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个人所得税计算步骤详解(附案例)
2019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典型案例解析

2019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典型案例解析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确立的综合与分类税制相结合的全面实施,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我国将迎来首次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以下简称“汇算清缴”),即符合税法规定的居民个人需要将2019年度内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综合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在平时预扣预缴的基础上,合并全年收入、按年计算税款、汇缴多退少补。
笔者结合典型案例解析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可能涉及的各种情形。
一、不需要办理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典型案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2019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4号,以下简称“44号公告”)第二条规定,如果纳税人在2019年已依法预缴个人所得税,无需办理年度汇算的情形包括:纳税人年度汇算需补税但年度综合所得收入不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年度汇算需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纳税人已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一致或者不申请年度汇算退税的。
(一)只有一处工资薪金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不超过6万元,已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一致,不需要汇算清缴。
案例1:王某(居民个人,下同)在甲公司任职受雇,2019年1~12月取得工资薪金收入65635元(税前应发工资,下同),个人负担缴纳“三险一金”11875元,专项附加扣除39600元,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商业健康保险)2400元;甲公司按照累计预扣法已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0元,计算过程如下:2019年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所得额=65635-60000-11875-39600-2400=-48240(元),小于0,即不需要预缴税金。
假设王某未取得其他综合所得。
分析:王某2019年综合所得收入额为65635元,2019年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65635-11875=53760(元)小于6万元,不属于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情形,也不存在免除汇算清缴义务的问题。
累计个税计算方式及案例

关于新个税实施后个税浮动说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中指出,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
2019年个税按年累计预扣预缴,计算方式如下: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其中,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因为是预缴,次年的3-6月,再进行“汇算清缴”,如果个税交多了,就退给纳税人;当然,如果纳税人交少了,还要补交的(多退少补)。
举例说明:小李月薪2万元,一个小孩满三周岁,扣除子女教育费1000元专项扣除,并且有住房贷款要还,还可以扣除1000元贷款利息,所以他每月的专项扣除费用为2000元。
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他每个月的应预扣预缴税额为:(假定按照上饶五险扣除318元/月计算)1月份:(20000-318-5000-2000)*3%=380.462月份:(20000*2-318*2-5000*2-2000*2)*3%-380.46=380.46 3月份:(20000*3-318*3-5000*3-2000*3)*10%-2520-380.46-380.46=523.68由于3月份的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8046,已经适用于10%的税率,所以3月份的应预扣预缴的个税金额有所增加。
继续计算全年的,4-11月个税均为1268.2元。
小李在第12个月的时候的应纳税金额为152184元,将按照20%的税率计税,12月的个税为2086.6元。
按照这一计税方式,纳税人当年度初始月份的预扣税金额较少,越往后可能出现扣税的金额增加。
只要年收入出现跨税率的情况,就会面临年初时交税金额减少,但越往年末月交税金额会增加的情况。
而年收入在36000元以内的,由于税率始终保持在3%的水平,所以不会出现月交税金额增加的情况。
2019工资实际获得,个人所得税,工资算法(个人整理)

个人所得税1、居民个人综合所得按月or按次预缴税款,按纳税年度计算个人所得税。
2、非居民个人,即:a、工资,薪金;b、劳务报酬所得;c、特许使用费所得。
按月or次计算个人所得税。
(没有综合所得和预扣预缴概念)3、2019年新个税:1)月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2)月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应纳税费为3000以内,速算扣除数为0;3)月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应纳税为3000-12000之间,包括12000,速算扣除数为210元;4)月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应纳税所得在12000-25000元之间,包括25000元,速算扣除数为1410元;5)月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应纳税所得在25000-35000元之间,包括35000元,速算扣除数为2660元;6)月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应纳税所得在35000-55000元之间,包括55000元,速算扣除数为4410元;7)月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应纳税所得在55000-80000元之间,包括80000元,速算扣除数为7160元;8)月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应纳税所得超过80000元的部分,速算扣除数为15160元。
表格提现:月表提现:年表提现:4、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个税起征点)×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应发工资-五险一金-缴税。
2019年新版个税计算方法

