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改革的失误中找启示

失误:忽视了国情,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 加强党的领导,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等。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克服体制上僵化; ②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⑤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 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经济方面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 益,农民没有积极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手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忽视民主法治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八 一 九 事 件
1991年8月19日凌晨,8名高级官员为了挽救苏联,组成“国 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副总统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 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军队开 入莫斯科。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 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并要求军民反 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 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 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 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 降落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 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 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 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 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 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 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 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 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 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独联 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速了苏联解体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 本原因是什么? 不会 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 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1.开始: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 拜上有重大意义,但 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 法引起思想混乱,对 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 极影响。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列 宁
斯 大 林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特征和弊 端弊端分别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
经济改革的 重点是重工 业,苏联的 综合国力有 所提高,但 仍未突破斯 大林木模式 的制约,愈 加僵化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 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 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 体劳动,吃大锅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摩尔多瓦
百度文库部 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有人说,是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葬送了 苏联,如果不改革 ,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 说法?为什么?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不仅彻底否定了斯
大林模式,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 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结果: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 变化,一党之变成 多党制,国家权力 分散,加盟共和国 脱离苏联的趋势加 快。直接导致苏联 的解体
“八一九”事 件
立陶宛宣布独立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自学指导一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953年 上台后,针 对 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内容:经济: 主要针对进行改革;政治:批判 ,平反 , 允许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 但并未根本改变 的政治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985年 上台后,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 ;内容:先进行 改革, 后进行 改革;结果: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 活水平 ,政治体制 。 3、八一九事件:过程: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 高级官员组成“ ”发动政变,试图 使“ ”但很快失败;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 失去了 , 控制全局,苏联的 进 一步加快。 4、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8日成立“ ”, 21日共同签署 的文件,25日 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措施: ① 经济方面;
②政治方面。
评价: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 ——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材料(一)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 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 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二)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 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 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 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 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 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这样,赫 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 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 离了改革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