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有关资料

合集下载

粤剧的服饰PPT资料(正式版)

粤剧的服饰PPT资料(正式版)
焦点。 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到了六十年
代末期,有些红伶改用绣花戏服。绣花的图案千变万化, 而且美观和精细,时至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谢谢观看
粤剧的
外清穿朝黑 慈色禧长太袍後背之心朝,服早圆。领期,的配戏大班肩。艺人为了方便互相联络和安排与班主订立合约,便在佛山成立一个 粤剧早期多在戏行棚会内组演织出,,名琼花会馆。琼花会馆附近设有琼花水部,是戏班的红船用来停泊的地 人戏物曲塑 的造服上装起不到仅方它要。们有所应装谓起饰的性红作,船用而,。且要是有一可艘舞性用,木要造在 的帆船,船身大部分髹上红色。红船的主要用途是运 事的朝代给以一载定戏的班变成化。员及戏箱,戏箱里有服装、装饰等在舞台上使用的物品。以前粤剧班经常 人物服饰的写意在—珠—江长三袖善角舞洲:一中国带戏演曲出服装,往来只能靠船,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要在戏船上食住,后来 上傳衣統阔 粵袖劇(,配在水舞戏袖台院)表渐,演增束的腰衣,,飾而配早且便採交取通統工一的具服日飾益,这发是达很,聪明红的船一作件 用消失,就被淘汰。
小生海青 小生海青:富家公子之常服。
清朝慈禧太後之朝服。内穿长袍,企领,大襟,马
蹄袖,左右开
长袍背心,圆领,配大肩。
全件用彩色绒线,及金、银线 龙、海水、江牙及
行云等图案。
侍女服饰 侠士常服
装女车装:《六国大封相》中推车女之服饰。
女车装

帔风
帔风是文角常用戏服,虽是大袖长袍,但非圆 领和斜领,而是对襟长直领,更有左右开裾的特 点。凡穿帔的都是达官贵人,普通老百姓不能穿用。
罗伞女
普通歌舞多用。
帔风是文角常用戏服,虽是大袖长袍,但非圆领和斜领,而是对襟长直领,更有左右开裾的特点。凡穿帔的都是达官贵人, 普通老百姓不能穿用。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粤剧是广东的文化遗产之一,下面x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的规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粤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

第三条【保护对象】本规定的保护传承对象包括具有历史、美学、艺术价值的下列形式:(一)粤剧的传统表演行当、表演程式、排场、声腔唱腔音乐、重要流派、舞台美术、代表性剧目及剧本、乐谱等;(二)粤剧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俗;(三)与粤剧密切相关的乐器、服装、道具、舞台、化妆原料等制作技艺;(三)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四)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其他保护对象。

第四条【保护传承原则】粤剧保护传承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原则。

第五条【纳入规划和预算】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应当加强对粤剧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将其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传承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第六条【主管体制】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保护传承工作。

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粤剧的保护传承工作。

第七条【专项规划措施】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粤剧保护规划、措施并报本级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粤剧资源调查】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粤剧资料档案和相关数据库。

除依法应当保密或者保留权利外,粤剧资料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

调查粤剧资源,应当收集属于粤剧组成部分的历史文献和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予以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粤剧资源信息,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告知提供者。

近代上海粤剧繁荣的原因

近代上海粤剧繁荣的原因
光 10 ) 旅 海 起 初 只 是 散 兵 游 勇 式 的 小 规 模 演 出 ,到 了光 绪 十 五 年 居 上 海 的 广 东 籍 人 激 增 . 绪 三 十 一 年 (9 5 前 后 , 居 上 (8 9 , 东 八 和 会 馆 建 成 , 立 了 专 门机 构 负 责 接 戏 , 剧 海 的 广 东 人 已有 三 十 多 万 ” 一 数 字 已 接 近 一 个 中等 城 1 8 )广 成 粤 ‘

