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合并报表的差异(1)

合集下载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比较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比较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比较象屿集团财务中心:陈燕青【摘要】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会计准则正与国际会计准则迅速接轨,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三号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外,在企业合并中倾向于购买法。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还不是强型的、完全有效的市场,我国并没有完全引入国际会计准则。

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整个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本文通过比较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企业合并准则的差异,分析我国规范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必要性,并对企业合并的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进行剖析,最后提出相关的评价和思考。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引言针对合并实务中不断出现各种新情况,准则制定者也在不断探索最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快速发展的并购实务要求我国的准则制定者加紧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合并会计准则,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出台,为提高我国合并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在于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购买法处理,而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我国为何要单独规范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中如何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同一控制下的权益结合法和非同一控制下的购买法会计处理有何差异?我国企业合并准则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如何?这就是本文研究这一课题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我国企业合并准则概述(一)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企业合并准则的差异我国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对比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对比
(一)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抵销:
初次编制
连续编制
(1)抵销债权、债务:
借:应付账款(含税额)(期末数)
贷:应收账款(期末数)
(2)冲销坏账准备: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本期补提数)
贷:资产减值损失
(3)抵销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注】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T
应收股利
贷:资产类【支付合并对价的账价】
银行存款【直接相关费用】
*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与账价的差额】
*投资收益(或借记)【投资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的公允价】
股本(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倒挤)
(2)计算确定商誉:
合并商誉=合并成本-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份额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抵销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营业收入(本期内部商品销售产生的收入)
贷:营业成本
(3)抵销期末结存的内部购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存货×T) 贷:所得税费用
(3)存货跌价准备:
贷:提取盈余公积
(3)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的净利润×母%】
贷:投资收益
借:提取盈余公积(也可不做此分录)
贷:盈余公积
(4)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同时,调整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借: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摘要:文章仅针对控股合并中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两种类型中出现的部分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明确了合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目的是为了厘清企业合并过程中的模糊点,保证合并工作顺利开展,为会计人员做好报表合并会计处理,提供一些参考,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进行合并之前,合并双方会受到同一方的最终控制或者是多方的相同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至少达1年以上),而被合并的企业在企业合并后仍可以保留本企业的法人资格,合并企业之间成为母子公司;取得控制权的当日称为合并日,取得控制权的一方称为合并方,被合并的一方称为被合并方;其采用的合并基本处理原则是权益结合法(不会产生合并损益),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主要是以购买方支付的购买成本而定,当出现支付的对价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二者之间有差额时,即对价大于份额,在合并报表中就体现为商誉(在个别报表中,此差额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对价小于份额时,合并报表中,计入营业外收入,即体现为合并报表中的当期损益(在个别报表中,此差额是不会影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的)祁永君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权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快速整合资源,跨地域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及扩张,企业间的合并收购情形愈来愈多见,构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并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控股合并、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合并报表也成了热点和难点。

文章仅针对控股合并中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两种类型中出现的部分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明确了合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目的是为了厘清企业合并过程中的模糊点,保证合并工作顺利开展,为会计人员做好报表合并会计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合并;差异分析一、两类企业控股合并的概念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进行合并之前,合并双方会受到同一方的最终控制或者是多方的相同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至少达1年以上),而被合并的企业在企业合并后仍可以保留本企业的法人资格,合并企业之间成为母子公司;取得控制权的当日称为合并日,取得控制权的一方称为合并方,被合并的一方称为被合并方;其采用的合并基本处理原则是权益结合法(不会产生合并损益)。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相关推荐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中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作了完整的规范,为中国企业合并交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针对企业合并中的控股合并在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不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控股合并;会计处理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17-03 中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又包括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控股合并三种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控股合并,站在购买方的角度在合并日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

一、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采用权益结合法,该方法将企业合并视为参与合并各方所有者权益的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合并双方均按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不确认商誉,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全部并入其当年收益,并且继承被合并企业利润(包括合并前利润)。

