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世界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一)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一元论
界
本
原
是
什
二元论
么
?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马哲第一章
2、运动观。
1)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性 。 ②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 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 A.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地联系,它体 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向和趋势。 B.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渗透、相互贯 通、相辅相成、相互合作等等。 矛盾同一性无论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内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它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物质具有客观独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发展和物质的规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物质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们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对于人类来说是有限度、可感知和可改造的。
马克思指出:“物质是存在的唯一形式,即真实的,即物质世界,物质是感觉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物质的本质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包括无数的物质形态、性质和规律。
然而,在这种多样性之中,物质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它是以一定的规律和规则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物质的发展物质的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之一。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的发展是底层决定上层的。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革、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创新等都是物质的发展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的内因是物质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物质的外因是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不断变化和斗争的推动来实现的。
三、物质的规律物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来揭示和掌握。
物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规律。
物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等。
生产规律是人类社会中生产活动所独有的规律,它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规律是指反映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规定。
科学规律是揭示科学研究活动中普遍性规律的规律,它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自然规律是物质世界中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马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5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自然界的自发演化及其发展的多样性 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演化发生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形成人类社会 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
编辑ppt
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编辑ppt
28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既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 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 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编辑ppt
29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基本要求: 学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编辑ppt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 涉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 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 题。
编辑ppt
8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黑格尔:“(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 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 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马哲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三节客观规律性鱼主观能动性一、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⑴联系:都是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⑵区别:世界观是自发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哲学则是自觉的、系统的理论形式;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
这就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所以说,哲学必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随随便便的零散观点或一时半会儿的突发奇想。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具体来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的特殊规律。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总结、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和原则;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的学说。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
总之,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哲学;还是外国的、中国的哲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都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只不过有正误之分、对错之别罢了!但是要注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正确和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1-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首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
其次,相对于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层次不同。
最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作用不同联系: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根植于具体科学土壤中,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3.1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为什么说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和划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最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历史形态4.1 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标准:根据对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看世界,开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表达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根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局部,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根底,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的实践性表达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开展
一、联系和开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开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狡辩法的重要区别〕2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局部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开展〔开展的观点〕:开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开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开展和人类社会的开展都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开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原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
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贯穿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别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开展和存在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的开展为条件。
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益自身的因素,在互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个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斗争性和统一性在事物开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自有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马克意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根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开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开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三)事物开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的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四)事物开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认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认因素。
辩证否认观的内容:1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
3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4实质是“扬弃〞。
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次否认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向新高潮;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
曲折性表达:有暂时的停顿红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食物的开展开辟道路。
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认一切的形而上学否认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本质上统一,表现形式不同〕
〔二〕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认识方法。
矛盾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相,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义,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者按其作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特殊、个别规律。
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规律起作用,社会规律那么通过抱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成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概念: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成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根底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