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会互动论塑造国家形象探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社会互动论塑造国家形象探析

本文在论述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社会互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社会互动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要充分发挥相互期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共享象征性文化意义。

标签:社会互动;国家形象;塑造;相互期待;共享定义

一、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分析

国家形象应该既包括国际形象,也包括国内形象。它是特定国家总体状况的信息经过传播而在国内外的人或人格化的组织中形成的对该国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作为一种感知与评价,就必然会有主观性的判断。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体作用于国家形象,从而形成了媒体形象与客观形象的区分。在信息化社会中,媒体越发重要,它可能左右事件的发展,甚至可以将“无”说成“有”。那么充分运用媒体,形成有利于良好国家形象塑造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外,政府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主体在运用各种手段塑造国家形象的同时,要处理好国家形象的主观塑造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媒体形象与客观形象、主观塑造与实然状态这两对关系是在国家形象塑造的动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也必然要在这种互动中得到协调。

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回应。”[1]社会互动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纯属私人的行为,都受到别人关于这类行为应当如何之期望的影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同时,人类还与它们自己交流这些意义。”[2]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在社会互动论的视角下,国家形象塑造过程就是一种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论认为,认识主体在互动中不断被建构为对象性的存在。认识主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产生自我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因认识主体的活动而被重新建构。这样认识主体与社会就得以在互动中不断更新。[3]据此,国家形象塑造就是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主体不断相互建构的互动过程。

在社会互动论视角下,国家形象是确立在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对立关系之上的。这种差异是意义生成的基本原则。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一般的形象塑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塑造过程具有强大的国家控制力量。然而,这种国家的控制力量不是越强越有利于达到国家形象被广泛认同的效果。运用社会互动论去塑造国家形象,与仅由国家从上而下的宣传相比,会允许国家形象的差异性存在,会给予受众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但是,运用社会互动去塑造国家形象,也有可能陷入过度使用国家强制力的僵化困境。为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就需要处理好国家意志与舆论环境的关系;需要张弛有度、适度宽松,形成良好的舆论讨论场,从而不

断强化国家形象认同。

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社会互动特征

1、相互期待

社会互动论认为,社会参与者是以社会性态度对待客体的。也就是说,社会参与者在互动中总是要考虑客体背后的“人”的因素,要顾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人对自身行为的期待。社会参与者在行动时,要考虑与他人在同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和思想是否一致,以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而在社会活动中,处处要顾虑他人的感受会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因此,人们在互动中会倾向于建构“泛化了的他人的态度”,倾向于形成组织化的规则。

相互期待机制得以运行是以人们可以理解他人对于某些符号的象征意义为基础的。若某些符号的象征意义无法被目标受众所理解,那么相互期待这种社会互动机制就无法运行。例如,一国将“热情好客”作为该国的国家形象之一,但是该国体现“热情好客”的方式不被国外民众所理解或接受。那么即便该国极力塑造“热情好客”这一国家形象,但是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的对于“热情好客”表现方式的不同理解,使得该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体与受众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期待。

2、共享定义

社会互动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符号体系,共同的论域。共享定义是人类互动得以进行的关键,是达成共识甚至是分歧的前提。“由于某个社会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义多数同样的情境,所以他们可以以某种组织化的方式共同采取行动。”[4]

共享性的定义在互动中产生、传递、强化,它是在以往的互动中产生的意义在参与者主观经验中的积淀,它为解释情境提供交流的符号。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过程[5]。因此,社会互动论注重社会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特定国家形象信息在互动中传播,形成共享性的定义,从而具有了普遍性。

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一国国家形象的定位能否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取决于该国国家形象的共享性定义能否在互动中形成,并不断传递与强化。

三、运用社会互动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

1、充分发挥相互期待的作用

在相互期待中,互动主体重视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良好的互动

需要以尽可能尊重每个参与者的权利为前提。相互期待所产生的共识是对互动多方反应的综合。多方互动后产生泛化的他人的组织性约定与象征意义是形成共识的前提。

充分发挥相互期待的作用塑造国家形象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国家形象塑造各参与方要互相了解。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全面理解。国家形象的实然状态,国家形象的认知者所接受的、理解的国家形象的媒介化状态,以及民众对国家形象所认知的状态是有可能存在差异的。要减少、直至消除差异需要塑造国家形象的主体与国家形象认知者之间的全面了解。因此,要将大众媒体的日常报道与突发事件、媒介事件报道相结合;文化发展与文化产品相结合;政府形象宣传与民众个人形象宣传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增进塑造国家形象的主体与国家形象认知者之间的了解。如今,塑造国家形象的主体日趋多元,包括国家、领导人、城市、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因此,塑造国家形象的主体之间也需要相互了解。第二,政府要掌握话语主导权。国家形象虽然不仅是指国家在媒体中的形象,但是传媒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影响着互动中各参与方的认知,从而产生各参与方对于相互期待的变化。就国家的国际形象而言,境外媒体能否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中国,是中国国家形象能否在国际上成功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政府对媒体关注的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要掌握话语主导权。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组织抗震救灾,及时公布灾情与救援情况,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肯定。

2、最大限度地共享象征性文化意义

要想让国家形象认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通过一种意象化的象征符号反馈或建构出来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者所期望的相同,或者想让特定国家形象的涵义能为人们充分理解,通过社会互动进一步发展特定国家的国家形象的涵义则是一条有效途径。此外,即便是已被国家形象认知者所熟悉或所认知的定义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甚至重新定义。

最大限度地共享象征性文化意义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主动设置公共话题。社会互动论认为,意义的共享基于特定的情境。政府部门要主动提供有利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意义情境。主动设置公共话题就是提供这种意义情境的途径之一。不同国家之间,甚至在一国之内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环境。不同的象征意义环境有可能形成国家形象的不同的形成途径与评价标准。但是在剥离各种社会因素之后,总会找到被人类广泛认同的理性的知识信息。国家形象塑造要充分利用这种共同知识信息,巧妙设置公共话题。例如,奥运会承载了人类许多共同的价值观。中国就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契机,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传播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

第二,对话与互动要基于基层现实。国家形象的塑造不能脱离国家的现实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