合并方在合并日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该项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二是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方应以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作为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方式进行的;该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差额,相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企业合并在同-控制下和非同-控制下的差异

企业合并在同-控制下和非同-控制下的差异

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差异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差异张惠敏(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八队,辽宁沈阳 110121)【摘要】通过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各个不同点一一进行比较,特别从两种类型的定义、合并对价的确定、会计处理的原则和会计核算方法,合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金额,合并中支付的相关费用的处理及确认,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及编制基础等方面作了阐述,总结企业合并方面的理论知识,旨在让自己和同仁们对企业合并有个更深更细的了解。

【关键词】企业合并;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从企业合并的定义看,是否形成企业合并,关键要看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引起报告主体的变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的方式分为3种: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控股合并中,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后仍维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继续经营。

吸收合并是被合并方在合并后,其法人资格被注销,由合并方继续经营。

新设合并是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后均注销各自的法人资格,重新注册成立一家新的企业,由新企业持续经营。

两种类型的合并,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差别。

两种类型的企业合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两者的含义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加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它是指发生在同一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情况,取得对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或多方控制权的一方为购买方。

二、会计处理原则不同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于权益结合法。

从最终控制的角度来看,该类企业合并一定程度并不会造成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最终控制方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就如同一个人的钱从左口袋转到了右口袋。

浅析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差异

浅析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差异

摘要: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商誉处理等进行了规范。

并将企业合并按照控制对象的不同,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情形。

企业合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中涉及到合并双方在会计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企业合并在新准则中有了新的变化,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两种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控制企业合并权益法购买法1合并的类型及各自的特性不同1.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主要特性参与合并的企业受同一主体或者相同的多方主体控制的就被称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该控制并不是暂时的(一般超过1年)。

比如,子公司甲和子公司乙都受母公司M的控制,那么如果子公司甲对子公司乙进行控股合并,就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甲公司需要支付给乙公司的股东即M公司和其他少数股东合并对价,该对价形成了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

合并后子公司乙成为子公司甲的子公司,也就是乙公司成为原母公司M的孙公司,合并后多了一个报告主体,即子公司甲也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实可以理解为企业集团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

①如果是从最终的控制方的角度来观察,也可以说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并没有发生变化,账面上的价值也没有因此改变。

②一般不会以两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基础,因为该类合并常见于关联方之间,很难保证交易作价的公允,如果一定要以此为核算基础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

1.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主要特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相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它的企业合并不受同一主体或相同的多个主体控制。

两者不同的方面在于企业合并其构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方式上。

一般情况下,企业合并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是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相应份额,但是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中它是合并成本,即在企业合并的过程中合并方为了进行企业合并所支付的一切费用。

分析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

分析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

分析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会计处理差异作者:赵迪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的资本市场在近几年日益频繁的出现企业合并业务,所以实务界和理论界都非常关注在企业合并业务中会计处理问题。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主要将企业合并划分为三种不同方式:吸收合并、新设合并以及控股合并,其中控股合并还可以分为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以及在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这两种相对而言其中在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会比较难理解一些,本文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比较方便使用并且容易理解的方法,下文将详细介绍这种方法。

关键词:同一控;非同一控制;控股合并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05-0102-0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业务中,合并方在合并日所涉及的主要会计处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合并双方在合并日编制合并报表的工作;二是合并双方因合并业务而对合并方形成长期的股权计量问题以及投资确认问题。

2006年2月7号国家财政部正式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主要是为了介绍企业合并前后控股方法,并且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研究和分析国际社会中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在根本上确认和计量在非同一控制以及同一控制两种情况下企业合并后的股份,并且详细规范了合并业务的披露举措。

本文通过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这两种情况下的企业合并类型中的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和分析,给会计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提供详细的学习方法和管理制度。

