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度分成认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度分成认识、了解、理解、科学探究、掌握运用等几个层次。
而且物理课根据内容的不同,按内容来通常分为概念定理课,实验探究课,复习课等。
因此按课型的不同和内容层次的要求不同,总结归纳了以下三种教学目标分解法:层层递进分解法、各个击破分解法、类比推理分解法。
(一)层层递进法层层递进法就是把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分成几个有递进性的问题,先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开始讨论,到达到第一个小目标后就沿着更高的目标进行科学探究,稳步向前推进,最终达到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层层递进法特别要运用到难点内容的突破上,所谓的难点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小知识点综合放在一起,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但是通过每个知识点逐步深入学习,把难点通过分解的办法分散了,学习起来就容易很多了。
而且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物理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一个好的方法。
初中物理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研究物理的初步思维。
如果学生学会了用目标分解的方法去学习物理,对培养他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逐层深入法多运用于新概念和新定理的学习。
例如: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内能的概念”。
首先要学生了解分子在不停的做运动,了解分子间会有力的作用。
然后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得出运动的分子具有分子动能,受力的分子会有分子势能,从而引出分子的内能。
最后在深入学习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就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概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来的,但是经过逐层的深入分解,然难点分散了,理解起来也非常简单。
又如: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这个目标看起来就几十个字,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把“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分解为:1.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引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考。
2.观察探究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进行推理,引出伽利略的观点。
3.知道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把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和研究的思维方式都了解了。
比单一的死记硬背牛顿第一定理强多了。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 ♪ 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和表述技巧是目标设计的关
键因素。
教学目标的含义
♪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之 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 习结果的预期或估计。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1)目标的双重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 题或某类问题;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的奥 秘。
♪ (2)活动的过程性。任何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必定由若干个基本步骤所组成, 每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各个科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却是 大致相同的。
♪ 意味着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究结 果的方式,而是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 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喜闻乐见 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
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掌 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 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 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启蒙课程。
♪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小学科学 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教学教案中的学习目标分解技巧
教学教案中的学习目标分解技巧在编写教学教案时,学习目标的准确分解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目标的分解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下面将介绍几种学习目标分解的技巧,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教学教案。
一、将综合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在编写教学教案时,我们通常会给出一个综合的学习目标,比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某个知识点”。
然而,这个综合目标并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将综合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例如,对于综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某个知识点”,可以分解为“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相关问题”、“学生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等具体目标。
二、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依据相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通常会给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并将其分解为适合教学的具体目标。
例如,某个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将这个综合目标分解为“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设计并完成一个小实验”等具体目标。
三、遵循认知层次分解目标认知层次是学习目标分解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学的目标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进行分解。
一般来说,学习目标可以分解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不同层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为不同的认知层次,以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参考学生的先前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的分解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先前知识和能力。
学生的先前知识和能力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他们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前提。
因此,在分解学习目标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的背景和前提。
总之,学习目标的准确分解是教学教案编写的重要环节。
通过将综合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目标、遵循认知层次分解目标,以及参考学生的先前知识和能力等技巧,教师能够更好地编写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教案。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改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
那么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呢?结合我校开展的数学三维目标的教研课题和自己对设定三维目标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设定三维目标,要先认识三维目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数学数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的归宿点。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通过这一环节来体现的。
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环节,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延伸。
它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媒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是课堂教学的动力,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汇在一起,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
二、设定三维目标,要先熟透教材,熟透学生一节成功的课靠一个优秀的执教者和其课堂高超的驾驭能力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实施,去展开教学。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每一学科都有《课程标准》,其中规定了本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等。
例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㈠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㈡过程与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理念下对“教学目标”的诠释与制定
课程标准理念下对“教学目标”的诠释与制定作者:王岩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7期《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以来,以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引领着数学教师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书育人。
课标从总目标、学段目标到教学目标行为动词的应用都阐述得更为清晰、准确。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关键。
