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世界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一)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兼顾主次 坚持重点论:抓住重点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坚持两点之中有重点,反对“一点论” 和“均衡论”。
矛盾普遍性与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 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 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 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中介
主体 人
以一定目的
客体 自然、社会、精神
本质力量
满足主体需要 实现主体目的
实践结果 客体(主体)发生改变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特点
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康
践德
实践是实现人的意志
观的 自由和自主的主观精神活
动。
实费
践希 观特

实践是人的自我意 识创立并认识自己对象 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学习课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学习课件

教学思路: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从实践与物质世界 的联系中去把握唯物论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 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着重解决 在掌握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基 础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 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 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 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 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 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 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 绕圈子。”
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提示: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
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 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 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世界及其 发展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样也是整个马克 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出发点。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 谁决定谁, 也即何者第 一性,何者
第二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 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 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 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 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 本原,如水、气、土、火,具有直观 性、猜测性的特点。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概念: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主要是四位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法国笛卡尔)。

一元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宋代朱熹“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内科大马原复习ppt

内科大马原复习ppt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绪论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重点和难点 1、矛盾及其同一性、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 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问题的精髓,中国革命与社会 主义建设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7、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 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范畴主要和内容 • 主要概念 辩证法、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质、量、度,质变与量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规律
•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重点和难点 1. 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概念 世界观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主要概念 • 物质 • 意识 • 运动 • 静止 • 时间 • 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42p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42p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 提出的哲学问题
物理学上有两大发现 ——物理学革命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第一,发现某些元素具有放射性现象。

居里夫人

氡 第二,电子的发现。 原 子 核 质 子 中 子


电 子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了客 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 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基本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 二个历史形态。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 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无限多样 的不同性质的现象、事物,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 置的变化所造成的。这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基本观点: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 主义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肯定世界的 物质性,但是它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归结 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最高成就:
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PPT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PPT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 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 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 即表现在静止中。运 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 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的大脑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
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 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 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和可颠倒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 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2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2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 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⑴联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 ⑵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只有区别才能谈得上联系 ⑶联系是有区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联系是有区别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系原理的意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 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 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 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 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六、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世 界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是什么”
唯心主义

基 本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世界的存在状态
形而上学
问 题
“怎么样”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辩证法
• 辩证法,源出希腊文,含义是进行谈话、 进行论战。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 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其历史发展经历了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 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三 个阶段。
当时有篇相当精彩的国际评论写道“据一历史文献记载,在 1960年,保加利亚曾一本正经地建议公民不要养狗,而要养猪。
因为猪是没有原则的,它为每一个拥有刀子的人长肉增膘。瑞士
银行奉行的正是这样的‘养猪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原复习课件(第一章1)

马原复习课件(第一章1)
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 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二 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 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 是相对的。 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 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 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 恩格斯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 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 共性的概括。 •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 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E=MC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四、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认识论(epistemology)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knowability)与 不可知论(agnosticism)的标准。
(RSS) (CPS) (CSS)
(DCS)
第一章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呢?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所 特有的对 象化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人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 质的社会性
实践是人所都 有的活动
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 活动
物质 的感性性质 和形式
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对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 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 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 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精神第一 性;物质是精 神的产物或表 现。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如何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科学技术的限制)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是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绝对的,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着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行,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物质形式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诉: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部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A.物质性:物质性的活动,直接现实性:主体、对象、手段、现实成果、受客观条件的制约B.自觉性:有意识的活动、自觉的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最基本,起主导作用)、社会政治、科学文化(探索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需要)(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将两者统一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三部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稳定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三)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一部分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运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部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4)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的具体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征性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

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