有(ABCDE )A.后备土地资源有限B.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C.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D.水土资源不平衡E.森林覆盖率低3.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ABCE)A.领陆B.领水C.领空D.专属经济区E.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见第三章2、土地有哪些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固定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3、简述土地的功能1、养育(生产)功能。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989954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b.png)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第一篇:土地管理学复习题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目的。
3.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2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2分)。
5.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2分),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分)。
6.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7.土地储备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1分),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1分),并由储备中心组织进行整理工作后(1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1分)。
二.简答题1.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①内容:土地调查: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②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图件、薄册的格式、比例尺、填写内容,登记规则、分类系统;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数字要有近期测绘、调查、土地评价成果为依据;宗地界地址随时复原;权属关系法律依据;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2.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①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度,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通过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得以实现。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_201203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_201203](https://img.taocdn.com/s3/m/75e3fe2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f.png)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答案不动产不动产 不能移动或一经移动就会损失较大价值的财产。
土地和房屋是典型的不动产。
产。
基城镇基准准地价 是指各城镇按不土地级别,不同地段评估和测算的商业、工业、住宅等各类用地和综合土地级别的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类用地和综合土地级别的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地产地产地产是土地资产的简称,是土地财产权经济上的表现形式。
土地是资源也是资产。
当土地作为市场要素能够在市场中交易时,土地财产权则表现为土地资产。
资产。
地产市场地产市场地产市场就是土地财产权交易的市场。
以土地财产权为交易对象的所有交换关系的总和。
换关系的总和。
地籍档案地籍档案 指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及土地管理工作有保存价值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地籍调查地籍调查 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薄示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地役权地役权 为自己土地的便利在他人土地上所设定的权利。
为自己土地的便利在他人土地上所设定的权利。
土地土地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它是由气候、地貌、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组成的综合体,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成果 。
就其本质而言,也可以说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组成的一定范围的空间。
更简单地说土地是一定范围的空间。
的一定范围的空间。
更简单地说土地是一定范围的空间。
产土地产权权制度 一定社会的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总和构成土地产权制度。
一定社会的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总和构成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出让土地出让即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市县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国土资源思考题
![国土资源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be3add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e.png)
国土资源思考题第一篇:国土资源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资源?资源可划分哪4大类?自然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
资源分类:1、自然资源2、经济资源3、社会资源4、知识资源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2、国土、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和对近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具有开发其资源权利的区域。
广义的概念:国土资源是指存在于国土领域内的所有资源,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狭义的概念:国土资源主要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稀缺性3、层次性4、地域性5、国际性3、为什么说国土资源具有国际性?国际性是基于:(1)有些自然资源是国际共享的(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国际行动才能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目的。
(2)一个国家和地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超出一个国家的国界范围而影响世界其他地区。
(3)当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国际间自然资源开发的合作、贸易和技术交流日益广泛。
因此,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放眼世界,及时准确捕捉世界资源开发及产品供需信息和走势,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国土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国土资源学研究的对象:自然资源。
任务:1、调查研究国土资源现状及其综合评价2、研究区域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3、研究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4、研究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5、应用新技术、新方法5、了解国外国土资源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国土资源学发展分哪几个阶段?(一)零星记述时期(二)萌芽时期(三)发展初期(四)发展中期(五)成熟时期6、了解国土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在现代资源科学复杂的研究体系中,可将国土资源学的学科体系简单地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科性的理论研究,即综合资源学。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6d493826529647d272852e2.png)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2、土地分类3、土地类型4、土地分级5、土地单元6、地块7、地片8、地方9、土地评价10、间接评价法11、土地潜力12、土地潜力评价13、土地适宜性14、土地适宜性评价15、地域分异规律16、潜力级17、潜力亚级18、潜力单元19、土地经济评价20、地租21、绝对地租22、级差地租(Ⅰ、Ⅱ)23、土地管理24、地籍管理25、权属管理26、利用管理27、基准地价28、土地产权29、土地资产30、农地估价31、土地资源32、地籍33、地籍档案管理二、问答题1、简析土地的基本内涵?2、简述土地的基本特性?3、简述土地单元的基本特征?4、土地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5、简述地块的基本特征?6、简述地块的三级分类系统及其分类标志?7、举例说明土地类型命名方法?8、分析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9、什么是土地纲?它是怎样划分的?10、什么是土地类?如何划分土地类?11、什么是土地型?如何划分土地型?12、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什么?13、简述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野外作业的思路和方法?14、选择调查路线的基本要求?15、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及分类的方案16、说明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17、简述土地评价的类型?18、说明间接评价法的评价程序?19、简述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方案和划分依据20、简述选择土地潜力评价对象的途径和模式?21、分析限制因素分级(量化)的步骤?22、阐述建立土地潜力评价表的思路?23、辩析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24、简述选择土地质量的条件?25、为什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采取土地质量评价因素而不是土地特性?(结合6题)26、阐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途径)?27、试述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8、简析土地经济评价的指标分类?29、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30、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容?31、土地经济评价中的主要经济效果指标有哪些?32、城镇土地有哪些特殊性?33、城镇土地定级分哪几个步骤?34、基准地价的基本内涵?35、土地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36、土地权属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7、土地管理主要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38、举例说明土地潜力评价中“木桶原理”的应用?39、分析FAO《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40、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制图规范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等级系统?41、举例说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制图规范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例系统?42、阐述农地估价中标准田法的主要步骤?43、阐述农地等级评定中综合分等法的步骤?