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初探
粤剧粤曲调研报告
粤剧粤曲调研报告粤剧和粤曲是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次调研对粤剧粤曲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粤剧是粤曲的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华语粤语为基础,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进行演出。
粤剧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有大戏、小戏、歌仔戏等不同类型。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身段、唱腔和音乐的结合,展现出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粤剧的剧本多以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情感真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赏体验。
粤曲是粤剧的重要配乐形式,它以独特的音调和韵律为特色,以琵琶、二胡、扬琴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粤曲的曲调优美悠扬,旋律婉转动听,能够很好地与粤剧的表演形式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粤曲的演唱既需要演员的情感表达技巧,又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发音和节奏,这对演员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粤剧粤曲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由于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需求逐渐减少,粤剧粤曲在观众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
其次,粤剧粤曲的传承和培养面临着困难,很多年轻人对于这一艺术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后继乏人。
最后,由于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不完全契合,粤剧粤曲在文化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推动粤剧粤曲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粤剧粤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观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度。
其次,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音乐人才,为粤剧粤曲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创新粤剧粤曲的表演形式,结合当代的舞台技术和表演手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粤剧粤曲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虽然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和培养新人才,粤剧粤曲仍然有望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并继续发展壮大。
清朝时期的粤剧发展与演变
清朝时期的粤剧发展与演变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广东省民间流行的一种唱腔剧种。
粤剧始于明末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清朝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粤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粤剧经历了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开端和兴起:清初的崇禧年间到了清初崇祯年间,成名的粤剧演员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真正让粤剧声名鹊起的时期是清初的崇禧年间。
崇禧年间,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氛围也得到提高。
同时,广州街坊社会的强盛以及逐渐产生的文人对传统劳动人民文化的关注,也为粤剧的兴起提供了社会背景。
在这个时期,广州吉庆街的曹禺坊社的粤剧演员已经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新派剧目的雏形。
而另一派则是福建人在广州创建的“茶花庵”,也开始演出福建的演剧,为粤剧的文化融合打下了基础。
成熟与壮大:光绪年间的定型到了光绪年间,粤剧已经完成了从雏形到成型的过程,逐渐在广东以及周边地区传扬开来,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在这个时期,广州的粤剧班子开始形成,成为了一个专业化的剧团,其演出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到周边省份。
同时,粤剧演出方面也开始进行规范化,剧目、唱腔、服装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粤剧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得益于文化交流和时代变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方面,粤剧与京剧、黄梅戏等剧种进行了良好的交流,互相吸收、借鉴,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而时代变化,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粤剧的发展也从侧面体现了这一点。
演变与多元化:民国时期的转型民国时期,是粤剧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
这个时期,面临着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变化,粤剧经历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粤剧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题材以外,粤剧开始演绎现代题材,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思想。
而在表演艺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如手板、弹板等。
另外,民国时期的文化大革命也对粤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将粤剧粤曲唱词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初探
将粤剧粤曲唱词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初探摘要:从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以粤剧、粤曲唱词为审美价值导向内容的特色教学方法,并以粤剧、粤曲唱词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既能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语言遣词造句的技巧,又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品味。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粤剧粤曲唱词中国戏曲和曲艺,是由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其中语言(文)尤为重要。
戏曲和曲艺语言(包括唱词和宾白)具有多种功能,是完成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
作为地方戏曲和曲艺品种的粤剧、粤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还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粤曲的语言既具有艺术风格,同时又由于广东方言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音乐性。
古诗文的教学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笔者就如何把粤剧、粤曲唱词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作几点探讨。
一、粤剧粤曲唱词与人物形象塑造技巧融合教学中国古典小说之所以有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和永垂不朽的文学价值,归根结蒂在于作者塑造了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学语文课文里的典型人物形象也都需要学生解读,除了基本的破读方法,笔者发现,戏曲和曲艺作品的创作也如其他文学创作一样,其中心任务是通过语文手段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粤剧、粤曲作品常常以质朴无华的本色语言,把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及其各不相同的思想情绪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因此,在讲授不同课文的时候,笔者都会通过解读粤剧、粤曲唱词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和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都会让学生欣赏传统粤剧《季札挂剑》的唱词:“夕阳古道迷荒草,墓门专冢绕蓬蒿。
浮生若梦何时了……一声野鹤归华表,十里寒云销断桥。
”这段唱词情景交融,写出了英雄落魄、人在天涯、夕阳古道、浮生若梦的凄凉感慨,饱含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和历史沧桑感,引起了不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与《天净沙》和《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粤剧初探
