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一)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78a20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a.png)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中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人公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围城者”,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整日生活在别人的压力下。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但他并没有继承家族的才华和责任感。
他懒散、胆小又好逸恶劳,在社会变革的时代里追求舒适和安逸。
他一直追求着外貌美丽的胡晓华,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孙先生的女儿满嘴子,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方鸿渐的形象在小说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却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爱。
第二个人物是胡晓华。
胡晓华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孩子,她深爱着方鸿渐,但又不愿意妥协和委屈自己。
她渴望得到方鸿渐的认可和爱情,但最终她也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为爱情付出而失去自我。
胡晓华的形象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
第三个人物是孙先生。
孙先生是一个思想保守的老人,他对方鸿渐和胡晓华的爱情表示不满,并试图阻止他们的婚姻。
他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保守的思想观念,对于新时代的变革抱有抵制的态度。
孙先生的形象在小说中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以及思想观念的保守性。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丰满的人物,例如方鸿渐的朋友圈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的善良可亲,有的可笑可笑,有的虚伪伪装。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使小说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形象丰满且富于细节,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可读性,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9236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6.png)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倾注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解读作品主旨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要忠实于小说的文本,而不能先入为主式地在作品中寻找证据,研究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篇的基本活动内容是必要的。
就让我们随着方鸿渐的经历走入《围城》吧。
首先方鸿渐是生活的失败者。
他是江南某县一个大绅士的儿子,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幸运儿—她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因病早逝了,但他的“准岳父”还是慷慨解囊(当然也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打算),送他到欧洲留学。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98ff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4.png)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https://img.taocdn.com/s3/m/3bec61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b.png)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f2780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f.png)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理想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回到国内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亲友、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他不谙世事,从十里洋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
他在家庭中难以存身,在学校里也无法立足,跑回上海后依然毫无出路。
最后,他只能像关在铁笼中的野兽,虽然拼命挣扎,最终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由于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方鸿渐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承担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惯于依附他人,失去了存在的自主性。
方鸿渐是病态的现代文明的病态产儿。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和失败人生的描写,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也启示人们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存在的自觉性。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e884bf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b.png)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在1947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揭示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困境为主题。
小说以重庆大学南岸的校园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年轻人的爱情、友情、事业和人生选择,深刻剖析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心态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方鸿渐:困境中的智者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才智却在人生选择上徘徊不定的年轻人。
从小他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高中时期荣获全校的文综第一名。
然而,他在进入大学后,却陷入了舒淇和谢混搭的爱情漩涡中。
他一方面陷入困境,不知道应该选择谁,另一方面也见识到了舒淇虚荣心的巨大。
方鸿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处在一个被围城的局面。
他在围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且获得了不少的思考和体悟。
他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年轻人的无奈和思考,也代表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自省和成长。
二、林世妤:坚守信仰的女性形象林世妤是方鸿渐在大学时代的同窗情人,她和方鸿渐一样都是聪明才智,但林世妤对待感情和事业有明确的追求和选择。
她坚守自己的信仰,选择了出国深造而放弃了和方鸿渐在一起的机会。
她对方鸿渐的爱始终是坚定而深沉的,但她并不妥协于婚姻和物质。
林世妤形象表达了当时女性的独立和坚持,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追求,她是围城时代女性形象的一个缩影。
三、舒淇:虚荣与欲望的代表舒淇是《围城》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出身,自视甚高,一直过着奢侈和肤浅的生活。
她对方鸿渐产生了虚荣和欲望,并试图通过嫁给他来满足自己物质和地位的追求。
舒淇忽略了方鸿渐对她的真实感情,只关注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她的形象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某些阶层的虚荣和功利,以及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不择手段的心态。
四、谢混搭:失去自我的追随者谢混搭是围城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他与方鸿渐是朋友关系,但在他的人生选择上却在方鸿渐的引导下迷失了自我。
他追求金钱和享受,跟随着方鸿渐投入到舒淇的世界中。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_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_方鸿渐](https://img.taocdn.com/s3/m/43485e38011ca300a6c390cf.png)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78a9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a.png)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从主角方鸿渐、芙蓉、白嘉轩和比尔等人物入手,分析他们的形象塑造及其所体现的主题意义。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角,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具备良好的学识和才华,却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生活不如意的困境。