一、两类企业控股合并判断标准的比较根据《企业合并》中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合并业务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权益结合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以不影响企业信誉作为前提,合并双方通过记录企业在合并之前的账目价值,将合并企业的原有利益合并到合并之后的账目中,并且还需要记录被合并的利益。

在会计处理业务中使用权益结合法主要是对企业合并之后进行股权方面的交易。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合并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事情。

企业之间的合并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行业整合、研发能力或市场扩张等原因。

在合并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合并会计处理,以便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合并按控制关系可以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指合并各方受同一控制方控制,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则是指合并各方由不同的控制方控制。

在同一控制下合并的情况下,由于合并各方受同一控制方控制,因此企业的整合不会改变合并之前企业的控制关系。

因此,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 合并成本确定的差异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中,合并各方控制不变,因此在合并成本的确定上没有什么差异。

一般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成本是由各方当期信用额度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的。

2.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差异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中,合并前各方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合并后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中,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即可进行合并处理。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中,由于合并各方由不同的控制方控制,因此在合并成本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合并成本通常由购买价格、合并对价、债务转换的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等多种成本组成。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中,由于合并后企业的控制关系发生了改变,因此合并前各方之间可能存在跨期交易,例如资产出售、存货销售等。

在合并后的利润表项目中,这些交易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由于合并后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情况,合并后的利润表项目也需要按新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的合并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合并会计处理,以确保合并后企业财务状况得到准确和清晰的反映。

此外,在合并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以确保企业的合并会计处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是指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由于合并实体之间的控制关系不
同而导致的会计处理差异。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指的是在合并实体之间存在直
接或间接控制关系的情况下,由于不同合并实体的会计政策差异而产生的差异。

非同一控
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指的是在合并实体之间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的情况下,由
于不同合并实体的会计政策差异和有效的控制所产生的差异。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政策差异:不同的合并实体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例如计价、资产计量、减值处理等不同,导致在进行合并会计处理时会产生差异。

1. 控制特殊事项: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中,可能存在特殊事项,如跨境合并、特
定行业规定等,这些特殊事项会对合并会计处理产生影响,导致差异的产生。

2. 控制权有效性: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中,虽然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但
合并实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和协调,此时需要判断控制权是否有效,这也会对合并
会计处理产生影响。

3. 财务报表调整:在进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时,需要对合并实体的财务
报表进行调整,以使其符合合并报表编制准则的要求,这些调整也会导致差异的产生。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是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分析
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可以了解合并实体之间的会计政策、估计和处理差异,并对财务报表
进行调整和解释。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还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评估合并财务报
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合并报表的差异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合并报表的差异

贷:长期股权投资 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公允价值
【母公司对子公司-账面价值)×T+∑(负债的账面价值-公
的长期股权投资期末 允价值)×T】([免税合并时])
数】
*营业外收入(贷差,以后期间,换
成“未分配利润——年初”,按权益法调整时
若已经确认则此处无需确认)
(四)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处理
资本公积—年初 【子公司年初数,非 同一控制时,年初+账面价值→公允价时的调 整额】 —本年 【子公司本年数】 盈余公积—年初 【子公司年初数】 —本年 【子公司本年数】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期末数,年初
资本公积—年 +本年实现净利-分派股利-盈余公积-补提
限】
无形资产
贷:盈余公积 贷:资本公积
【被合并方合并前
归属于合并方部
分,不足冲减按比
例结转】
未分配利

【合并方资本或股
本溢价贷方余额不
足冲减,按比例结
控转,余额×被合并
股方留存收益比例】
合B、合并资产负债表 ②抵销分录
并抵销分录:
借:实收资本【子公司】
借:股本
资本公积【帐价+调整额】
负债可用“其他应 ②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与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可
付款”科目。
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分别确认为商誉
付出资产 或是作为企业合并当期的损益计入利润表。
【合并方非现金资
产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
Hale Waihona Puke 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

一、合并资产负债表
(一)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对方所有者权益 *投资收益(或借记)【投资的公允
账面价值×持股比 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进行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控制权相同,存在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差异。