8
粵劇歷史
• 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禁演粵劇 15年 • 十大行當:武生、正生、小生、小武、 總生、公腳、正旦、花旦、淨和丑 • 清朝光緒十八年(1889年)八和會館 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
9
•八和會館共分八堂:兆和堂、慶和堂、 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 慎和堂、普和堂 •二十世紀初的粵劇,在戲棚官話中加 插廣州方言演唱 •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十年間,在港 澳廣州等地曾出現了30多個 “志士班”
20
《帝女花》之《香夭》的曲本
21
粵劇樂隊(棚面)
• 粵劇行內稱樂隊為棚面,由旋律樂器 (稱「西樂」、「音樂」或「文場」) 及敲擊樂器(稱「中樂」、「鑼查」 或「武場」)組成。
22
• 棚面除為唱者提供伴奏外,對劇情的 發展和唱、做、唸、打,提供重要的 氣氛營造及戲劇效果。 • 粵劇拍和樂隊中,敲擊樂的領導人, 應稱為「擊樂領導」,但亦有稱中樂 領導,行內人稱為掌板或打鑼。旋律 樂器的領導人稱為「西樂領導」,行 內人稱為頭架。頭架通常是演奏小提 琴或高胡
粵劇初探
講者: 戴淑茵博士 日期: 2009年12月28日
1
粵劇系列: (1) 粵劇初探
日期:28.12.2009 時間:9:30 – 12:30 及 14:00 – 17:00 活動目標及程序:
介紹粵劇歷史背景及傳統9:30-11:00 粵劇記譜方式及音樂11:15-12:30 粵劇劇本結構14:00-15:15 粵劇演出習慣15:30-16:30 問與答16:30-17:00
15
•十大行當: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 生、公腳、正旦、花旦、淨和丑 • 現時的粵劇六柱制並非行當的劃分,而只 是一種制度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1. 引言1.1 粤剧的定义粤剧,是一种源于南方广东地区并在海外华人社区流行的传统戏曲形式。
它以广府方言演唱,结合音乐、唱腔、表演和化妆等元素,是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
粤剧在19世纪中叶兴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粤剧有着丰富多彩的剧目和角色类型,包括历史剧、生活剧、民间故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红楼梦》、《牡丹亭》等。
粤剧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和表演技巧而著称于世,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和唱腔模式,以及细腻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化妆功底,使得粤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广泛传播,成为促进中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粤剧是一种极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粤剧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仍然不可替代。
【结束】1.2 粤剧的地位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戏曲中,粤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曲艺形式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南国明珠”。
粤剧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门类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
其丰富的表演形式、独特的音乐曲调和优美的舞台布景,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粤剧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生活风俗和习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粤剧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地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粤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戏曲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粤剧的地位和价值必将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重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粤剧研究报告
粤剧研究报告1. 简介: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地区,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
粤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粤剧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音乐、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2. 发展历史:粤剧起源于广东民间戏曲,并吸取了其他地区戏曲的精华,经过不断改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剧种。
在清代乾隆年间,粤剧逐渐兴盛起来,并在广东地区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剧目体系和表演风格。
3. 艺术特点:粤剧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粤剧以悠扬的曲调和独特的音乐结构著称,常常以悠扬的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给人以悦耳的感觉。
- 表演技巧:粤剧的表演以“四功三旦”为主要角色类型。
演员表演时常常运用高亢的声腔、夸张的肢体动作等技巧,使得角色形象生动有力。
- 服装道具:粤剧的服装华丽多彩,常常使用金银装饰物和绣花来装饰演员的服饰。
同时,粤剧还重视使用道具来表现情节,如灯笼、剑、扇子等。
4. 剧目分类:粤剧的剧目可以分为正剧、曲调和武戏三个大类。
正剧主要以叙事为主,讲述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曲调是以曲牌为基础的小品,表现生活百态和社会风貌;武戏则是粤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武打动作和表演技巧为主。
5. 影响和传承:粤剧在中国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且对其他地方的戏曲剧种也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新媒体和年轻观众的转变,粤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粤剧,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粤剧等措施。
6. 结论:粤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各种措施的推动,相信粤剧的传统艺术魅力仍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并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粤剧经典剧目赏析,领略粤剧的独特韵味
粤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
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动作和化妆等元素,使其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粤剧的历史与传承粤剧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广东是海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加之潮汕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南北交通要道的中心地带,因此吸收了众多的文化元素。
粤剧的唱腔、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都融合了当时海外华侨和本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尽管粤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仍然得以传承至今。
其中,广东省粤剧院和潮剧院是两个重要的粤剧表演机构,他们不断推出新作品、培育新人才,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粤剧的表演元素音乐:粤剧的音乐以木鱼、板、锣、鼓和箫等器乐为主,色彩明快、富有节奏感。
音乐旋律婉转悠扬,渲染出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高亢激昂的音乐会出现在戏剧高潮部分,而柔和悠扬的音乐则常用于表达爱情和情感细节。
唱腔:粤剧唱腔分为“念白”和“唱腔”两种形式。
念白是指演员讲述台词的部分,一般用普通话或粤语表演。
唱腔则是演员以粤语演唱的部分,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成为了粤剧的重要表演元素。
动作:粤剧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强调肢体舞蹈和特定的身体动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势”,即演员手部动作的编排,这些手势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征性。
化妆:粤剧的化妆也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元素。