东籍 人数 的 真实情 况 。 自 13 9 2年 “ ・ 八 ” 变 之 后 , 一 二 事 广
移 居 上海 的 广府 人 数不 断 增加 和 粤 沪两 地 东 人 集 中 居 住 的 虹 口地 区 沦 为 战 场 .广 舞 台 ” “ 即在 这 次 战 数 一 交通 条件 的不 断改 善 .是粤剧 在 上海 得 以繁 荣 的前 事 中 化 为 废 墟 . 以 万 计 的 广 东 人 逃 离 家 园 . 部 分 返 回 广东 , 一部 分 则流 离失所 , 另 四处 逃 难 。 受 此 打 击 , 籍 人 粤 提 条 件
t l戤 虏 I
口黄 伟
近 代 上海粤 剧 繁荣 的原 因
老 一 “ 15 _ 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83年开埠以后就 郭 绪 印 《 上 海 的 同 乡 团 体 》 书 载 : 有 资 料 说 ,8 1年 , 自14 多 ” 咧 l 迅速成为一个五方杂处的国际性大都市。以广府 上 海 县 城 里 有 广 东 人 八 万 左 右 . 于 江 苏 和 浙 江 人 。 了
是 旅 商人 成为最 早从海上 进入上 海的广东 人 潮州 人来 到上海 的 时 间里 . 一 直 处 于 上 升 势 头 的 。 居 上 海 的 广 东 人 之 所 经 商 , 从 明 末 清 初 开 始 的 , 上 海 碑 刻 资 料 记 载 , 在 乾 以如 此之 多 . 是 据 早 增长 如此 之快 , 了其他 方面 的原 因之外 , 除 与 隆二 十 四年 (7 9 . 海 已出现潮州 会馆 。 片 战争后 。 15 )上 鹇 上 粤 沪 两 地 交 通 条 件 的 不 断 改 善 不 无 关 系 鸦 片 战 争 以前 广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

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

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

《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

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

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

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

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

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

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粤剧_申遗_成功的思考

粤剧_申遗_成功的思考

2009年9月下旬,从权威媒体传来消息,由粤港澳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粤港澳三地政府机构和粤剧界人士6年来共同努力的成果。

粤剧申遗的由来2003年春,在粤港澳文化部门召开的三地文化联席会议上,根据广东省文化厅的提议,决定联手向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申请粤剧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在粤港澳三地文化部门签署的《粤港澳文艺合作协议》中,明确提出“联合弘扬粤剧艺术,并适时向联合国提出申遗”。

2003年底,广州市文化局受广东省文化厅委托,负责受领和研究文化部传来的有关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关于“申遗”的条文,并向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下达了由该所负责申遗文本起草的通知。

2004年3月,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正式接到广东省文化厅下达的关于委托该所负责“申遗”文本起草的委托书。

广州市文研所凭着这份委托书,开始联系港澳文化部门,请他们提供当地粤剧状况的相关资料。

由于广东省文化厅规定广州市文化局必须在2004年6月8日前把粤剧“申遗”文本及影碟一并送交省厅,所以粤剧申遗的资料收集和文本起草工作仅得3个月时间,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要完成文本起草工作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又无法得到已获成功的昆曲申遗文本作参考,文本起草工作之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还是按期把“申遗”文本呈交广州市文化局和广东省文化厅。

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和负责文本起草的单位并非权威机构,当年粤剧“申遗”未获国家非物质遗产中心通过乃是意料中的事情。

尽管如此,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起草的文本中所提供的大量关于粤剧的历史性、艺术性、地域性和生存状况的佐证,为后来的进一步申遗提供了充实可靠的资料。

2005年,粤港澳三地正式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重新草拟申遗文本,这为粤剧的申遗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人类非物质遗产的申报工作,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时规定每两年申报和评审一次,每个国家每次只能申报一项。

戏曲唱腔是什么、意思、资料、攻略 戏曲唱腔知识大全 - 诱舞坊 - Www_QQYwF_Com

戏曲唱腔是什么、意思、资料、攻略 戏曲唱腔知识大全 - 诱舞坊 - Www_QQYwF_Com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您现在的位置:诱舞坊空间站 >> Qzone第一酷站 - 主页 > 知识 > 首页
戏曲唱腔是什么意思 戏曲唱腔是谁 戏曲唱腔的资料、攻略等知识大全
原创:诱舞坊
QQ:454682113 更新时间:09.05.29 浏览次数:20064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广州是一座具有XX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具有很多传统文化,那么,下面是大家整理收集的广州传统文化资料,供大家阅读参考。

广州文化艺术概览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

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岭南画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

他们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国画更新,反对清末民族画坛的摹仿守旧,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

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兼工带写,彩墨并重。

岭南画派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粤绣,又称广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

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

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

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 花城版

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 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特色与悠久的历史, 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戏曲艺术, 热爱民族文化。

22. 通过欣赏体验粤剧的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他的发展概况。

3.通过听辨练习判断出戏曲的剧种。

教学重点: 欣赏《昭君出塞》唱段。

教学难点: 体会并辨别地方戏曲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国粹京剧, 今天要学习第六单元《梨园百花》进一步体会我国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

