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国学经典 构筑和谐人格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与人格教育的思考

国学经典与人格教育的思考

国学经典与人格教育的思考和做法郇鹏天(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734500)内容摘要: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如何让国学回归校园,走进课堂,浸润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陶冶品格,完善人格,本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国学课堂提升人格我校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载体,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读经典,养正气,做君子”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探索教育方法,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用孝悌友善、诚信勤谨等中华传统美德来影响学生,努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一、营造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环境我们注重营造散发着馥郁文化芬芳的学习型校园氛围,使学校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为师生购进了上万册优秀图书,各个班级也添置了书橱,购买了图书;建成了环绕校园的《弟子规》文化墙;在校门东西两侧建成了绿树掩映的文化凉亭;在主教学楼前面建成寓意深远的“腾飞”文化景观;在各楼层的墙壁上悬挂了师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我们还努力挖掘学校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把各教学楼、实训楼的大厅和走廊设计成了古朴典雅的、具有浓厚国学氛围的文化长廊……整个校园就像一首精致隽永的散文诗,玲珑之中包蕴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置身其中,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二、编制校本教材,规范学生思想言行我们自2011-2012学年度,便把国学教育定为校本课程。

我们的“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人格品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以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三字经》和《道德经》等经典为蓝本,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乐县职教中心德育规程》的要求,引导学生自编节目,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等比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强化经典诵读,深厚学生人文内涵为了确保学生人人徜徉在经典中,个个沐浴在书香里,从2012年9月,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利用每天早晨晨操后半个小时的“阳光心情早餐”活动时间,首先将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道德经》等摆上“餐桌”,指导学生诵读原文,理解大意,反思过去,寻找差距,规范言行,教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规范;有的班级利用班会课进行诵读指导;有的班级利用课前二分钟的预备时间让学生集中背诵,有的班级还开展师生共同学习诵读的活动,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对中学生优美人格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对中学生优美人格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对中学生优美人格的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突出,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视人格教育,从而导致中学生在道德品质、人格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

懒惰、粗心、鲁莽、胆怯、孤僻、虚荣、敌对、以自我为中心,乃至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

中学生的人格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在对待目前中学生人格缺陷的问题上,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中学生人格缺陷问题。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对中学生优美人格可以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格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和独具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以道德为核心,充满了对理想人格的设计。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三达德,所谓“智”、“仁”、“勇”就是智慧、博爱、勇敢,这种理想人格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人格范式。

儒家的人格教育途径主要有尽心、养性、知天、节制、寡欲,养浩然之气,格物致知,诚意正气,教化与陶冶,家教、家训。

道家文化中提出“执中守一”、“执中”、“用中”的人格原则,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要执持中,采用中,如老子在《德道经》(熊春锦先生校订)中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既不左也不右,更要守住一。

老子说“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所谓“一”就是“德一”,做到道德的完美合一。

此外,道家文化还提出了“无私”、“柔弱”、“不强”、“中和”、“知足”、“不争”等等一系列人格。

佛家文化,提出了“慈悲”、“清净”、“觉悟”、“智慧”、“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等人格术语,这些人格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经典诵读对学生博爱之心的培养仁慈博爱是古往今来所有圣人教育的基本原则。

没有慈爱,父难以教子,没有孝爱,子难以成人;没有慈爱,国无以长久,家无以久安,社会无以平静,可见爱是多么重要。

当前,很多中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学习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生、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在当今社会,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已成为一个当务之急。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广泛丰富,其中包括了诸子百家、儒家经典、佛家经典、老庄道家经典、史书经典等等。

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智慧结晶和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这有助于我国公民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庄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些经典语句传递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可以受益良多,积淀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拓展人文视野,提升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蕴含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魅力。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开阔眼界,深化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精神生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形成包容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促进文化多元共融。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国学既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先贤哲人的思想和古代社会的道德体系,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生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孕育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德行品质。

今天,我们要自觉加强国学修养,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极营造和谐的人生。

一是要自觉的学习好国学。

国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汲取国学的营养,须先要学习好国学,掌握其精髓。

首先,学习国学要全面深入的学,克服功利和形式主义。

学习国学要注意防止走过场、跟风,防止只学只言片语,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要切实潜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学一学,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深入思考,注重实效,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中吸取精髓,古为今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统道德修养。