演员需要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的化妆,以突出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三、粤剧的代表作品1.《西游记》:该剧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讲述了孙悟空与唐三藏等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
2.《红楼梦》:该剧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郁的古典气息和文化内涵。
3.《霸王别姬》:该剧讲述了京剧名伶程蝶衣和霸王项羽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粤剧作为中国五大名剧之一,其精良的表演技巧、丰富的演出题材以及其独特的音乐曲调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其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流行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粤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
一、起源及发展历史粤剧,顾名思义,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
关于粤剧的起源,在历史学家和文艺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
据一些史书记载,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个时候在广州等地已经有人编演传统节目供人娱乐。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潮汕地区的剧种与音乐相结合,衍生出了粤剧这一戏曲表演形式。
最早的粤剧演出形式是“海珠角”,其表演内容主要是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或故事情节。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一批台湾和香港的剧团走入广东,才有了现代粤剧的逐渐成型与发展。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目前,粤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大名剧之一,被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内。
二、表演特点粤剧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独特的音乐曲调——与其它传统戏曲区别最大的就是音乐元素。
粤剧中不仅仅有京、胡、蜀、粤等多种音乐曲调,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粤曲。
这种曲调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变化多样的节奏,非常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2、剧目大多讲述传统故事——粤剧表演的内容大多都是由古代传统故事、神话传说和中国历史故事等各种元素组合而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武侠故事和宫廷戏剧。
3、以武打为主——在粤剧表演中,武打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通常由男主角担任。
由于广府武术历史悠久,所以粤剧中的武打技巧非常独特,包括拳术、剑术、棍术、指法等等,其中主角的表演尤为重要。
4、角色特点鲜明——粤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表演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表现出角色的特点。
比如男性主角通常有才华、勇气、智慧三个方面的特点,而女性角色则更注重柔美的动态表演。
三、流行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原因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在海外也有着大量的粉丝。
粤剧调研ppt报告
粤剧调研ppt报告粤剧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了解粤剧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调研方法: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观察、专家访谈。
一、发展历程1.起源于明代南京粤剧起源于明代南京城内的众官擂台剧,由于其唱腔有独特的音调和韵味,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戏曲形式。
2.广州、潮州、梅州等地的影响粤剧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广州梨园、潮剧、梅州评剧等,丰富了粤剧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3.20世纪的创新与发展20世纪初,粤剧受到电影、广播等新媒体的影响,开始向现代化转型,传统元素与现代戏剧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演出形式。
二、特点分析1.唱腔独特多样粤剧的唱腔以梆子、高腔、折子等形式为主,音调婉转、音色柔美,既能表达情感,又能塑造角色形象。
2.注重身段与表演粤剧强调身段动作的美感和表演的精湛程度,演员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通过舞姿、眼神等细节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3.文化传承与创新粤剧既传承了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和经典剧目,又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更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保持了戏曲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三、影响与展望1.文化遗产的传承粤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2.艺术交流与发展粤剧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演出交流等形式,与其他地区的戏曲艺术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戏曲艺术的共同繁荣。
3.创新与时代融合粤剧传统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媒体的支持,将粤剧推广给更广大的观众,增加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结论: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艺术交流与创新发展,粤剧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认同。
粤剧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粤剧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粤剧,又称广东梆子,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广东地方戏曲发展演变而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粤剧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目选材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支持与喜爱。
它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伴有曲艺、舞蹈和杂技等元素。
粤剧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和优美的舞台表演而闻名于世。
在20世纪,粤剧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幸运的是,在广东当地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粤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至今仍然在舞台上演。
粤剧的剧目选材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正剧,如《刘海粟》、《婚前婚后》等,也有民间故事,如《梁祝》、《木兰从军》等。
这些剧目通过曲艺、唱腔、舞蹈等方式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
其中,曲艺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行腔、曲调及记牌等形式表达情感和剧情。
唱腔是粤剧的另一特点,包括“高拖”,“合拖”,“慢拖”等不同的唱腔方式,使得粤剧具有独特而美妙的音乐魅力。
粤剧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娱乐,还起到了社会教育的作用。
通过演绎历史故事、宣扬正气道德、展示传统审美观念等方式,粤剧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粤剧还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演员,如花旦、老生、小生等,他们承载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粤剧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多样化和商业化的冲击,粤剧面临着逐渐边缘化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扶持和培养年轻粤剧演员、组织演出和培训等。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粤剧的保护与传承中,组织线下活动和展览等推广粤剧文化。
总的来说,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剧种,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剧目选材多样、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表明粤剧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学校推行之粤剧活动鲍淑姮(Pau Suk Hang, Susan) 《香港...
