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核心素养 外国人怎么说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
国外学⽣“核⼼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聆听窗外声⾳]国外'核⼼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作者:佚名综合 核⼼素养是个⼈终⾝发展、融⼊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童和成⼈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理学中能⼒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学⽣核⼼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标的贯彻与落实,改⾰教育评价⽅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
国外的诸多核⼼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的是“全⾯路线”,⼏乎把学⽣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些关键的、⾼层级的素养。
核⼼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核⼼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素养的研究。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素养框架。
此处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美国(西⽅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化背景)所开发的核⼼素养框架。
三个国际组织的学⽣核⼼素养框架1997年12⽉,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
(1)能互动地使⽤⼯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语⾔、符号和⽂本;互动地使⽤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新)技术。
(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的⾏动后果,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确定⾃⼰的具体⾏动;形成并执⾏个⼈计划或⽣活规划;知道⾃⼰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的局限与不⾜。
21世纪孩子不得不具备的18条核心素养
21世纪孩子不得不具备的18条核心素养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学东西,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核心问题,6月,教育创新峰会(WISE)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当中用“素养”这个词代替了“技能”,其中也包括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网络素养,因为,素养涵盖了更是孩子今后能够适应生活、终身发展、推动社会所必需的核心内容。
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呢?一起来看看吧~文章选摘子《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生活和工作?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
与“技能(Skills)”相比,“素养(Competencies)”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与本研究以及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在相关教育目标中所表达的含义更加贴近。
同时,这些素养都是适应个人幸福生活、实现终身发展、融入并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使用“21世纪核心素养”一词。
报告研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1未来公民所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报告将29个素养框架的内容进行了拆分,归纳为18个素养条目,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
与其让孩子淹没在周末的补习班中,不如好好思考下如何让他们能具备这些素养?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可以分为两类:•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称之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6项)和新兴领域素养(3项);•其余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称之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3项)、个人成长(2项)与社会性发展(4项)。
•可以发现其中: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是最受重视的素养能力。
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_桑国元
逐渐承认和尊重不同意见和多元性价值观,不以权 威的观点影响和控制教育,力求在各种观点相互碰 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发展和创新。
(四) 国际化 学校教育的国际已成为 21 世纪世界教育发 展的重要特征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要培养和造 就 21 世纪“全球公民”人才,学校教育要走向国 际化道路。学校教育的国际化特征体现如下:教育 理念、学校课程基于本土传承创新的国际化;教育 体系、学业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教师、学生的国际 交流。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形成了合作办学、师 生交流、师资队伍国际化、生源国际化等多种模 式,逐步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氛围。
教育科学研究 2016′12
国外 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
桑国元
[摘 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大爆炸的 21世纪,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 挑战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为此,诸多国际 组织、研究者和思想家开始思考、讨论并研究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些框架已经或正在对 学校教育及其课程变革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梳理这些框架,能够为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提供借鉴。 [关键词]21世纪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6)12-0060-05
三、21 世纪学生发展素养之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诸多研究者和思想家开 始讨论 21 世纪学习的基本特征,以引领青少年成 为 21 世 纪 的 合 格 公 民 。 根 据 Voogt 和 Roblin 的 观 点,对于 21 世纪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教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以 差 异 化 的 知 识 观 组 织 教 学 过 程 。 [3] 因此,关于 21 世纪学习 (或能力) 的讨论,需要在 五花八门的解释中寻找合理性和共同性。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说纷纭,我对此进行了概念进行梳理。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
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该组织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
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仅从字面上看,“21世纪素养”比“核心素养”更具有时代感,更能反映社会变迁对于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本文认为,不可随意界定核心素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
简而言之,核心素养即“21世纪关键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有人认为,“核心素养”一词可有可无,因为核心素养只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概念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唯一的不同是,“核心素养”的表述好像更为时髦、更有国际范儿、更能吸引眼球,但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把核心素养等同于全面素养,显然是错误的。
从词义上看,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之外,还应该有“非核心素养”。
否则,所有的素养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的素养了。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养作者:程钰玲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2年第02期摘要:聚焦國际形势、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四大核心素养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生成有机的英语课堂。
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无论是对于学生培养、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和对其内涵的分析,深入阐释核心素养,并探讨其培养方法。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内涵;落实培养作者简介:程钰玲,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2019级。