(幻灯片展示课题)首先我们看几段视频资料。

2、请学生模仿矮子功, 学演员蹲着走路。

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1.同学们模仿得很像, 我看很有学习戏曲的天分哦。

其实戏曲的魅力还不止于此, 凄美的故事中蕴含美丽, 质朴的音调中显现悲壮, 爱的情感冉冉升腾, 美的乐波潺潺流淌。

听, 犹如山泉正静静地流进我们耳朵的是昆剧《牡丹亭游园》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播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视频资料。

简介《牡丹亭》故事概要并介绍昆曲的发展和特点。

2.如果说昆剧犹如静静的山泉, 那么越剧就像是竹林间优美的小溪, 极富江南地区的诗情画意, 接下来我们欣赏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一起体会一下它优美抒情的风格。

播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视频资料, 重点介绍越剧的发展和特点。

3.山泉小溪汇进了河流, 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应该是一条涛涛流淌的河流吧。

这就是评剧给我的印象, 请听评剧《花为媒》选段《报花名》。

播放《报花名》视频资料, 介绍剧情, 重点介绍评剧的发展和特点。

24、接下来我要带大家去湖北黄梅县, 听到这个地名, 大家肯定猜到我们要欣赏的戏曲了吧?对, 就是黄梅戏。

黄梅县有将近30个湖泊, 然而黄梅戏就像这些家门口的湖泊一样亲切朴实, 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播放黄梅戏《夫妻观灯》选段《闹花灯》, 介绍此选段的情景, 重点讲解黄梅戏的发展和特点。

近年粤剧研究综述

近年粤剧研究综述

近年粤剧研究综述作者:陈君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2期摘要:粤剧是广东戏曲的三大种类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香港和广东的学者的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粤港地区关于粤剧研究的学术类著作及论文进行分类和概况,希望能给粤剧乃至戏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粤剧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35-03一、粤剧形成过程概述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

其中广东地区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受到了楚国文化的影响。

楚国人崇尚祭祀文化,常常在祭祀活动中加入乐舞,如楚国的“九歌”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歌舞曲,这种文化深深影响到南越国,早期曾在宫廷中流行。

在广东也出土了不少为当时南越国宫廷乐舞伴奏的乐器,其中在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墓中,就发现有陪葬乐器达81件之多。

①其中三件玉舞人,就是根据宫廷乐舞中舞人形象而制。

到了在唐宋的时候,民间百戏、傩舞已经十分普遍了。

在《南越志》中这样描述:“越市多在村坊,先期招集或歌舞以来之”。

明代的时候,广州地区戏曲发展出现了萌芽,这与当时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作为当时的通商港口,许多外来文化也随之传入植根。

在明代,18个省在广州建立了会馆,这些会馆的作用就是给上层阶级娱乐的,里面工作的是一些专职艺人曲班。

而广州各地,已经开始了以广府语为标志的曲种形成。

至清代的时候,广州戏曲活动更加频繁。

在《广东新语》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广州繁华景象:“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

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

特别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了顶峰。

城市人口激增,出现了“珠娘”,即在珠江边卖唱为生的妓女,她们演唱的以木鱼歌、粤讴为主。

粤剧戏班也出现了一些“红船班”,这些粤剧戏班为了巡回演出的便利,常栖身于红船上。

至清朝中叶之时,以粤剧形成。

到了民国时期,广东的戏曲在战争中,传播抗战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粤剧调研的策划书3篇

粤剧调研的策划书3篇

粤剧调研的策划书3篇篇一粤剧调研的策划书一、调研背景粤剧是中国广东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粤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将进行一次深入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粤剧在当前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

2. 分析粤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1. 粤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 粤剧的演出市场和观众群体。

3. 粤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4. 粤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 社会各界对粤剧的认知和态度。

四、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和整理有关粤剧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2. 实地调查:深入粤剧演出场所、剧团、学校等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网络、现场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4. 专家访谈:邀请粤剧专家、学者、演员等进行访谈,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五、调研步骤1. 确定调研团队成员和分工。

2. 制定调研计划和时间表。

3. 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

4. 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

5. 开展问卷调查。

6. 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8. 组织专家评审和修改。

9. 提交调研报告。

六、调研预算1. 文献资料收集费用:[X]元。

2. 实地调查和访谈费用:[X]元。

3. 问卷调查费用:[X]元。

4. 专家访谈费用:[X]元。

6. 其他费用:[X]元。

总预算:[X]元。

七、注意事项1. 确保调研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2. 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权益,确保调研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3. 及时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确保调研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粤剧的传承和发展。