其次,要辩证的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

因此,我们学习中要清醒地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把那些适应时代需要、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传统的美德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如国学中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品德,“不逆诈,不忆不信”的处世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人格尊严和敬业乐群的职业态度等都应是我们学习和具备的。

再次,要深入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国学中不论是齐家、治国的方略,还是为人治学的道理,都要在书中学习,在书外思考,在参、悟中把握精髓,从国学的智慧中汲取养分,用于工作、修炼自己、丰富人生。

二是要积极地用好国学,既要积极地践行好运用好国学的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学以致用。

研读国学经典打好人生底色

研读国学经典打好人生底色

研读国学经典打好人生底色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智慧启迪。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底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研读国学经典对打好人生底色的意义。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国学经典包含了众多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中蕴含着圣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如仁爱、诚信、谦虚、宽容等。

国学经典也强调个人修养,要求个人从内心深处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自我反省,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的修养。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些价值观可能会让人迷失方向,追求短暂的享乐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而国学经典中所传承的价值观,注重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强调人与天地的关系,主张以和谐稳定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和社会。

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思考,找到合乎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提升智慧和思维能力。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这些智慧和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类思维方式,也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汲取这些智慧和思想,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困扰。

国学经典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通过研读,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哲学、历史、文化等丰富内容,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

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研读国学经典是一种追求智慧和修养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好人生的底色。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智慧和思维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品质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品质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品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品质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诵读国学经典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这些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感受到其中积淀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国学经典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些道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做到心存良知,举止得体,与人为善。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诵读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判断能力。

国学经典中的故事和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通过学习和领悟国学经典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学生可以培养从容应对困境和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诵读国学经典是提升学生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不仅能够培养道德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还可以引导情感发展和道德判断能力。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诵读中华经典,塑造良好人格

诵读中华经典,塑造良好人格

诵读中华经典,塑造良好人格发表时间:2017-09-01T10:24:40.67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2期作者:刘丽萍[导读] 为我和我班的孩子们带来一片生机。

只要我们坚持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下去,一定会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以健全。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前石畔九年制学校719400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练绵长,吟诵经典,启迪心智,净化心灵,感悟人生,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诵读班级文化展示才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让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诵读经典著作,就是让他们从小有了与圣贤们直接对话的机会,直接汲取先贤们文化思想精髓的营养,也是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传承中华经典、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为此,在参与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诵读经典,建设班级文化为了使班上的孩子们一进入教室便置身于浓厚的经典文化学习氛围之中,我在教室四周的文化墙上悬挂了经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学生进教室后,指派一名学生播放经典文化的诵读音频,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利用早读课全班集体诵读,坚持不懈,引导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国学经典名言。

班级文化建设突出“国学经典文化”主题,班级布置要充分考虑营造出中华经典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无限魅力,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二、诵读经典,营造书香氛围学校是师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境。

校园环境对于师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品质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品质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品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成绩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纵观各种考试和评价方式,都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而对学生的品质培养往往不够重视。

学生的品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他们的品质。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上千年的智慧和精神。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论语》中的言行规范、《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都能够启发学生自觉遵循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国学经典中的许多智慧和道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这些经典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喜爱。

例如《红楼梦》中的细腻描绘和复杂人物形象,让人不禁陶醉其中;《诗经》中的丰富意象和优美韵律,可以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通过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国学经典中所展现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对于学生的品质养成至关重要。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道德底线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而国学经典中的伦理和道德观念,正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正确行为而存在的。

例如《孟子》中的“仁爱”和《论语》中的“孝”、“忠”等价值观,都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伦理和道德观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人格。