一、提出背景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和机遇,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E)于1997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于是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相继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这些国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包括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
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沉淀、可迁移、可评价,但是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价,则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
每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任务,各学科的教学都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
基于此要求,我国各门学科逐步衍生出其独特的核心素养概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综合一体的核心素养结构。
二、深刻内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共包含四个要素: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其中,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其包含“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等要求。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篇: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其中,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每一支柱里又包含各种具体的基本技能,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承诺要实现“全民教育”。
基于全民教育的优质教育普及任务驱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学习结果指标体系,即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2013年,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及其内涵,并对0-19岁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和界定。
二、经合组织1997年秋,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DeSeCo报告中指出了促进成功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
DeSeCo指出三项核心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焦点内容,但是由于素养的社会复杂性与联结性使得它们依然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欧盟欧盟2000年在里斯本(Lisbon)举行的高峰会中,确立了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建构一套“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于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
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简、务实的定义: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具备就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对每项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界定和描述了每项素养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10位美国教育专家谈21世纪的学习什么样
10位美国教育专家谈21世纪的学习什么样10位美国教育专家谈21世纪的学习什么样启良春华人们使用“21世纪技能”这个词,来指导某些特定的能力,诸如合作、数字时代的素养、批判思维、问题解决等人们认为学校应该交给学生以适应当今世界要求的能力。
然而,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人们对“21世纪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并没有定论,甚至自相矛盾。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前不久,美国《教育周刊》向10位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发问。
他们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呢?学习无处不在巴奈特·白瑞(美国教学质量中心创办人、首席执行官):21世纪的学习意味着学生在精通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以一种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方式,制造、整合、评估各种信息。
学生不仅要掌握3R(读、写、算),而且要掌握3C(创造、交流和合作)。
数字化时代的素养和公民责任同样重要。
虚拟的工具和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没有疆界的学习世界,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这种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做好准备,他们要善于运用认知科学的成果以及有策略的团队合作,在网络空间内外游刃有余。
未来将出现“教师创业者”,他们会与所在社区的学生紧密联系,成为学习咨询者、网络指导者、游戏专家、社区组织者和政策研究者。
凯斯·摩尔(美国内务部印第安教育局局长):21世纪的教室没有围墙的限制,学生们通过网络、手机、聊天室获取信息。
同样,许多教师也通过虚拟教室检查作业,并和学生展开讨论。
许多印第安学校坐落在偏远、艰苦的地方。
印第安教育局正在和各方伙伴合作,确保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能够获得与其他地区条件相当的教学环境,包括获取课堂以外的信息。
知识与技能“二合一”萨拉·鲍恩·维斯灵(2010年“美国年度教师”):21世纪的学习是一个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没有技能,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使学习陷入被动;没有知识,问题解决或小组合作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琐碎杂务。
21世纪所必备的素养------媒介素养
生活中可能用不到
-------------------------------------
目标是掌握具体的知识(如文学、科学、 目标是掌握学习的技能(获价、分析
历史) 评价、创建)来解决问题
-------------------------------------
----------------------------------
主要通过印刷和文字获得非常少量的信息 通过因特网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信息
-------------------------------------
重点在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在 进行终生学习而所需要的技能
3。媒体对强化理解,使别人认同信念有很强大的作用
理解了这些影响,一是可以对媒体做出正确的解读,二是利用这一特性达到教育的目的。
4。解读视觉信息和运用图像进行交流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
5。信息的重要性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之所以称之为“信息时代”也就是强调了信息在社会进步中有起的巨大作用。某些特定的时刻掌握信息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在商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终生学习已经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材和内容,从生活中学,从自己获取的信息中去学,这些都要和媒体打交道,所以媒介素养就成为掌握终生学习技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全球文化的发展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要求,媒介素养以成为一个人在21世纪中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掌握终生学习的一种技能。
新的世纪中人的学习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
19-20世纪的学习 21世纪的学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stCenturytalk bilingual
In addition to these subjects, I believe schools must move beyond a focus on basic competency in core subjects to promoting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content at much higher levels by weaving 21st century interdisciplinary themes into core subjects: Global awareness Financial, economic,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Civic literacy Health literacy Environmental literacy
运用革新力
在可实行革新的领域,使用新创意对该领域的做出有形的有用的贡献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Reason Effectively Use various types of reasoning (inductive, deductive, etc.) as appropriate to the situation Use Systems Thinking Analyze how parts of a who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produce overall outcomes in complex systems Make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Effect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evidence, arguments, claims and beliefs Analyze and evaluate major alternative points of view Synthesize and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arguments Interpret information and draw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best analysis Reflect critically on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processes
