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黄爱华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黄爱华

5.方程——用等号将相互等 价的两件事情联立,等号的 左右两边等价;
师:谁来回答?
生: 我来回答。
(生答,教师——嗯、啊、好,……听懂了吗?)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谁来?
(生答,教师——嗯、啊、好,……听懂了吗?)
师:大家表现不错,还有不同想法吗?谁来?
(生答,教师——嗯、啊、好,……听懂了吗?)
课堂上后进生最担心:
老师:谁来? ↓(没人来)
老师:你来!
(1)用单双数来判断,单数是蓝色, 双数是红色,15是单数,所以是蓝 色;
(苏霍姆林斯基)
——
内 容 。
叶 澜
中 国 当 代 教 育 最 核 心 的
呼 唤 人 的 主 体 精 神 是
数学课堂提问—— 处理好内容的量与质的关系
•与其“广而浅” •不如“少而深”
“大问题”教学——
• 问题让学生发生!
“大问题”教学——
• 1.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 2.数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2.怎么求倒数?
(真分数、带分数、整数以及0和1倒 数的求法;分类板书)
设“大问题”教学准备五步骤:
1.研读文本 2.找关联点 3.抓核心词 4.提大问题 5.设计板书
•以“认识方程”为例
1.研读文本:
影响教学观念形成的关键句——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 不是本质特征。
2.在30分钟内学生们提出了
多少个问题?
教师们的估计: 10个 录像研究统计: 1.8个
3.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等待时
间有多长?
教师们的估计: 3-5秒 录像研究统计: 不足1秒
成串的“连问” 简单的“碎问” 随意的“追问”
课堂教学“四部曲”—

小学教育书籍读后感11篇大全

小学教育书籍读后感11篇大全

小学教育书籍读后感11篇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自我鉴定、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祝福语、美术教案、音乐教案、数学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计划、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lf-assessment, internship repo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blessings, art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teaching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教育书籍读后感11篇大全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是中国当代教育家、教育学者之一,被誉为“教育救国之父”,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强调“形”“神”理念,即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形),也要注重精神和情感的修养(神)。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第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强调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注重,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形与神的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观和人文素养。

第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升华和人文关怀。

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出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评价体系应该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三,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

教育者是关键因素,作为教育者,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要求教育者把“形”“神”思想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

数学教学中的形与神

数学教学中的形与神

数学教学中的形与神进入新课标实施阶段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认真创设教学情景、展示知识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这时老师的自我感觉也非常好。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学生作业错误率很高,小测验成绩很不理想。

许多学生连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都不过关。

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与反馈结果的反差如此之大,令教师大感不解。

笔者也有类似感受,静下心来回顾这一阶段教学,发现症结所在,是没有做到“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即指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神”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本质。

“形”是外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

它可以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小组的讨论以及练习巩固等。

“神”是内在的,是教学活动的内在本质物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基本技能形成过程以及能力的提高过程中。

“形”可以是字样的,即“教”的,但必须围绕着“神”进行。

刚接触新课程的教师往往喜欢在教学形式上下工夫,这样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但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表象,掩盖了不尽人意的教学效果,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形”脱离了”神”。

“形”要为“神”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能把握实际教学内容,精心选取适当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的提高,做到“形散神不散”。

要把握好“形”与“神”的度,就要处理好双基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巩固双基与能力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巩固双基为发展能力提供条件,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双基的巩固,脱离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将不复存在。

新课标倡导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靠平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而获得。

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知识导入,还是知识的应用等方面,都要注意渗透实际情景、思想,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将思维专注于这一情景中,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

倘若教师为单求课堂活泼而忽略这一点,这就是只求形,而不讲究神了。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

“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

“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

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

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

“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课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

“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课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课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

