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公民所必须的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摘录:核心素养 Key Competencies

摘录:核心素养 Key Competencies

教育部《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程晓堂等2016.5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

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

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

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

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

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的工具性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

也就是说,学习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

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 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

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

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作者:王俊英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英语地位不言而喻。

但同时,英语学科教学也无疑面临更加严峻新的挑战。

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的诠释,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更是一种国际趋势。

关键词: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本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的工具性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两个角度达成英语教学的目标。

学习英语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

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

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課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以体现能力为主。

学生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可塑性极强的人来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思想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引导。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研究、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研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其中,学会研究主要是学生在研究意识形成、研究方式方法选择、研究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其中,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六大素养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第二,建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各
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
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
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29 的形成。
整理课件
三、如何接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改变教学手段,建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 养机会标准。
A.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 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 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 本要点。
22
பைடு நூலகம்
整理课件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 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 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 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 担当的人。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
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
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
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
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
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 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
25
整理课件
三、如何接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六大核心素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德与法治的六大核心素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德与法治的六大核心素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和法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道德是指一种价值观和准则,是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

而法治则是指社会中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维持社会秩序。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道德和法治方面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正是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才能使得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社会变得更加有道德、有法治。

在道德方面,核心素养包括诚信、责任、亲善、公正、宽容和谦逊。

诚信是指一个人言行一致、守信用;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责任;亲善是指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公正是指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宽容是指尊重和接纳不同观点和文化,不忽视多样性;谦逊是指虚心学习,不自大和自负。

在法治方面,核心素养包括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法律遵纪守法、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是指正确认识和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法律遵纪守法是指遵守法律的规定和遵循法治的原则;法律知识是指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法律能力是指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道德和法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培养和发展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为主题,旨在探讨和阐述它们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含义,并阐明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分别是道德的核心素养和法治的核心素养。

在道德的核心素养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道德的内涵、特点以及培养道德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我们将讨论道德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道德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扞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社会参与——实践创新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记者采访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核心素养总框架记者: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答: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记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汇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表示,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是间环节;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

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

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摘要:本文探讨了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的现状,基本内涵和结构等,希望能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公民;核心素养;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

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这是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一、公民基本地理素养现状今天,包括不少文化层次很高的人群在内,公民基本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学的理念、知识、技能)的缺失事实上非常严重。

这与基础教育过早进行文理分科,高中地理被不合理地划入文科课程有关。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着重阐述的理念,如果人们在中学阶段对地理科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有所领会,不需要到了工作岗位、领导岗位上再花那么多的时间来理解这些基本道理。

信息时代,网络上有海量实用的地理信息,有很多便捷查询、运用的方法。

但是,我们仍有不少人没有习惯、也看不懂地图,更谈不上主动去网络搜索一些基本地理信息。

不知道优质的物产可以从哪里获取,富余的资源可以推销到何处?不知道去哪里旅游可以获得个性化又有品质的休闲生活。

即便在旅游地了,依然不知道可以看些什么,学点什么?很多人头脑中没有空间概念,不会利用地物进行空间定位,缺失区域、区位、空间关系的感观意识,“路盲”成为普遍现象。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写到:“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学科,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从大处看,国际意识、地域分异思想、环境危机观念等地理素养是领导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组成,能应对现代问题的解决。

核心素养和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概述之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和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概述之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和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概述之核心素养概念界定核心素养和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概述之核心素养概念界定?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核心素养和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概述之核心素养概念界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一、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

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①“素养”一词可能有多种表述:意向、心态、趋势、习性、偏爱、习惯、特点、爱好、能力、潜力、冲动、亲和力、感情、倾向、喜好、嗜好等。

素养是一种后天行为模式,是若干技能和行为的复杂集合,具有主观能动性,它不是被自动激活,它包含各类行为,而不是单一的一些行为;在特定情境发展过程中,它们是动态的、特殊的,而不是严格执行的规定行为;比主观意愿更重要的是素养必须与必要的能力结合;素养激励、激发与引导能力的发展②。

素养不是单一的事件或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素养的培养、训练和实践。

培养素养没有秘诀、宝典、规定流程,就像一张地图,有很多路径可以把你从你现在的地方带到你想去的地方,当“领域地图”发生变化时,应与时俱进地改变前进的方向,不仅要有完成任务或出色表现的主观意愿,而且要有做事情的技能和能力,还要对行为实时监督,将行为与我们的目标、价值观、意愿相对应。

二、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③。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初期。

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后正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商品。

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持续的大幅度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数字科技对人类认识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

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的、道德的、负责任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怎样才能全面的收集、分析、综合信息?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交往,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

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控制和适应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来促进全球化,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语言、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的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精神,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才能适应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一)素养是行为能力,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素养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s)的超越和统整,一整套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3] Mirabile,. J.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petency Modeling[J]. Training & Development,997,8).或者说,养是完成某一情境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一系列行为模式,些行为与绩效表现密切相关Woodruffe,. petent by Any Other Name[J]. PersonnelManagement,991,9).素养 =(知识+技能)^态度,亦即C=(K+S)^A。