英国能力导向的“核心素养”的实践与反思
英国能力导向的“核心素养”的实践与反思作者:沈伟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年第06期英国的“核心素养”框架综合了英国21世纪初对国家劳动力现状、未来人才技能的反思,包容了特定学科素养、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强调“本土化”和“多样性”。
德国强调学生的能力产出,将专业素养和跨专业素养融合在一起,重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标准的出台,尤其是能力等级模式的建立,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检验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学校之间比较和统一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包括英国和德国在内的欧盟积极推行它的“核心素养”参考框架,并及时跟踪测评。
欧盟主张,“核心素养”框架的落实需要将学习结果具体化,更需要促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前者能够催生出导向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测评机制、测评系统,后者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1年发布了《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
OECD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故而这个“素养(competency)”更接近于“竞争力”。
实践中,OECD发起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聚焦于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literacy)”的测评。
Literacy主要指“读写能力”,最早出现于1880年,比“能力(competency)”晚了二百余年。
读写能力的普及与义务教育的实施有莫大关系。
相较于国际组织或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并未提出“核心素养”的系统框架,其主要聚焦于“21世纪技能”、“关键技能”或“核心技能”等,以应对不断变革的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日益关联的国际背景。
英国的四个区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施表现出内在差异性。
其中,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均持“核心素养”的整体观,提倡在课程中渗透关键技能的培养,北爱尔兰对此则颇有争议。
一、英国核心素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多样内涵(一)人才素质结构缺陷促使能力教育的兴起从个人生活完备和国家经济提升角度呼吁能力为本的教育,在英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四大核心素养英文表达
四大核心素养英文表达Four Core Literacies:The Four Core Literacies is a term coined to refer to the four core skills needed to succeed in life. These skills are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and listening. Each of these four core literacies can be broken down further into more specific skills, but for the most part, all four are essential in order for an individual to achieve success and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Reading: Reading is the ability to comprehend written material and understand its meaning. This includes being able to identify main ideas and details, draw conclusions, make inferences, and interpret information from text. Reading also involves having a good command of language and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and use vocabulary accurately.Writing: Writing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written word. This includes having the ability to organize ideas, create clear and logical arguments, and express oneself in aconcise manner. Writing also involves having a good command of grammar and punctuation.Speaking: Speaking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hrough 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includes having the ability to present ideas clearly and concisely, listen actively, and respond appropriately. It also involves having a good command of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Listening: Listening is the ability to comprehend spoken material and understand its meaning. This includes being able to identify main ideas and details, draw conclusions, make inferences, and interpret information from speech. Listening also involves having a good command of language and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and use vocabulary accurately.These four core literacies are essential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be successful in life. Theywill help you not only in your academic pursuits, but also in your professional career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y developing these skills, you willbe better equipped to take on challenges, solve problems, and handle any situation that may arise.Reading is an important skill to have as it helps you to gain knowledge and stay informed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news. Being able to rea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s important for many jobs, such as those in the medical and legal fields. Additionally, reading increases your vocabulary and improves your written communication.Writing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have as it allows you to express yourself both in a creative and organized manner. Having strong writing skills allows you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others, and it is a key component of many careers, such as journalism and marketing.Speaking is a vital skill to have as it is the primary way we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Strong speaking skills allow you to convey your ideas clearly and confidently, which can be beneficial in both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contexts. Additionally, speaking can help improve your public image and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Finally, listening is an important skill to have as it help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people and situations. Listening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any conversation, as it allows us to take in what the other person is saying and respond appropriately. Additionally, being an active listener can help build relationships and foster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wo parties.Overall, the four core literacies –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and listening – are essential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be successful. Developing these skills will help you not only in your academic pursuits, but also in your professional career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世纪型能力:“核心素养”的日本表达
21世纪型能力:“核心素养”的日本表达2013 年,日本向社会公布了以《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为标题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面向国际、立足本国的核心素养框架:“21 世纪型能力”。