3
粵劇班
興趣班 學習基本功、四功五法 整學年約26堂、每堂2小時 學期終演出折子戲
4
粵劇教學計劃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
教學示範 (2小時) 教材套製作 (粵劇基本知識、八套新編粵劇劇 本及示範CD、粵劇劇本創作、常用鑼鼓點節 錄) 對象: 在職中小學老師 (老師回校介紹給學生) 工作坊: 唱曲(12小時) 身段、做手、靶子(16小時)
10
2009年8月11日晚7:15 (高山劇場) : 【多元智能粵劇大使匯報演出】 2009年8月26日(荃灣大會堂展覽館): 【多元智能粵劇教學示範】及【粵劇作品公開展覽】
11
學員反應
老師: 「成功踏出第一步,嘗試在課堂中向學生介紹。」
(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 王曉晴老師)
「通過有效的訓練,知道如何以有趣及最淺易的方法去介紹粵劇。」
家長: 「學習粵劇能啓發小兒的思維,更有助培養良好品格和刻苦磨練意志, 使他了解粵劇藝術及文化。」 (天主教善導小學 何健斌媽媽) 「透過親子粵劇訓練,令我和小兒加深了彼此間的暸解,亦引發了我 們對粵劇藝術的興趣。」 (路德會梁鉅鏐小學 楊子緯媽媽)
12
粵劇藝術教育工作者 學校/老師在推廣粵劇 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 向學生引介粵劇藝術
5
教學分享及匯演(4小時)
6
對象: 在職中小學老師 家長 學生 工作坊: 劇本創作 (20小時) 身段靶子 (80小時) 唱曲 (12小時) 粵劇化妝 (10小時) 劇本集製作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
粤剧初探课件
以歌舞演故事
* 中国戏曲的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演 员透过唱、做、念、打的方式,向观众交 代一个故事。
行当(脚色)
*行当,或称脚色,是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 物不同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而划分 出来的角色类型,就像: 生(男性人物) 旦(女性人物) 净(也称花面,性格突出人物)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滑稽人物)等等
他们在表演艺术上各有不同的特色,这种 分类就是行当。旧日演员通常专演一类型 的脚色,因此也就形成了专门的行当。
粤剧的四种主要表演方式
「唱、念、做、打」
唱
唱腔: *戏曲中的歌唱部分称为唱腔,用以表 达人物的感情和思想、刻划人物性格和开 展故事情节。
发声方法: *粤剧的发声方法,分平喉、子喉 和大喉。
*「喉」即嗓音,是指发声方法。
* 一出粤剧的唱腔及念白只用一个调门演出 全剧。演员利用较高的调门演唱,使声音 能传到远处的观众。
平喉
*一般的生角都用平喉说白和唱曲,扮演年老 的旦角也用平喉
*是自然的发声方法,就像日常说话的形式子 喉
子喉
*是一种假声的发声方法 *音高一般较平喉高八度
大喉
*大喉是粤剧「大花面」、「二花面」等粗犷 脚式专用的发声方法,其特色是宽阔雄壮。
*露天的场所,如公园及球场(这类演出多由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行内人称街档)。
地区性与剧种:
*不同的方言区流行不同的戏曲剧种, 如说潮州话的地方主要演出潮州戏,而 香港则流行以广府话(粤语)演出的粤 剧。
故事特征
*粤剧的故事多取材于民间传奇、历史事件 及神话故事。由于传统戏曲多为酬神及在 喜庆节日演出,故往往以喜剧为结局,如 死后成仙或大团圆。
做
*交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交代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 *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 演员透过象征及虚拟的姿态及动作,交代
五年级粤剧调查小报告
五年级粤剧调查小报告
一、国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风格近乎写意。
二、现在发展的状况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三、保护措施
(一)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二)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粤剧调研心得体会
粤剧调研心得体会前言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省,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粤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表演和服装等特点,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我对粤剧的调研心得和体会。
调研背景我对粤剧的调研是在大学期间进行的。
当时,我正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介绍中国传统戏曲。