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学生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国学经典,将其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诵读文学经典打造健康人格--谈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诵读文学经典打造健康人格--谈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诵读文学经典
打造健康人格
谈 传统文化教 育对提 高学生文化素质 、 适应企业发展 需要 的必要 性
马 丽红 苗 爽 ( 大庆 技师 学院 , 黑 龙江 大 庆 1 6 3 2 5 5 )
我 国的传统文化是灿烂辉煌 的 . 是令世界瞩 目的的, 在我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古代 的诸子散文 、 唐诗宋词 、 元杂剧 、 明清 小说等 , 现代的诗歌、 散文 、 小说等也毫不逊色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 强学生爱 国主义和精神文 明教 育 、 提高民族 自信心和 自 豪感 、 提高道 德情操和文学素养 、 增强对 民族文化的认 知与热爱 、 提升审美能力 、 塑 造健全人格 、 升华人生境界 。 作为语文学科 , 文学经典是语文教 育的重 要内容之一 . 担当着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 完善人格 的重任。 当今社会人们 的思想认识 、 道德选择 、 价值取 向等 , 有着多元性 、 多变性 、 差异性的特点 .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民族 文化丰厚的资源 , 给学 生提供 丰富的精 神滋养 . 从 而激发和培植他们 的 自我发展能力 . 陶冶 他们 的性情 . 塑造健康 的人格 。 传统文化教育可 以完成 多方面素质教育 的活动,无 论是文化素 质、 心理素 质 . 还 是道德 素质 、 审美素质 , 都能在这个 过程 中得到完美 的体现 。 因此 . 在人才培养教育 中. 拓展学生知识面 , 增强其 综合 素质 , 语 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语文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理论 的精髓和最 典范的体现者 。要利用和发挥好传统文化教学 的巨大作用 , 推进教育 全面深入开展 。 传统文化教育我们 主要分为文学欣赏课 、 经典诗文配乐 朗诵 比赛 和名著推荐会等活动形式 开展 1 ) 讲授法 “ 文学欣赏”课 是以教 师讲授 为主的方式 .通过 图文并茂 的 P P T 课件演示 . 对作家作品进行赏析 。 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 。 2 ) 舞 台表演 “ 经典诗 文配乐 朗诵 ” 是 以表演 的方式为 主. 学生 自选文学作 品, 并 将其演绎 出来 . 形 式可以是 朗诵 、 影视配音 、 舞 台剧 等 , 也可加入书 法、 古 筝、 舞蹈等多种艺 术形 式 . 展现才艺 的同时 , 增 强对 民族文化的 认 知与热爱 。 3 ) 座谈会 “ 读书推 荐会 ” 是座谈会 的形式 . 让 学生选 择好 书 . 做成 P P T 形 式。 向同学讲 解剧情和感 悟 , 通过好 书推荐 , 鼓励 大家读人 生有益之 书. 做健康 向上之人 活动过程 中我们紧扣“ 素质和能力培养” 这一主题 。 以“ 兴趣” 为切 人 点, 使学生大胆尝试 、 大胆编排 , 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这些 朗诵 比赛 活动. 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活动 . 扩大 了同学们 的视野 . 提升 了学生 文化素质 。 当今企业对人才的整体要求 主要包括 : 思想 品德素质 、 文化素质 、 能力素质 、 心理素质 、 身 体素质 。一个有着较 高文化素养 , 并且充满 了 民族 自 豪感的人 . 何愁不会在 岗位有着充足的干劲和热情 ? 去年 .我们大庆技 师学 院开始承担了油 田定向生 的培训 工作 . 这 是一群 有着高中甚至大学学历 的学生 . 有 着较 高的文化基础 . 有着年 轻人 的朝气蓬勃和热情 目 前他们在校期 间只是学 习与 岗位对 口的专 业课 , 没有开设语文课程 . 然而对 国学文化的喜爱者是 大有人在 的, 应 他们的要求 . 在学 工部和基础部语文组 的积极 筹备下 . 现在每周开设 次文学欣 赏课 . 让民族 文化丰厚 的资源 , 给他们提供丰 富的精神滋 养. 