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_诗词赏析_宋_王安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
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 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 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 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 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 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 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 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 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 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 “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 八大家”。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 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 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 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 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 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 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 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 (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 经瓜洲时所作。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 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 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 为:
赏析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
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 “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 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 —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 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 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 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赏析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
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 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 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 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 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 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 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二、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 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 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 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 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 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 最含蓄。
译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 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 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 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 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 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 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 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 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注释
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 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古人除 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 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 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赏析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
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 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 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 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 法。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 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 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 乍破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