我对粤剧这种戏曲形式很感兴趣,于是决定进行一些调研,以了解更多关于粤剧的知识。
调研内容粤剧的历史粤剧起源于广东省,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广东地区的戏曲演员开始创作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即粤剧。
粤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南音北调”到后来的“南音南调”,再到现在的“新粤剧”,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粤剧的唱腔粤剧的唱腔是其最为独特的特点之一。
粤剧的唱腔分为“南音”和“北调”两种,其中“南音”是指广东地区的音乐,而“北调”则是指其他地区的音乐。
粤剧的唱腔有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音调,通常是由一个主唱和一个或多个伴唱组成。
粤剧的表演粤剧的表演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粤剧的表演通常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其中,“唱”是指唱腔,“念”是指念白,“做”是指动作,“打”是指武打。
粤剧的表演需要演员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武术等方面的技能,才能够完美地呈现出粤剧的艺术魅力。
粤剧的服装粤剧的服装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粤剧的服装通常是由演员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粤剧的服装通常包括头饰、衣服、裤子、鞋子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调研体会通过对粤剧的调研,我对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认为,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粤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粤剧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粤剧源流初探
粤剧源流初探
余勇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突出代表,粤剧的形成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本文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把粤剧的历史追溯到本地班的产生,并运用大量的史料予以证明.
【总页数】3页(P141-143)
【作者】余勇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粤剧源流新探——以"江湖十八本"为考察对象
2.粤剧的源头在陕西——从"江湖十八本"看粤剧梆黄声腔源流
3.初探当代粤剧艺术的角儿再现路径——以《青春粤影——李嘉宜粤剧艺术专场》为例
4.领略粤剧魅力创新社团模式——小牡丹粤剧曲艺小社团的研究与实践初探
5.粤剧的历史应从何时算起——关于粤剧源流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剧 调研报告
粤剧调研报告粤剧调研报告一、概述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广东省。
它以唱为主,结合了说、做、击、打、舞等表演形式。
粤剧源于明代晚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至今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在粤剧的传承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和名角,深受观众喜爱。
二、历史发展粤剧起源于明代晚期的广东,最早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戏曲形式。
在明朝末年,随着移居到广东的北方民众增多,北方戏曲元素逐渐融入到当地的民间戏剧中,形成了粤剧的雏形。
到了清代,粤剧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粤剧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与其他地方戏曲相比,粤剧音调婉转柔和、抒情性强,演员的表演形式也更注重唱腔和声音的技巧。
此外,粤剧在表演艺术上还融入了粤剧打击乐器、舞蹈和杂技等元素,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三、剧目粤剧中有很多经典的剧目,其中一些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比如《红楼梦》、《白蛇传》、《京剧大课堂》等,这些剧目通常以知名的故事和角色为基础,通过唱词、唱腔、动作、化妆等多种手段来展现。
在近年来的传承中,一些新的剧目和创新的演出形式也逐渐出现。
