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合集下载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装订处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多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观点。

只有充分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证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再重新应用到理论的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最初人们根据自己身体感觉去认识事物,这种感觉是肤浅的、片面的、外在的,因此对事物产生了肤浅的、片面的、外在的感性认识。

然而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人们也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及内在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基于此,感性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跃升为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更加踏实、认真、深入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缺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已有认识的发展以及新认识的产生。

例如,一名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感觉实际操作与书本上学的不一样,但是,通过向同事请教、研究,经过慢慢的锻炼、摸索,这名大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肯定会大幅提升。

因此,这名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的请教、摸索其实就相当于实践。

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实践研究才能积累经验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进而提升业务能力,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又会产生新的提升。

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总结积累运用提升的过程中这个行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完善。

这就充分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经过实践的认识是容易发生错误、产生偏差的。

装订处取其精华”将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知识、新的认识融入到人类庞大的知识宝库,这样人类才能更快速的发展。

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直接经验,那么人类发展肯定相当缓慢的。

因此,我们接受间接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研究间接经验,积累认识也是同样的,不能自觉的照抄照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机制。

本文将从实践和认识的定义、作用和辩证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实践和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认识则是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是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指人类利用自身感官、思维和技能等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例如,人类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财富,通过科技提高生产力,通过战争维护和平等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认识是指人类通过反思和总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概念和思想体系。

例如,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自然规律,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哲学思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等等。

认识是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二、实践和认识的作用实践和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促进社会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通过实践,人类能够不断积累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通过认识,人类能够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 促进人类进步实践和认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基本力量。

通过实践,人类能够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通过认识,人类能够不断发现和探索自然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3. 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和认识能够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

通过实践,人类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认识,人类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智慧和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一个人要学会骑自行车,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自行车的平衡和转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其次,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认识是指导实践的灵魂,没有认识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创新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指导者,是实践的动力。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认识。

而这些认识又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践中,认识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准确,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认识的水平。

例如,科学家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是认识的升华者。

在认识中,实践不断得到指导和推动。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例如,哲学家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提出了各种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着社会实践的方向。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指导者,是实践的动力。

综上所述,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只有正确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五百字

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五百字

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五百字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同时,人们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

因此,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例如,一个孩子看到树木后摸索着去爬,这种行为是在实践中对树木的直接感性认识。

实践不仅是感性认识的来源,还是理性认识的前提。

只有在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进行理性的认识。

其次,认识又指导着实践。

人们在实践中常常受到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等认识偏差的影响。

正确而科学的认识可以让实践更加有效地引导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

例如,在种植作物时需要根据季节、土地、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方法,这就需要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

最后,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理性认识;而新的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科学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得到了新的认识,又通过新的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合理的实践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新的认识的形成。

只有将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参与改造、创造和实现目标的活动,而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维和推理等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实践操作,获得感知、经验和直觉等直接的认识素材。

实践依靠认识,可以实现目标和取得成效。

其次,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获得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认识。

这种深入的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

此外,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验证,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可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提高认识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存在矛盾与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作为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存在的。

在实践中,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把握来指导实践行动。

而在认识中,实践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来深化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实现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和前提,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实践和认识是两个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重要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于人类探索世界、获取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实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亲身去做、去行动、去经历的过程。

比如我们学习骑自行车,亲自上车骑行、掌握平衡、控制方向,这就是实践。

认识呢,则是我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感知、理解和观念。

当我们成功学会骑自行车,明白了如何保持平衡、怎样用力蹬车最有效,这些就是我们对骑自行车这件事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所有认识,最初都源自于实践。

没有亲自去做、去体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个从未下过厨房的人,很难明白烹饪的技巧和乐趣;一个从未参与过体育运动的人,也难以体会到团队协作和竞争的魅力。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才得出了各种科学理论和定律;工匠们经过反复的操作和琢磨,才掌握了精湛的技艺。

正是实践,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和丰富。

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时,就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推动认识的进步。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实践,人们对力学、热力学等领域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我们对于数据处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更新和完善。

实践就像一把钥匙,不断开启着认识的新领域,激发着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

一种理论或观点,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完美,如果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验证,那它就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不完善的。

相反,如果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都能够成立,那么它就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比如,在医学领域,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必须经过临床试验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疗效和安全性;在社会科学中,各种政策和制度的优劣,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效果来评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感知、观察、实验,从而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例如,一个人要学会骑自行车,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摸索、体验,从而逐渐形成对自行车骑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出发点。

其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例如,一个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可以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者,是实践活动的目的地。

实践和认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检验,认识才能更加准确、深刻。

而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有序、高效。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只有把实践和认识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又存在着矛盾性。

只有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总之,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实践决定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践和认识是两个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重要概念。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

实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亲身去做、去行动、去经历的过程。

它是我们与周围世界直接接触和互动的方式。

比如我们学习骑自行车,这就是一种实践。

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调整平衡、踩踏板,最终掌握了骑车的技能。

又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产品,医生治病救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认识,则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以及实践之后,对所经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形成的看法、理解和总结。

当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后,我们知道了保持平衡的关键、掌握方向的技巧,这就是我们对骑自行车这一实践的认识。

同样,农民通过多年种地,认识到不同季节适合种植的作物和种植方法;工人在生产中积累了关于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的认识;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所有认识,最初都源自于实践。

没有亲身经历和实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空想,而不去实际行动,那么他对事物的理解必然是肤浅和片面的。