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表现在资产和负债的处理上。

在控股子公司的合并财务
报表中,母公司应按合并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

而在母公司独立
财务报表中,只能采用成本法,即以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

在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
异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可能存在差异。

在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的经营收入和费用方面,由于合并时需要进行内部交
易的抵消,所以收入和费用的金额可能与母公司独立报表中的金额不一致。

合并会计处理
差异还体现在合并利润的计算上,合并利润是根据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计算得出的,
而不同于母公司独立报表中的利润计算方法。

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还会影响报表的披露内容。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需要披
露与控制权相关的信息,如子公司的政策和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而在母公司独立
报表中,则需要披露母公司自身的政策和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都会对合并财务报表产生影响。

在同一
控制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及合并利润的计算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时
需要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并存在经营收入和费用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会体现在报
表的披露内容上。

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了解和解读这些差异对于正确理解合并财务报
表的意义和价值至关重要。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在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处理是指一个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公司的股权或经营资产,把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纳入报表中,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财务报告。

合并会计处理是为了提供一个真实和公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在合并会计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同一控制是一个关键因素。

同一控制是指一个公司对其他公司有决策权,可以影响其经营和财务政策。

如果一个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公司的股权或经营资产,而且在合并后仍然对被收购或合并公司具有决策权,就认为存在同一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是相对简单的,通常按照购买价格支付现金或发行股票等方式,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

在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则更复杂。

非同一控制是指一个公司对其他公司没有控制权,即不能对其决策和经营政策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需要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

权益法是指一家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权,并对其决策和经营政策有重大影响时,将其投资公司的净资产按比例纳入自己的财务报表中。

在权益法下,投资公司的净资产被纳入资产负债表的投资部分,同时按比例计提投资收益或亏损。

成本法是指一家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权,但对其决策和经营政策没有直接影响时,将其投资公司的净利润按比例纳入自己的财务报表中。

在成本法下,投资公司的净利润被纳入损益表的投资收益部分。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报表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在同一控制下,被收购或合并公司的全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被纳入财务报表中,以真实和公正的方式展示。

在非同一控制下,只有投资公司的净资产或净利润按比例纳入财务报表中,可能无法完全反映被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此外,在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还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调整和披露要求。

例如,在权益法下,投资公司的净资产需要根据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并不断调整。

在成本法下,投资公司的净利润需要计算投资公司的净资产增值或减值。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 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并购、收购等战略,来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合并会计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课题。

在这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却存在着一些差异问题。

本文将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的概念需要我们首先了解。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对另外一个企业的控制,形成了一种对被控制企业的控股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牵连关系。

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是指在企业通过购买股票或者收购了另一个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后,形成了一种被控制企业的合并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同一控制下,由于两家公司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的控制关系,因此在合并会计处理上,通常会采用控股公司会计准则,侧重于对业务整体的资产和负债进行整体合并处理。

而在非同一控制下,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会采用购买公司会计准则,更侧重于对被购买公司的净资产、收益和现金流进行单独核算。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次是在利润和损失的确认上。

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中,通常会按照持续性控制关系的特点,对合并后实现的利润进行整体确认和核算。

而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中,更倾向于对被购买公司的净资产和收益进行单独确认和核算,因此通常不会按照合并企业的整体利润进行确认和核算。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差异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利润和损失的确认以及现金流量表的处理等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以实现合并后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合并会计处理的规范与监管,以维护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合并报表实务常见八个问题解析

合并报表实务常见八个问题解析

合并报表实务常见实务问题解析本部分问题来源于近几年在国内各地讲授合并报表课程的现场问答。

采用解析的方式,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进行了合并归类,供读者参考。

一、集团合并层级至少四级甚至更多级,能否采用“平行合并”?解析:您说讲的“平行合并”是否可以理解为“一次合并”,即母公司对下属的子公司、孙公司以及更下一级的公司站在合并整体统一做一次合并调整(合并抵消),不再逐级上报。