例如《太虚幻境》、《韦郎亭》等,它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注入了新的艺术理念和表演手法,以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四、名角在粤剧中,有许多著名的演员,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其中,被誉为粤剧之王的袁雪芬是粤剧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她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风格而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除了袁雪芬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演员,如于魁智、李丽华、江华等。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角色形象,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现状和展望粤剧在广东地区仍然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和观众参与。
然而,受到现代社会多样化娱乐方式的冲击,粤剧的观众群体有所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
因此,为了保持和传承粤剧的传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粤剧调研报告
粤剧调研报告粤剧调研报告一、引言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粤剧的发展、表演形式、剧目选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内容,以期增加对粤剧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二、粤剧的发展粤剧起源于中国广东地区,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粤剧以梅兰芳等杰出演员的精彩表演而闻名,后又融合了京剧、评剧等其他戏曲形式的特点,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粤剧的表演形式粤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杂技等元素,以及特殊的音乐和音调。
粤剧注重唱腔的抑扬顿挫,擅长表达情感的表演力,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生动的表演,将戏曲角色的个性与情感逼真地展现出来。
此外,粤剧还十分注重化妆和戏服的设计,以及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中。
四、粤剧的剧目选材粤剧剧目多样,选材广泛,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名著改编等为主题。
其中,以《关公下南阳》、《洪文定边疆》、《霸王别姬》等剧目为代表,成为了粤剧的经典之作。
这些剧目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向观众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
五、粤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首先,粤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心。
其次,粤剧剧目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粤剧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剧目选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粤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重视并保护粤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剧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粵劇初探戴淑茵博士(學與教材料供教師參考)粵劇歷史背景及傳統據陳守仁的研究,早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粵劇已經漸成雛型,於香港新界元朗大樹下天后廟有戲曲演出活動(陳守仁,2007),直至1920年代末,朱次伯(?-1922)演出傳統劇目《寶玉哭靈》時,把粵劇粵曲從官話及古腔時期過渡到白話及平腔,粵劇開始使用廣府話演唱,至1930年代,廣州方言(粵語)正式取代官話。
