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赏析
性初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
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彩绘仙人戏龙虎陶壶(西汉)
白瓷豆 东汉 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东汉)
战国秦汉时期陶瓷工艺
彩陶艺术作品欣赏
女娲神话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 天神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 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 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 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其时人类已 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蟾蜍纹彩陶 五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的代表作。1974年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此盆为当时孩童葬具——瓮棺的顶盖,盆底留有两个小孔, 专 家猜测这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而设的,说明那时的 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 不灭的观念,并相 信存在死后的世 界。
新石器•彩陶人面鱼纹盆
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 筑法。捏塑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 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 的手捏泥条等。泥片贴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 地区,泥条盘筑法是包括甘肃在内的黄河流域的 主要制陶方法。
泥条盘筑
陶器的原始 制作方法,把泥 搓成泥条,圆心 向上按接成器。
仰韶文化彩陶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 海部分地区。造型以小口 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 丰富。以同心圆为中心组 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 。技法熟练,装饰丰满, 流畅,内彩,点和螺旋纹 大量运用。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中国陶瓷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陶瓷原料硅酸盐无毒的特性,特别是瓷器造型的典雅适用、釉面光滑,便于拭洗等优点,现在已成为世界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生活用具。
中国发明瓷器对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因此被世界人民誉为瓷器之国。
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宗巨大的财富,吸引着各国的历史、考古学家、陶瓷学家、工艺美术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在中国,陶瓷学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主要是从爱好古董的角度加以鉴赏,谈不上什么研究。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系统的古窑址调查和发掘。
有关学者以陶瓷考古学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硅酸盐科学工作者、陶瓷工厂等也积极配合,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试,工艺模仿试验,从宏观到微观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就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及艺术成就,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手工业部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
在陶器发明以前,人们为了取得熟食,或以篝火烧烤食物;或用石头砌成坑穴,把猎物去皮,放进坑内,上盖热灰,直到焖熟取食;或用灼热的石块将兽肉烫熟;或把兽肉放入网中,泡入高温的泉水中,泡熟后食用。
长期以来,人们为取得熟食,在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用具,用以煮熟、储存、饮食之用。
中国历史上,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在先秦的一些文化典籍和后来的神话故事中,也有不少关于发明陶器的记载。
例如战国秦汉之际的《逸周书》,在《文酌解第四》中就说:“民生有欲……七陶八冶归灶。
”古人注云:“灶善则陶冶良也”。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陶艺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我国的瓷器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陶艺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概述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
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
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华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标准。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分为传统陶艺和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两大部分。
陶艺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烧成坚硬的陶器。
在商代由于陶窖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发明,使人们创造了比陶器胎质细密,坚硬,不仅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实用性的瓷器。
陶艺的历程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於瓷艺。
大约从唐朝开始,瓷器製作开始逐渐取代陶器製作,此后的陶器艺术开始走向下坡路。
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
对中国古代陶器的欣赏,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瞭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
製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誌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
第三章4节夏商周时期陶瓷工艺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 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 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 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 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米 字 格 印 印 纹 纹 陶 陶 罐 罐
回纹印纹陶罐
二、原始瓷器的出现
原始瓷器有人称之为原始青瓷,是相 对于成熟期瓷器而言的。它是“商周 时期所出现的,以瓷石为制胎原料所 制作的具有较低吸水性的带釉陶瓷产 品”。原始瓷器和白陶器与印纹硬陶 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 污染及美观等优点。
瓷器出现所要具
1、概念
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 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 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 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 胎质都呈白色。
回纹白陶罍 太阳印文白陶盘
白 陶 印白 纹陶 豆长
颈 瓶白 陶 几 何 纹 罐