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

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最新】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最新】
胡爱民:宏观层面,“大”应跳出具体的每一节课的范畴,跳出每一节课里的教学的具体的知识点。应该体现出知识体系的一贯性、数学知识背后的策略性、渗透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性。中观层面,我们是否可以把某一个体系的知识重新整合、纳入到一个适合的高度,从四基、四能、十大核心词、数学思想等角度来提出我们的大问题。这样,我们的问题才可以脱离具体而微的形而下层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又必须在形而上的问题的指引下,来设计能够脚踏实地的、便于教学实际能够操作、落实的问题。所以,大问题,似乎就是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具有高屋建瓴地宏观视野,立足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两者完美结合,缺一不可。
高雅:“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已经耳熟能详,我们也力求每堂课教师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1—2个引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大问题,改变曾经的“小问题串”的教学方式和格局。比如黄老师在《圆的认识》中提出“为什么井盖一定要做成圆的?”林炜老师在《游戏公平》中提出“什么样的规则才是公平?怎样让游戏规则变得公平?”吕明老师在《因数与倍数》中提出“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等等。这种大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是基于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的,它类似于传统的“问题引领”,但又集中把问题引领跟学生的主动探究,给学生提供大平台紧密结合,逐渐有了“大”问题的特色。但我总在想,除了每节课要有大问题引领外,对于我们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什么才是大问题呢?“大”除了指向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外,是否也可以指向不同年段,不同学习领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
骆奇:我非常认同工作室提出的课堂“大问题”的特点:①足够大,覆盖全局、直指本质、涵盖重难点;②少而精;③原始形态并不难懂;④足够困难;⑤能衍生、催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这一年来,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一课,这节课在形式上完全体现了“大问题”教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在师生共同玩游戏三次以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然后学生小组探究,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引出本课的概念——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大问题》读书有感

《大问题》读书有感

《大问题》读书有感导言哲学是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的综合,它旨在发掘观念的意义和结构关系。

在哲学探讨中,定义术语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哲学的各个领域,如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哲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和思考人类最基本的问题。

其中,形而上学研究万物的最终本性,伦理学关注善恶对错,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性质,逻辑研究合理思维的规律,而宗教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则分别探讨了宗教、政治和艺术等领域的核心问题。

概念可以分为经验概念和先天概念。

经验概念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观察而形成的,如“狗”;而先天概念则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如“数”。

然而,正是这些我们无法达成一致的概念,却反过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因此,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澄清和论证自己的信念,以更令人信服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第一章哲学问题哲学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般的旨趣,即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

通过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念和观点,并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哲学不仅仅是理论家之间的辩论,它还能够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更多地运用幽默,但不是将其用于表面的娱乐,而是用于审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通过幽默,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客观、更宽容的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二章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浮士德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无休止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

然而,这种观点可能过于功利和物质化,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方面。

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生活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爱。

爱可以包括对他人的关心、奉献和情感连接,它可以给予我们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当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时,我们可以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第三章上帝宗教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涉及到对上帝存在的探讨。

大问题教学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飞翔者的课堂”你知道鹰是怎么学会飞翔的吗?在很久很久以前,鹰妈妈每天都亲自捉虫子回来给小鹰吃,小鹰就在家里舒服地等待着。

有一天,鹰妈妈生病了,小鹰哭闹着说肚子饿了没东西吃。

这时,老鹰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

于是把自己的小鹰带到高高的山崖顶上,要教它飞翔。

老鹰不顾小鹰的哭闹,用自己的双爪抓起自己的孩子,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飞到了高空,母亲把爪子松开,小鹰就落了下来,看到孩子快到地面了,老鹰再一次抓起来,再放下去。

几个反复之后,那小鹰它不用功啊,还在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这时老鹰才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让小鹰快坠落到谷底的时候,自己扭头就飞走。

这时小鹰害怕了,用尽全身力气自己用力飞起来。

它成功了,如妈妈期望的那样……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像鹰妈妈一样,事事都为学生准备得那么周全?其实有没有想过,这样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像“机器”一样的操作工,而永远剥夺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记得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都是先指示学生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再指示看一看是否是平角;接着,又令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节课学生有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次是撕一撕,拼一拼;一次是量一量。