深受学生的好评 为 了让文学经典深入人心 , 激发学生读经典 、 爱文学 的热情 , 基础 部语文教研室主办 . 学生工作部协办 . 开展了“ 油田定 向生配乐诗 文比 赛” 的活动 。平 日里那 些貌似懒散 、 不用功苦读的 8 0 、 9 0 后, 对这个经 典诵读 比赛确是劲头十足 . 热情高涨 . 经过几次指导和练习之后 , 如今 台上的他们早 已是挥洒 自如 . 魅力 绽放一 一 听, 那铿诵读 、 那慷慨激 昂的《 海燕 》 之声 、 那美妙如 天籁的《 葬花 吟》 、 还有 那 向极限挑战的《 老人 与海》 … … 这些都让我们看到 了学员们对文学的热爱 . 以及 他们 自身深厚的 功底 . 如果将这种热情加 以引导和培养 , 这将是 未来 工作 岗位上 一颗 耀眼新星 . 走向工作 岗位后 . 在企业举办的各项 活动中 . 他们都能够展 现自 我非凡的一面 . 正是这次 比赛 的平台 , 让他们更爱文学 . 也更加认 识到 自己的潜能 . 增强 了 自 信 在我们职业类 院校 . 教师不仅承载着教授知识 、 操 练技能的任务 , 同时 , 也肩负着 提高学生 的文化素质 、 道德修养 的责任 。 孔子说 : “ 知之 者不如好知者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教师应该从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 特点 出发 . 为他们创造 开朗、 活泼 、 进取 、 向上的心境 , 建立 一个展示 自 我 的平台。 而培养真正的 品德 、 智力、 劳动态度和 习惯都 得到全面 发展的有 社会 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 就需要进行适 时 、 适 当的情感 教育 和人格教育 . 其中最为有效 的途径之一就是传 统文化教育 。 1 ) 加强传统 文化教育 . 能够提高道德情操 和文学 素养 “ 文学欣赏课 ” 是情感教育 的一种有效途径 。 我们用优美 的语言和 课件 . 向同学们展现那些 中华 民族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 的传统文化 。 那 些积淀着智 慧的结 晶、 映射着理性光辉 的经典 美文 , 那些浓 缩着丰富 情感 、 蕴涵着优美意象 的诗词 曲赋 , 就像灿烂的星河 , 熠熠生辉 。 2 )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 能够打造健康人格 人格健康者能 把 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 效地运用到能获 得成功的 工作和事业上 他们在学 习、 工作 中被强烈的创造动机和热情所推动 , 并能和他们的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 从而使他们勇于创 造 , 善于创造 , 而且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 发展友谊 。 我们组织 的“ 配乐诗文 朗诵 比赛” 就是让学 生们结合文学欣 赏课 的感 悟, 在所 了解 的经典名著 中挑选 自己喜欢 的篇 章或段落 , 并 配上合适 的音乐或视频来 朗读 . 在这个过程 中。 他们 的聪明才智 、 团结 协作 、 创 作 热情都被激发 出来 . 这对于培养全 面素质 、 打造健康人格 , 起到重要 作用 。 3 ) 加强传统文化教 育 . 能够树立正确人生观 优秀文化 的讲 授和探讨 .意在提 高学生对作 品的理解 和欣赏能 力. 进 而使其 感知文化的魅力 . “ 读书推介 ” 活动 , 是对前 两阶段的“ 读 经典 ” 活动进行的有益总结 , 倡导师生共 同重视读书 , 为 同学们推荐数 本较经典 的中外书籍 , 为同学们如何在浩瀚书海中做出正确选择而提 供参考 。 意在号召学 生读健康有益之书 . 做奋 发向上之 人 , 以积极进取 的态度 . 来面对 即将走上的油田工作 岗位 , 面对未来的人生。 教育 的本质是人格 的塑造, 其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 塑造具有 健 全人格 的人 文学经典激发 和培植 了他们 的自我发展能力 , 陶冶他 们 的性情 . 塑造健康的人格 , 这 为今后 走向企业 , 岗位 成才 , 打造符合 企业对人才 的要求 的人才 . 都打下 了坚实 的基础 。 有这样一 句话 . “ 教育艺术是奇妙 灵动的 , 它是人类 的灵魂 , 是性 情 的闪耀 . 是心灵的慰藉与憩息之所 。 ” 人, 都是有表现欲的 , 都是 渴望 被 赞美的 . 我们就应该 为他们搭建 一个展示 自我 的平 台 , 在不断 的磨 练中 , 他们会逐渐的成长 . 人生观会不 断成熟 , 综合 素质会不断提高 , 在 素质教育 的课堂上 . 引导他们标新立异 , 让他们做学 习的主人 , 时间 的主人 。 只有这样 , 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情绪 , 愉快心境和浓厚兴