2、发展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到了西 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 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不 再烧造逐渐衰落了。
印纹陶的纹饰有回字纹、席纹、编织纹、 绳纹、方格纹、米字纹、窃曲纹、云雷 纹、曲折纹、水波纹、布纹、叶脉纹、 菱形几何纹,还有少量仿北方青铜器花 纹的勾雷纹。其中以席纹、编织纹、方 格纹、水波纹最为常见。每种纹饰又有 大小之分,如果细分的话,光席纹至少 就有十几种。有一种小巧胎薄外饰以布 纹的,其精美程度,难以相信是两千多 年前的先民制作的。
3、印纹陶
印纹陶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巧合。南方 百越先民多住木构建干栏式房屋内, 家里盛粮、盛食、打水的器物,均是 竹、绳编织的筐子,筐里抹上一层泥, 用于防虫或储存,偶尔一场大火,木 构建完全烧毁,火灭后,竹绳编织的 筐子烧了,里面抹的泥,就成了一件 件外带编织纹的陶罐,于是印纹陶就 这样发明了。
2、夏商周秦汉魏晋部分
商周处于青铜时代,铸铜工艺影响到陶瓷的烧炼技术和工艺制作。 商周处于青铜时代,铸铜工艺影响到陶瓷的烧炼技术和工艺制作。模 刻花的装饰方法代替了彩绘装饰。纹饰成衰退趋势, 印、刻花的装饰方法代替了彩绘装饰。纹饰成衰退趋势,陶器出现各 种新品种。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 ),受漆器影响出现了以漆来装饰 种新品种。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受漆器影响出现了以漆来装饰 的彩绘陶,这种彩饰的陶器至汉代还相当盛行。 的彩绘陶,这种彩饰的陶器至汉代还相当盛行。 灰陶:商代早期及中期的灰陶器,是继承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形成的。 灰陶:商代早期及中期的灰陶器,是继承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形成的。 印纹硬陶:用含氧化铝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其 印纹硬陶:用含氧化铝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 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 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色 或黄褐色。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得到较大发展。 或黄褐色。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得到较大发展。 白陶:是空前绝后的品种,仅在商代后期中发现,为期很短, 白陶:是空前绝后的品种,仅在商代后期中发现,为期很短,却发展 的很快。 的很快。 原始瓷:商代后期出现了釉陶,釉色成黄褐色或姜黄色, 原始瓷:商代后期出现了釉陶,釉色成黄褐色或姜黄色,这种釉陶由 于和南方早期越窑青瓷在成分上比较接近,也被称为原始瓷。 于和南方早期越窑青瓷在成分上比较接近,也被称为原始瓷。
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 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胎釉质 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 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在民间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汉代砖瓦发达,画像砖是具有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在当时广泛应用, 汉代砖瓦发达,画像砖是具有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在当时广泛应用,除 供宫室用外,还被居民所用,大量应用于墓室。 供宫室用外,还被居民所用,大量应用于墓室。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及其对汉字起源探索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史前陶器的历史背景及其符号的出现,然后分析这些符号的特性及其可能的功能。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符号与汉字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可能影响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将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史前陶器符号与汉字起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研究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记录文化、传递信息的媒介。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在史前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理解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发掘。
在这些发掘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带有刻划符号的史前陶器,这些符号形状各异,有的简单明了,有的复杂抽象。
这些符号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和研究。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史前陶器符号被发现。
这些符号不仅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也出现在其他国家的史前遗址中。
这些符号的发现,使得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在史前陶器符号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他们首先对这些符号进行分类和整理,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同时,他们也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些符号可能具有记录事件、表达信仰、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
学者们还尝试将史前陶器符号与汉字进行比较和联系。
他们发现,一些史前陶器符号与后来的汉字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这些相似性不仅体现在形状上,也体现在意义和功能上。
这些发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史前陶器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一环。
夏商周时期文物图片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二 文字广告
大型牛骨刻辞 这片大型甲骨阴刻文字并填朱,正面记 述甲辰之夕有大骤风等内容,背面记载 北方有敌人入侵等内容。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长14.8cm,宽12.5cm,河南省安阳 市出土,这块卜骨上面有商王命令 “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2070 2070- 1600年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二 禹铸九鼎广告天下
诸侯、 诸侯 士大夫 诸侯、卿大夫 七鼎 大夫 五鼎 等级 列鼎数 目 鼎内所 盛肉食 天子 九鼎 士(在特定场合用) 在特定场合用) 三鼎 士 一鼎 豕 豚
牛、羊、豕 豕 小猪) 小猪) 牛、羊、 牛、羊、豕、 羊、豕、鱼、 豚((小猪)、腊、肠 牛、羊、豕、 羊、豕、鱼、 豕 小猪)、腊、鱼 )、鱼 肠胃、 肠胃、 肠胃、 肤五种, 少牢” (猪)、鱼、腊 鱼、腊、肠胃、 腊、肠胃、 , 三种,称胃、 ” (猪)、鱼 、腊 鱼、腊、肠胃、 腊、肤五种 三种, ”少牢 )、鱼 盐腌的肉干) 肤七种, ,称” 七种, 五种, 少牢” 肤三种, 少牢” (盐腌的干肉)、 肤、七种亦称” 肤、五种, (盐腌的干肉) 、 肤七种,亦称” 称”少牢” 肤三种,称”少牢” 盐腌的肉干) 肠胃、 肤 猪肉 肠胃、 大牢” 大牢” 少牢” 肠胃、肤((猪肉 大牢” ” 肠胃、 大牢 称”少牢” 鲜鱼九种, 块)、鲜鱼、鲜 , 块)、鲜鱼、 鲜鱼九种 腊九种, 大牢” 腊九种,称”大 称”大牢” 牢” 八簋 六簋 四簋 二簋 八簋 六簋 四簋 二簋 黍、稷等食制品 黍、稷等粮食制 品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红陶折腹鼎 通高18.5cm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赵琛摄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引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三个朝代,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级阶段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美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回顾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工艺美术特点,揭示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夏朝的工艺美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阶段。