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
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
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所以能够准确、科学、全面的制定教学目标成为了教师首要的、必备的教学技能。
那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全面性与融合性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内容的全面。
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种因素,体现三个维度的要求:即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另外,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三维目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我们用下面的图来表现三维目标的关系:课改以来,因为被要求追求“三维目标”,所以就像贴标签一样,每节课都照搬照抄,公开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更是如此,感觉不写上去就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落个理念落后的名声。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收获方法,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
这一过程中三维目标并不是相互孤立,是相辅相成的,是和谐统一的,不可割裂的。
尤其是隐性目标,更是渗透在知识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中,无法言传只能意会。
如果人为地割裂它们,就会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如何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教科研中心 崔海林
课程标准要求
《离子》教材》
核外电子排布
《离子》教材分析 离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教材分析 离子》
元素分类
《离子》教材分析 离子》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评价要求
课程标准
化学教育的标准 教材编写的纲要 课堂教学的目标 评价考试的依据
巩固练习
请使用“具体化、拆分、代换” 请使用“具体化、拆分、代换”等策 略分解下列“标准” 略分解下列“标准”。
(3)多对一 )
认识氢、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常见元素。 常见元素。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 通过对氧气性质、 通过对氧气性质、用途的学习认识氧这种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分解《课程标准》 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具体化 标准】 【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实验室制取氧气 的常用仪器。 、 的常用仪器。 2、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仪器的验密以及连接的方法。 、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仪器的验密以及连接的方法。 3、会分析制取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原因。 、会分析制取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原因。 4、知道氧气的排水、向下排空气的收集方法。 、知道氧气的排水、向下排空气的收集方法。 5、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取一定量的氧气。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取一定量的氧气。
分解《课程标准》 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代换 标准】 【标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 象。
《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探索》小学教学研究
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探索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我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问题1:教学中教师目标意识不强,学习目标叙写不规范。
教学评一体化遵循逆向设计的路径,即“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其核心是学习目标的设计,关键是评价的嵌入。
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目标叙写不规范,难观察、难检测、难评价的现象。
要探究教学评一体化必须先解决目标确立的问题,因此,我校以学习目标确立为突破口展开探索。
1.将《课程标准》分解、细化“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宏观体现国家意志、基于学科逻辑的育人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抽象笼统的育人目标具体化、细节化才是学习目标设计的重点。
因此,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教师要解读《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分解和细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指向更加明确,表述更加清晰,学生学习哪些知识、要求达到什么程度、教学实施如何开展一目了然,更加好用。
因此,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应该依据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确立。
内容要求中的“知道”是内隐行为动词,不好测评,但学业要求中给到了一个外显的行为动词“操作”是可测评的,因此在确立学习目标时我们可根据学业要求制定可测评的学习目标。
还要注意的是:有时根据所授课的设计流程,要由教师创造性的将课标中的内隐行为动词分解成系列可观察、可测评的外显行为动词,以便在教学中展开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如本节课学生要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这样的“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因此可将“知道”细分成“猜测、操作、验证”等系列外显行为动词。
2.学习目标要三维叙写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包含四个核心元素:行为主体(有时可以省略,但省略后仍明确指向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即谁来学、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标准细化与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标准解读刘海霞一、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一)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编排特点:编写结构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还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育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
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
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度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式;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式。
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必然数量的古代诗歌。
编写主旨1、人文性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尽力突出人文性。
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招架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进程,也就是读者再熟悉、再创造的进程。
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
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进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
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熟悉,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
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熟悉等。
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化学学科为例)
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化学学科为例)一问题的提出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
(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
(3)教学目标空洞,成为摆设。
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4)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
笔者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
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
《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
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分为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分为:一、明确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定的,因此必须先了解要教授的知识、技能或概念。
教师可以先进行课程分析,确定教学的主题和范围,然后进一步拆分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生起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起点。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在制定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他们的起点水平。
这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诊断测试等方式来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设计适合他们的目标。
三、分析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一步。
通过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学生在特定领域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出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四、制定目标层次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起点水平,确定目标的层次结构。