薪酬方案设计:1、新建薪资类别公式:应发工资合计:各工资项合计,各单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编写。
实发工资合计:{薪资项目:应发工资合计} - {薪资项目:本月扣税} - {薪资项目:专项扣除合计}本月扣税: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薪资项目:税率} - {薪资项目:累计扣税} - {薪资项目:速扣数} > 0 则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薪资项目:税率} - {薪资项目:累计扣税} - {薪资项目:速扣数} 否则 0起征点:5000累计工资、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扣税、累计起征点:选择其他数据源-薪资,点右边…函数选择薪资统计数-绝对时间段,选择薪资类别,薪资项目对应选择如下:累计工资-应发工资合计累计累计专项扣除-专项扣除合计累计专项附加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合计累计扣税-本月扣税累计起征点-起征点起始年度和期间按照各单位工资采用新计税算法期间为起始期间。
(如1月做11月份工资的,需用新税率的,起始期间即为2018 11)专项扣除合计:{薪资项目:扣基本养老保险} + {薪资项目:扣基本医疗保险} + {薪资项目:扣失业保险} + {薪资项目:扣住房公积金}+ {薪资项目:扣企业年金}专项附加扣除合计:{薪资项目:子女教育} + {薪资项目:继续教育} + {薪资项目:大病医疗} + {薪资项目:住房贷款利息} + {薪资项目:住房租金} + {薪资项目:赡养老人}税率: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36000 则 0.03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36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144000 则 0.1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144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300000 则 0.2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300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420000 则 0.25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420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660000 则 0.3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660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960000 则 0.35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960000 则 0.45否则 0速扣数: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36000 则 0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36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144000 则 2520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144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300000 则 16920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300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420000 则 31920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420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660000 则 52920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660000 并且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960000 则 85920如果 {薪资项目:扣税基数} > 960000 则 181920否则 0扣税基数:{薪资项目:应发工资合计} + {薪资项目:累计工资} - {薪资项目:累计专项扣除} - {薪资项目: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 {薪资项目:累计起征点} - {薪资项目:专项扣除合计} - {薪资项目:专项附加扣除合计}其他项目请参考本单位工资表需要进行设置。
2019年新的个税excel计算方法每个会计薪酬计算专员都应该学会

2019年新的个税excel计算方法每个会计薪酬计算专员都应该学会新出台的个税方案,往后计算个税都变得好麻烦。
既然选择了会计、人事的行业,个税的计算工作中都会遇到!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接下来,跟着office小超老师一起来看下新的个税方案怎么来用excel计算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得知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
即纳税人如果5月份入职,则扣缴义务人发放5月份工资扣缴税款时,减除费用按5000元计算;6月份发工资扣缴税款时,减除费用按10000元计算,以此类推。
是不是有点不理解呢?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实例来演示说明下。
小明2019年1月份的收入为15000元,各种的扣除合计3000元。
本月应预扣预缴税额= (15000-5000-3000)*3% -0=7000*3%=210小明2月份的收入为15000元,各种的扣除合计3000元本月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额= (15000-5000-3000+7000)*3%= 14000 * 3%= 4202月份应预扣预缴税额 = 本月累计 -上月累计= 420- 210=210看到这里是不是明白了呀!可是我们在工作中不可能一个个这样计算,我们可以制作个税计算表格,然后各个员工的工资信息填写,公式设置好,下拉就可以实现每个员工个税的计算。
接下来,说下设置步骤:首选,表格中填写各个项目,你可以参考下图绘制属于自己公司的各个项目。
2019年新版个税计算方法

