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2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进行具体安排的一种教学文书。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易混点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7.有用的就是真理。
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应用指南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高考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等,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真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要敢于追求真理。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x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是指思维方法学和知识认识
理论上的一种关系,用它来说明知识的实践性,或者说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它的关键在于实践是理论的支撑,而理论又是实践的动力。
总而言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表明,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又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也有助于提出知识认识理论
上的新观点,它强调知识是经验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来提升知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它体现了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概念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由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知识,使其变得实用和准确。
因此,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有助于促进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种思想模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反映了价值的动态变化,它指出知识的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另外,它也展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密切联系的关系,强调了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即实践是理论的支撑,而理论又是实践的动力。
此外,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还可以帮助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理论的发展,使知识认识更为准确。
总的来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是知识认识理论中的一种思想方式,它体现了知识的辩证性,强调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密
切联系,从而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发展,使其变得更实用、更准确。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论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论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而认识则是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客观世界,获取到各种信息和数据。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认知的途径,是认识的来源。
例如,一个人只有亲身去种田才能真正了解农业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才能真正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问题。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基础的事实依据和实证数据,使认识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指导实践的发展和改进。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理论推演,总结出一系列科学规律和理论,指导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抽象和概括,使实践具有目标性和指导性,使实践能够更加高效和有效地进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认识又指导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认识是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形成认识;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取到客观事物的真实信息和数据;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对实践进行分析和指导,实现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纠缠)关系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01班黄玉杰(2008214320)【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思想上的,更有实际行动上的。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非常值得去深究的,人类的不断先前发展就是由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进步的。
我们以后也要好好运用,但首先就要考虑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产生先后纠缠关系一:从历史产生方面看二者的关系远古人类的生命大约只有30岁左右,他们生活在凶残的世界里,吃与被吃成了一种选择。
那时的人类只有劳动,并没有实践,那时的劳动也同其他动物一样,是为了生存而努力的。
这只是一种完全的自然情况,群居生活也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行为劳动,并不是为了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只是为了拯救自身。
随着人类劳动的加深,渐渐的形成了对整个世界模糊的认识从而也慢慢将单纯的劳动转化为了一种生产实践,也思考着改变着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这也形成了一种实践活动。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加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先前发展,同样,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推动了实践活动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二者产生的先后是很难探讨的,正如鸡和鸡蛋的关系,或者说,我更倾向于认识先于实践产生。
最初的古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算不算是实践,它如同动物一样的护己行为使自己慢慢有了用巧妙方法抵御自然的能力,使他们慢慢学会了思考、认知。
对整个世界也有了小部分的了解,虽然它不太符合对实践的定义,但如果说这种活动算是实践的话,那么在现在森林中的动物,如类人猿也会用工具,也会护己。
实践的含义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要有实践,就要有认识的指导,不然只能是活动而已。
人区别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是人具有理性,会思考,懂得认知世界,会用自己的认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会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认识的能力,没有认识,何谈实践,实践是由认识指导的,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
09高考政治考点精析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09高考考点精析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一.对立性:实践是给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二.统一性: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类同于意识内容源于客观事物)解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如生态文明理念是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形势而产生的.新<劳动合同法>是为适应新经济形势而产生的等等.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任何一种认识,无论是自己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从他人或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反映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等.误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获得认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释疑: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获得认识必须参加实践.但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也没有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能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我国的经济核算体系必须从GDP转变为绿色GDP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物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太空世界.(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区分: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意味着没有其他标准了)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解析:①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要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对照,看两者是否相符.这就要求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必须具有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联接的特点.②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检验标准,因为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具备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其自身是否正确,而客观对象又不能自言其明.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变革客观事物,联系着客观事物,因此,实践能成为联系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桥梁和纽带.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误区:科学理论可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08北京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一、概述1. 实践与认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2.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认识,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导向1.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2. 认识是实践的导向。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的提升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影响和指导着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五、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是认识不断提升和丰富的基础。
2.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特殊规律。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形态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和特点。
六、结论1.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2.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1. 孔飞.《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李惠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七、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既包括一般规律,也包括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指导和促进着新的实践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一些理解: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
的通途。
”人类能够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通过实际经验、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感知、思考和判断的基础。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
展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验证和纠正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
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促使我们超越经验层面,提高对实践和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强调实践和认识之间的
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但实践本身是受认识的指导和影响的。
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则受到人们认识的规定和指导。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辩证的关系。