从理论上是可行的,比如内部交易的抵消可以站在整体考虑一次,长期股权投资和净资产的抵消直接穿透到最底层。

但这种合并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充调整分录。

更为麻烦的是,目前财务软件需要专门在建立一个合并系统,需要财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通力合作,甚至要重新编写程序,进行专门技术开发。

从目前实务上看,几乎没有企业集团采用这种方式。

所遇到的企业普遍采用“逐级合并”,即由下而上,逐级合并。

这种“逐级合并”除了技术上较为成熟外,还有利于培养各个层级的合并报表人员。

建议不要轻易采用所谓“平行合并”,改动财务账套的公式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财务在未取得收购时初始投资成本的有关财务报表,拿到的是后期收购时段的财务报表,如何进行合并抵消?解析:不是财务的问题,没法抵消,因为没有依据。

1、能确定母公司支付的对价,即单体长投是确定的。

2、这里的“收购”是否能理解为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若是,则该收购应该有审计、评估、法律、股东决议等文件,这些报告财务关注的是收购时点被收购方的资产负债及收购方的购买日享有的权益,涉及公允价值和账面净值,尽量取得相关依据。

若真正无法取得,可以根据后期拿到的报表倒退购买日时点的权益,技术上可以解决,但风险很大。

3、如果是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该合并如果能实现且无法取得,则存在巨大风险。

三、从合营公司或联营公司转为子公司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如何调整?解析:通过案例说明该问题的会计处理【例】甲公司2020年6月30日(基准日,购买日)持有乙公司30%的股权,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为1000万元,但按照收益法评估,乙公司100%股权价值为5000万元,并以此作价,甲公司另外支付3500万元现金从其他投资人手里购入其余70%的股权。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区别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区别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区别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指的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存在一致的控制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或者相当于控制权。

在合并日,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合并处理。

首先,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会以母公司持有的成本或者其他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进行合并处理。

母公司在合并日以合理金额确认子公司的所有可区分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能确认子公司的在合并日产生的未实现利润或亏损。

其次,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资本公积和以后时间产生的收益归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而合并日之前发生的收益则由合并前的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享有。

然后,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合并日之前子公司的利润或亏损则由母公司享有,合并日之后的利润或亏损则由合并后的母公司享有。

最后,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合并前的股本交易差异由合并日之前的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享有。

相比之下,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则更为复杂。

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指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控制权但该控制权不是绝对的或者相当于控制权。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基本相同,但还需要额外的调整。

首先,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需要将子公司的净利润进行调整,以反映非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

其次,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中,还需要将子公司在合并前的股权变动计入合并日的会计处理中。

总的来说,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相对简单直接,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日会计处理方法则需要更多的调整和复杂性。

同时,由于涉及到具体的情况和要求,这些方法也可能会因公司和法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的界定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定义中的“同一方”,是指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投资者;“相同的多方”,是指根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约定,在对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使表决权时发表一致意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

控制并非暂时性,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较长的时间内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较长的时间”通常指1年以上(含1年)。

总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主要特征是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并且不是暂时性的。

通常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

如母公司将全资子公司的净资产转移至母公司并注销子公司,母公司将其拥有的对一个子公司的权益转移至另一子公司。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主要特点:其一,从最终实施控制方的角度来看,其所能够实施控制的净资产,没有发生变化,原则上应保持其账面价值不变;其二,由于该类合并发生于关联方之间,交易作价往往不公允,很难以双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基础,因为如果以双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基础的话,可能会出现增值的情况。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特征是不存在一方或多方控制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或多个企业股权或净资产的行为。

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不属于同一方或多方最终控制。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主要特点:其一,参与合并的各方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是非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合并大多是出自企业自愿的行为;其二,交易过程中,各方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会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交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交易对价相对公平合理。

二、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