目标层次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认知、技能和情感。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方面的目标;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技能和操作方面的目标;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五、编写具体目标描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编写具体的目标描述。
目标描述应该明确具体的内容和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
目标描述应该使用明确的动词和衡量标准,以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测量性。
例如,目标描述可以是“学生通过完成实验,能够独立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进行目标评估设计好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进行目标评估。
目标评估可以通过测试、观察和作品评价等方式进行。
通过目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反馈和调整。
七、持续改进和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
在设计目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
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朱伟强朱伟强 崔允漷崔允漷【摘要】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将内容标准分解并转化为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学习活动。
分解内容标准是一个有目的的、受情境影响的、需作专业决策的复杂过程,它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解也是解决当前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决当前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两张皮两张皮""现象的重要对策。
本文在阐释学习目标的意涵和要素的基础上,归纳了内容标准的四种语法结构,归纳了内容标准的四种语法结构,分析内容标准和学习分析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一、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并据此提出四种相应的分解策并据此提出四种相应的分解策略:替代、拆解、组合、聚焦略:替代、拆解、组合、聚焦//联结,并用实例介绍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课标分解课标分解【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朱伟强朱伟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上海(上海200062200062))崔允漷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上海200062200062))新课程出现新课程出现""两张皮两张皮""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它只能被缩小,但不可能被消灭。
灭。
因此,因此,因此,如何缩小如何缩小如何缩小""两张皮两张皮""间的鸿沟?这才是一个专业问题。
间的鸿沟?这才是一个专业问题。
此问题可以表述此问题可以表述为: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如何将专家确定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落实到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也就是说,教师应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将其分解、转化为学习目标,并据以作为设计教学和评价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常见的溶剂。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
(2)一对多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1、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 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
通过对氧气性质、用途的学习认识氧这种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拆分 【标准】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
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学目标】
2、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质的质量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 溶液。
3、能说出溶解度的概念。 4、知道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区别。
5、会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某些物质的溶解度。 6、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7、会依据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在温度变化后溶解度的变化。
(3)多对一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常见元素。
目标分解旨在使后续的教学更有方向感, 也便于教师一以贯之地教学,即实现课程 标准、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如果课标分解后教师们还是没有方向感, 那么课标分解的意义何在呢?
2、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含义与意义
“目标”应是“看得见的靶心”,即预期 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较 为概括、抽象。对教师而言,许多目标是 “看不见的靶心”。故需要教师学会专业地 思考,通过分解将之称为“看得见的靶心”。 即称为清晰的,可测的学习结果,这才是课 标分解的目的。
如何把《课程标准》 分解为教学目标
中教部
李晶
2016年2月24日
第一、我们为何要分解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期望未来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 养在基础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党的教育方针 在相应课程中的具体化。对于教师来说,理解并 落实课程标准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分解课程标 准是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的一项专业活动,只有 参与课程标准的分解,教师才能完整地理解课程 标准。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教师才能贯彻落实 课程标准。此外,教师只有从事课程标准分解的 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学科的“大观念”。才能从 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进而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教材分析
元素分类
《离子》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评价要求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种类之 间的关系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通过对比观察知道离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 和联系。
1、通过讨论、图片阅读和实验现象的分析知道分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通过对稀有气体和金属构成的微观分析知道原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在分析氯化钠形成的微观原理的过程中知道离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具体化 【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实验室制取氧气 的常用仪器。 2、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仪器的验密以及连接的方法。 3、会分析制取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原因。 4、知道氧气的排水、向下排空气的收集方法。 5、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取一定量的氧气。
巩固练习
请使用“具体化、拆分、代换”等策 略分解下列“标准”。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 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控制功能: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它是 一种约束力量把课堂师生凝聚在一起。
激励作用: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
测量功能: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测 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
【教学目标】
1、观察实物和图片认识碳单质的多样性。
2、分析水、氯化钠和氯酸钾的化学式认识 化合物的多样性。
3、观察图片和分析结构了解物质构成的多 样性
第三、课标分解的主要困惑何在
1、没有理解正确理解课标分解的含义与意义; 2、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含义与意义
1、没有理解正确理解课标分解的含义与意 义;
2、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代换 【标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
象。
【教学目标】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蔗糖和氯化钠的溶解现象。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置换反应原理。 3、能用微粒的观点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4、能用微粒的观点分析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代换 【标准】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课程标准
化学教育的标准 教材编写的纲要
课堂教学的目标 评价考试的依据
第二、如何分解课程标准
1、课标与分解后的学习目标之对应关系 2、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1、课标与分解后的学习目标之对应关系
课程标准与分解后的学习目标之对应关系 不外乎三种情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一对一关系”是指如果某条内容标 准已经很具体了,就可以直接作为一条学 习目标;“一对多关系”是指如果某托内 容标准有一定的概括性,就需要将之分解 为多条学习目标;而“多对一关系”则是 指从多条内容标准中提取某一目标元素组 成一条新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ABCD描述法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可表述
为A(主体) 学生 B(行为) 会辨识 原子结构示意图 D(条件) 通过阅读和练习 C(标准) 常见的
学生 通过阅读和练习 会辨识 常见的 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
《离子》教材分析
导入
《离子》教材分析
核外电子排布
《离子》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