夏朝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玉器方面。
青铜器是夏朝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夏代青铜器主要包括鼎、簋、觯等。
这些器物大多呈现出简洁、大气的外观,雕刻纹饰精致而富有装饰性。
夏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特别是其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青铜器的雕刻和纹饰,我们可以了解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对研究夏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另外,夏朝的玉器也是其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代玉器以玉龙、玉琮、玉鸟等形制为主,造型优美,图案精细。
夏朝的玉器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凸显出夏代人对玉的崇拜和神秘的意识形态。
夏朝人认为玉具有神奇的力量,所以玉器在夏代的礼仪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商朝的工艺美术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陶器方面。
商代青铜器在夏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加精致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纹饰。
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有鼎、簋、觯和爵等,这些器物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日臻完善,雕刻纹饰更加精细,象征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除了青铜器,商代的陶器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商代的陶器以黑陶为代表,黑陶器物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表面经过精心抛光,呈现出黑亮而富有光泽的质感。
此外,商代的陶器也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著名的彩陶和刻纹陶等,丰富了商代的工艺美术。
周朝的工艺美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向封建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 陶瓷史
秦汉时期
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 等大的陶制兵马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 水平。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 成熟,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 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瓷器, 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 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 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 细微碎纹。
秦汉时期
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 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 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 分工。
明清时期
青花把莲纹盘 (明) 斗彩寿石花卉纹罐 (明) 斗彩与点彩、加彩一 起统称为“五彩”。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引进的一种 技法,为清官专用瓷器品种。
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
明清时期
粉彩九桃天球瓶装(清)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 受珐琅彩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
陶瓷的成型方式
类 别
圆形
方形
其他形状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一期文化
原始陶器
《变体鸟纹盘》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的彩陶纹饰以几何形和自然
形两种。此件彩陶由抽象化的鸟形变化 而成,黑白相间、阴阳双关、疏密有致、 律动的弧线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原始陶器
《波浪形纹瓮》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半坡文化派生出的分支。 此件彩陶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表面 打磨光滑,纹饰动感强烈。
将 军 佣
(
秦 )
武士佣 (秦)
秦汉时期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
主要瓷种是:青瓷。
以天青色为主,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
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园正规整。
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
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
隋朝时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唐代的陶瓷: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一直到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宋朝时期的陶瓷: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
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元朝的陶瓷: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古代吃饭的餐具
古代吃饭的餐具餐具从材质到形制的发展演变,既是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人类饮食方式和文明进步的标志。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的餐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远古时代的餐具人类起初既无规范的进食方式,甚至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烹饪,只是随手将食物取来送入口腔,一切顺其自然,人类在这一时代的饮食方式,与其它灵长类动物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并无餐具的存在。
人类饮食文化的真正萌芽和餐具的出现,是在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能够使用火和人工取火,从生食进入熟食阶段才开始的。
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制陶业的出现,则不仅标志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开始,也标志着饮食器制作和应用习俗的发生,这一时期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属餐具的主要有碗、钵、盘、杯等,材质是泥和夹沙的红陶,此外还出土有骨质的餐勺,这些餐勺以兽骨为主要制作材料,常见的形状有匕形和勺形。
前者为扁平长条形,后者的窄柄有平勺,且制作较为讲究。
两种餐勺的表面磨制都很光滑,用于取食的一端往往还磨出刃口。
往往在柄端还打有一系绳的小孔,便于携带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和其他一些文化遗址出土的饮食陶器中,属餐具的主要有杯、钵、碗、盉、觯、觥、簋、壶(壶的形制除了早期的耀水壶、双连壶等以外。
新增了立式壶、三足壶)、豆、盘、皿、斝、尊、杯、高足杯、觚、角、爵等,材质有泥和夹沙的彩陶、灰陶、黑陶和蛋壳陶,此外尚有髹漆的木质餐具,如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碗,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最早的嵌玉漆器——高柄朱漆杯。