“悦”读国学经典,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悦”读国学经典,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悦”读国学经典,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近年来,我校一直秉承“以完善人格为本,以和谐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格”文化特色建设。

国学经典是人格成长的有效载体,是推进师生赢得生命尊严、领悟生命意义、探索生命价值的力量源泉。

为此,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将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人格成长有效结合,鼓励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汲取人格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放大,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校利用国学特色长廊、校园宣传栏等,创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课堂是进行国学经典教学的主阵地。

我们努力构建快乐课堂,让学生在“悦”读中培养健全人格。

一、方法灵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反复诵读,激发兴趣我们以《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为主,以学校已有的校本教材为辅助,通过有效选择与整合资源,与学校人格成长季相整合,确立了“爱国、礼貌、诚信、仁爱、好学、孝顺、谦让”等主题,编写各年段国学经典人格主题教学的校本教材。

这些教材有的比较深奥,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诵读。

诵读是对文本的感知过程,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多种的诵读方法,如自读、对读、齐读、默读、出声读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把握经典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经典的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古人的心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2.联想情境,持续兴趣诵读是国学经典教学的载体,但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诵读活动。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其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体验和创造。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研读国学经典 构筑和谐人格

研读国学经典 构筑和谐人格

研读国学经典构筑和谐人格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激发了中国的活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面新的变化。

人们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奔波中,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和苦闷、焦虑、迷茫。

从而使今天人们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现代科技无法释怀人们的心灵,使得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寻找心灵和谐等方面把眼光转向中华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滋补心灵,构筑和谐人格。

标签:国学;“和合”思想;和谐人格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丰富思想文化遗产的国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已经融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其中“和”是中华文明之精髓。

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指人自我身心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和谐人格是社会和谐的最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关键所在。

儒家认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达到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对此,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的先“内圣”后“外王”的“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则指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2],把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起点的高度。

儒家希望以修身为起点,通过人际的和谐、天人的和谐,最终达到“大同”社会的和谐。

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胸怀开阔保持乐观通达的人,其身心会自然协调。

身体的和谐来自各方面的和谐,同样的道理,社会的和谐是以各个个体为基础的。

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与自我完善的引领

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与自我完善的引领

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与自我完善的引领国学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格塑造与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学教育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论述国学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后代的责任与使命。

国学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强调个人责任对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可以领悟到自己所处的角色和责任,进而树立起对家庭、社会甚至整个民族的责任感。

国学教育还强调孝道,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体恤他人,以及为他人承担责任。

学生在接受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懂得感恩和回报,从而培养出一种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这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我完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在国学的熏陶下,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古代文人学士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学会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国学教育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孔子的思想,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这些思想都在教导学生要修身以达到自我完善。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可以接受诸多古代经典著作的洗礼,如《道德经》《孟子》等,这些著作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保持道德高尚的行为。

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国学教育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国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国学注重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时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含义和思想的内涵。

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国学教育还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习国学经典 铸就健康人格_940807

学习国学经典 铸就健康人格_940807

学习国学经典铸就健康人格论文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经典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影响正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这些精华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国学经典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颗明珠;加强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2.国学中的一些经典,蕴含着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正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

学生从小学习经典,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为其以后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3.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就像美学大师朱光潜、文学大师鲁迅等名家就是小时候受到了很好的国学教育,从小时候就打下了很浓厚的文化根基。

