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一项是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A. 朝贡贸易B. 丝绸之路C. 茶马古道D. 海上丝绸之路答案:A2. 清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哪一项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在海南出生的?A. 海瑞B. 苏东坡C. 宋庆龄D. 张之洞答案:C4. 以下哪一项不是海南岛的地理特点?A. 热带雨林B. 珊瑚礁C. 火山D. 沙漠答案:D5. 海南岛历史上曾是哪些朝代的流放地?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所有选项答案:D6. 下列哪一项不是海南岛的著名旅游景点?A. 天涯海角B. 分界洲岛C. 五指山D. 长城答案:D7. 在海南历史上,以下哪一项是关于黎族的描述?A.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族B. 黎族主要生活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中C. 黎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活方式D. 黎族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答案:A8. 以下哪一项是海南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A. 郑和下西洋B. 鸦片战争C. 辛亥革命D. 抗日战争答案:A9. 海南岛的气候类型是什么?A. 温带季风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D. 地中海气候答案:C10. 海南岛的省会城市是?A. 三亚B. 五指山C. 琼海D. 海口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 简述海南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答案:海南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位于中国南海的中心位置,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更远地区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海南岛的港口如海口、三亚等,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港口,为中外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12. 描述海南岛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近现代历史中,海南岛的地位和影响显著。
2017年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0002

2017 年海南卷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图1 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2017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

2017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历史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1.周代设有王室和诸侯的贵族学府——痒、序,也设有供大夫以下官员及一般庶民学习的地方学校——乡校。
各级学校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六艺”,任务是“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班固《白虎通》谓,“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
据此可知,周代教育A.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B. 旨在培养官府需要的实用人才C.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D. 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砚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3.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非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4.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A.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B. 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C.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D. 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6.“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海南岛的历史事件?A. 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兵至海南岛B. 唐朝时期海南岛设立琼州C. 明朝时期海南岛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D. 清朝时期海南岛成为清朝的边疆地区答案:C2. 海南岛在哪个朝代开始设立行政区划?A. 秦朝B. 汉朝C. 三国时期D. 唐朝答案:B3. 海南岛的“琼”字来源于哪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A. 秦朝B. 汉朝C. 三国时期D. 唐朝答案:D4. 以下哪个不是海南岛的著名历史人物?A. 冼夫人B. 苏东坡C. 郑和D. 张之洞答案:D5.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以下哪个国家的领土?A. 越南B. 菲律宾C. 印度尼西亚D. 中国答案:D6. 海南岛在哪个朝代开始有大规模的移民?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7. 海南岛历史上的“琼崖”是指什么?A. 一座山B. 一个岛屿C. 一个行政区划D. 一个民族答案:C8. 海南岛在哪个朝代开始有文字记载?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9. 海南岛的“五指山”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性?A. 是海南岛的最高峰B. 是海南岛的宗教圣地C. 是海南岛的军事要塞D. 是海南岛的农业中心答案:A10.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以下哪个国家的殖民地?A. 英国B. 法国C. 荷兰D. 葡萄牙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海南岛的省会城市是______。
答案:海口2. 海南岛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其简称为______。
答案:琼3.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______。
答案:琼州4.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______气候。
答案:热带海洋性5. 海南岛的黎族是岛上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具有______特色。
答案:民族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海南岛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答案: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的北部,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海上通道,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卷(0001)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DIsW5wFnl4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DIsW5wFnl4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DIsW5wFnl4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DIsW5wFnl4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DIsW5wFnl4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2017海南卷高考历史试题下载_真题答案抢先版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举荐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 正确。
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图中的图案体现了元曲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
2017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D【答案】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举荐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三亚新思想教育地址:三亚市中信南航大厦13层(市公安局旁)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 正确。
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图中的图案体现了元曲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
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2017年海南州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图片版)【海南州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7年海南州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图片版)【海南州高考
历史真题及答案】
高考是一个分水岭,把学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考成功了的,一部分是高考失利的学生,开始不一样的生活。
高考频道为您提供2017年海南州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图片版)。
如果您想要找的真题及答案没有显示,可按Ctrl F5进行刷新。
同时建议大家按Ctrl D收藏本网站!更多高考分数线、高考成绩查询、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录取查询信息等信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海南州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图片版)
答案在最后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_最新修正版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一、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2分)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2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2分)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最新修正版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2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2017年历史真题及解析_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一、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2分)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2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2分)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2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2017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参考版)

历史2017年高三2017年海南卷历史历史考试时间:____分钟题型单选题简答题总分得分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2020新】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一、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2分)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2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2分)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2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精校】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
答案:D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答案:A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举荐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
答案:B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答案:A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题

2017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2017·海南)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2. (2017·海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 (2017·海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4. (2017·海南)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5. (2017·海南)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6. (2017·海南)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7. (2017·海南)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
答案:D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答案:A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举荐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
答案:B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答案:A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和调和等级制度。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
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⑤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名师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名师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是“华夷之辨”,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逐渐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逐渐接受平等的外交观念,即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不符合本题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中国摒弃天朝观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B错误;洋务运动自始至终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清政府外交近代化【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政府外交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认识,意在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晚清近代化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掌握。
晚清近代化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晚清经济、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
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D【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认识,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近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分为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倾销商品、设立洋行等,主要以英国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大量贷款、创办工厂、兴办铁路等,主要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主。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生一定要注意。
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
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
“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
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
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