薪酬方案设计:1、新建薪水类型2、新增薪水项目及公式1所属分类公共项目名称2共计类应发薪水共计3共计类实发薪水共计4共计类应得薪水小计5虚构类应发薪水 a6虚构类养老金 a7虚构类公积金 a8虚构类其余 a9虚构类薪水税 a10虚构类外派天数 a 11虚构类其余奖赏一 a 12虚构类其余奖赏二 a 13基本类岗位薪水发放项目名称应发薪水共计实发薪水共计本月扣税累计薪水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带扣除起征点累计扣税累计起征点专项扣除共计专项附带扣除共计岗位薪水14财务待扣缴类扣基本养老保险扣基本养老保险15财务待扣缴类扣基本医疗保险扣基本医疗保险16财务待扣缴类扣失业保险扣失业保险17财务待扣缴类扣住宅公积金扣住宅公积金18财务待扣缴类扣公司年金扣公司年金19财务待扣缴类扣房租水电费儿女教育20财务待扣缴类扣工会会费持续教育21财务待扣缴类扣话费重病医疗22财务待扣缴类扣借钱住宅贷款利息23财务待扣缴类其余代扣代缴住宅租金24财务待扣缴类重病兼顾奉养老人25中间计算类特别年功工龄税率26中间计算类速扣数速扣数27中间计算类应税所得额扣税基数公式:应发薪水共计:各薪水项共计,各单位依据自己需要进行编写。
实发薪水共计: { 薪水项目 : 应发薪水共计 } - {薪水项目:本月扣税}-{ 薪水项目 : 专项扣除共计 }本月扣税:假如{薪水项目:扣税基数} * {薪水项目 :税率} -{薪水项目 : 累计扣税 }-{薪水项目 : 速扣数 }> 0则{薪水项目: 扣税基数 }*{薪水项目 : 税率 }- {薪水项目 : 累计扣税 } - {薪水项目 : 速扣数 }不然 0起征点: 5000累计薪水、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带扣除、累计扣税、累计起征点:选择其余数据源 - 薪水,点右侧函数选择薪水统计数 - 绝对时间段,选择薪水类型,薪水项目对应选择以下:累计薪水 - 应发薪水共计累计累计专项扣除 - 专项扣除共计累计专项附带扣除 - 专项附带扣除共计累计扣税 - 本月扣税累计起征点 - 起征点开端年度和时期依据各单位薪水采纳新计税算法时期为开端时期。
2019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2)

2019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2)----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个人所得税政策依据以及计税原理1、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该文件赋予了年终奖一个税法专用名字:全年一次性奖金,怎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不?2、计税原理是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分解为“月奖金”,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年辛苦工作取得的,为了照顾纳税人,先按“月奖金”的金额找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再按照全年一次性奖金和适用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特殊情况下,发放年终奖的当月,职工取得的工资减去五险一金后少于法定扣除金额的(目前法定扣除金额为3500),全年一次性奖金扣除该差额后计算个税。
具体的法规原文如下,大家消化一下: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将其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按以下办法计算个人所得税,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1)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
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为: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019年新个税计算与申报

