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发行信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责无旁贷要支持好新农村建设,发挥好资金引导、聚集和催化作用。但是,由于内外部多种原因的影响,农发行背负了巨额不良资产,使其支农作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贷管理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农发行信贷管理存在问题
(一)经营环境较差,客户基础薄弱。一是历史包袱沉重。长期以来,农发行按照政策支持粮、棉保护价收购或准政策性收购,背上了沉重的挂账包袱,不良资产几乎全是企业亏损挂账。二是经济条件较差。农发行业务领域主要在粮棉主产区,工业基础差、财政收入少,政府能够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少,加之农业产业具有弱质性,流通和加工领域具有高风险性,农业行面临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两难境地。三是客户基础薄弱。一方面农发行现有老客户经营管理落后、盈利能力较低,根本无力消化历史挂账包袱。个别失去贷款资格的企业,甚至恶意逃避农发行监管。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环境较差,企业失信成本太低,助涨了企业弄虚作假骗取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行为。
(二)制度执行不力,管理存在漏洞。银行信贷传统的“三查”制度只停留在表面。对商业性贷款中的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缺乏可行性的调查评估,对借款人贷前调查或调查报告内容不够翔实;在贷款审批方面县支行权限上收,影响业务发展,特别是对收购季节性强、涉及贷款额大的的农副产品业务显得更加明显;贷后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部分信贷员重库存核查,轻企业资金应用分析,失去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主要原因是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基层农发行素质良好的信贷人员逐年减少。加之基层信贷人员专业培训较少,
而且工作、生活环境较差,致使少数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降低,风险防范意识差,导致信贷操作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三)管理相对滞后,措施不够规范。重投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贷后管理的制度安排,贷后管理处于一种盲目和随意状态。如部分信贷员难以利用市场机遇帮助企业搞好贷款期限内商品库存的促销工作,导致期限内贷款不能及时收回。管理措施不够规范的主要表现是信贷管理的有效性、序时性、规范性、全面性未得到具体体现,风险隐患较为突出。如部分抵押贷款没有对抵押物品价值进行有效评估,到逾期抵押贷款普遍存在不能按规定按时处理的风险隐患;保证人的资格认定比较随意,丧失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四)客户意识淡薄,缺乏主动营销。由于农发行长时间实行信贷资金封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信贷人员的经营意识,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现代银行的营销理念。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仍然是等客上门的陈旧方式,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多同志对我们发展新业务的机遇如何不是真正了解,也不知道发展方向在哪里,既不愿做市场调查,也不愿做客户分析,更不会主动营销客户。少数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做好现有客户的维护,极个别人员甚至置集体和国家利益而不顾,做出有损农发行客户关系的违法之事。
二、改善信贷管理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经营环境,优化客户基础。一是争取政策倾斜。针对农发行历史包袱沉重,粮棉主产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建议向中央和地方财政争取政策,尽快消化历史包袱。或者由财政拨款,消化挂账贷款本息;或者由农发行增加呆账准备金计提,自主核销呆帐。二是加快政策性金融立法。围绕国家“三
农”政策,通过立法明确农发行职能定位,明晰权责关系,使农发行真正自主经营。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有指导和监督义务,但不能行政干预,从而使之有法可依、规范操作,规避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失信、违规行为。三是优化客户基础。一方面抓住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利佳机,充分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利用金融监管政策和社会舆论工具,积极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客户进退机制。尽快淘汰盈利能力低、信用程度低,恶意逃避农发行监管的差客户。积极营销竞争能力强、社会效益好、信用程度高的优质客户。
(二)严格执行制度,强化信贷管理。一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尤其需要跟踪检查。同时要本着安全性、效益性原则,对借款人、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合法性、手续完整性进行审查,并要重视客户各种佐证材料的搜集,做到尽职调查,全面掌握客户的资产和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确保贷款对象准确、贷款金额适度。二是严格贷款操作流程,特别是对每笔贷款从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检查—收回等每个环节的相关操作流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细化各个环节的责任,全程监控每笔贷款的风险点。三是确保信贷奖惩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执行,全面推行贷款问责制,科学合理地界定相关管理人员和贷款审批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并通过格式化的文本落实责任人制度,形成有效的风险承担机制。
(三)加强客户营销,严格风险预警。客户营销要坚持择优扶持的政策导向。以执行政策为前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防范风险为核心,实施优质客户战略,对黄金客户重点支持,优质客户积极支持,一般客户适度支持,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予支持。从而优化贷款结构,降低信贷风险,促使政策性信贷资金发挥
好引导和乘数效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风险预警要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有关信息的采集、甄别、分析和预测,合理确定贷款支持的收购价格,利用信贷杠杆的引导、调控作用,降低和防范市场风险。二是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超过风险预警标准,降低或取消企业授信额度,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和风险准备金的比例,直至完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担保或取消贷款资格。三是内部风险预警机制。实行风险等级管理,超过风险预警标准,降低或取消其授权额度,降低其工资、奖金和费用指标,风险等级严重下降者给予有关责任人行政处罚。
(四)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信贷文化。打造信贷文化,一是要树立现代银行客户营销理念,研究制定有利于服务客户的信贷扶持政策。今后农发行在经营管理上要逐步趋于商业化,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开展营销,就必须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制定信贷营销理念和信贷扶持政策;二是要建全信贷风险防控措施,构建信贷管理长效机制。实行商业化管理,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信贷结果评价体系,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保全体系,实施客户评价办法,纠正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确保信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信贷培训机制,构建学习平台,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地不断“充电”,培养健康的行为职业道德,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二是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吸收新鲜血液,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三是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按业绩得到合理回报,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