篇二粤剧调研的策划书一、调研背景粤剧是岭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关于粤剧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成果展示

关于粤剧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成果展示
• 形式、题材偏旧,缺乏创新,无法吸引本 地人;
• ……
整理完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资料
访谈过程和结果
• 1、我们小组通过在粤剧院 实习的师姐联系到了广州粤 剧院有限公司培训班王坤明 经理,王经理曾任广州粤剧 团的副团长,对粤剧有独特 深刻的见解。
•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 们的话题主要是围绕正在筹 办的培训班、粤剧团的常规 与外国演出情况、粤剧发展 的现状和建议展开,从中我 们获得了很多信息。
• 接近七成被调查者身边较关注粤剧的亲朋好友 的年龄段位于51岁以上;
• 专业粤剧团队、私伙局和公园的粤剧表演是大 家较了解的粤剧生存模式;
60
53
54
49 50
40 33
30
20
10 4
0
专业粤剧团体
私伙局
公园的粤剧表演活 动 酒楼茶座
其他
• 过半群众认为
阻碍粤剧发展的因素
60
51 50
42 42 40
调查经费
• 交通费:70元/人,共280元
• 餐费: 50元/人,共200元
• 问卷打印:106份,共33元
• 共计:
共513元
几乎没有接触
• 从下图中,我 们很明显的看 出报刊、电视 电台网络、粤 剧团的演出是
他们了解粤剧 最主要的渠道.
了解粤剧的渠道
90 81
80
70
60
50
40
30
29
28
22
20
17
10
8 5
67
1
0
人数
亲朋好友的推荐 报纸,杂志 电视,电台,网络 粤剧在文化公园,粤剧院的演 出 社区文娱活动 学校社团活动 专业机构学习班 CD、VCD、DVD等音像制品 完全没了解 其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01昆曲列入年份:2001年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至嘉靖年间,魏良辅等吸收海盐、弋阳等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加以丰富。

曲调舒徐婉转,称“水磨调”。

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

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舞台艺术上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

后渐习称为“昆曲”,或称为“昆剧”。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02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3年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

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至今。

0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04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5年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

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广粤岭南文化资料

广粤岭南文化资料

(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粤文化资料,希望大家平时看到有好的资料也能整理成电子版,传到群里共享哦)广府人主要是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的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

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

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

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的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无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涪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深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到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敬神奉鬼的风气。

粤剧教案资料

粤剧教案资料

粤剧的起源与发展
• 粤剧,发源于佛山。旧时, 佛山的粤剧戏班有一个惯 例:每年六、七月份,在 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 回佛山,解散旧班底,重 组新班。而新班的首场戏 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 审阅通过之后,新班才可 以乘着红船下到广东四乡 演出。
红船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粤 剧戏班常在广州沿海巡回 演出,为方便行程,故栖 身于红船。此类戏班皆称 为红船戏班。红船船舱卧 铺分配及工人职责皆有规 定,成为日后戏班的基础。 一般来说,粤剧戏班分为 本地班、外江班、本地外 江班及过山班。一般一个 戏班拥有天地二艇,后来 规模增加至146人,才设 立画艇。
《帝女花》 《昭君出塞》
粤剧的起源与发展
•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 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元代 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 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 , 又称为戏棚官话。
粤剧的起源与发展
•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 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 容易明白。流行于两广和港澳地区。随着广 府人徙居海外开枝散叶,粤剧也变成了世界 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可谓有华人的地方 必有粤剧。
•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 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 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 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 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 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 滑稽角色。
行当分类

净 末
生 旦
粤剧的表演工艺
•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 -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 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 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 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 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 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 犷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

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

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

粤剧《史可法浴血扬州》故事内容

粤剧《史可法浴血扬州》故事内容

粤剧《史可法浴血扬州》故事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粤剧《史可法浴血扬州》故事内容详解粤剧《史可法浴血扬州》是一部著名的粤剧剧目,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悲壮的情节而闻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有关资料戏服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成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

分“大靠”、“靠仔”、“改良靠”等。

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靠”字。

它的式样是:圆领、围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靠肚”。

但现今粤剧已无此分别了。

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靠腿”,京剧称“靠牌子”。

背部有“背虎壳”,上插三角形靠旗四支,早期曾有插六支旗,亦有四方形的靠旗,后只有三角形靠旗,旗的颜色是与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