显然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改善--教师认识到了动手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实践”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主动性、探索性,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

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一颗没有生命的棋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任人摆布、操纵和安排。

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

教学反思——小议教学互动的形与神

教学反思——小议教学互动的形与神

教学反思——小议教学互动的形与神教学互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互动的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和方法。

一、教学互动的形式1. 问答形式问答是最常用的教学互动形式之一,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理解问题并给出答案。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和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共同学习和讨论。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从而促进彼此的学习成长。

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互动形式。

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可以深入理解并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角色扮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4. 案例研讨案例研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形式。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互动的内涵1. 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参与。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表达观点,创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

2.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 合作与竞争教学互动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彼此的学习,他们可以相互帮助、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

而竞争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促进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4. 多媒体和技术支持在当今信息时代,多媒体和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来拓展教学互动的形式和途径。

《大问题》读书有感

《大问题》读书有感

《大问题》读书有感生活的意义是哲学中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不同哲学家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包括孩子、上帝、来生、没有任何意义等。

这些观点让我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来定义。

有些人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有些人则认为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些人认为在于与他人建立联系。

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奋斗。

在探讨上帝的问题时,书中介绍了有神论、无神论和不可知论等不同观点。

这让我思考宗教和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宗教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道德的指引,但也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尊重不同的信仰和观点,同时也要警惕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

实在的本性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对世界本质的思考。

书中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物质论和非物质论观点,以及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近代哲学家的二元论、一元论和单子论等观点。

这些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存在着许多未知和争议的领域。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思考,以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真理的追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书中介绍了经验主义和先验主义等不同的知识论观点,以及怀疑论的观点。

这让我认识到,真理是相对的,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检验和评估各种观点和理论,以形成自己的判断。

自我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涉及到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介绍了身心二元论、一元论和单子论等观点,以及萨特的“自我是一种选择”和克尔凯郭尔的“自我是激情”等观点。

这让我认识到,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仅是肉体或精神的存在,还包括我们的选择、情感和意识。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动机,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自由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对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假期,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以下是我读后所感。

什么是大问题教学?“大问题教学”是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倡导的。

“大问题”这一名词来自罗伯特所罗门教授所著《大问题:简明哲学》一书,这本哲学入门门读物按照哲学。

上的“大问题”来组织写作,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阐述,逐步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并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和思想的光芒。

黄爱华老师在书中这样解释:我们讲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至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工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真正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进行研究的教师还很少。

黄爱华老师在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个鲜明的例子,系统阐述“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的教学理念。

黄爱华老师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给出了如下的解释:由几个“大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呈“板块式”结构,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课堂内容的学习。

从这本书中,深深体会到了“大问题”教学的心脏便是问题。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的富有挑战性。

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便是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他没有给出证明,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便是对数学界不可磨灭的功绩。

黄爱华在书中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差异,其核心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们的基础不一样,对待同样一个知识,学生的理解自然会存在差异性,而在课堂中如果不关注这个差异性,那么势必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所有学得,不是让前20%没有提升就是让后20%学生毫无收获。

黄爱华老师的建议是“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教学策略----把研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学生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的心得体会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的心得体会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的心得体会
读了《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后,我对大问题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问题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

这是符合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

大问题教学是针对一节课或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所提出的大问题是指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要学的问题?学始于疑,这个问题必定是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问题,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统揽本课的疑点,将关涉主题和内容方面的疑点改造成“大问题”,这样就能带动学生对主题的反向探究和推论。

大问题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操作、推理、概括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以“一问能抵多问”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
在“大问题”教学中如何实现差异化的导?在实践中运用“由难到易,分层搭塔”
的导学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部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东西,后面的每一个课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每一个课例都值得细细品读。

《大教学论》读后感(通用5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通用5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大教学论》读后感(通用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教学论》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1听说《大教学论》可以说得上是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奠基之作,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名著。