方鸿渐通过文字来发泄自己对环境的不满和对围城现象的思考,他的内心独白成为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
方鸿渐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围城中的困惑和无奈,以及他们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芙蓉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是一个热情而活泼的女性形象。
她在婚后渐渐变得冷淡和不解风情,因为她对方鸿渐的异性朋友们感到嫉妒和孤独。
芙蓉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围城中的局限和无奈,以及她们在婚姻中的焦虑和痛苦。
芙蓉的经历提醒着读者,要注意理解和关心配偶的感受,共同面对围城的种种问题。
白嘉轩是方鸿渐的哥哥,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的代表。
他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却往往忽视了精神追求和情感生活。
白嘉轩的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偏颇,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丢失精神满足的现象。
白嘉轩的命运也表明了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比尔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他是小说中的边缘人物。
比尔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但却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
比尔的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乌托邦的追求,他的经历也揭示了知识分子面临矛盾和无补的境地。
比尔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悲剧性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围城的压迫与封闭。
通过对上述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围城》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围城中的困境和无奈,以及他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方鸿渐、芙蓉、白嘉轩和比尔等人物形象不仅体现了小说中的个人命运,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的困境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引发了对围城现象的深入思考。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aa419f700abb68a882fb09.png)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本文是关于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方鸿渐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小说《围城》的主人公,对于他这个人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解析吧。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一】人物介绍:方鸿渐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个前清举人。
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有点小聪明,口才好,富有正义感,对于人生、事业和爱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触,他善于讨女孩子欢心。
但同时又爱面子、懒惰、软弱、遇事犹豫不决。
电影《围城》里,陈道明把这个人物表演的非常好。
家庭:方鸿渐出身乡绅家庭,父亲是个前清举人,因此身上有着中国士大夫的清高品性,对于市侩心理的小市民有着极强的抵制心理。
但身边却永远围绕着类似的任务。
从自己父母亲、周家夫妇、身边的亲戚到学校同事李梅亭,再到自己的老婆孙柔佳,或多或少都有着小市民的习气和作风。
方鸿渐被动地和这些人打交道,并具有讽刺意味地被自己所抵触的人和事控制掌握着命运,最终被家庭琐事折磨致死。
师门:方鸿渐是个海归,在欧洲学习的几年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没有读成学位。
回国之前怕对长辈无法交代,设法弄了个假文凭,谎称自己获得“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
也正因为这个假文凭,使得他总是不够自信,总是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
也正因为他是海归,所以他总是瞧不起小市民,总以为自己喝了那么多的墨水,讲面子,自视很高,是一个十足的眼高手低的家伙。
大众舆论:“任何悲剧冲突,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方鸿渐也不例外。
他生存的环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侵略、、、中国被卷进了时代的漩涡。
他是不由自主的走进了这个漩涡,但也只是漩涡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而已,由此可见,钱钟书先生眼光毒辣。
在此,我再套用一句老话结尾: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二】方鸿渐是个其有复杂性格的人,他上复杂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一方面他在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一方面他胆小怯弱.他的矛盾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方鸿渐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陷于破裂的危机.方鸿渐的思想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事业生活上.在事业上,方鸿渐虽然有一定的主义感,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但有时抱有幻想,常常屈于环境的压迫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他身上有着封建次序的绝望.也有着古老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也有着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当然说不上是英雄.但也不是个坏人他身上有些善良正直的品行和民族灵魂.但那样的社会不仅造成了他的矛盾思想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有焕发光彩的生活道路【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三】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43a55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b.png)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引言《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析。
方鸿渐的背景描述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来自于小城的学者。
他接受了优秀的教育,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方鸿渐的矛盾性格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小城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
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他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展现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对人性的探索与矛盾冲突,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他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中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这一成长过程使他最终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的形象在《围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所面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同时,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个体在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奋斗与成长。
结论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成长历程和象征意义。
方鸿渐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困境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围城》中的隐喻
![《围城》中的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da38be9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9.png)
《围城》中的隐喻二、人物隐喻1.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可以被看作是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隐喻。