以及骨质的餐勺、餐叉,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27件骨质餐勺,它们多用骨片磨成,这些餐勺都是长条形,有的尾端有穿孔,最大的长16.7厘米,在江苏邳县属大汶口文化的刘林遗址也出土了57件骨质餐勺。
此外,在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河姆渡、马家窑文化遗址,都有数量不等的骨质餐勺或餐叉出土,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餐具制作还是以陶土质地为主。
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课堂课资]
河南省郑州铭功路出土,河南省考古研
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学。习材究料 所藏。
21
原始瓷器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 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 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 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 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 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 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学习材料
28
青釉弦纹索耳盂 周 上海博物馆藏 高6.7cm,口径12.1cm
原始青釉瓷。小口、直领,折肩、浅腹、实足。肩部两侧有两个对 称索形耳,肩与腹部饰弦纹与篦点纹。通体施青褐色釉。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 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 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 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
学习材料
12
灰陶盉,商,高 12.3cm,口径8.2cm, 足距4.8cm。
盉直口微外撇,
肩部一侧置管状流,
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
圜底,下承以三足。
肩、腹部分别饰二、 四道弦纹。
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 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 简练。
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
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
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
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壶、尊、卣(yǒu)等酒器
陶瓷简介
引言“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
中国是拥有永久历史的国家,说起民间艺术,不得不提陶瓷。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成就。
制陶技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变革性的突破1.陶瓷的发展。
1.1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时期的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中以彩陶和黑陶最为著名。
彩陶文化主要包括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彩陶,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
黑陶是继彩陶以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商周时代,中国出现了高岭土烧制的原始瓷器。
由于瓷器坚固耐用,不怕酸碱也不渗水,盛食物不变味,易于洗涤,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在质量均优于陶器,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下分别为灰陶和红陶1.2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
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1.3秦汉时期的陶瓷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最新整理)陶瓷工艺发展史简介
已经出现匣钵,有效的控制成瓷的质量和产量。
越窑秘色瓷的烧制。
2021/7/26
31
6 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白釉瓷的出现:南北朝时期? 南青北白局面的出现。 邢窑、定窑、巩县窑 高铝低硅质胎,Fe2O3和TiO2含量都较低。北方盛产此类
粘土。 钙碱釉或碱钙釉的出现。(配釉中加入长石) 烧成温度相当高,通常高于1300℃。 窑炉:小型馒头窑,大燃烧室、小窑室、双烟囱。 匣钵装烧
12
陶器
粗陶(terra-cotta)烧成温度低,吸水率高。 通常无釉,但是有些表面会有压印纹、刻划 纹,有些会施有陶衣,有些则施彩。如我国 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器应都属于这类陶器。
精陶(earthenware)烧成温度较高,吸水率高。 表面可以施釉,通常还会有压印纹、刻划纹, 有些会施有陶衣、彩等装饰。如我国新石器 时代的洗泥以及后期的各类细泥陶器、釉陶、 三彩应都属于这类陶器。
陶塑的发展: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景帝阳陵陶俑 陪葬坑等大量陶塑的发现,为后世瓷雕艺术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白陶技术的成熟,高岭土(高铝粘土)的广泛使 用,为后世北方制瓷技术奠定了基础
铅釉陶的出现:西汉武帝时期。
2021/7/26
27
低温釉陶
可能和铅钡玻璃技术有关
和青铜冶炼技术的高度发达之间亦有关系
承继关系。 钾玻璃的起源
2021/7/26
43
五 中国陶瓷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
瓷器-china,中国通过各种“丝绸之路”向西方世界输出的最主要产品之一。 海上陶瓷路,外销瓷(克拉克瓷?) 外国对中国瓷器的仿制。
一定程度上对粘土进行淘洗,特别是新石器 中期后,大量泥质陶的质地相当纯净。
第二章___陶瓷工艺美术教材
鱼纹彩陶盆
五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彩陶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 半山类型
菱形螺
鸟型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厂类型
四球纹瓮
蛙纹
螺旋纹 垂腹回纹
2.1.1 原始社会时期陶瓷造型工艺美术
人类最初所从事的陶器造型,基本上是依照或模仿自然界固有的 形态,仿照原来使用果壳加工改造的容器样式,可以说主要是采 用模拟的手法完成的。
黑桃壶 战国
秦汉时期,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官府 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西汉武帝至汉末,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初 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出现 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 元 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 元
黄釉彩绘月映梅纹碗 元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2.5.1 宋辽金元时期陶瓷造型工艺美术
宋代:总体来说,宋代陶瓷的造型简单、优美。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器物 的造型也很丰富,比如瓷枕。
辽国:陶瓷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 中原形式:实际上是唐宋以来,汉族地区所流行的造型样式; 契丹形式: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而烧造的。
褐绿彩山峦纹瓷壶 唐 长沙窑 具有西亚文化 风格的纹饰
黄釉褐绿彩双系罐 唐
白瓷贴花纹钵 唐
2.5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制瓷技术无论质料、颜色,还是烧制和装饰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