也许正正因为如此,黄校把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送给我们每位跟岗学习的老师。

手捧着这本签有黄校的亲笔签名的《大教学论》,我倍感珍惜,定要下苦功读好这本巨作。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热情地赞美教育这一职业是世上最具自豪感的。

他主张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充满爱心的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严肃的态度使学生疏远教师。

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

如果教师时常夸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等等,如果教师把他们应学的知识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

再用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对学习倍感兴趣了。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不要忽略个体。

夸美纽斯说:“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

”这正正可以说明后进生的教育需要用爱去引导,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而进行教育。

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就像书中所说的:“施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

所以,我们每逢看见有人心灵受了病,不爱用功,我们就当用温和的疗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绝对不可采用粗暴的方法。

”《大教学论》还有许多精彩语言: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2023年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

2023年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暑假期间,在近乎40℃的高温天气中,寻一处安谧的地,捧起手中的书,享受此刻心灵的涤荡。

在这方寸之地,我阅读了来自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等主编的(“大问题〃教学的形和神)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科中‘'大问题"教学有了更深刻、更通透、更科学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课堂有了进一步认识。

书中用大量的课堂实例来展示“大问题”理论下的生命化课堂的学生状态与学生的生成,让我叹为观止。

什么是“大问题”?"大问题〃是直指本质的,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

这里的‘‘大"不是指范围的大小,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

那怎么样促进课堂中“大问题”的产生?我认为:1、认真备课,促进“大问题”教学的萌生2023年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能”即开展和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看来,问题的发觉、提出、分析、解决是很重要的。

问题是‘‘大问题"的心脏,学生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是离不开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教材教参,了解分析学生现状。

有了老师的认真备课才能让孩子们在天马行空、中肯独特的思考中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的这一片的沃壤上获得列举、观察、猜测、验证、结论的珍贵经历,得到生命的成长;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书中介绍的每一个课例也都是从研读文本一一抓核心词一一提“大问题“一一板书设计四个步骤作为上课前的备课的一局部,我们可以学习效仿。

文中还提到黄爱华老师在他第一次上公开课“圆的认识”时,他把这一节课的备课过程完完整整的写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写,一遍一遍地改,等到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他的本子已经写了72页了,足见老师之用心。

当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建立在认真备课的根底上,老师才能促进学生发觉、提出问题等,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捕捉不期而遇的生成,让课堂涌动灵性。

读《提大问题,做大气的数学老师》有感

读《提大问题,做大气的数学老师》有感

读《提大问题,做大气的数学老师》后感读了刘全祥老师的《提大问题,做大气的老师》收获很多。

刘老师给我们提出来的每一个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而且,他总是首先分析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寻求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他给的方法直指问题解决的本质或者说数学的本质。

因此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是简简单单获得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模板案例,而是学会了遇到问题怎么样去分析,尤其是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去分析。

读了刘老师的书,我对大问题教学有了初步理解,对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常把数学称之为“解决问题的艺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更多的是把研究放在提问的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

而且由于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少时间的即时思考性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下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与“学”不相和谐,甚至严重脱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问到底”的现象依然普遍。

而没有长期思考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的思考问题的,无论怎样进行即时性思考训练,也不会掌握深度智慧。

因此刘老师呼吁中小学课堂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

基于以上的认识,刘老师在本书中提出了以“大问题”为向导的课堂教学研究,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关注与课程的主要内容,全面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线性的逻辑结构,生成一种更开放、更灵活、分线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

大问题的内涵特点,我在刘老师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为以下主要特点:1、问题必须要触及数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是技能,更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问题要外延大、问域宽,就是要求问题要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先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能够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书心得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书心得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书心得
看了《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一书,感受颇多,尤其他上课时的肢体语言的运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面提到的两个黄氏经典动作,就是对学生诉说着:来,让我靠近你,提醒着学生:放松点。