他留学归来,看似有着光鲜的外表,就像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接受了西方教育。
他的内心却十分迷茫和空虚。
- 他在学业上的“假文凭”事件隐喻着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虚荣和不扎实。
他没有真才实学,却靠买来的文凭来装点门面,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部分人对表面功夫的追求,而忽视了真正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方鸿渐对待感情的态度也具有隐喻意义。
他与多个女性的纠葛,如对鲍小姐的一时冲动、对苏文纨的暧昧不清以及与孙柔嘉的仓促结合,隐喻着当时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盲目、不坚定以及缺乏深度的理解。
他在感情上像一个漂泊者,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的不安定和对未来的迷茫。
2. 孙柔嘉- 孙柔嘉可以被视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女性的隐喻。
她既有传统女性的一面,比如在婚姻中希望丈夫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有一定的家庭观念。
- 但她又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有自己的主见和算计。
她在与方鸿渐的婚姻中,从最初的温柔小意到后来的争吵不断,隐喻着现代婚姻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
她的“柔嘉”这个名字看似温柔美好,但她在婚姻中的表现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暗示着传统对女性的期待与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
三、环境隐喻1. 围城- 小说的标题“围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它象征着婚姻、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
就婚姻而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
这一隐喻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矛盾心理。
- 在社会层面上,“围城”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像一座围城,人们被困在其中。
例如,方鸿渐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
他想进入某些圈子,如在三闾大学任教时,却发现里面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想要逃离却又难以脱身,这就像被围困在城中一样。
- 从人生的角度看,“围城”隐喻着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无奈。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9e087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f.png)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悲喜交织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围城》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究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1. 方鸿渐: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围城人物”。
他是一个境遇尴尬、内心矛盾的人,一方面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表达,渴望逃离围城与外界接触;另一方面,他又因为恐惧和惯性而留在“围城”中,生活在封闭的社交圈子中。
方鸿渐的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道出了很多都市人的心理困惑和困境。
2. 孙少平:方鸿渐的朋友,一个平凡而善良的小人物。
孙少平是一个勤劳老实的人,虽然没有大志向,但对生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平衡因子的角色,他的故事反映了在围城中生活的普通人。
孙少平的形象给读者带来一丝温暖,体现出善良与真挚的力量。
3. 钟琴:方鸿渐的妻子,一个意志坚定的女性形象。
钟琴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她在婚姻中展现出对自己权益的追求和维护。
她虽然爱着方鸿渐,但也不愿为其委曲求全,力图在围城的桎梏中找到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钟琴的形象呈现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力图获得自主权利的渴望,展现了女性围城中的反抗精神。
4. 方鸿勋:方鸿渐的哥哥,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
他以严肃、正直的性格为人所知,在小说中充当了道德的化身。
方鸿勋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责任感,他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家族责任与个人价值的矛盾。
他的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封建观念的束缚以及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围城》深刻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们困境与矛盾。
每个人物形象都展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在揭示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真实。
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为小说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同时,这些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人们要勇敢追求自由、真实和幸福,摆脱围城的束缚。
总之,《围城》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91871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c.png)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一群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展现出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性特点。
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经历,塑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下面就对《围城》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角,也是一个最具讽刺和让人叹息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有着文学抱负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犹豫。
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却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许多妥协。
在他的行为和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浮躁和投机。
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受围城困扰的人。
他试图从这座“围城”中逃脱,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他的渴望和追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最终也无法摆脱围城的束缚。
方鸿渐的形象使人深思: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又受着种种环境的限制。
这种矛盾和挣扎使方鸿渐成为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
2. 柯愫柯愫是方鸿渐的挚友,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善良、正直、忠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他对友情的执着和忠诚值得人们深思和敬仰。
在小说中,柯愫一直在扮演着方鸿渐的知己。
他在方鸿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帮助和理解。
在困境中,柯愫的形象显得更加深刻和动人。
他所展现出来的忠诚和真诚感染了许多读者,使人们对友情、诚实和真诚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柯愫的形象在《围城》中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化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精神保护者。
他的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对于美好和真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完善和丰润。
3. 聂文聂文是方鸿渐的妻子,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
她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聪明、独立、果决。
