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苏联史-苏联的改革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评价
(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
力,保证了________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很多消极影 响。 参考答案: 1.武装干涉 化 商品贸易 国内战争 2.余粮征集制 3.军事斗争 工业国有 不劳动者不得食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探究2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赫鲁晓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的束缚,也
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局部调整;其 “________”的目标脱离了实际。 参考答案: 1.斯大林体制 观念 建成共产主义 2.收购 自留地 物质利益 传统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针对性训练
1.(2023·海南省·月考试卷)1890年7月诞生的《谢尔曼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
反垄断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1911年,最
高法院依据此法案判决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标准石油公司违法,公司被解散分拆成
34个独立的公司。这表明美国( )
A.不再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的手段,而不是实质,故D错误。
3.(2022·湖北省·模拟题)“这个计划是个大胆的计划,它标志着里根 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实行了根本的决裂, 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福利,将带来深远的影响。”这 一计划导致美国( ) A. 发展成为高福利国家 B. 小政府少税收少开支 C. 国有经济进一步壮大 D. 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标志着里根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 思想和政策实行了根本的决裂”,可知这是指里根政府不再用凯恩斯政 策去解决经济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里根政府采用了供给学派的主张, 主张减少支出,减少税收、通货紧缩等来解决问题,B项正确;里根政府 的政策会减少福利支出,排除A项;里根政府的政策是减少政府的干预, 排除C项;知识经济是90年代兴起的,排除D项。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苏联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 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 维”,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 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毛泽东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7.邓小平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指出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 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2年度第三轮第二轮复习教材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比较项时间背景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质农实行余粮征集制业主不要同内点容工实行工业国有化业商取消商品贸易贸分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配食”政治影响经济效果特点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按劳分配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 苏联经济复苏后,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② 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 1926年至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同时新建了数千家新企业;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初三历史苏联专题
专题复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1、2、11、12、13、14、19、20)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与协约国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俄国却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最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当时国内有反革命势力国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保卫。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在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但是当国内的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922年成立了苏联。
但是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1924——1953年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质,即斯大林模式。
1953——1964年鲁晓夫在位。
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位。
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在位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革命后,俄国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的原因(1)一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二月革命的失败(3)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4)但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结果: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获得胜利。
俄国的革命道路:大城市中心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建立起来。
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措施: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移到莫斯科。
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 含答案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课后练习(1)1.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胆子够大的,他的改革既有经济方面也有政治方面,不说对错,其过快过急是最大的特点.”下列对于他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较为彻底地打破了斯大林体制B.改革内容与新经济政策有相似之处C.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象D.在农村的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1957年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帮助解决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之间的问题。
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周恩来回答道:“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A.周恩来运用才智维护国家尊严B.赫鲁晓夫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C.周恩来肯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D.当时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3.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4.“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5.材料一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材料二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材料三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并说“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初中历史苏联改革教案全套
初中历史苏联改革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苏联改革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苏联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 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苏联改革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引入
通过展示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图表,让学生了解苏联的强大实力和困难局面。
2. 课堂讲解
(1)背景和原因:
- 苏联在冷战时期面临经济和政治困难,需要进行改革以重振实力;
- 格拉斯诺斯特(俄语:перестройка)政策的提出,是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2)主要内容和影响:
- 放宽了经济政策,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 推行政治民主化,实行选举制度和言论自由;
- 通过削减军费等手段,缓解经济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 苏联改革的成功使其在世界上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 苏联改革的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格局。
3. 小组讨论
分成苏联改革的成功和失败两个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原因和影响,并展现在课堂上。
4. 教师点评
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苏联改革的深远影响。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就苏联改革的成功和失败进行简要总结,加深对苏联改革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讨论,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7-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具 体内容和结果等方面有何异同?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 程度的改革。 2.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 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苏联解体。
勃
列 日 内 容
经济
体制
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部门
涅
夫 改 成
经济
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又导致经
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呈现下降和停滞 趋势。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 (人民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人民版)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农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发展家庭副 业 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 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②一定程度上承认 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2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
考查角度 从改革的内容、失误 等角度进行考查;从 改革的失败原因、最 终结局角度进行比较 考查
高考历史总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梳理、考点突破、核心素养(76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微点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 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
模块二
经济成长经历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单元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 新与调整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总复习 ·历史
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目录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课时达标
︿ ︿
核心考点突破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误区防错】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 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返回目录
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
重要原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构图解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返回目录
主题一
核心考点突 破
[史料实证·重难突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考题研析演 练