二、经典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日益变化社会。

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

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2)有利于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国学经典的六年夜好处之南宫帮珍创作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 作为源头活水, 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常理常道, 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 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和读经的体会总结的几点读经典的好处:一、塑造人格, 修身养性.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 会养成孝顺父母, 懂礼貌, 知礼仪, 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从更高的起点上迈步, 从而不单身心健康, 而且会使胜利的几率明显增加.文化修养和品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 经典是在讲各种规律: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通过读经, 很容易就把孩子的品德层面提高.二、凝神聚力, 提高效率.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 会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念书习惯, 《年夜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讲就是这个事理, 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三、轻松阅读, 提升记忆.经常背诵经典, 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 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 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城市很轻松, 并一生坚持这种超越凡人的记忆力.四、增加兴趣, 增强能力背熟《门生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年夜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 孩子的识字量将到达5000字左右.尔后, 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七步之才、引经据典, 很有深度.尔后, 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七步之才、引经据典, 很有深度.读懂经典, 孩子会形成博学多闻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 在6岁-10岁时, 能主动找书读.从而视野开阔, 智慧流溢, 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五、熬炼思维, 事半功倍.通过诵读经典, 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熬炼, 从而为学习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等课程奠基坚实的基础, 另外, 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 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 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 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疏通, 健脑效果明显, 年夜脑支配手指的能力获得了强化, 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六、养成习惯, 增进感情.读经自己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 天天坚持读经, 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孩子一生的生长, 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 因此, 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 除能有效地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 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条理的良好效益.总之, 读经是一个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与其他单项技能的教育学习是完全分歧的.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比如理解能力强了, 记忆能力强了, 识字多了, 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就会有很好的增进作用.因此说, 读经与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是不矛盾的.概况看, 读经会占用一点孩子的时间, 好象是增加了负担, 但这种局面很快就会改观, 随着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读经根本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 反而因为学习能力的增强, 会减轻其他方面的学习负担.幼儿经典诵读教育, 其实简单的说, 对全脑发展都有帮手.幼儿诵读经典这个好处, 要从年夜的方面看, 读经典一部, 胜杂书万本;“经典的书”, 即是涵蕴常理常道, 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一生中, 学习能力最好的时间是有限的, 0-13岁这个年龄段, 记忆力特别好, 背诵过的工具一般终生不忘的, 或者说, 成年以后, 稍微提醒立刻就能想起来, 我们自己城市有这个体会的, 所以说,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 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经典的书”, 终身受益!。

高校国学教育对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高校国学教育对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高校国学教育对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及对策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改革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改革之下的大学生教育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这其中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社会技能培养,更重要的则是正确的三观与和谐人格的培养。

但对于当代大学生,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大多数教师,甚至高校却并未将和谐人格、亦或是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提上日程。

对于已经开始实施国学教育,在此基础上想要正确规范学生人格以及三观的高校,总体情况也并不理想。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学生联动,才能营造出国学教育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

并且对于如今高校改革体系的不断深入,国学教育也更应被重视起来,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

关键词:国学教育;素质教育;三观;影响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9-0113-04(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梁贵红罗一斌师海荣收稿日期:2020-05-23作者简介:梁贵红(1975-),女,湖南涟源人,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罗一斌(1974-),男,湖南新化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师海荣(1979-),女,河南项城人,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学经典教育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SK2018A0416);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辅导员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SK2018B04)。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当中,绝大多数了教育工作者,甚至高校都忽视了大学生的民族气节、和谐的人格以及正确三观的培养。

而国学教育在此方面的教育成就却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当代高校教育所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对促进高校相关教育措施的改革以及相关体系的建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大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国学优化人格

学国学优化人格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

诵读国学的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2.陶冶性情品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

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推进素质教育。

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

诵读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

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

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是“养气”的需要。

我们可以把诵读成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神尔天才国学机,集听读机、早教机、胎教机、故事机、英语学习机于一体,内置国学经典、古典天籁、铃木左右脑全能音乐、西方英文经典、儿歌、故事等丰富内容,凭借海量精品资源和使用的方便简单性,迅速赢得了家长们的青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国学经典构筑和谐人格
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激发了中国的活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面新的变化。

人们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奔波中,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和苦闷、焦虑、迷茫。

从而使今天人们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现代科技无法释怀人们的心灵,使得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寻找心灵和谐等方面把眼光转向中华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滋补心灵,构筑和谐人格。

标签:国学;“和合”思想;和谐人格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丰富思想文化遗产的国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已经融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其中“和”是中华文明之精髓。

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指人自我身心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和谐人格是社会和谐的最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关键所在。

儒家认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达到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对此,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的先“内圣”后“外王”的“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则指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2],把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起点的高度。