她是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在小说中,聂文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她不愿为了婚姻和家庭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的坚韧和果断的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7ead096294dd88d1d26b8a.png)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正直善良,聪明幽默,却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 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 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 正因如此, 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 事业上一筹莫展。
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人物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
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在《围城》中,方鸿渐是本书的男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本文将对方鸿渐、赵辛楣二人从爱情与婚姻、学业和事业两个概括性的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从而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二人,及了解《围城》。
方鸿渐性格特点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
对方鸿渐的人生哲学做最简单的概括, 就是一个“混”字。
他没有目标, 缺少进取。
《围城》中的方鸿渐不停地在一座座城中冲进冲出,却始终进行着毫无意义的追求。
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f7704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a.png)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丁玲所著,小说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闻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性、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对《围城》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1. 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聪明能干,却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信念,常常在现实压力和自身矛盾中徘徊。
在小说中,方鸿渐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追求刘心武的姐姐晓霞,并与她订婚,但在晓霞去世后,他却与刘心武的未婚妻戴娇凤发生了感情纠葛,进而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之中。
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他被动消极,缺乏坚定的意志,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痛苦。
方鸿渐的形象可以被视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看似聪明过人,却又徘徊不定,缺乏独立的人生原则和追求。
通过方鸿渐的形象,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处境,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2. 戴娇凤戴娇凤是《围城》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情感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戴娇凤来自一个小镇,本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女孩,却因为与刘心武的婚约而进入了上海的知识分子圈子,从而发生了与方鸿渐的感情纠葛。
她内心渴望得到爱情和幸福,却又深陷于现实的压力和矛盾之中。
最终,她选择了逃避和放弃,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戴娇凤的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境遇和心理状态,她代表了许多在社会压力下无法自主选择的女性形象。
她的痛苦和挣扎凸显出了社会现实对个体的扭曲和伤害,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被动和无奈。
3. 刘心武刘心武是小说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作为方鸿渐的好友和戴娇凤的未婚夫,他是一个性格坚韧、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刘心武和方鸿渐从大学时代就是好友,两人在思想和情感上有着深厚的交情。
但在面对爱情和现实的选择时,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最终成全了方鸿渐和戴娇凤的感情。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ac09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4.png)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在《围城》这部小说中,作者钱钟书刻画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些
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异,互相交织、对比,共同构建了小说的丰富内涵。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
方鸿渐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矛盾复杂的人物。
他虽然是个成功的外
部之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处世手段,但内心却总是感到不满足和空虚。
他追求着物质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但又常常为自己的过往和内心的空虚而苦恼。
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沈从文
沈从文则是一个与方鸿渐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
他是一个忠诚、善良、风趣的人,与方鸿渐的冷静谨慎完全不同。
沈从文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放开的、包容的,他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尽管在物质上他并不如方鸿渐那样成功,但内心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感。
霍桑
霍桑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爱的浪漫主义者。
他对待爱情的
专一和执着让人感动,但也使他自己受到了很多伤害。
霍桥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以及追求真爱的艰辛和付出。
老舍
老舍则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他的思
维敏锐、见识广博,让人对他产生敬佩和尊敬之情。
老舍的形象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和对人性本质的关怀。
总的来说,《围城》通过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人在
繁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引领读者思考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围城》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围城》中的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a50c2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b.png)
《围城》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通过对一对夫妻的婚姻生活以及周围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围城”人物,他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游走不定,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
他的性格内向,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经常在人际关系和婚姻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和自己的孤独。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妻子娇红,她是一个开朗、热情、直爽的女孩,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她的性格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而方鸿渐则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正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除了方鸿渐和娇红,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如方鸿渐的父亲、朋友、姐姐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父亲是一个传统的士人,忠于自己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朋友则是一个激进的现代主义者,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姐姐则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对家庭和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探讨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