史料一 1921 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 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 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 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 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
九下历史第1-10课知识点(含答案)
九年级(下)世界历史复习提纲姓名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
领导者:列宁。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
十月革命的特点是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意义:见9下书5页。
3、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列宁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代替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结果: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922年底,苏联成立,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5、苏联第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7年。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6、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模式弊端见9下书10页。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中国的影响: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2、华盛顿会议(1919—1922年)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复习要点 岳麓版
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的时间是何时戈尔巴乔夫是何时上台的他们担任的职务是什么答:1953年;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
2、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答:时间:1953年;内容:①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②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影响:①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因此改革并不成功。
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他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开始;全盘否定;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为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缺乏客观的评价,引起了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何时内容是什么(时间:1985年;内容:首先以答:1985年;内容:(1)以经济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提高经济效益。
但改革效果不佳。
(2)面对改革的停滞不前,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6月,提出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度,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1989年,开始实行多党制(3)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退让。
5、东欧各国改革中较突出,也是较早的是哪国的改革它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时间是何时改革者是谁主要内容有哪些结果怎样答:匈牙利改革;改革背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时间:1956年底;卡达尔为首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内容: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经济上:A、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B、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C、放慢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初中历史苏联改革教案
初中历史苏联改革教案教学内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包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解体的原因等。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联的改革历程,理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和其影响;2. 掌握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3. 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视频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2. 板书、笔等教学工具;3. 活动设计及课堂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看苏联解体时期的视频片段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苏联解体时期的历史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授1. 讲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及其影响,包括“新思维”、“地方选举”、“言论自由”等内容。
2.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包括经济萧条、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三、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展开探讨,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总结总结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过程,对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做出总结,让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五、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如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小论文等。
六、反思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历程,拓展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对苏联改革与解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辅导。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其次,但是很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务常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支配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峻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2.导致右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缘由是: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确定》起先了农村的改革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夫的劳动主动性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逆境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夫的劳动主动性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3.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布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布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始终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4.有学者提出:“从肯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5.“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6.依据表格推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缘由之一7.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阅历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俄国专题复习
► 催化剂: ► 启示:
思考题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诞生于一 战期间,解体于20世纪末。74年的风风雨雨见证 了她的荣辱兴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她的诞生跟一战有什么关系?对世界历史的 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 哪些重大成果? 3、当法西斯肆虐之时,苏联人民为打败法西斯 做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苏 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没有成效,政治改 革导致政局混乱。
(九)苏联的解体
► 时间: ► 原因:
1991年底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政局混乱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八一九事件 中心、方向、团结、对策
(七)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成立) 争霸:
①50-60年代,优势在美国(古巴导弹危机、 中苏关系恶化) ②70年代,苏攻美守,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美深陷越战泥潭、苏占领阿富汗、尼克 松访华,中美建交) ③80年代,苏全面收缩,美同意有限缓和。 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八)苏联的改革
(三)俄国十月革命
原因:
一战激化了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社会矛盾
过程:
结果:
1917年11月6-7日,彼得格勒起义
起义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①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 ③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世界 格局 ④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是世界现代史的开 端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 经 联 过 解 体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结束,为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赫鲁 背景: ,在 、 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 晓夫 内容:主要针对 结果(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 。 改革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 。 改 3) 年, 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革 戈尔 背景: 年, 上台,针对 改革。 作为重点,影响: .80年代后期, . 巴乔 过程:1)首先把 2)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 夫改 苏 影响:①苏联的 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 革 ②各加盟共和国 。 联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因: ) 1)1990年3月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是 。 解 2) 年 月 日的“八一九事件” 目的: 。 结果:失 败 体过 程 影响: 失去了 ,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 。 3)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 尔 巴 乔 夫
赫鲁晓夫
勃 列 日 涅 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
2、内容: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外部原因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 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
复习一 苏联
1942年1月1日 1.时间: 美国华盛顿 2.地点: 美,英,苏,中,等26国 3.国家: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4.标志: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为 5.作用: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1.目的: 1945年2月 2.时间: 苏联雅尔塔 3.地点: 美,英,苏, 4.国家:
限缓和
美苏冷战起止标志: 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结束:1991年 苏联解体 美苏两极格局起止标志: 开始: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北约和华约
苏联占领阿富汗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左)与美 国前总统里根(右)
• 材料四: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 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 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二战期间,与苏联有关的大事?