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技能的。

若态度为正值,识与技能皆会产生乘数效应或者放大效应;若态度为负值,识与技能皆会产生缩小效应甚至出现负面效果。

(二)核心素养是 21 世纪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全面素养或者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是在 21 世纪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关键少数素养经合组织对它的界定是“使个人在 21 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8]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petencies: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Executive Summary[EB/OL]. http:///pisa/35070367.pdf,005-05-27.(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同于基础素养美国特别强调四个“超级核心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4Cs),超越传统的读写算(3Rs)这一基本素养目标。

(四)核心素养是人人都需要的高级共同素养,面向全体国民的国民核心素养,同于职业素养人需要具备两类素养:一类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类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或称职业素养、专业素养)。

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

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

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正日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21世纪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复杂挑战。

国外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分类,各国和地区根据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

是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探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是对于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探讨核心素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国外关于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外关于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成果,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1. 介绍21世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系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核心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合作、跨文化交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21世纪教育的核心目标。

21世纪的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也成为了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21世纪公民的七大素养

21世纪公民的七大素养

21世纪公民的七大素养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民的素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21世纪公民的七大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七大素养的重要性和发展路径。

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时代中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信息泛滥,如何正确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素养。

公民应具备辨别信息真伪、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避免信息的误导和随意传播。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公民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公民应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创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指公民在接受信息和判断问题时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公民应具备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辨别真伪的能力,避免盲从和被误导,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

四、合作与沟通合作与沟通是指公民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意见、协调冲突和达成共识的能力。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合作与沟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公民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良好地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欣赏。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化素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公民应具备对多种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六、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对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参与,以及对他人和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在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应具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七、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指公民从全球视角看待问题,关注全球化的发展和全人类的福祉。

在如今的世界中,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日益紧密。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从近几年教育学考研的情况来看,热点类题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各种题型都均可出现。

所以大家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关注教育热点话题,积累答题素材哦!今天学姐带来的话题是核心素养,希望给大家答题带来启发!一、核心素养诞生的时代背景“核心素养”的别称即“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项目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启动。

核心素养诞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汏,新职业不断涌现)。

第二,信息时代为社会民主和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核心素养的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オ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主要表现1. 文化基础(1)人文底蕴①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②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③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科学精神①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的培养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的培养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的培养摘要:计算思维是21世纪人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既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又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以及自主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

计算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抽象、概括等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成为新的教育模式。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内容。

计算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抽象、概括等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计算思维是一个新概念,与学生所学科目并无直接关系。

计算思维教学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增强计算思维意识与运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深度学习;教学实践引言:计算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其内容包括算法设计、算法评估和算法改进四个方面。

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思维是指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价值为导向、以过程为主线、以深度体验和自主学习为特色,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某个有意义的主题展开深度学习,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成为新的教育模式。

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两大方面,是信息时代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计算思维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笔者基于对小学生计算思维特征分析基础上,重点从多方面入手,论述了深度学习下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培养策略。

一、新时期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21世纪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于2017年4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教育政策与发展大会上发布的。

该文件共分为四部分: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个人及跨文化意识、技术素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素养就是“信息意识”,也就是指信息社会中人们处理各种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完整版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完整版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王海峰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十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于1996年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997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系统回答了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随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纷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构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各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而且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93年起变开始了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探索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标志着素质教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9月,“素质教育”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素质教育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试教育这一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疾始终没有被彻底根除。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基于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

“全以培养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科学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二.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成就。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2015年10月23日 09:49 阅读 2378编者按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而建立质量标准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换句话说,建立核心素养模型是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服务。

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国教育学会将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于2015年11月28-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

为了让您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知识和类型。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王海峰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十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于1996年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997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系统回答了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随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纷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构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各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而且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93年起变开始了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探索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标志着素质教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9月,“素质教育”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素质教育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试教育这一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疾始终没有被彻底根除。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基于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培育》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褚宏启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

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Pv!Oy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c($Z6PD-2北京市去年开始做一项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中国首都的孩子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素养。

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这三个方式都可以发生变化,而且是同时变化。

我们在北京11个区县进行了调研。

下面给大家看一些比较典型的结果。

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

我们发现,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10%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个比例非常低。

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

没有浓厚的兴趣能产生诺贝尔奖吗?不可能。

任何一个科技诺贝尔奖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们再看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我们看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

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

所以想要让中国孩子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另一个调研结果是中国老师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

我们发现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书本,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快又好。

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

所以我们的作业结构必须发生变化。

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需求。

需求量最大的是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第二是增加学生学习特点方面的认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但是现在的国培项目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很多培训专家讲完课就走了,让老师学会教书、让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必须在常态课堂当中反复磨,磨一两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运动式培训能解决的。

Kjd=1gS1很多老师说他们最主要的障碍是时间和精力不足,因为各级政府机构对学校干预太多,学校没有自由,这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必须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的专家很多,中国现在研究教育的人有40多万,但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真的很少。