人性问题,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社会问题。
总之,《围城》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小说。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399a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3.png)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该小说以大背景为抨击官僚主义和旧人生观,以小背景来讽刺失去本真自我的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入生动,其中包括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
在《围城》中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一是主人公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型人物,他聪明而有才华,但自卑和优柔寡断。
他在择偶问题上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反复考虑着婚姻的利弊。
方鸿渐身上的人生困境,特别是他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面临的现实和思想困局。
通过方鸿渐的形象,作者让读者体验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社会压力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是方鸿渐的朋友曹先生。
曹先生是一个铁齿铜牙的官僚形象,他庸碌而自满,追求权力和地位。
曹先生是作者对于当时官僚主义的讽刺,他的愚蠢和虚伪暗示着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通过曹先生的形象,作者不仅仅是揭示了官僚主义的问题,更是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曹先生的形象使得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和尖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是非常丰富和有代表性的。
方鸿渐的妹妹方小婉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被动地位,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方小婉的形象体现了当时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变化和女性觉醒的力量。
作者通过以上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迷茫和对于社会困境的无奈,勾勒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于人物的深入剖析,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层次的小说世界。
《围城》的人物形象塑造精细入微,形象鲜明。
作者通过对于方鸿渐、曹先生和方小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
通过小说的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内心困境。
这种细腻入微的人物描写,使得《围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卞要从文化视角、象征卞义手法两个角度,从方鸿渐作为社会人、知识分子、漫漫人生中的普通一员三个方而来重读这个形象。
从而读出这一形象的深刻、多义。
关键词:化审视象征卞义手法人生困境围城《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个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在他的《谈艺录》、《管锥篇》中均体现了他对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人、知识分了的独到认识,根据他的这些理论著述,我们可以重新来解读方鸿渐这个形象,这样,我们就会得出不同于前人的认识,甚而会有更合理、更深层的理解,也就更觉这个形象耐人寻味。
作者从中西文化审视的角度,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把主人公方鸿渐置放到富有多层意蕴的人生境遇中去塑造,因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耐读性和多义性探刻性。
首先,从社会批判(讽刺)这个角度来看,书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世相都是钱钟书留学归来亲历的,“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自然,他会用他学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
在作品中,作者借主人公方鸿渐的行踪写尽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
国外学界的弊端;回国途中邮船上的留学生们热衷于麻将牌的精神状态;回国后,始终如一的社会世俗,可笑的婚姻观,老式的家庭,迂腐可笑的父亲,言必嵌英文的张家,就业、人才体制的混乱无序,脏污不堪的餐饮、旅店,拥挤没有秩序的交通,尔虞我诈、互相猜疑、拉邦结派的高等学府,人浮于世的报馆,互相攀比的亲情、骄横的大兵,令人慌乱的战争等等,凡方鸿渐所到之处,均被作者那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讽刺笔法所摄,这一切构成了方鸿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存环境,身处这样的社会,一个凡人自然显得无能也无用,因为:他无依无靠,既没有资深的家庭、亲朋作后盾又没有子1‘么谋生的本领;他手足无措,既不能用西方的文明来规范这个社会,又不甘心溶入这个社会,真可谓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仅有的一张可以骄人的文凭还是哄骗来的,更何况,他还有做人的尊严,对此讳莫如深,哪还能用它来谋生、立世。
在这一层面上,作者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这是人生存的大环境,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真实存在。
它也为书中人物的个体活动奠定了令人信服的社会现实基础。
其次,从知识阶层这个层面来看,作者写出了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尤其是对这些很敏感的知识分了们,作者更着笔墨,将他们置身其中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描绘得细腻、逼真、深刻。
方鸿渐就是这种知识分了中的普通一员,在学业方面,他没有出色的表现,书中写到“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析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②他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运气,已死的未婚妻的父亲会出钱支助他这个未过门的女婿出洋留学,赶时髦,镀镀金,这样身价倍增,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析学、心理、经济、法律等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o'0}l以他全不在乎出洋留学的方式、目的,反倒暗自庆幸,在这一点是暴露出了人性的弱点也是知识分了的一个性格弱点—懦弱、妥协。
正因为他对出国留学有着这样言目的糊涂的认识,所以他到欧洲,学习也没子1‘么目的没子1‘么动力,因而“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儿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白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
a}时父亲写信问他是否已得文凭,因为这个前清的科举中人非常看中,支助他念书的老丈人也为得是名利双收,“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留学文凭的重要”,这张文凭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喻以他设法花了十美元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以应付父亲和老丈人。
谁知这张文凭竞成了他日后的一个心里隐痛,使他时时觉得羞愧、无地自容,有时也能稍稍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矛盾着的方鸿渐,这种矛盾恰好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了的复杂心理和性格。
同时也让我们悟出:当时的社会对如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认识上的断层,老一辈人还认为学习是光宗耀祖的事儿,所以只求名而不求实,而新一辈人既不
想求名也没有求实的预见,两相错位而冲突,使得双方都陷入了人生的尴尬,因而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他们的种种令人捧腹让人深思的笑话,如方鸿渐那令人作呕的演讲,父亲与丈人对他毕恭毕敬的吹棒等等。
在爱情婚姻方面,他也采取应付,逢场作戏的游戏态度。
早在上高中时,他还不知爱情是子1‘么时,就由两家大人作主订了婚,等到上了大学,他才情窦初开,觉得自己的那场亲事不妥,想退婚,结果被父亲威胁不给学费而妥协,这场亲事虽因未婚妻早死而没成,却因他的一封吊唁信而使丈人大为赏识,出钱送他出国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世俗的错位,也为其以后的人生冲突埋下了祸根。
留学归来,他也学得了恋爱自由,但他的中西结合的婚姻观在现实面前屡遭挫折,先被自认为西化的但却是一种异化的鲍小姐所玩弄,后被美貌的唐晓芙所弃,还遭受了爱他而不肯表白的博士苏文纵的暗算,最后在四面楚歌中,因同事们不怀好意的玩笑掉进了孙柔嘉精心设置的婚姻陷阱里。
本想好好的过日了,却因两家大人的不和以及旧式家庭中的很多规矩束缚不了新式的夫妇而矛盾重重,所以婚后两人经常吵闹,最终不欢而散。
在这失败的爱情婚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性格和顺、善良、虚浮、缺少原则的一个方鸿渐。
方鸿渐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有这样失败的命运,关键就在于他处于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言目状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