1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二 战扩大。 2 莫斯科保卫战 3 1942年1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4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5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 役,是二战重要转折点。 6 1945年4月,苏军攻入柏林,促使德国投降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莫斯科保卫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旗帜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
苏军出兵东北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 要战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改变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形势,构成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 折点。……同时,战争中为抗击共同敌人而开展 的合作也促使苏联同美、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 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的改革运动。
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范文
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背景;(2)掌握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地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苏联改革与解体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尊重历史,客观评价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意义;(3)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苏联改革的历史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问题;(2)国内外压力下的苏联改革需求。
2. 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
3. 苏联改革的影响(1)经济领域的成效与问题;(2)政治领域的变革与挑战;(3)苏联民族关系的变化。
4. 苏联解体的原因(1)经济困境;(2)政治体制僵化;(3)民族矛盾加剧;(4)改革政策的失误。
5. 苏联解体的意义(1)结束冷战;(2)国际格局的变化;(3)俄罗斯等原苏联国家的转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苏联改革政策的分析与评价;(2)苏联解体的多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基本知识;2. 讨论法:分析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影响;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内涵;4. 比较法: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苏联改革,总结其异同。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1)第1-2课时:苏联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2)第3-4课时:苏联改革的影响及其评价;(3)第5-6课时: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4)第7-8课时:苏联解体的意义及国际影响;(5)第9-10课时:总结与反思。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键入文字]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 年8 月19 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
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
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1。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4-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配套课件
计划经济的积极作用 (2010· 广东文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 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 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题思考: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他选项说法太绝对。 答案:B )
概念辨析:斯大林模式,又称 “极权主义”、“斯大林主 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 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 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
中央的最高领导层。
1.如何理解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定的历史条件”? 提示: (1)经济因素: 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文化落后。 (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 (3)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 (4)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2.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提示:(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 改革是社 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改革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以“人道的、民主
戈尔 巴乔 夫改 革 没有 的社会主义”为指 导思想,背离了社 会主义发展方向, 放弃了共产党的领 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上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
(1)这一升一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苏东剧变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升(十月革命的胜利);降(苏联解体)
(2)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运动自诞 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 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不 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 (3)结果: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突破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执政后期趋于保 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导致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背景:
综经合济导国基致没力础苏逐日有联渐趋思收衰衰想到退弱界预极端期军社混的事会乱效负矛担盾果非不常断沉积重聚
2.时间削:经弱19济了85发苏年展共每的况领愈导下地位 3.内经政容济治弱未:改改通人供化建革革货民不了立:膨生应中起提胀活求央能出现水现政实“象平象府现加严下严的平速重降重控稳发制过展力渡战的略领”导机构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曲是社 折一会 的场主 。深义 必刻建 须的设 不革道 断命路 的,不 探是是 索艰一 改难帆 革的风 实复顺 践杂的 。的,
归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
空想——科学
实践:
首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中国的改革
• 中国的改革步骤是什么? • 先农村,后城市; • 先试点,后推广,逐步推进 • 在改革的同时,中国还进行了什么? • 对外开放
第三部分
苏东剧变 苏联解体
识图:请在下图中指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方位
二、苏东剧变
1.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过程:改革导致社会矛盾重重---八一九事件---苏共分裂---《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标志: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
苏联解体对 世界格局的 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世界
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启示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4、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
苏联改革相同点:
• 目的上,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 内容上,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并涉
及政治领域; • 失败原因上,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国情;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 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 结果上:结果成效 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 改革。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年12月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
和国
和国
1990年4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10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 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 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0年11月 1991年4月 1992年4月
苏东的艰难探索
1、苏东: 苏联和东欧(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2、艰难探索:
社会主义探索。
第一部分
•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 八个东欧国家和三个亚洲国家
识图:请在下图中指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方位
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第二部分
苏联的改革之路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公__有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积__极__性__
斯大林模式 存在的弊端: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改 革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 益;
势 3.高度集中的体制,压抑了地
在 必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行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改革 :下放权力,精简管理 机构
➢政治改革
提出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 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 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
评价
•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 模式,改革过于鲁莽,忽视国情,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下图两人分别是?他俩的探索分别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1925---1953)
中央
权力_高__度__集__中_地方_积__极__性__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1、压抑企业__积__极__性 2、片面发展__重__工__业_,农业轻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的路线、政策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实行“和平演变”政策
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
东欧剧变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推倒柏林墙——两德合并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原
名
新
名 更名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 期;
•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 3)农业的相对落后; • 4)斯大林的逝世。
原因: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住阻碍社会进步
♣ 如何改革?(改革措施)
农业改革
➢经济改革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拓展延伸
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 国的改革历程中,你得出哪些认识。
1、要从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 2、把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 结合 3、改革中要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改革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制定符 合国情的经济政治政策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3.结果: 加快了苏联的解体
4.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 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 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 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 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 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 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 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说:赫鲁晓夫 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 苏联改残了,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 死了。你认为正确吗?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 何异同?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不同: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 重工业,戈氏侧重经济体制入手;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 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 补补,
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的充分发挥。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 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 了改革。
(2)内容: • ①工业方面(改革的重点):推行新经济
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 经营自主权。
• ②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