这样的肢体语言既可传送呵护和关爱,又可以暗示一和理解和支持,能免缓解学生的恐慌、无助的心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因此我们知道在老师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

信息的传递通常靠语言及非语言的两种方式进行,一般而言,我们会比较注意言语的信息,因为它直接、易于表达、思考、分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都不免注意到老师音量的大小、发音的正确、及逻辑的表达等。

但除此之外,老师的非语言行为也不容忽视。

它是以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情绪或信息给学生。

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老师可以做很自然且有效的表达,且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消极的体态语指损坏教师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何家英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形”“神”理念,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念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形”“神”理念强调了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何家英认为,形式是精神的外在表现,而精神是形式的内在核心。

在教育中,形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而精神则涵盖了思想、道德、人文等方面。

只有形式与精神相统一,才能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要求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

“形”“神”理念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何家英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提醒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形”“神”理念强调了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何家英认为,教育不能以“量”的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而应当以“质”的提高来评价。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创新能力的人。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提醒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神”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何家英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提醒我们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将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了形式与精神的统一,教师的重要性,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社会性。

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心得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心得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心得在分享中收获在互动中发展——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一直以来,我们都感觉到替换这一类问题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讲了很多次,学生依然不理解,无法独立解决。

问题在哪儿?怎样解决?读《大问题教学形与神》中“在解决问题中领略数学的简洁美——姜巍巍老师教师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之后,感叹老师引导的精准,学生展现的精彩,课堂简洁之美,令我豁然开朗。

一、对“替换”问题的再理解。

“替换”(tìhuàn)用某个文字、符号或图片,将已经存在的文字、符号或图片换下来;把原来的(工作着的人﹑使用着的衣物等)调换下来;倒换。

基本解释[replace;substitute for;displace;take the place of] 更替调换;倒换。

宋司马光《乞罢提举官札子》:“察其不称职及有可以代之者,先令权摄,仍奏乞替换。

”《红楼梦》第四六回:“你们倒替换着取笑儿。

”茅盾《脱险杂记》六:“我又没有第二条裤,白天黑夜都不必替换。

”数学中,当一个问题出现两种未知量,可以通过替换将两个未知量转换成一种未知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内容,西师版教材没有这样的单元教学,但这不等于西师版教材就不需要发展解题策略,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类似问题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

姜老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课前先学、课堂分享,还是课堂归纳,无论哪个环节都是学生展现的舞台。

首先,课前提前出示练习题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在操作过程中完成对替换过程的真切感受,在头脑中建立起替换策略的表象,建立对问题的个体体验和思考。

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常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讨论就形同虚设,最后又回到教师拉着学生走,教师费劲,学生没有多少收获,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课堂40分钟的价值,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尤其是促进后30%学生的思考,课前的预习题单完成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假期,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以下是我读后所感。

什么是大问题教学?“大问题教学”是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倡导的。

“大问题”这一名词来自罗伯特所罗门教授所著《大问题:简明哲学》一书,这本哲学入门门读物按照哲学。

上的“大问题”来组织写作,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阐述,逐步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并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和思想的光芒。

黄爱华老师在书中这样解释:我们讲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至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工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真正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进行研究的教师还很少。

黄爱华老师在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个鲜明的例子,系统阐述“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的教学理念。

黄爱华老师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给出了如下的解释:由几个“大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呈“板块式”结构,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课堂内容的学习。

从这本书中,深深体会到了“大问题”教学的心脏便是问题。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的富有挑战性。

如著名的哥德
巴赫猜想便是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他没有给出证明,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便是对数学界不可磨灭的功绩。

黄爱华在书中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差异,其核心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们的基础不一样,对待同样一个知识,学生的理解自然会存在差异性,而在课堂中如果不关注这个差异性,那么势必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所有学得,不是让前20%没有提升就是让后20%学生毫无收获。

黄爱华老师的建议是“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教学策略----把研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学生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

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手脚架。

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东西,如很多课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每一个课例都值得自己细细品味。

费喜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