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1d6cab52d380eb63946d35.png)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八次专题测验(70分),一次终结考试(试卷一或试卷二或试卷三,30分),形成性和终结性双及格。
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提示:利用Ctrl+C(复制)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100分)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https://img.taocdn.com/s3/m/f263d5c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b.png)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进行具体安排的一种教学文书。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易混点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7.有用的就是真理。
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应用指南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高考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等,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真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要敢于追求真理。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e445ca4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9.png)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1).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8.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1).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8.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1).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d61dd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d.png)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终结性试卷二论述题:2022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进一步做好病例诊断和救治工作,医学专家工作组对医疗救治工作持续进行分析、研判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推出新的诊疗方案版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0分)答:这次对诊疗方案进行的修订和完善再次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0分)答: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学的分析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和办法。
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进行验证,并把正确的东西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
化为行动。
这符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
终结性试卷三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100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全新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全新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434252f18583d0496459bd.png)
导论1.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第10-13页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表现。
(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
(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时间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5-28页(参考2018年版教材第54页思考题第2题)(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我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马哲
![马哲](https://img.taocdn.com/s3/m/25e04eeef8c75fbfc77db2f9.png)
在大自然面前,达尔文是个有心人。他善于 在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不留心去考察的自然现象中 发现问题,而且善于把许多普通的事物联系起来, 从中概括出科学的真理。 他发现,在动物界,狼吃羊,羊吃草,狼贪 狠善跑,而羊则听觉灵敏;刺猬弱小,却有带刺 的铠甲护身。在植物界,年产种子很多的植物很 少能存活,干旱地区的植物,有发达的根系,有 能减少水分蒸腾的叶片,等等。他总结出:适应 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适者生存。
人们使理论向实践转化,最根本的目的是为 了改变事物的现有形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 此,主体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 对客体的价值,也就是它对人而言的有用性及其 大小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发现和确定主体对于 客体进行实践把握的目的和方式。
把客观事物的尺度同人的需要的尺度结合 和统一起来。
(3)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 觉行动。
只有群众掌握了理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所以要通过宣传教育等途 径使得理论为人所掌握。
(4)理论在转化为大规模实践前,必须经 过一系列的中间试验。
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通过试验考察某种技术 方案、工程设计、医疗措施的可靠性;社会活动中,也 常常要将某种方针政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典型试验,取 得经验,然后再推广。
国王的重赏
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 发明人、宰相西萨· 达依尔。当国王问他有何 班· 要求时,这位聪明的大臣提了一个看似很小的要 求。他拿着一张棋盘,对国王说:“请您在这张 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第二个小 格内给两粒,第三格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个 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只要将摆满棋盘上 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我就可以了。”国王觉得 这一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并命人拿来 一袋麦子按要求开始将麦粒放到棋盘上。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be1366e9ec3d5bbfc0a7488.png)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前辈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3dbc79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d.png)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自2020年初,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学专家工作组持续分析、研判和总结,以进一步完善病例诊断和救治工作。
基于这些实践经验,不断修订和改进诊疗方案,推出了新的版本。
这表明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此,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
第三,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为了推动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而不是主观的想象。
XXX的论断表明,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展和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第一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第二,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虽然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完成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但实践中的限制和发现常常导致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部分或全部改变。
在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也会暂时失败,但最终总会成功。
因此,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是建立在具体的实践基础上的,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历史的认识,则是指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深化的。
人们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而社会实践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因此,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总之,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马原重要习题答案
![马原重要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b8ed8314791711cd79173a.png)
导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P2-13(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木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具体而言:①科学性a.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iE确反映。
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b.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c.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体,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a. 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https://img.taocdn.com/s3/m/61c029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7.png)
原话是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后面形成了中国我们的三大作风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形成认识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做进一步的实践,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上升为真理性的理论。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认识,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深刻内涵。
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2022年广州工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广州工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4aa7d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4.png)
2022年广州工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3、“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 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6、“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8、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实现共产主义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国家政权C.生产资料公有制D.唯物史观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C.金融风险加大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二、多项选择题16、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18、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是因为()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B.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C.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D.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19、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2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三、辨析题21、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马克思 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 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a0e5db916bec0975f465e2a9.png)
论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应该做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五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于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以下是我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涵义:从客观事物出发;具体要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根本;实质: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出发。
从实际出发之关键在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乃一切从实际出发之理论归宿。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邓小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能顺利进行。
中国无产阶级的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的正确思想带领中国人赶走了列强,把中国带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天地。
错误的认识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由于中国领导者的错误认识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87bdf7bbb68a98271fefafc.png)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
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符合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fce47c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d.png)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便是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
在认识运动过程中,实践起到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最后又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由此可见,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当中,面对各种科学现象,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在未发现规律之前,电磁感应定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只有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才能通过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除此外,科学机遇对认识客观规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谓科学机遇,就是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
自然科学上有许多发现几乎都是由意外发端的,小到英国化学家柏琴在提纯疟疾特效药过程中发现苯胺紫,由此发明了染料,美国科学家在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时发明化学除草剂,大到日本三岛教授在研究铁、镍、铝合金时发明永磁合金,伦琴发现X 射线等等。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419f9989eb172ded63b7cf.png)
实践论读后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的阅读,了解了毛泽东思想中对于真理与实践的一些探讨,在这里也讲一讲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一点想法。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着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
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在这个过程当中,毛泽东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指只注重过去的经验提炼出来的东西。
只要跟经验不符合,就认为是不正确的。
教条主义指只注重理论的东西,任何事情在理论的框架内不能得到答案,就被认为是不正确的。
忽略了理论是人的思维产生的。
人的思维并不是万能的,而人的经验和思维一样,总有盲区存在。
唯一证明事物的方法就是:让事实说话,即,付诸实践。
然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知不会落后,因为它一次次地被人从实践中证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2)--第二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2)--第二章第3课电子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277ee52c58fafab069dc02a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1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但整个说来,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7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71](https://img.taocdn.com/s3/m/b8fbe42a33687e21ae45a924.png)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71(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总题数:14,分数:28.00)1.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者,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是指(分数:2.00)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D.把客观事物看作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解析:解析: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主义的。
而本题中“半截子”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因此,选项C 正确。
选项A,“半截子”唯物主义通常不懂得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但这并不是“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是它的一种表现,故不选。
选项B,无论是否为“半截子”唯物主义,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故不选。
选项D,表述与A项一致,不懂得辩证法,自然就不懂得事物的变化发展,但这同样不是“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故不选。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其他哲学派别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是指(分数:2.00)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解析:解析: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