三、论述题1、论述土地与土壤、土地资源、国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fc3fa5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6.png)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含部分考研题目)一、名词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简答题部分:(一)总论部分1、简述土地的特性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8、按《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大致分那几级?9、简述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10、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11、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12、如何进行公路选线?(概念和原则)13、如何概算交通线占线面积?14、简述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分级?15、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有什么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16、供水工程用地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7、如何规划灌排工程用地?18、简述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内容?19、简述选择田块方向的一般要求?20、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方式?21、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22、茶园和桑园规划有何特点?23、如何配置各类林地?(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3、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原则。
土地法课程思考题
![土地法课程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f33623ba0d4a7302763af5.png)
土地法课程思考题一、关键词解释每试卷五个20分1.物权法------是调整人们基于对物的支配而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土地法----是指有关土地的权利、利用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土地法律渊源----是指土地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土地法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的。
我国国内土地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4.土地法律关系----一般来说,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土地关系在经过法律调整后变成土地法律关系。
土地法律关系是指根据土地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间的权利(权力)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5.土地用途管制-- 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划)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而采取的管理制度。
6.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内容包括四项权能,即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能。
在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类,私人是不享有土地所有权的。
7.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是权利人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享有的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的权利。
8.建设用地使用权---- 在我国用益物权体系中,建设用地使用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是指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在该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9.地役权-----是指通过约定使用他人不动而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
10.土地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的、不转移占有而作为债务履行担保的土地使用权,在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可就该土地使用权折价或就拍卖、变卖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_201203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_201203](https://img.taocdn.com/s3/m/841746986294dd88d1d26b3d.png)
.具有生产者、消耗者和转化者物质转化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工作程序是()
()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和编写工作计划
()外业勘察,详查测图与编写报告。
()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绘图与编写报告。
()利用遥感影象解译——利用在外业工作中定点——利用进行内业制图。
土地资源的水文构成要素包括()。
()等于地形。
()既包括了地表形态,也包括了形态的成因,以及其岩性组成,甚至可包含其衍生的水文特性。
()比地形要更广泛,主要是根据地貌学方面的概念但不能完全代替地形的有关内容。
()是自然地理学中的概念。
或
土地资源的光温生产潜力是()
()[作物光合生产潜力]×[温度修正]。
()[作物光合生产潜力]×[温度修正]×[降水修正]。
()自然评价与经济评价。
()农用土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与牧业用地评价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大支柱中的社会可持续性的基础是()
()生产与社会生产服务。
()经济投入与产出的可持续。
()社会可承受性。
()生态的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划分依据是()。
.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
.首先是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土地利用方式
耐寒喜温
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和()
散射
土地复垦是()使其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和()。
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承受性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
.首先是水资源的影响
.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类可“人定胜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
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2、结合我国实际,比较不同模式土地管理组织结构的利弊。
答:按管理目标和职能范围,世界土地管理组织模式可划分为三种模式:集权、分权,混合模式。
1、集权模式
含义:指国家依法设立的土地管理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土地和城乡地政。
特征:1、统一全国土地管理一切业务;
2、程序较多,办事效率可能低下:各用地部门报批---土地管理机构审查---供地---监督执法;
3、权利高度集中,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宏观调控,但有可能缺乏对各部门用地的准确了解,导致整体效益受损,或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4、适合人多地少,土地供应压力大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2、分权模式
含义:根据各行业用地需要,由各职能部门分别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本系统、本部门所使用的土地。
特征:1、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部门,容易形成圈地运动;
2、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地方政府;
3、程序简单,有可能提高部门土地办事效率;
4、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此种模式日益衰微,仅有些特殊部门采用;
5、欧洲发达国家通行。
3、混合模式
含义:指国家依法统一管理和部门依法分别管理相结合模式。
即国家设置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用地关系,系统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统一的土地政策、法规、规章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统一管理城乡地政等,并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各用地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管理土地的职责和职权。
特征:1、集中和分散统一,避免各自弊端;
2、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集中机构事权划分极为关键;
3、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此种模式广泛使用;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
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
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
(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
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
(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
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
(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
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
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
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
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
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4、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努力实现土地、特别是耕地供求的动态平衡。
2、控制“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
3、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
4、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5、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
6、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