1930年代,粵劇出現長達九年的「薛馬爭雄」時期,當時薛覺先(1904-1956)建立「覺先聲劇團」及「覺先聲男女劇團」等,而馬師曾(1900-1964)組織「太平劇團」,演出多齣粵劇經典劇目,包括《胡不歸》、《嫣然一笑》、《賊王子》和《苦鳳鶯憐》等。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粵劇演出未有間斷,不過不及1930年代的興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粵劇的編劇、音樂及演員人材輩出,為香港粵劇此後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編劇名家包括李少芸(1916-2002)、陳冠卿(1920-2003)、唐滌生(1917-1959)及潘一帆(1922-1985)等。
音樂名家如王粵生(1919-1989)、朱毅剛(1922-1981)及林兆鎏(1917-1979)等。
當時活躍的演員如余麗珍(1923-2004)、新馬師曾(1916-1997)、陳錦棠(1906-1981)、靚次伯(1905-1992)、黃千歲(?-1993)、芳艷芬(生於1929年)、何非凡(1919-1980)、紅線女(生於1927年)、任劍輝(1913-1989)、白雪仙(生於1928年)、吳君麗(生於1930年)、麥炳榮(1915-1984)、鳳凰女(1925-1992)、林家聲(生於1933年)和梁醒波(1908-1981)等。
這個年代的粵劇劇目很多成為經典,當今仍然經常上演,如《洛神》(1956年4月;芳艷芬、陳錦棠及黃千歲合演)、《牡丹亭驚夢》(1956年11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帝女花》(1957年6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紫釵記》(1957年8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雙仙拜月亭》(1958年1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白兔會》(1958年6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西樓錯夢》(1958年9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及《再世紅梅記》(1959年;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等。
1960至80年代,麥炳榮及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先後開山了《十年一覺揚州夢》(1960;徐子郎(1936-1965)及劉月峰(1919-2003)合編)和《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徐子郎與劉月峰合編)等,林家聲及陳好逑先後開山了《雷鳴金鼓戰笳聲》(1962;徐子郎、劉月峰合編)、《無情寶劍有情天》(1963;徐子郎、劉月峰合編),又與吳君麗開山《春花笑六郎》(1973;李少芸編)及與李寶瑩開山《笳聲吹斷漢皇情》(1988;葉紹德編)等劇。
目前香港粵劇演員演出的劇目主要是1950年代的作品。
當代活躍的粵劇演員有林錦堂、梅雪詩、蓋鳴暉、吳美英、阮兆輝、南鳳、尹飛燕、龍貫天、新劍郎、李龍、羅家英及汪明荃等。
粵劇風格特點及審美王國維將戲曲定義為「以歌舞演故事」,粵劇也具備由演員以唱唸(唱腔及唸白)、器樂及舞蹈來演出故事,形成一個多媒介的藝術綜合體。
其中,「手、眼、身、法、步」、「唱、做、唸、打」、「聲、色、藝」和露字(不倒字)、露意、倒字、倒意等概念有助瞭解粵劇的風格特點。
「手、眼、身、法、步」是中國戲曲的五種技法,又稱五法,「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步法,「法」指綜合上述各種的技法。
粵劇的「唱、做、唸、打」是戲曲演員的四種基本條件。
「唱」指演員的唱腔,配合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如平喉、子喉及大喉。
「做」指做功,即身段及做手,和配合劇情的演技和感情表達。
「唸」指唸白,以朗誦形式稱為「白」,即說話的部分,戲曲的白與日常的生活語言不盡相同,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性。
如口白、口古、詩白及白欖等。
「打」指武打,即配合劇情的武打動作,包括把子功(帶兵器)及毯子功(徒手)。
「聲、色、藝」是評鑑粵劇演員的指標之一,「聲」指聲線,「色」指扮相,「藝」指技藝。
演員在說白或唱曲時,聽眾能清楚聽見每個字,稱為露字,否則稱為倒字。
能夠露字時就可以達到露意,否則為倒意。
至於中國戲曲的審美特徵,為其舞蹈化、誇張性和虛擬性所顯現的審美功能。
戲曲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種舞蹈化的形體動作、誇張化的顏色與線條的面譜,以及能夠演繹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虛擬性舞台和演員動作,如上樓、下樓和開門、關門等。
粵劇行當「行當」、「腳色」或「角色」,是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物不同的性別、年齡、身分、性格而劃分出來的角色類型。
傳統上,分為生(男性人物)、旦(女性人物)、淨(也稱花面,性格突出的人物)、末(年紀較大男性)、丑(滑稽人物)五種行當。
粵劇行當原本與其他劇種大致相同,可分生、旦、淨、末、丑五大類。
1930年代前有十大行當,到1950年代左右,確立了「六柱制」的制度,每一個劇目由六個主要演員擔任,包括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正印丑生及正印武生。