“21 世纪型能力”研究课题,由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牵头,组织了近80 人的研究团队,自2009 年开始至2013 年,此课题研究历时五年。
从剧烈变化的社会、世界教育的趋向、教育、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等三个维度切入,考查21 世纪日本国民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一方面,对经合组织、欧盟、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核心素养或核心技能作文献研究,另一方面,组织专家走访欧美国家相关研究院所取经,同时在日本160间学校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试验,其中包括笔者曾经留学过的新瀉大学的附属小学。
在五年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组织召开数次有关“21 世纪型能力”构建的研讨会,最终形成了达百页的研究报告,对“21 世纪型能力”的内涵、构成,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日本“21 世纪型能力”架构由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三大部分构成。
“思考力”居于“21 世纪型能力”的核心地位。
具体而言,“思考力”是指“每个人自主学习、自我判断、形成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商讨,比较并整合自己的想法,形成更好的见解,创造新的知识,进而发现下一个问题的能力。
”思考力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学习适应力构成。
支撑“思维力”的是“基础力”,它对促进思维力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基础力”,即“通过熟练使用语言、数学、信息通信技术等来实现目标的技能”。
基础力由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有效利用数学信息的数量技能、通过计算机有效运用信息的信息技能构成。
这三种技能与所有的学科、领域均有联系,需要在全部的教育课程中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在“21 世纪型能力”架构的最外侧是“实践力”,它引导着“思维力”。
完整版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王海峰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十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于1996年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997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系统回答了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随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纷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构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各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而且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93年起变开始了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探索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标志着素质教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9月,“素质教育”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素质教育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试教育这一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疾始终没有被彻底根除。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基于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
“全以培养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科学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二.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成就。
兴国必先强师——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一
但升学选拔中对分数的重视的确在阻碍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育大环境的问题不能单凭一线教师甚至各学校的努力,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各层次初中核心素养落实中面临的问题对于题目“授课时,您是否有意识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普通初中有60.61%的教师选择“是”,示范性初中的教师100%选择“是”,重点高中的教师80.00%选择“是”。
普通高中的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渗透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示范性初中的教师则更主动地去尝试渗透,重点初中大部分教师愿意尝试,但教师积极性却比不上示范性高中。
笔者推测该结果与考试制度有关,名校追求升学率,某些教师的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在题目“核心素养教育难开展的原因”中,普通初中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式不适应为最主要的原因。
示范性高中的教师则将教师思想认识上,教学方法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并列为最主要的原因。
重点初中的教师则认为考试机制与核心素养理念不相匹配为主要原因。
可见,不同层次的初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普通初中的生源质量是三个层次里面相对较复杂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从而影响了教师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效率与积极性。
示范性高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教师的教学素质也处于中等。
前文亦提到,示范性高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最为积极,因此容易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倘若此时碰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展就会遇到困难。
重点高中生源最好,教师队伍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也相对准确,此刻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第一目标,还是追求升学率为第一目标”,考试机制与教学培养目标的冲突显得较为突出。
(六)学校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指导各层次的学校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次,缺乏真正的技能培养,且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情况”这一项当中,选择“完全理解,实际教学偶有应用”的占22.92%,选择“大致理解,但还无法实践”的占45.83%,选择“不怎么理解,也无法实践”的占25.00%,该三项数据总共占93.75%,说明教师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只一知半解,更不明白如何实践。
谈国内外核心素养体系
谈国内外核心素养体系作者:冯芬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在明确素养、核心素养内含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核心素养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为更好地理解与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素养;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为适应21世纪新要求而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支柱。
1 素养与核心素养素养即一个人的修养,是通过后天训练和实践而养成的一种道德修养,而素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核心素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核心素养的解释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2 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核心素养是一个舶来品,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处于相同的全球大环境中,其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此外,又因经济情况、文化背景、政策导向等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也各具特色。
2.1 指向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OECD核心素养框架1997年,由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建构新的能力结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2003年,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将覆盖多个生活领域并能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2]。
OECD认为核心素养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形成体系。
但也有学者指出OECD对核心素养的描述较散乱,未形成严谨的科学性学理指导。
2.2 指向终身学习的欧盟核心素养框架2005年,为帮助欧盟成员国成为全民终身学习并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欧盟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
在该框架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需的八项素养,每项素养又细分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态度)[3]。