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

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壳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

有些靠有“护心镜”在胸前。

而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

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靠。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

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

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

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

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

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

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

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

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

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粤剧《帝女花》所用的头饰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纱(男角用)、头套、发髻、饰物,女角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

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

头饰种类繁多,如大头、前妆、簪、钗、梅花石、耳边花、凤冠(有五凤冠和金凤冠等,一般是穿蟒袍或霞帔时用)、正凤、七星额(花旦穿大靠时必须使用七星额)、文武髻、牛角带(穿十三妹装或小打扮时用)、渔家络(六国大封相的推车女专用)等,用料也各有不同。

不同身份的女角固然使用不同的头饰,有时同一身份的女角,因应不同场合,也会使用不同的头饰。

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的头饰有太子盔(或称紫金冠或束发冠)、东坡巾、代表富家书生的蝠鱼巾(福儒巾)、代表穷书生的日字巾、扎巾、莲子帽、帅盔、荷叶盔、纱帽、驸马盔、平天冠、耳边花、耳边球、结子、网巾、水发、散发、丫髻(书僮或僮子用)等等。

表演工艺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

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

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行当须生坐车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的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身段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译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

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

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式来表达。

不同行当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枪等。

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表演方式“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

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打引”: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

它简单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当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

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帝女花〃香夭》的诗白选段:“倚殿阴森奇树双。

明珠万颗映花黄。

如此断肠花烛夜。

不需侍女伴身旁。

”“坐场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

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跑龙套”:“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

“跑龙套”就是扮演这些角色的意思。

音乐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曲牌”和“歌谣”三种。

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粤语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为粤语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

粤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传入,是由诗赞类的齐言滚唱方式发展出来,后来节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发唱腔的变化,故称“板式变化体”。

板腔体、诗赞体戏曲唱腔和曲牌体戏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体和诗赞体戏曲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调旋律,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决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为曲词不同,有不同的音乐旋律。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曲。

粤曲的曲牌体可以分成多类,其中主要有昆弋曲牌,即传统戏曲曲牌,如“俺六国”(即“后庭花”)、“侥侥令”、“园林好”等。

粤曲也有由民歌的戏曲变调,如出自昆腔剧目《思凡》的“朦胧”、“山坡羊”,本是民歌,但昆腔化后再传入粤曲之中。

有古谱曲,如《妆台秋思》;不过,古谱中也有较为特殊的,如明代产生的《贵妃醉酒》,本为《西宫词》,在粤剧的起源时期已传入粤曲之中,不像《妆台秋思》是二十世纪中才吸收入来。

最特别的是一种民歌小调,如《寄生草》、《打扫街》(即《打枣杆》)、《剪剪花》(即《剪靛花》),这些曲本来是民间的齐言民歌,一如板腔,没有固定的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发展出不同的旋律,其中由过序音限制其回旋往覆的方式,一如板腔的“士字序”、“工字序”等。

可是,当不同地区的人忘佚了原来的唱法,这些曲子的旋律便被某一个旋律固定下来,成了小曲,这也是粤曲音乐中一个重的组成部分。

其实,这类民歌现今中国尚有很多,如陜甘的《信天游》,北方的《艳阳天》等。

乐器沙的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鼓竹锣钹(合称“五架头”-根据粤乐名宿李锐祖忆述,五架头并不包括箫笛喉管。

),声调比较简单。

清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

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

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

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梆子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

北方称“梆子”,南方称“南梆子”,亦称“方梆子”。

北方戏曲所用的梆子是实心,简称“梆子”,当中是由两根坚硬的木棒组成,演奏时双手各执一棒互相敲击而发出声音。

音色响亮清脆,常用于打节拍,使用的技巧简单。

南方梆子却有大、中、小之分,由长方形的中空木块所制成,演奏时悬挂在支架上,用鼓签击奏。

由于可以连续快速击出声音,容易营造热烈紧张的气氛。

因为梆子用于击出节拍,所以产生了“梆子腔”。

梆子腔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发源于陕西、山西及甘肃一带,音调粗犷激越。

清朝初期,才慢慢流传至广东。

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滚花和煞板等板式。

木鱼也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

外状像鱼头,中间挖空成了共鸣箱,正面开一条长形鱼口,手持小木槌以敲击发声。

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乐的伴奏乐器,后来渐为民间器乐所采用。

木鱼音色空洞,发音短促,轻快活泼,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数白榄”时作敲击节拍之用。

行内习俗与术语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