4.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关
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同时,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取得实践的成功。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的动力,而认识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指导。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一个全面鲜明的互动过程,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有什么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教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政治教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1页共3页【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如何从《实践论》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辨证统一
如何从《实践论》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辨证统一作者:李雪莲眭国荣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1期摘要:《实践论》科学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关系。
正确理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现实中检验两者的关系,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活动,是《实践论》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撰写《实践论》的过程中,依据中国实际社会情况,引经据典,继承了中国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从而完成了这篇文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思想描述出来,《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实践的含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论》的主要观点1.实践的含义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其他活动起决定性作用,当然不止于此,诸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都是实践,这些社会活动拥有一个共性,都需要人的参与。
毛泽东同志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剖析和定义实践。
实践是一种具体的活动,不是抽象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从事变革客观现实”的活动。
从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实性、能动性、社会性是实践特有的,是与其他活动本质特征的区别。
根据实践的特征与唯物史观中历史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将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归纳为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
毛泽东同志强调:“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的能动性。
”可以这样理解: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活动。
主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能活动与主观能动性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客观是物质客观实在,涵盖了除思维以外的所有范围。
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具有实践所特有的直接性、现实性的性质。
2.认识的含义《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实践和认识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发展过程。
什么是认识,文中说通过生产活动即实践达到了对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其中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了解。
2018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小编为准备2018考研的同学整理了一些关于马哲的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希望对2018考研考生有所帮助。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地创造性的过程。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认识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两个条件:一是要勇于实践,获取感性材料;二是进行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的反复性——由于认识过程中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近几年高考题
1..(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38题·第3小题)(10分)龙是中华民主笔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
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 (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友,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3)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10分)【解析】第(3)问,考查影响意识(认识)差异的因素等知识,考核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中西方对同一事物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意识)、原因:取材于现实世界的原型不同,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不同,实践决定认识即(社会背景不同、社会历史国情不同影响人们的认识)。
2.(2014全国课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
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
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
(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四十八分。
探究二: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
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 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 夫斯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 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
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思考:
1、罗巴切夫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的真理?
结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四十八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 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
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四十八分。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
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
中国的
社会主义革命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四十八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实践和认识具有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生产和实践的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
其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人只有在变革事物的实践中,人同客观对象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其本质和规
律。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就人类知识的总体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一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近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推动的。
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这些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人的生理器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望远镜、显微镜、雷达、电脑以及网络等,大大延伸了人的器官。
第三,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例如,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不断给医学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同时不断提供大量的临床经验供人们研究,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不断发展。
总之,实践长才干,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的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指导的两种情况,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强调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
要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
其次,认识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认识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
第五,人是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
要等。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和行、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三、结合实例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而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
认识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它可以和实践完全同步运行,也可以不完全地同步进行。
例如,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而预测、假说、规划等自然是超前于现实的客体和直接的实践。
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性。
认识的成果一旦成为逻辑的体系,就产生了自身的矛盾、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独特规律。
体现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例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俯拾即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
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
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认识源自实践。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根据实践而作出调整,使之能更好的符合现实,促进实践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和否的唯一标准,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共当时决定的正确。
就此来说,中共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所确立的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具有预见性的认识,指导着中共的实践即革命向其发展。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的认识。
也就是说,实践发展到不同阶段,就对认识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这些认识有对有错,对实践的进行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从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讲,中共从国情及教训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必须经过科学的加工和整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
所获得的理性认识也必须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又一次,也是更
重要的飞跃,并产生新的感性认识,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的循环。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普遍体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
单就我们学习来说,我们通过我们自身从社会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系统科学的教育,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由我们将其使用至工作中,实现认识的再次飞跃。
认识源自实践,我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的。
而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目的无非就是能更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角度及个人发展角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加深对马克思为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学习和工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