儒家希望以修身为起点,通过人际的和谐、天人的和谐,最终达到“大同”社会的和谐。

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胸怀开阔保持乐观通达的人,其身心会自然协调。

身体的和谐来自各方面的和谐,同样的道理,社会的和谐是以各个个体为基础的。

以“和为贵”的人生追求,可以内化为以“和为贵”的做人原则,表现为从容不迫,礼乐人生的做人境界。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3]《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以“和为贵”,自然要求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自然豁达的心胸、坦荡平和的心境、超脱怡然的心神,讲究身心之和谐,内外之平衡。

心中保有“和”的心态,由衷而发,自然“发而皆中节”,无过无不及,做事从容而有条理,稳重而不走极端,做人也“人不知而不愠”[3],坦坦荡荡,顺天应物,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小大由之”的自由境界。

“和为贵”已成为今天人们追求的一条基本原则。

“和”体现一种亲和力、凝聚力,本身不失为一副很好的和谐内心、和谐社会调节剂。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人人都追求和谐,家家都追求和睦,何愁天下不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儒家列为对自身要求的第一位,这不是空想出来的。

在人人道德修养提高之后,人们与生活其中的国家的整体道德素质也将自然的提高一个层次,这里面是有因果必然联系的,没有个人追求,理想中的和谐是不会变成现实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合理、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别的不断扩大,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不和谐、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业、就业、经济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较大,科技发展带来的诱惑也越来越多。

在越来越剧烈思想压力、越来越多的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更多的思想压抑在心里,心理负荷越来越严重,甚至埋下了更加严重的隐患。

资料表明:“1995年对北京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33.47%。

南京工业大学组织的2006暑期社会实践对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统计显示,有36.9%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3.3%,即每三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

”[5]可见,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因此,研究儒家“和合”思想的精神内涵以化解精神危机,实现人自身和谐,引导人们走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人格是社会和谐的最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关键所在。

传统儒家是按照“内圣外王”的思路来设计理想人格的,尤其注重“内圣”的人格理想诉求。

孔子所讲的“君子”,孟子所讲的“大丈夫”,荀子所讲的“成人”,这些理想人格全都具备“内圣”的特征。

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主张“存心养性”的“修己”功夫。

《大学》认为,人的道德修养要达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就要诚意、正心,然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要“正心”,“正心修身”是修己成圣的主要途径。

在儒家思想中,“心”主要是指心性、良心。

儒家认为,身心可以相互促进,修身能够养性,养性也利于修身。

修身养性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得当、应当如何等问题。

通过修身正心,最终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养心”包含的意蕴是“不动心”,即保持心的宁静和谐,不为富贵利禄所动。

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有道乎?”[6]孟子回答说,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把握和体认正义,以培养积善集义所生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义而无积弊;“求放心”,即把受世俗污染、诱惑而丧失了的本心找回来;“养心莫善于寡欲”[7],人内心私欲太多,就会扰乱心理,扭曲人性,破坏心灵的宁静、平衡与和谐。

保持心理和乐,还应培养“乐道”精神。

孔子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孔颜乐处”正体现一种“乐道”情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9],与民同乐的爱民情结可以让人忘掉自身的得失,从而化解精神危机。

精神和谐的最高极至,则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10]。

“养心”、“乐道”的实现途径为致“中和”之道。

《中庸·章句》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未发的心理状态,是寂然不动的中,没有偏向性;已发而合乎节度,无所乖戾病态,称为和。

中和心理是一种健康心理,它使人戒惧、慎独、心正气顺,使一切烦恼、苦闷、焦虑荡然无存。

诚然,古人所追求的修身养性的人格和谐,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空想性。

但是,这些思想为现代人拓宽胸襟,扩大眼界、跳出俗见、摆脱无语困扰,确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实现心灵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宪问[M].
[2]孟子·尽心下[M].
[3]论语·学而[M].
[4]中庸[M].
[5]奚晓岚.管窥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教育[J].科学教育参考,2008,(10).
[6]陈都.儒家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8,(8).
[7]荀子·王制[M].
[8]论语·雍也[M].
[9]孟子·梁惠王下[M].
[10]易传[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