地步。当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窑体系,官窑、定窑、哥窑、汝窑和钧窑被 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辽金:辽国的制瓷业烧制水平很高,由于技术受中原影响,所以其烧制工艺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陶器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陶器(2011-07-06 20:40:11)转载▼1、夏代的陶器目前中国史学界关于夏代何时开始,结束,夏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等,尚无定论,本书亦不打算加入这些问题的讨论。
我们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陶器作为夏代的陶器来介绍。
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还有少量白陶器。
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
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
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
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少量出现。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
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2、商代的陶器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
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
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
大口尊、圈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形。
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
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
器形主要有: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 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 身通体刻划饕餮纹。这件白陶壶 原本破碎,现已修复。此器出土 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 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堪称 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 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 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 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 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 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质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创
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
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 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 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因 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 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 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
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 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 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 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 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 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 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 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 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 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印纹陶罄
印纹陶罂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31cm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7.4cm,口径19.5cm
河南省郑州铭功路出土,河南省考古研 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究所藏。
原始瓷器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 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 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 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 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 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 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商代原始瓷器的烧制与使用在江南地区较多,黄 河中下游较少。
灰陶盉,商,高 12.3cm,口径8.2cm, 足距4.8cm。 盉直口微外撇, 肩部一侧置管状流, 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 圜底,下承以三足。 肩、腹部分别饰二、 四道弦纹。 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 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 简练。 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见到。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 圆口,前有流,后有柄。
灰陶三足盘
• 商朝
商代,各种工艺渐进渐繁,开始设置分工之 制,将工艺分为六种,即土工、金工、石工、 木工、兽工、草工。土工者,专于制造陶瓦 之器,六工之中以土冠首。
商代早期,陶器的品种较夏代增多,烧成温 度和质量也有提高,除了拍印一般绳纹等纹 饰外,也开始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 商代中期,制陶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包括 灰陶、白陶、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 处商代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掘的一处烧 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一万 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 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另外还发现有经过 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 格纹的陶印模。这些
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 陶器手工作坊。
商代窑址
