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考试内容和分数的理性解读看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考试内容和分数的理性解读看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摘要: 通过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分数的理性解读,我们应该明白,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并不是有你没我、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概括地讲,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应该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者是有机统一体。

关键词:考试;素质教育;关系;目的与手段

近年来,人们对在基础教育阶段运用考试来选拔生源的方式越来越不满,批评和指责越来越多。其中,对考试抨击最多的是考试对素质教育的影响。许多人认为考试的弊端造成了应试教育,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即所谓的“片追”),认为不废除考试就难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此,完全有必要深入剖析有关考试的某些问题,从而厘清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对考试内容的理性解读

目前,许多人抨击考试内容陈旧和枯燥,与社会联系不紧密,对学生未来生活无用,学校花了大量时间培养了大批“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等,进而否定考试及学校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在此,完全有必要理性解读考试内容,明确考试内容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素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弄清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首先,考试内容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优秀文化知识的精华[1],而文化知识是人们对人类生产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其本身往往由一套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和数理逻辑系统构成。从文化知识本身的高度抽象、概括可以看出,它虽然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它是超越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因此和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就不足为奇了。从文化知识本身的构成来看,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和数理逻辑系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整体来讲是从理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人类的认识最初却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这无疑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枯燥度和难度。

由此可见,文化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社会生活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和人类的认识特点不一致,完全可能导致出现一定的枯燥感和困难感,这是知识本身固有的缺陷。如果为了掌握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到当初产生这些知识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那么,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学校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最有价值的优秀文化知识,解决个体精力的有限性和人类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所以学校教育在人类社会中才日益重要,直到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

其次,文化知识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基本手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都是培养人,即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但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是以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的手段来达到培养人的

目的的。在学校,教师传授给学生未知的文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未知变成已知。从表面上看,学生只是掌握了知识,但这个过程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记忆、分析、领悟、反思等环节逐步掌握知识。毫无疑问, 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必将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文化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概括和难度等特性,学生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还必须付出恒心、耐心,要有毅力,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精神,要有遵守学校纪律的规则意识,要有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勤奋踏实的学习习惯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品质也得到了提升。于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文化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增加,学生的能力、品德、个性等也随之增长。学校就是通过传授文化知识这个手段达到了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的。

早在100多年前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手段[2],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教育也不能离开教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与学生的能力、品德、个性等这些因素比起来,却只是学校用来培养人的必要手段,没有这个手段,教育和教学无法辩证地统一在学校教育中。客观地讲,学校传授的文化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也用不到,但是,这就能说明在学校学习的文化知识没用吗?不能。因为判定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凭借它训练学生的某项能力, 提高其品德水平。知识可能会遗忘或用不上,但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能力、品德和个性却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内容虽然有让我们不能满意的缺陷,但这个缺陷是和其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固有缺陷,一味地斥责或夸大其固有缺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种批判势必造成轻视知识的倾向,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读书无用论”。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考试,既要看到其缺陷,更要看到它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素质的提升作用,看到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注意,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弥补缺陷,减少其负面影响。

二、对考试分数的理性解读

无疑,考试分数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和抨击的对象。有人认为考试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培养了大批“应试人才”,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等。由此引发对考试分数的质疑,进而否定考试制度。既然考试内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那对考试内容检测的结果(考试分数)为什么不能反映人的素质呢?

考试分数是应试人当前文化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直接反映,是应试人以思维能力为主的智力素质的表现,考试分数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应试人当前的智力素质状况,这一点早已被无数事实和经验所证明。做过教师的人都深有体会,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大凡低分的学生,并不仅仅是知识方面有缺陷,更多的表现是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承担与自己年龄相符的社会责任等。而有的学生却凭借自己过人的勤奋和毅力,把考试当成对自己

的挑战,积极应对,考出高分,难道这样的学生不该被选出来吗?所以,考试分数反映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应试人的考试能力。抨击当前的考试制度培养的是“应试人才”的说法,是否有些偏颇呢?

不错,考试分数也有盲点。如:它反映不了学生的潜能和某些特殊才能;也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考试也摆脱不了偶然因素的影响。但考试制度只是社会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人才选拔机制, 根据“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畅通、社会高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日益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给某些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能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另外,“高分低能”现象也是大家对考试分数质疑的重要理由之一。其实,在科学命题的前提下,保障了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这些指标,“高分低能”就只可能是特殊现象,而“高分高能”才是普遍现象。并且,升学考试只是学生跻身社会竞争的第一步,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还会遇到无数挑战与坎坷,如果学生确实低能,即使有良好的机遇,也会与他擦肩而过,使他抵达不了胜利的港湾。

由此可见,人们对考试分数的某些抨击是不切实际的,是片面的。考试分数虽有特殊性、偶然性,但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无疑是普遍性、必然性。同时,我们不仅要通过考试分数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冷静看到分数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即以上进心、习惯、个性等为主要表现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分数的理性解读,我们应该明白,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并不是有你没我,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概括地讲,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者是有机统一体。

一方面,考试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应该服务于素质教育,为发展素质教育服务。考试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根“强势指挥棒”,通过指挥学校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人素质的目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此外,由于考试分数能够在一般情况下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当前的素质,所以考试是素质教育实施状况的有效检测手段之一。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当前各项素质发展水平,以便及时调控教育教学,保障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考试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有利于考试成绩的全面提高。由于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以毅力、勤奋、上进心、习惯、个性等为主要表现的非智力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同时,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还使改革考试制度的弊端成为可能,这将有利于考试制度的完善和优秀人才的选拔。考试与素质教育就这样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教育的发展。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们对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存在诸多误解,诸如“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