2.3 指向21世纪职场需要的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为了推动和实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美国“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简称P21)”制订了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核心素养框架《21世纪技能框架》[4]。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
JO URNALO F EAST CHINA NO RMAL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No.3, 2016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4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 *师曼 1刘晟 2, 3刘霞 4周平艳 5陈有义3刘坚 3, 5魏锐 6, 3(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 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6.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北京 100875摘要 :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教育目标的共性与特性 , 决定了它们在选取素养要素与搭建框架方面存在异同 , 如 OECD 、欧盟、美国 P21、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俄罗斯等 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均各具特色。
全球 29个框架中的素养条目经梳理与合并 , 最终形成两类共 18项核心素养。
这些素养在不同框架中被收录的情况不同 , 且受经济体的收入水平影响 :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对“ 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素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高收入经济体 ; 高收入经济体对“ 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 素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
这 18项核心素养及其受关注情况提醒素养框架开发者 :既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 也应关注自身需求 ; 既应关注素养框架内部层级结构 , 也应注意素养发展进阶研究等。
关键词 :核心素养 ; 素养框架 ; 关注度 ; 经济发展水平一、各具特色的 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案例为应对时代变化与未来发展的多项需要 , 各国际组织或经济体制订的核心素养框架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 同时 , 由于国际组织制定框架的初衷和服务对象各有不同 , 经济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文化特征也有差异 , 这些框架的具体目标阐述又略有不同。
有的框架旨在帮助公民实现成功生活并发展健全社会 , 如 OECD (2005 等 ; 有的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 , 指向终身学习 , 如 :欧盟 (European Commis-sion , 20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LMTF , 2013 与中国台湾 (台湾“ 教育部” , 2004 等 ; 有的以培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为导向 , 关注 21世纪职场需要 , 如美国P21(U.S.Department of Labor , 1991 、 APEC (APEC , 2008 与加拿大(C21Canada , 2012 等 ; 有的突显核心价值观 , 培养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 如 :新加坡(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1998 、中国香港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 1996 、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1; 2014 与韩国 (姜英敏 , 2008; 朴顺景 , 2014 等 ; 还有的重视公民日常生活和文化休闲质量 , 如 :俄罗斯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the RussianFederation , 2002 等。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第一,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第二,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第三,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我要谈的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地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力中寻求一中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掌握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行成为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小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国际社会探寻核心素养之路
国际社会探寻核心素养之路虽然“21世纪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近些年才“热炒”的概念,但事实上,国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21世纪之前。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出版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
这四个“学会”虽然未冠以21世纪核心素养的名称,但却为回答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方面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核心素养的问题。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三类主要技能。
第一,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其日常所需的工作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
第二,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现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展示创业能力。
第三,技术和职业能力,要求有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联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2012年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发布了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包含以下七个领域的学习: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和科学与技术,该报告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建构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学习指标体系。
这实际上就是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套详细的参考指标。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再次强调,“教育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也在1997年时启动了一项“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计划。
结果表明,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支撑反思精神的三个支点分别是:使用工具,可以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异质互动,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如何在异质的群体中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团队合作,解决矛盾冲突,这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自主行动,学生必须学会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02-21世纪核心素养_3
21 世纪核心素养人类进入21 世纪以后,信息通信技术(ICT)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这与20 世纪的工业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 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 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可以称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之所以强调核心素养,第一,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国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将越来越强调对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需要。
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并非是计算机可以取代的,这是一种非认知性能力或素养。
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培养这种思维或素养服务,而且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培训准备。