陶壶(右图)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cm,口径7.4cm 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饕餮纹陶斝(jiǎ )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7cm,口径19cm 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 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 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盉(hé)、爵为主,纹饰 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 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 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 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 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 )、壶、尊、卣(yǒu)等酒器 和鼎、豆、盘、簋(guǐ)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 涡纹、饕餮(tāo tiè )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 )纹 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 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袋状足的变化
另外陶工内部还有了更细的分工,如一 是陶人,用陶钧(制圆器所用的辘轳),所 掌皆炊器;二是旊(fǎng)人,பைடு நூலகம்模型制陶, 所掌皆礼器。 在周代可考的制陶之人为虞閼父。一陶 工之官,至妻帝室之女,且封为诸侯,固可 推知当时陶器关系之重大。 周末,春秋时,越人范蠡弃官以遁后, 开始在江苏宜兴创始陶业,即大名鼎鼎的 “陶朱公”。
陶簋guǐ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34cm,口径21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四系弦纹陶罐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20.9cm,口径13.5cm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出土,首都博 物馆藏。
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
印纹硬陶带柄罐 (左图)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12.4cm,口径17.4cm 广东省番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中国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目前发现最 早的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代早期的。
白陶几何纹瓿(bù ) 商朝 高20cm,口径18.5cm 河南省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 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 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 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 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 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 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 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 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
商代常见的几种陶纹
方格纹 绳 纹 云 雷 纹
饕餮纹
回纹
商代中期的白陶,在我国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遗址
中都有发现,以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其烧成温 度和质量都有提高。而起源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 沿海一带的印文硬陶器,在制陶手工业的工艺技术 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发明了使用含铁量更低杂
灰陶盉(he) 【夏 高20厘米,腹宽15.5厘米,1972— 1973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灰陶器主要指采用陶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泥 质陶器和加砂陶器。一般泥质陶器多用于饮 器、食器、盛储器等,而加砂陶器胎质坚硬, 耐火度高,因此多用于炊器。
陶鼎 高20.5厘米,口径20厘米,1973 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第三章 夏、商、周陶器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 传天下于其子,为家天下之始。
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因放逐之, 自立为帝,以征诛得天下者,盖自汤始。 商得天下六百余年至纣王。武王伐之, 纣自焚死,于是天下归于周,八百年余年后 亡。
• 夏朝
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 山西夏县东下冯类型、山东的岳石文化。 当时使用陶土做原料烧制灰黑陶器的数量最多, 同时也继续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瓷土)作原料, 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 成温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 纹饰。由于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所以印纹硬陶器 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红褐色和 黄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 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 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得。 还发现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一个窑中烧制,说 明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关系是相等 密切的。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印纹硬 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
青釉弦纹索耳盂 周 上海博物馆藏 高6.7cm,口径12.1cm
原始青釉瓷。小口、直领,折肩、浅腹、实足。肩部两侧有两个对 称索形耳,肩与腹部饰弦纹与篦点纹。通体施青褐色釉。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 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 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 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其质地坚硬细腻,叩之有 清脆之声,胎骨渗水性弱,是以高岭土为胎烧制而成,烧制温度在 1200度左右。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国烧造瓷器的历 史提前到3600年前,说明了中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
• 西周、春秋
这段时期灰陶的品种逐渐减少,器表的花纹 装饰也日趋简单。夏、商时期的各种陶器有 二十多种,西周时期减少到十几种,春秋时 期除墓内随葬明器外,真正作为人们日常生 活使用的陶器已不超过十种。 西周时期拍印的图案纹饰在陶器上已很少施 用;春秋时期的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基本上 都成了绳纹。 除了日用陶器皿外,又大量生产板瓦、筒瓦 等建筑用陶的构件了。
器形的变化:商代中期陶器的口沿以卷沿为 主,陶器底部以圜底为多,袋状足次之,圈 足器较少。
陶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 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 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 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 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 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 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 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