我做校长培训有20多年,跟校长接触很多,有的校长跟我讲,说褚老师您知道什么是专家吗?在我们校长眼中,专家就是鱼缸里面的金鱼,可以用于观赏,但是如果把金鱼拿出来放在河水里面,放在海水里面,它就不行了,因为不接地气。

专家不了解实际情况,一让他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他就现出原形。

我觉得中国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学校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服务。

lw?W&wo我们再看教学方式的变化。

老师在教研活动中都在研究什么?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很少。

在教研活动中,在目标分解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教研组长发挥作用最大,因为他们了解课标、了解知识体系,对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学情分析方面教研员就不行了,反而是普通老师最了解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教研人员已经脱离课堂,他很多年不教书,他的优势是知识优势、教材优势而不是了解学生的优势。

在实际教研活动当中对学生情况分析很少,可能和我们教研活动当中话语权不一样有关系,教研活动中,普通老师没有发言机会,甚至自己不敢说。

所以,教研活动将来让普通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这是重要的突破。

59o-8我们再看最有效的教研交流形式,同学科同年级教研效果最好,为什么?因为教的是同一学科同一本书,第二是同学科跨年级,效果最不好的是跨学科同年级。

但这种教研交流形式我认为非常重要。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本身不分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深深割裂了,所以我认为教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很有必要坐下来讨论讨论,该怎么样培养完整的人。

我们现在提出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两种方式一个是纵向整合,比如英语一年级到六年级,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老师整合,这种整合越来越多,需要加强这种教学方式。

w! (EMsiz下面说一下管理怎么转变。

管实际包括三个方面,学校怎么管老师、管学生,这是学校内部抓的;第二怎么管学校,第三怎么管政府。

过去为考而管,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我认为将来要发生变化,应当学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结果,主动发展是过程。

我们首先看学校怎么管。

学校内部的管理关键在于抓住评价环节。

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所以现在教育部提出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再一个就是教师评价,评价教师也不能只看分数。

我认为一个学校好不好的第一条标准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

学好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会知识,二是学会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做好。

老师要乐教、会教、教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也需要提高,现在师范大学对老师教学素养的培养甚至不如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

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是重点,老师要让孩子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科,让孩子学会学习,特别学会今天讲的21世纪素养,这样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教好。

d'1B&{ ;S 好的学校让管理人员乐管、会管、管好。

管理只是手段,管是为了学和教服务,三个乐属于情感建设,三个会属于能力建设,三个好属于标准建设,对于校长至关重要。

97"OC1bpC下面看怎么管政府的问题。

我经常对校长讲,有时候让孩子无所事事可能非常有价值,当然玩游戏的时间要控制,但要让孩子有发呆的时间,没有自己的时间很难形成兴趣,很难产生伟大创举,所以教育要培养自由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称,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实现自我。

G+WDO ; 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基础是保障人们的自由,我认为只有自由了,人的精神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要想有自由必须有民主,教育民主促进教育自由,以民主促自由。

民主并不只是管理制度,还是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所以我认为大家要想一个问题,我们学校离真正现代学校有多远,我们教育离真正的现代教育有多远。

篇二:《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来源时间2020-7-7 作者浏览量154目前,国外核心素养教育状况如何?有着什么样的关注趋势?对于我们又有何借鉴意义?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目前,国外核心素养教育状况如何?有着什么样的关注趋势?对于我们又有何借鉴意义?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对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经验进行探讨。

“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既然学校应该负责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它们就需要采用21世纪素养教育模式去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

”当提到研究报告的背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研究总监阿斯玛(Asmaa Alfadala)表示。

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2020年对5个国际组织和24个国家或地区(以下简称经济体)的文献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加工,并对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实施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核心素养从何而来通过从29个国际组织或经济体发布的权威教育文件中提取关键词,报告归纳形成了三大类共10项重要的动力因素。

这10项动力因素分别为时代与科技变革类动力因素,如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类动力因素,如经济增长、职业需求、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类动力因素,如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

同时,统计发现,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成长、职业需求、教育质量提升等对超过一半的国际组织或经济体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认为,这6项因素是全球范围内21世纪核心素养提出的共同推动力量。

而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只被少数国际组织或经济体的文献关注。

从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的比较看,无论收入水平高低,其教育都面临着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成长、职业需求、质量提升的压力。

比较而言,高收入经济体对“全球化”和“知识时代”可能带来的影响更为敏感,而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对“教育公平”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更加迫切。

什么是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为了便于进一步比较分析,报告将29个素养框架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两大类18个素养条目,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

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被称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和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被称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与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报告也对各素养在不同国际组织和经济体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

这七项素养中有6项为指向跨领域的“通用素养”;仅有1项“信息素养”指向特定领域。

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不局限指向特定目标或特定领域,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呈现广谱、多元、全面的特点。

同时,高阶认知、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等通用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些特点说明,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正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报告还发现,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等素养仅仅被高收入经济体重视。

高收入经济体的素养框架的覆盖面比中等收入及以下的经济体更多。

例如,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仅为高收入经济体所关注,这也许反映了教育变革的内在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