圖1 文武生(2012年3月6日,梁宇恒攝)圖2 正印花旦(2010年3月5日上水金錢村,戴淑茵攝)粵劇記譜方式、音樂、調式及樂隊叮板是粵劇用以表示拍子及節奏的用語及符號。
叮板是工尺譜中所用的節拍符號,記於曲詞旁邊。
現今常用叮板的符號有正板「X」、底板「X」、正叮「、」和底叮「└」。
叮板的組合方式包括:1.有叮板類(有穩定拍子)●一板三叮:如八字句二黃慢板二黃慢板使用一板三叮,下例選自《帝女花》的第一場,由平喉獨唱,以快速演唱。
刪去襯字後,每句分為三頓,分別有四、二、二個字,結構如下:譜例1 《帝女花》第一場的八字句二黃慢板●一板一叮:如反線十字句士工中板選段為《鳳閣恩仇未了情》(第一場),是平喉獨唱的十字句反線中板,使用一板一叮,除去襯字,每句有十個正字,每句分為四頓,每頓分別有三、三、二、二個字,結構如下:譜例2 《鳳閣恩仇未了情》(第一場)的反線十字句士工中板流水板:如七字清中板這選段由平喉演唱,為《帝女花》(第二場)選段,先唱七字清中板,只有板無叮,結構如下:譜例3 《帝女花》(第二場)的七字清中板2.散板類(無叮板,無穩定拍子):如士工滾花滾花是用散板演唱,不使用叮板,故可以在不同地方加入襯字,令結構產生多種變化,選段為《再世紅梅記》(第三場),屬十四字句偶句體:譜例4 《再世紅梅記》(第三場)的士工滾花中國戲曲以工尺譜為記譜方式。
粵劇所用的工尺譜利用譜字包括合、士、乙、上、尺、工、反、六分別代表不同的樂音,這些樂音,在粵劇傳統中也稱為「腔」。
圖3 工尺譜的譜字與簡譜及五線譜的對照(《粵劇合士上》)粵劇唱腔分三大體系,分別是板腔體、曲牌體和說唱體。
板腔體是沒有固定的旋律,演唱者可按唱詞的語言音,隨當時情緒自行創作唱腔旋律,即所謂「依字行腔」的演出習慣,但須依照一定的板式、結束音及固定的分句。
粵劇所用的板腔體有「梆子」及「二黃」。
曲牌體系裏的曲調有固定的旋律,包括牌子,如:《陰告》、《銀台上》;大調,如:《貴妃醉酒》、《罵玉郎》、《秋江哭別》、《戀檀郎》;小調,即小曲,如:《平湖秋月》。
粵劇的說唱體系包括龍舟、木魚、南音、板眼和粵謳五種,結構分起式、正文、收式三部分。
除起式及收式外,大多數是七字句,兩個七字句為一聯句。
除了上述三種唱腔體系外,說白體系亦是常用的形式,包括口白、浪裏白、鑼鼓白、詩白、口古、韻白、白欖、英雄白及引白九種。
白欖由敲擊樂器卜魚穩定的拍子作伴奏,常用於一齣戲開始時由劇中次要人物交代劇情的背景,這選段取自《再世紅梅記》,由第二丑生扮演的太師府僕人賈麟兒用白欖獨白交代全劇背景,全段白欖二十句,當中十八句屬五字句,只有兩句為七字句,結構如下:粵劇行內稱樂隊為棚面,由旋律樂器(稱「西樂」1、「音樂」或「文場」)及敲擊樂器(稱「中樂」2、「鑼查」或「武場」)組成。
棚面除為唱者提供伴奏外,對劇情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氣氛營造及戲劇效果。
行內人稱敲擊樂的領導人為掌板或打鑼,旋律樂器的領導人為頭架。
頭架通常演奏小提琴或高胡。
圖4 粵劇樂隊(2010年3月5日上水金錢村,戴淑茵攝)圖5 從後台所拍的粵劇樂隊(2010年3月5日上水金錢村,戴淑茵攝)1西樂是粵劇、粵曲旋律樂器的統稱,包括西方樂器及中國樂器,如高胡、小提琴、大提琴、阮、簫、笛、椰胡、喉管、色士風及揚琴等。
2樂隊中的敲擊樂部分稱「中樂」,包括:卜魚、沙的、大沙的(梆鼓、雙皮鼓)、木魚、碰鈴、鑼、高邊鑼、文鑼、鈸(查)、小鑼(勾鑼)、大堂鼓、戰鼓等樂器。
粵劇音樂的定調,一般稱為調式或線,包括正線(合尺和士工)、乙反線和反線。
在調式上,正線的結構如下:C=1(上)有關正線調式的譜例可參考譜例3。
反線屬七聲音階,但7.及4兩音略為少用,結構如下:G = 1(上)有關反線調式的譜例可參考譜例2。
乙反調式為五聲音階,結構如下:C=1(上)5 .7.1 2 4 5合乙上尺反六有關乙反調式的譜例可參考譜例5。
譜例5 粵曲《珍珠塔》的乙反南音粵劇演出習慣香港演出粵劇的主要場地分為兩類—戲院戲和神功戲。
戲院戲指在戲院、會堂、劇院及社區中心演出的粵劇,相對於神功戲,戲院戲的環境能令觀眾較易集中,因此演員和所有工作人員都會比較謹慎,也較少即興的成分。
而神功戲的演出是在一個開放的場地,同時是臨時建成的戲棚,演員及觀眾都較難集中,即興成份較多。
粵劇音樂是由唱腔、敲擊及旋律伴奏音樂所構成,粵劇伴奏音樂並不會以樂譜的形式記錄,而是在中國傳統樂器的伴奏技巧上,以一定的伴奏手法與唱腔相應配合,及既有的約定俗成即興演奏。
神功戲是為神造就功德而籌辦演出的戲曲。
在香港而言,神功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戲曲。
由一個社群籌辦戲曲的演出,藉以「娛神娛人」及「神人共樂」。
除了演出「正本戲」,也演出「例戲」,即每台戲逢例必演的經常儀式及劇目包括《碧天賀壽》、《六國封相》、《八仙賀壽》、《跳加官》、《天姬送子》、《封台加官》及《破台》(即《祭白虎》)等。
粵劇戲班配合神功活動的日程,為神誕演戲,一「臺」戲由三至五天不等。
香港神功粵劇戲棚是臨時搭建的,必須建於神廟的正正對面,讓菩薩可以欣賞戲曲的演出。
若因地理關係戲棚無法向廟而建,主會便會安排在戲棚末端朝戲台處建一神棚,以安放菩薩的像看戲。
圖6 西九大戲棚(2012年1月21日,戴淑茵攝)圖7 西九大戲棚(2012年1月21日,戴淑茵攝)圖8 河上鄉(2012年3月6日,梁宇恒攝)圖9 《祭白虎》(2012年1月18日,張文珊攝)圖10 《六國封相》(2012年3月6日,梁宇恒攝)圖11 提綱3(2010年3月5日上水金錢村,戴淑茵攝)3提綱是由提場根據劇本寫成的一張紙,寫出每場戲的布景、道具、演員扮演的人物、出場次序及演員上場的鑼鼓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