2019年新个税计算与申报累计预扣法是指:简要的说就是每月根据累计收入计算应纳税额,再减去上月累计预扣预缴的税,就是本月要预扣预缴的税。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36000元以下3% 036000-144000 10% 2520144000-300000 20% 16920300000-420000 25% 31920420000-600000 30% 52920600000-960000 35% 85920960000以上45% 181920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让你少缴多少税?1.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学前教育: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教育学历教育:义务、高中、大学等教育2. 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接受学历继续教育支出、每年4800元每月400元定额扣除;接受技能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每年按3600定额扣除。
3. 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使用商业或住房公积金,为本人或配偶购买住房发生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偿还期间按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
4. 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是1500元每月,其他都是1000元;5.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赡养60岁以上父母以及其他法定赡养人的赡养支出可以按标准定额扣除;6. 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一个纳税年度内,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信息记录由个人负责超过1500元的医药支出部分为大病医疗支出,可以按每年60000元标准限额据实扣除。
例:小明2019年每月应发工资均为30000元,每月减除费用5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为4500元,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两项专项附加扣除共计2000元,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以前三个月为例,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各月应预扣预缴税额:1月份:(30000-5000-4500-2000)×3% = 555元;2月份:(30000×2-5000×2-4500×2-2000×2)×10% -2520 -555 =625元;3月份:(30000×3-5000×3-4500×3-2000×3)×10% -2520 -555-625 =1850元;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2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7000元,已适用10%的税率,因此2月份和3月份应预扣预缴有所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率 预扣预缴时
年终汇算清缴时
按月七级预扣预缴税率
按次预扣率:20%、30%、 40%,加成征收
七级超额累进税率3%-45%
按次预扣率:20%
按次预扣率:20%
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五级超额累进税率5%-45%
按次税率:20% 按月税率:20%(个人出租住房10%) 按次税率:20% 按次税率:20%
四、应纳税所得额(综合所得)
例题
李先生为A公司员工,与其妻张女士均为家中独生子女(父母均年满60岁)。2019年 全年发生以下事项: (1)李先生每月工资为18000元; 每月缴纳“三险一金”共计3500元 (2)从年初开始,李先生与房产中介签订合同住房租赁合同,租赁期为2年,月 租金为3000元,与妻女共同租住在此房子; (3)夫妻有一女儿,在幼儿园学习; (4)4月李先生获得向某出版社投稿的稿酬收入6000元。 (其他相关资料: 李先生在A公司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相关资料均按期按规定 提供给A公司;李先生与其妻协商确定,涉及可分摊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均由李先 生按100%扣除;所住地区房租月扣除标准为1500元;李先生与张女士名下均无房产; 不考虑其他事项。假定李先生全年工资预缴个税2800元)
按月/按次预缴时
1.工资薪金——按月预缴时: 每月预缴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月收入额-费用5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 5项, 不考虑大病医疗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2.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次预缴时: 以每次收入额减除费用800元或20%,为每次预缴的应纳税所得额。 【提示】每次收入:≤4000元扣800元;>4000元扣20%。 3.稿酬所得——按次预缴时: 以每次收入额减除费用800元或20%,减按70%为每次预缴的应纳税所得额。
专项附加扣除 1.子女教育
标准 每月扣每个子女1000元
要求
(1)3岁以上——全日制学历教育完 成; (2)夫妻1人扣或2人各扣50%;
2.赡养老人
独生子女每月扣2000元; 非独生子女每人每月最多扣1000元
(1)老人60岁以上
境内非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定额扣除;
3.继续教育
每月400元(每年4800)
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 =(收入额-800)或收入额×(1-20%)×20% 4.稿酬所得——按次预缴: 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 = (收入额-800)或收入额×(1-20%)×70%×20%
五、应纳税额计算(居民个人4项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全年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
目录
CONTENT
1 纳税义务人 2 征税范围 3 税率 4 应纳税所得额 5 应纳税额计算
一、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人的一般规定
中国公民、个体工商业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在中国有 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二)分类——居民个人与非居民个人 划分标准:住所、居住时间,符合其中之一则为居民个人。
1.住所标准:习惯性居住地在中国境内。
2.时间标准: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内,在境 内居住累计满183日。
二、征税范围
混合制模式
税目
1.工资、薪金所得
综合征收(居民个人适2.劳务报酬所得
用)
3.稿酬所得
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经营所得
分类征收
6.财产租赁所得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8.财产转让所得 9.偶然所得
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 由一方扣
6.大病医疗
年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纳税人个人负担超过基本医保15000 元部分
五、应纳税额计算(居民个人4项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综合所得按月、按次预扣预缴应纳税额的计算:
1.工资、薪金所得——按月预扣预缴: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 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 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五、应纳税额计算(居民个人4项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综合所得按月、按次预扣预缴应纳税额的计算:
2.劳务报酬——按次预缴: 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扣除期不 得超过48个月
取得证书当年一次性3600元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 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
4.房贷(不可扣房租)
月 扣 1000 元 240个月
, 扣 除 期 限 最 长 不 得 超 过首套购房;1人扣或双方约定
5.房租 (不可扣房贷) 按地区月扣除800元、1100元、15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 按照下列序号计算回答问题,每问需计算出合计
(1)计算李先生2019年1月工资薪金预缴个人所得税的各项扣除合计。
专项附加扣除:1000(子女教育)+2000(赡养老人)+1500(房租)=4500(元); 各项扣除合计=5000(固定扣除)+3500(三险一金)+4500=13000(元)。
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年收入额-6-享受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提示】全年收入中:劳务、特许权使用费按收入的80%并入;稿酬按收入 的80%再减按70%并入。并入年度综合所得后计算应纳税款,税款多退少补
计征方式
按月、按次预扣预缴; 年终合并汇算清缴。
按年计算,按季预缴,自行 申报 按月计算,代扣代缴
按次计算,代扣代缴
三、税率
应税所得项目
1-4项
1.工薪所得
综合所得(居民纳
税人适用)
2.劳务报酬所得
3.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4.稿酬所得
5.经营所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7.财产租赁所得 8.财产转让所得 9.偶然所得
=(收入额-800)或收入额×(1-20%)×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级数 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预扣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20000元
20%
0
2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五、应纳税额计算(居民个人4项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综合所得按月、按次预扣预缴应纳税额的计算: 3.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次预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