第二,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怎样处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社会?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他人合作?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价值观、宗教信仰、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怎样管理和化解人际冲突?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怎样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发展“社会资本”“社会技能”和“跨文化素养”?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第三,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个人如何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均指向于21 世纪信息时代的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
目前核心素养框架最著名的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框架、欧盟委员会的框架、美国P21 项目的框架。
一、OECD 核心素养框架OECD 在瑞士联邦统计局的领导下,在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协助下,于1997 年末启动核心素养框架项目,即“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迪斯科”计划(DeSeC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综合表现为九大方面,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从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
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好奇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怎么讨论的?本期国际教育就来梳理国际社会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如果简单回顾国际社会对于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自二战后,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
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对“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国际社会也因此出现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的概念,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认可。
21世纪生存挑战是什么
所谓“21世纪核心素养”就是人类社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提出的教育概念。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扁平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交通的便捷、信息的透明、国际人口和资金的快速流动正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如果说20年前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似乎还停留在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经济运作的层面,离我们个体的生活比较遥远;那么20年后我们无论愿意与否,将毫无选择地参与这个扁平的国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又面临着很多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战争冲突等。
另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社会价值的生产链条。
以往,工业时代的价值链条是一个生产资料驱动型的,首先开采物质和生产资料,通过加工、组织市场推广和分发,最后提供产品服务和创造社会价值。
而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价值链条则是数据驱动型的。
数据其实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创意。
创造性将在未来社会的价值链条中发挥原点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必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变化。
国际社会探寻核心素养之路
虽然“21世纪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近些年才“热炒”的概念,但事实上,国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21世纪之前。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出版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
这四个“学会”虽然未冠以21世纪核心素养的名称,但
却为回答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方面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核心素养的问题。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三类主要技能。
第一,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其日常所需的工作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
第二,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现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展示创业能力。
第三,技术和职业能力,要求有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联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2012年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发布了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包含以下七个领域的学习: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和科学与技术,该报告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建构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学习指标体系。
这实际上就是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套详细的参考指标。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再次强调,“教育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也在1997年时启动了一项“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计划。
结果表明,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支撑反思精神的三个支点分别是:使用工具,可以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异质互动,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如何在异质的群体中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团队合作,解决矛盾冲突,这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自主行动,学生必须学会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
十余年后,经合组织在2012年3月发布《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
该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
可见,21世纪核心技能强调不同于传统知识系统的评估体系,转向了更为深层、复杂、创新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培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2011年提出了“21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21
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赖莫斯教授认为,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
其中自我技能包括开放灵活、好奇心、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自我效能等,人际技能包括共情、沟通、团队合作、信任、协商、解决冲突、服务导向、人际互动和领导力;认知技能包括知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解释、决策、执行功能和创造力等。
价值观是发展原动力
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呈现了以下两个基本趋势。
第一,价值观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
如果将21世纪核心素养比喻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价值观就是这台发动机的引擎,它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二,强调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都更为复杂,需调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还有以下三种关系值得讨论。
第一,专业学科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
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必然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的重要平台。
第二,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关系。
21世纪核心素养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技能重要性的下降。
第三,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总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涨的,但事实上,所谓国际首先是有国才有际,如果要提升国际能力,首先要确保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不同的文明各自发展、彼此交流,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新、更持续的文明样态。
如果国际性变成了一种文明的代名词,那么这种文明的样态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作者滕珺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