比如,我们要了解一种水果的味道,仅仅听别人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品尝,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滋味。

再比如,我们想要知道游泳是怎么一回事,看再多的游泳教学视频,都不如跳进水里亲自尝试来得真切。

正是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直接经验,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实践的不断进行,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最初的实践可能只能让我们获得一些表面的认识,但随着实践的反复和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例如,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推动着他们去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推动了科学认识的不断进步。

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经济规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论文论文题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2010级行政管理学号姓名日期2011 年11 月论文题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摘要]:无论是从认识事物到进行实践,还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人类社会从产生到发展无疑都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实践认识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文:一、实践活动的简述(一)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实践和认识就像一对亲密的伙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的行为方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意味着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我们的实践活动。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从未接触过火,他可能无法真正理解火的危险和热度。

只有当他亲手触摸过火,感受到了疼痛,他才会对火有深刻的认识。

再比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

这些知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农田劳作中获得的。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这些经历成为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原材料。

科学家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获取数据和现象,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工程师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面对各种技术难题,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形成了新的工程技术和方法。

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我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但这些想法和观点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比如,一个新的医疗方案,在理论上可能看起来很完美,但只有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有效。

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看出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有效和成功。

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有了深入的认识,我们在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时就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比如,建筑师在设计建筑之前,需要对建筑力学、美学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安全又美观的建筑。

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差或错误,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很可能会走弯路,甚至遭遇失败。

比如,在过去,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这种错误的认识限制了人们的探索和交流。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思考,不断修正和完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关键词:实践认识基础能动反应统一发展我国哲学界也普遍认为:“认识和实践是分不开的,没有脱离认识的实践”,“实际上没有纯粹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的实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实践和认识是一对基本矛盾,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

实践与相互紧密结合和相互依存。

人类经历了千年之久,从迷信的幻想到付诸实践。

人们在认识中将现象的本质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

这不断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这些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又指导于实践。

正是由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社会才可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们只有客观的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二者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个苹果砸到牛顿,才能砸出万有引力的定律”,这可说明令人震惊的定律背后曾发生了伟大的实践与精彩的经历,正因为有了实践,有了思考,才有了经验总结与认知,便诞生了“万有定律”的知识。

牛顿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伟大的发现发明得益于前人的总结,前人的实践。

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而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取新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认识。

2.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实践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控,从而更好地实现实践目标。

3.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实践是对认识的最终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得到证实和升华。

实践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推动认识的发展。

4. 认识是实践的推动。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通过对实践的认识,能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是指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中,人们运用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方法论。

1. 实践第一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认识。

2. 理论联系实际。

认识要紧密联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进行抽象的思考。

只有结合具体实践情况,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认识。

3. 科学态度。

在实践和认识中,要持有科学的态度,不盲目从众,不主观臆断。

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4. 综合分析。

在实践和认识中,要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考虑问题,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的认识。

5. 循序渐进。

在实践和认识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要从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水平。

通过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认识,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基-浅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基-浅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教师:孟锐峰孙寿涛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谈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4.阐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6.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谈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7.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8.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0.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11.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研究12.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13.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研究14.货币及其职能研究15. 劳动力商品理论研究16. 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17.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研究18. 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研究19.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二、论文写作要求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

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

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辩证法最核心的原理。

它解释了宽大文明范围之
内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以及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趋势。

辩证关系观察到,实践是一切认识,无论是客观实际的,还是主观艺术的,均从实践中发展提炼而来。

实践包括物质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

物质性实践是指以人本身以及直接与自然
环境有关的实践,譬如以人体及其肢体贴近有机营养的取食,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拿取水源,以语言交流内心所深埋的神思考映现出来,等等。

社会性实践则是指就各种社会问题而发起的活动,比如谋求和平与发展,致力于贫穷落后地区的改善,抗击各种形式的暴力,等等。

实践的主要作用则在于提供认识的基础材料,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前提”。


何非实践的认识,无论是客观事实性的,还是主观精神创作性的,都是没有根据的抽象唯物,认识落后于实践,就会把实际情况简化为模版化的概念,局限于工具性地把景物归纳分类,而无法准确真实地反映因果关系、内在联系和实践发展的状态。

因此,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十分重要,将实践作为前提的认识对历史发展的
有效理解及预测均有重要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可看到客观事实的一切表征,但终究是当下个体所感悟和体验到的,而真正有效地认识这些实践经验,则需要在历史辩证的视角下将其放大抽象,结合其他个体的实际实践经验,来不断地丰富社会的文明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
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认识深化的需要,迫使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突破了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知识的视野,深化了认识的层次,从而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

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认识的发展还有赖于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认识能力,不管是观察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却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

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自古猿人钻木取火以来,人类经历了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等。

可是人类并没有满足,在使用油灯照明的同时,仍然在寻找其他的照明方法。

到了18世纪,出现了用石蜡制作的蜡烛,并且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

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使人类的照
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最初,这种灯很不安全,在室内用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只当做路灯用。

后来经过改进,它才走进千家万户。

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使人类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

后来又出现蒸汽灯,再到即将普及的新型照明光源——LED灯。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人类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发展。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但就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来说,我们通过自身从社会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系统科学教育,上升为理性认识。

并由我们将其应用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认识的再次飞跃。

认识源自于实践,我们对于一个客观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角度和个人发展角度的显示意义和实践意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